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劳伦斯-芬克:擎起巨大的黑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1:29 《经济导刊》

  将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型投资公司打造成了名扬天下的金融巨头,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债券销售员成长为华尔街津津乐道的“债券教父”,全球最大的上市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黑石公司(Black Rock)总裁兼首席执行长劳伦斯·芬克以其超人的投资天赋建造了庞大的金融帝国。

  高飞中折翅

  在黑石公司,几乎每一个员工都能口诵芬克的非凡成长经历。

  与同龄孩子相比,幼小的芬克似乎有点天资愚笨,父母对他未来所寄予的希望也并不高。十三岁时,芬克就到父亲开的鞋厂做帮工。在这里,芬克不仅在工休间与工友们嬉闹交谈,而且也经常跟在父亲的身边与客人沟通,这也许是芬克最早的商业启蒙吧。

  出乎父母意料之外,长大后的芬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而且顺利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并提前取得了MBA学位。在研究生阶段,芬克一直师从老师进行房地产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因此,当时芬克的最大梦想就是毕业后从事房地产金融工作。在走出大学校门后他却进入了当时华尔街老牌的第一波士顿银行,干起了当时许多人并不愿意干的房地产抵押债券交易员行当。

  当年房地产抵押债券刚刚诞生,经营市场非常狭小,但许多保险公司和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都试图减少手中持有的抵押债权。看准了机会的芬克大胆向公司请缨,要求组织一支特别团队定向研究和开发市场。一个星期之后,由芬克团队发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债权凭证(CMO)业务面世,这种将债券的本金与利息拆解后重组,可以形成更多样化、流动性更佳的债券商品,刚好契合了当时退休基金经理人的投资需要,并在3年不到的时间发展成为美国房贷债券市场的主流商品。芬克所服务的第一波士顿银行因为此项业务的开拓有了近百万美元的进帐,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崭露头角的芬克得到了上司的极大赏识,进入第一波士顿的第二年,芬克就被调到了固定收益证券部门,负责分期贷款抵押债券(MBS)。而就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芬克就把这个产品变成了第一波士顿的拳头产品,并为公司创造了460万美元的赢收,其中有一个季度竞创造了130万美元的赢利记录,一时间,芬克成了第一波士顿的超级赚钱机器,并被破例提升成为第一波士顿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当时他只有28岁。

  正是有了CMO的发明和MBS的推动,今日美国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的规模膨胀到了六万亿美元,是美国公债市场的一倍半,如今不但为全美最大宗的债券商品,交易标的更从美国、欧洲的抵押债券,一路向亚洲延伸。这种繁荣的市场结果中无疑凝结着芬克的创造性贡献。当然,更令芬克自豪的是,他所挂帅的黑石公司更是在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中一路高歌,创下年平均获利增长21.5%的大好收成。

  作为一种特殊奖励,第一波士顿银行为芬克留出合伙人的位置,1986年,芬克领导的债券部门在一桩高风险交易中压上大注,结果惨赔100万美元。一夜间,资本市场上的小金童失去了头上的耀眼光环,第一波士顿也很快对芬克作出了解职的决定。在离开第一波士顿时,自己已经在债券销售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

  靠“黑石”再起

  芬克开始了自己商业人生的又一次选择,而且还是让他专注一生的正确选择。

  芬克敲开了华尔街著名的风险投资商黑石集团(Back stone)的大门。当时的黑石集团成立不到两年,是一家注册资本仅20万美元的小型并购公司,其创始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也急需在华尔街搜罗到一些顶尖金融人才,而芬克的不请自至自然让他们喜出望外。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中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便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黑石”。但令始创者所没有想到的是,不仅今天的黑石集团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公司,而且后来被芬克拉出去独立经营的黑石公司如今也是不可一世。

  来到黑石集团的第二年,芬克凭借着自己在债券行业浸淫多年的独到眼光,向公司提出了成立金融管理公司的建议,并在得到同意后迅速策划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芬克也被任命为新公司的董事长。五年之后,金融管理公司正式从黑石集团分离,芬克带着八位合伙人开始单干。关于黑石公司从黑石集团最终脱离的原因,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种版本,即芬克和黑石公司其他合伙人不喜欢黑石集团对他们的业务说三道四,黑石公司一再强调它的董事会完全独立运作。

  不过,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事实证明了芬克当时抉择的正确性。自独立运营至今,黑石公司已经连续18年保持惊人的增长。黑石从最初的8位创始人发展到一家拥有1500多名员工、管理资产1万亿美元的超级资产管理公司。而在35岁时,芬克就被《华尔街日报》选为“商界明日之星。”

  无论是在华尔街还是在黑石公司内部,芬克的睿智和勤勉被传为美谈。华尔街的同行认为他拥有最敏锐的头脑。美林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尼尔如此描述他:“他的眼睛中闪现着灵光,思维敏捷,富有天赋。”

  除了每天早晨6点准时来到办公室提前开始工作外,从不缺席周一的例会也是芬克为自己确定的雷打不动的规矩,即便是在遥远的法国公寓中度假,抑或在伦敦、东京出差公干,他都会通过视频镜头参加会议。会议通常从上午8 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将近下午下班,整个会议都是由芬克亲自主持。芬克为会议制定的规则是,与会者讲话都必须会单刀直入,切中问题的要害,而决不能兜圈子。

