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全球气候变暖:扑向人类的最大杀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2:19 《经济导刊》

  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 当喜马拉亚主峰上的景观因为冰川的消融而发生改变,当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上的原住民的生活时,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敲响警钟。而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供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持续“发烧”的地球

  位于北半球的英国在今年的2月迎来了340年来最高温度的“青睐”,同期莫斯科出现绿草茵茵的景象,美国东部原本应在4月份盛开的樱花提前数月绽放,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在12月下起了大雪。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167年来的最高气温——16℃,无数客观的事实指向同一个结论:全球气候变暖。

  联合国的气候变化政府座谈小组(IPCC)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74℃;过去50年的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500年和1300年以来可能是最高的,20世纪的北半球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热的世纪,而90年代又是最温暖的10年。

  在气候不断变暖的过程中,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比19世纪中叶缩小了1/3;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冰冠自上个世纪初期至今已经缩小了80%;北极冰层在过去的50年中已变薄40%;“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冰川消减速度近年来呈加速趋势,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减少28%。

  残酷的现实以及振聋发聩的预言让人们为一个日益“发热”的地球绷紧了神经。IPCC在其报告中称,国际社会对气候变暖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美伊对抗、朝核危机等国际事务的焦点。而在前不久世界知名的《自然》杂志评选出的十大年度科学大事中,全球气候变暖榜上有名。无独有偶,英国气象学家警告说,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并不亚于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最大的“元凶”是人类

  虽然导致地球变暖的因素中也有自然力如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的作用,但这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以大规模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经济活动才是制造气候变暖的最大力量。IPCC的最新评估报告将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的级别从先前的60%提高到90%,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全球气温异常和快速升高与人类进入温室气体排放密集期正好相吻合。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例如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直接向大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工业生产过程也能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二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温室气体的本来功能,如森林砍伐直接削弱了大气消化CO2的能量,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增加了大气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尤以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化最为猛烈和明显。

  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从地球上无数烟囱、汽车排气管排出的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而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长,最长可达到200年。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长了35.4%,且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工业革命前的浓度范围,达65万年以来最高峰值。仅去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增加了33%。

  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

  与此同时,甲烷、一氧化二氮等致热气体也在近百年人类工业化过程中与日俱增。发达国家人口虽然仅占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却占到全球的66%,其中美国名列第一,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占到四分之一。

  世界经济的噩梦

  由于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全球变暖,人类所遭受的的“惩罚”其实早已开始。上世纪80年代,罕有的干旱袭击了北非,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也在同一时期,厄尔尼诺异常气候现象频频出现,火山喷发也进入高潮。对于全球而言,未来接受气候变化的最大挑战恐怕是经济为此所可能支付的巨大代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一项报告认为,如果各国在未来50年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每年就将有高达3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无独有偶,IPCC认为,如果在2030年前不能将将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450ppm至550ppm二氧化碳当量之间,全球GDP可能损失0.2%-3%。而英国政府《斯特恩报告(Stern Report)》则指出,气候变暖恶化的代价会是全球GDP的5%-10%。

  冰川的加速融化和水蒸汽的持续增加必然导致海平面的抬升。根据IPCC的调查,全球平均海平面在上个世纪上升了10厘米到20厘米,且到世纪末可能上升10厘米到89厘米,而海平面上升50厘米会直接导致海岸线后退50米。目前,世界大约1亿居民居住在平均海平面1米之内区域。海平面仅仅上升10厘米就可能使马尔代夫、塞舌尔等许多南太平洋海岛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难逃厄运。

  干旱、火灾、热浪、风暴等极端天气是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飚升至290亿美元。IPCC报告也预测,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近10亿人受到缺水的影响。而且由于气候恶化和生态失衡产生大量“气候难民”。 据英国“眼泪基金会”的报告称,目前已经有2500万气候难民,预测未来50年,将会产生2亿气候难民,全球经济发展过程的补偿成本将随之无节制放大。

  靠天依时的农业是气候变暖中最为脆弱的行业。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世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开展的农业扶贫项目中有四分之一面临危机。不仅如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气温升高2摄氏度,农业可能减产30%;如果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全球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6%;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经济落后国家将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灾区”。 特别是非洲地区,撒哈拉沙漠面积扩大、乞力马扎罗山顶积雪面积缩小已经成为该地正面临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的主要“标志”。由于经济落后,贫困化日趋严重,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就十分薄弱,所以气候变暖对非洲的影响最为严重。

  国际社会知易行难

  面对席卷全球的“全球变暖”政治话语环境,世界各地都泛起了一股象征主义式的抗暖运动: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警示全球变暖问题,并把这一小时命名为“地球时间”。法国首都巴黎等多个城市也拉闸关灯数分钟,埃菲尔铁塔的2万盏灯全部熄灭。环保活动家们呼吁每个家庭都更换白炽灯,呼吁每次飞机旅行后都种一株树来补偿因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显然这些立足于选举政治或宗教信条的象征主义不足以全面抗暖。全面抗暖需要全球协同行动和各国的切实和长效政策。

  从目前来看,全球抗暖已经有了两条思路,持第一思路的国家相信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主因并主张通过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限排)来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这一派由《京都议定书》批准国,尤其是欧洲国家为代表。持另一种思路的国家则不相信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主因(虽然他们也赞成全球变暖说),他们主张通过本国科技创新来减少能耗和发展替代能源,并主张用高科技来应对地球自身不可避免的全球变暖问题。持这一种思路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日前,布什抛出了一项名为“ 气候变化动议”的计划,呼吁全球主要经济体与美国一道,在他任期结束前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目标达成一致。的确,布什在自己的“气候变化动议”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但仍然没有就减排规模做出承诺,更没有提及具体的时间表。不仅如此,布什仍主张不通过政府的强制措施而是市场的自主安排达到减排。更有甚者,布什还试图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减排国的范围之内。6年前,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制温室气体的义务”为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

