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动态 > 正文
 

赶紧促一促助学贷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10:22 金时网·金融时报

  2005年高考分数陆续公布,招生即将全面铺开。学子们十年寒窗,能够幸运上线,也还只是跨过了上大学的第一道门槛。对于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家庭来说,能不能筹措起上大学的昂贵费用,恐怕是考试后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国家助学贷款一直让人们寄予厚望,但是新的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实施一年多来,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不赶紧促一促助学贷款,恐怕就难免有贫困新生因经

济原因而被阻于大学校门之外。

  以湖南为例,该省日前召开的“全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出以下信息:湖南省目前68所省属高校中,还有38所高校没有与经办银行签订协议,56所高校没有发放贷款,实际发放贷款仅占协议额度的5.2%,实际资助学生只占经济困难学生的7%。如此之低的助学贷款满足率,不能不使我们为今年入学的贫困新生能不能获得助学贷款支持而捏一把汗。

  追究助学贷款投放一拖再拖的原因,还在于去年对助学贷款招标普遍采取的“一刀切”模式引发了新的利益冲突,中标银行、非中标银行和高校方面一时难以达成新的利益平衡。在助学贷款招投标之前,各高校一般都已经有了和自己关系较稳定的合作银行,有的正在开展包括助学贷款在内的各项金融业务,有的还签订了具备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而招投标之后,有关方面要求高校统一到中标银行去开户,并把所有业务(特别是能够给银行带来高利润的那块业务)归集到中标银行去。这样一来,不但非中标银行对以往的投入可能付之东流,而且高校自己也嫌麻烦不愿意挪来挪去。于是,中标银行因为高校还没转移业务所以不愿意向其发放助学贷款,非中标银行则因为没有中标享受不到国家风险补偿也暂停了助学贷款发放。这种僵局一旦形成,受影响最大的只能是贫困学子了。

  笔者以为,有关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路,赶在新生入学之前,打破这一僵局。第一,助学贷款新办法和招投标经营的原则框架应该坚持。可以通过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调动中标银行的投放积极性,通过已经签订的协议约束和催促中标银行加快投放进度,要特别防止其只拣“肥肉”吃。第二,高校与原合作银行的关系应该尊重。不能再靠行政手段去要求某高校只能与某银行合作。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徒劳无功。对于和某高校有较牢固合作关系的某银行,即使它没有中标,有关方面完全可以授权其继续开展助学贷款。第三,在以后的助学贷款招投标中不可再搞一刀切,应该对高校分类指导,允许多家银行分别中标,并允许高校自己参与到招投标活动当中来,以免再造成这样久拖不决的僵局。

  助学贷款事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贫困学子和困难家庭对此满怀期待。助学贷款开展得如何,对管理部门、银行和高校都无疑是一次“考试”。在我国目前的信用和社会环境下,壮大助学贷款事业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要时刻记住贫困学子们焦急渴盼的眼神,而管理和操作方法是完全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和改进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助学贷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