外资金融机构谋求低成本登陆中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 09:32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从“频频示爱”、“谈婚论嫁”到“喜结连理”资本渗透看好中国金融市场盈利前景 记者 张正华 记得还是在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外商曾经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外国的任何事物在中国都要被改造得具有中国特色后才能被接受。如果能娶
男女间的“谈婚论嫁”本不是简单的事,其中自有爱情的因素,也少不了会有经济利益结合的因素。人与人之间尚且如此,那么,生意场上的“谈婚论嫁”就更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了。鸡年伊始,许多外资已迫不急待地表达了与中国金融机构“谈婚论嫁”的意向,这浓厚的兴趣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外资频频“示爱”中国金融机构 年初,汇丰入股交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引起的关注至今还余热未退,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6月在北京又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购买建行9%的股份。按照建行和美国银行签署的最终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正是此项协议,被媒体们称之为“正在积极推进股改的建行与排名美国第二大银行的美国银行在新世纪之初的一次颇具历史意义、跨越时空的握手”。 媒体还在大谈建行示范效应该值得如何如何期待之时,苏格兰皇家银行又接踵而来。几天前,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执行官弗雷德·古德温宣布以31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10%的股权。而淡马锡集团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AFH)投资中行31亿美元,购买其10%股份。淡马锡还承诺,在中行公开募股时再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淡马锡方面表示:“与中行达成的这项投资协议,是我们目前在中国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也是一项长期投资。更重要的是,我们深信中行已发展成为一家实力雄厚,并在国内外拥有庞大网络的金融机构。我们对中行的发展潜力表示认同。” 与此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的谈判也引起媒体高度关注,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有消息称该行已经与包括高盛集团、安联保险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在内的财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还有一则消息,说有外资金融机构正与中国农业银行进行谈判,拟组建一家中国国内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评论家们认为,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外国金融资本谋求开发中国巨额储蓄资金的决心。 在股份制银行方面,深发展被外资控股的消息已不再令人吃惊,而有消息称外资有可能买下广东发展银行多达一半的股份才真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这笔交易成为现实,那么,考虑让西方银行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持有更大比例的股份则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而在这样的刺激之下,外国投资者对入股中国商业银行将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在银行之外,汇丰保险出手81.04亿港元购入平安保险近6.14亿股,持股比例增至19.9%,已成为平安保险单一的最大股东,同时也成为国内外资保险“龙头”。此举令汇丰控股在内地金融业的累计投资金额增至308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金融业最大的外资投资者。 外资缘何热衷“谈婚论嫁”中国金融市场 金融业是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来在对外开放方面最为慎重的区域之一。中国在谈判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围绕以多快的速度开放中国金融业的话题,曾经是中美双方激烈讨价还价的主要领域之一。 尽管外资对入股国内金融机构的兴趣由来已久,不过鉴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外资可谋取的股权比例的控制也采取了松紧各异的态度。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对外资股权比例的控制上也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限制。按照2003年12月银监会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若合计达到或超过25%,将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若达到或超过25%,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基金与券商股权控制相对于银行较松,按照证监会2002年6月颁布的管理规则,外资对基金公司累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33%,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3年内,该比例不超过49%;对券商则是累计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信托业没有明文规定,但有人根据从名力集团收购爱建信托案例中推测,信托业的股权控制比例相对更为宽松。 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权比例在20%以下时,只能按成本法来核算投资收益;持有一家公司的股权比例在20%至50%之间时,才可按权益法来核算投资收益。因此对于意图谋求控制权的股权收购,通常要在20%甚至是50%以上。在明显还不能取得控制权的情况下,外资仍然热衷于获得国内金融业的股权,专家认为其原因有三:一是金融业极为讲究人脉及政府资源。先行取得一部分资源深厚的股权,以完成战略性布局,有利于以后在华业务的开拓。二是完善的网点布局,对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即使不能获得国内银行业的控制权,也可通过股权关系,利用国内银行现有的网点,低成本推销其金融产品。花旗持有浦发4.62%的股权,就明显含有这层意味。三是陈仓暗渡,由渗透转而谋求更大的控制。当所持股的公司股权结构较分散时,即使持有较低比例的股权,也可达到控制的目的。新桥收购深发展即是一个案例。深发展股权结构十分分散,第二大股东仅持有3.2%的股权,第三大股东也仅持有1.74%的股权。新桥收购了17.89%的股份,这就在实际上取得了对深发展的绝对控制权。 持有相对控股比例,控制董事会,实施流程再造。这种模式由于进入成本低、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上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从而避开了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是众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银行业最为企盼的方式。另外,外资金融公司的技术固然先进,但并不体现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一定具有竞争力。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公司的产品,都必须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识,国外的金融产品不可能简单地搬到国内市场上来,而且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金融产品都需要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审批备案。 外国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含情脉脉”“频频示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金融市场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其中由于存在的差距而产生的利润空间将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看到盈利前景的金融市场。 结合:中外金融资本的双赢选择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指出,目前中外资银行战略进展比较顺利,合作对双方也将是双赢的。已有10家中资银行先后得到花旗、汇丰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战略入股,另外还有8家正在商谈之中。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迅速增加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资金、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入股不仅可以为中资银行补充资本,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先进的银行管理方式,可以通过直接参与中资银行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共同促进中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促进金融稳定发挥作用。事实表明,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中资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董事会运作、风险管理、市场拓展、业务经营等方面已发生了积极变化。 从建行与美国银行联袂的示范效应看,对建行股份来说,美国银行成为其战略投资者,不仅为建行股份注入了资本和资金,使建行股份的资本金规模得以增加,资本金的结构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率有一定比例的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建行股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建行股份引进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尤其是美国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的经验创造了条件。通过资本的融合,外资加紧进入国内金融业,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通过资本途径,获得较新的金融产品与理念,获取新的风险控制技术。外资金融公司与中资公司相比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优秀的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能力,以及良好的资金运作能力。此外,中外金融资本的融合,还有利于促进国内金融机构提高效率与服务;通过资本途径,化解国内金融业的风险。如果说与外资竞争是与狼共舞,那么很多人认为外资通过资本的形式进入中国,更有利于化竞争为合作。 根据毕马威近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未来一年里,金融业将成为中国并购市场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毕马威预测,中国将从2005年下半年起进入金融并购的活跃时期,并在2007年出现一次高潮。 从在华直接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到通过资本渗透和资本控制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外国金融资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同时,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伴随利率及汇率管制的放松,外资金融机构的大规模进入,我们应该看到,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必将迎来一个更新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