  当然,“气候变化动议”要最终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恐怕没那么容易。一方面,布什的倡议遭到了欧洲国家尤其是以德国为首的怀疑和反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日前提出,德国将在八国峰会上推动通过一个全球变暖宣言,内容包括在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这与布什在计划中强调的不以具体的温度数或二氧化碳浓度为目标大相径庭。不仅如此,以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气候变化动议”大力兜售各国要为环保科技研发提供更多资金的政策主张,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布什本人也无能为力。在美国,支持抗暖的大数额的技术开发资金主要来自国会拨款或者价值已经有300亿美元的炭交易市,而布什已经明确表示反对炭交易,因此,预计今年夏天美国国会将出台强制减排的法案。

  的确,要让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同步或同等份额的减排和限排义务,这是不公平的,但是,任何国家均没有权利永久逃避此类义务。因为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如果只顾自身利益,最终也逃不过全球变暖的惩罚。正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所强调的,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谁都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

  中国不会置身事外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招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的同时,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规模和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成为国际舆论的聚光点。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估计,中国今年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国。《纽约时报》甚至以最显眼的位置作出评论,中国煤炭的消耗量仍然很大,煤炭虽然便宜但污染更大。所以美国担心如果中国不设置二氧化碳排放限额,将抵消其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

  由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100年来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5℃至0.8℃。今后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到2020年,中国的平均温度有可能上升1.7℃,到2050年可能上升2.2℃。

  IPCC的报告指出,由于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已十分紧张,全球变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比对发达国家要大得多。事实也正是如此,近年来气候变暖已经开始频频肆虐中国的经济活动。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并不乐观的未来也向中国敲响的警钟。中国气象局的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将使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大15%左右,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并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按照《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减排义务,而且还可以依托“清洁能源机制”享受到发达国家提供的减排技术与资金的支持。

  因此,尽管按照人均排放量的衡量指标,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美国的五分之一,但中国政府一系列成功的减排措施并不逊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去20多年来,中国通过造林累计净碳吸收量大约为30.6亿吨二氧化碳,并提出“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次下降20%的目标。中国政府正在逐步推出专项温室气体减排计划。这项新计划将包括承诺增加可再生能源和生物燃料的用量,同时通过碳封存等方法控制甲烷气体排放。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将重新强调其承诺的目标,即在2006年至2010年,将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使用量削减20%。

  (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链 接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意味着以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成为国际上的实际行动。由于美国政府一直没有表态改变立场,使《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义务的谈判进展缓慢。到2007年5月,这一谈判举行了三次会议,谈判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在减排问题上国际上主要分为三派,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欧盟和一些较小的岛国;以及以美国为核心,外围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的第三派。欧盟与美国有分歧,但双方在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上却是出奇的一致。在《京都议定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任务,欧美此后不断对中、印等国施加压力。

  “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是各国对减排采取不同立场的重要原因。”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潘家华认为,“欧盟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外延型发展的余地不大,温室气体的排放呈下降的态势。而美国人口和经济仍处于增长期,经济对外扩张的趋势比较明显,温室气体排放还呈明显增长趋势。”

  虽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和总排放量都高居世界榜首,但美国由于担心减排行动对本国经济造成过大负担,反对立即采取减排限排措施,而是倾向于将国际排放贸易作为核心机制,不规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排放承诺,尽量避免涉及“承诺期”的概念。美国虽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不承担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义务,但支持环保的民主党掌握国会后,在国会已经通过了一系列保护全球气候的议案,而且美国民众减排的支持率也非常高。今年4月,由马萨诸塞州领头的美国12个州和10多个城市及非政府组织将美国环境保护署告上美国最高法院,要求环保署担当起监管和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职责,保护环境。

  中国在《京都协议书》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具体减排义务,因此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协议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目前国内减排市场的二氧化碳交易价格是每吨7-15美元左右,世界2012年减排市场预测大概是100亿美元。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环保合作的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机制。该机制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在发展中国家境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发达国家抵销国内温室减排高成本的指标。2005年,欧盟首先启动欧盟排放交易方案,方案包括每年约2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易市场,包含25个国家和115000个工业和电力设施。

  八国峰会(G8)一向被认为是昭示世界未来焦点的风向标,2007年6月在德国举行的此次峰会中,气候问题代替了以往的经济争端、政治势衡,成为核心议题。

  作为欧盟发起的强制减排任务书,《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今明两年是新一轮协议谈判草拟的关键时期。应该由什么样的国际条约来代替《京都议定书》,还是简单把《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延续下去并对其中的减排指标做相应的更新,是当前讨论的最多、难度最大的议题。如果没有主要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参与,由欧盟主导的《京都议定书》 难免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

  为以身作则,欧盟已经作了高姿态的表态。今年3月,欧盟在默克尔的推动下通过了一项环保协议,争取到2020年把欧盟的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再削减20%。同时,欧盟表示,如果美国加入的话,欧盟愿意把自己的减排目标调高至30%。

  这次G8峰会默克尔呼吁各主要工业国家制订一套长期的减排方案,目标是到2050年时把总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水平的50%。但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反对态度依旧强硬,布什在此次峰会前说,美国不会在反对制定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的立场上做出让步。

  不过,布什还明确表示,美国将邀请全球十几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从今年秋天开始举行一系列会议,并争取在2008年底前共同设立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美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承诺,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则要求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减排。

  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77%,因此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环境问题既是世界性问题,也是中国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若大规模实施减排,仍会遭遇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制约。(杨利红编辑整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