  样板行为和领袖魅力使芬克成为了金融精英追求的对象。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彼得·费希尔离职后自动投到黑石公司门下并出任黑石在亚洲市场的负责人,所有黑石公司初创期的合伙人至今无一人要求撤资脱离,黑石公司的人员流动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实,让芬克最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在华尔街非常顺畅与和谐的人脉关系。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格拉索遭遇弹劾后,芬克被华尔街所有的金融公司推举为替交易所挑选继任者的负责人,并最终不负众望,将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约翰·里德扶上马背。当全球顶级猎头公司——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总裁托马斯·内夫为摩根士丹利四处寻找新的CEO并亲自致电芬克让他考虑出任时,芬克不仅委婉谢绝,而且还为前大摩首席执行官麦晋桁能够返回原职频繁地穿针引线,并最终促成了麦氏的光复。周旋于纽交所、大摩、美林这样的超重量级选手之中的芬克,犹如前拳王泰森等的经纪人唐金那样游刃有余,买进抛出,不断地为黑石带回巨大的收益。

  投资零风险

  从职场生涯的第一跌倒到纵身爬起,芬克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然而,在芬克看来,自身亲身经历过的那场大起大落恍如隔世一般。因为,如果没有失败带来的揪心之痛,芬克还会在各种光环和赞美之声的包围中陶醉甚至迷失自我,自然谈不上去深刻的反省,也不可能有日后的再度辉煌。“贝莱德集团(Black Rock的译音)之所以创立,就是因为那次失败,刺激我去彻底了解、研究和认真对待投资风险。”几乎所有采访过芬克的财经记者都听到过他的这句语录。

  周一的例会成为芬克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公司投资风险的最集中场合。从债券的买卖到房地产投资再到私募基金,芬克要求所有汇报者首先进行业务单元的风险分析,只要某一个业务负责人大谈自己的经营业绩但缺少风险分析材料,坐在主席位置的芬克就会重重的后靠到沙发椅上,然后闭目养神。这种以坐姿和沉默表示不满的做法让每一次例会开得卓有成效,而且构成了对黑石高管团队风险意识的持续刺激和警示。

  在债券投资市场中,赚钱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靠揣测利率的走向,但这种与不确定性博弈的做法将使公司成为最终的失败者。另一种就是深挖市场相关联的每个细节并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黑石要做的就是避免做第一种投资者,且要超越第二种投资行为,这就不得不借助计算机的伟大力量。而今天,黑石的投资分析软件已经远远胜于市场几乎所有其他的竞争对手,而籍此对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更令同行们望尘莫及。

  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是投资固定收益产品获利的关键所在,而黑石在债券分析方面的软件能将风险评估、交易以及结算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如此严密的方案系统自然可以将相关风险消弥于无形。来自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克里斯·梅耶尔曾在《商业周刊》上发文说:“黑石的分析工具如此优秀,它甚至能在利率持续上升的时候从债市里获得可观的利润。”不仅如此,通过黑石解决方案,客户可以在任何时候直接登陆到黑石公司的交易平台,查看自己的资产状况。据悉,黑石依托软件工具提出的解决方案使得该公司在成功控制风险的同时还创造出了1亿美元的收入,而按照华尔街的分析家们估算,黑石解决方案的价值占到黑石公司全部股价的12%。

  当然,芬克十分清楚,控制公司的投资风险核心是帮助客户如何规避市场风险,因此,在芬克的黑石公司里,每一位客户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风险的承受程度的服务,黑石对客户这笔资金所做的任何投资都不会超过这个风险度,并让顾客获得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额度。芬克同时设立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认真地检查每位客户的资产组合,即便是一个百万美元的小错,也绝不会放过。他对风险严格控制的谨慎姿态,使黑石在投资中罕有大的失误,所有承担着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都对此赞口不绝。

  芬克对于市场产生出任何投资项目或者公司的每一笔投资业务都能时刻保持着超常的冷静和精准的分析,即使一笔投资再有大钱可赚但却存在未来风险,芬克也会毫不吝啬地从公司的资清单中剔除掉。黑石公司旗下的组合基金,曾经投资于操作天然气与能源的亚玛伦对冲基金,因为这家公司自称是年赚12%的多重策略基金,同时兼顾利润与风险的平衡。并且平均年度绩效高达50%以上,一般投资人对此无不喜出望外,甚至加码;但芬克却在一年半前将这家基金从投资组合中剔除。因为芬克经过分析后发现,虽然亚玛伦自我标榜是多重策略基金,实际上却是月赚8%的高杠杆能源基金。五个月前,亚玛伦基金突然宣布基金净值重挫65%,惨赔近60亿美元,因而宣告清算解散,华尔街知名券商,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均遭波及,而黑石公司因为芬克对投资风险的明辩却毫发无伤。

  其实,在芬克将严格的风险管理推到投资中至高无上地位的同时,这种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黑石的每一位员工之中。芬克直言,他教导员工注重风险管理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踏踏实实,透过失败累积的教训,转化为管理流程,再透过流程的建立,建立投资纪律。芬克说,“黑石的最大秘诀在于我们的开放的企业文化、细腻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我们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做事准则。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决不偏离这套准则。”

  根据彭博的统计数据,自1999年10月黑石lP0以来,其股价如今已经上涨10倍,年收益率高达45.3%。《财富》杂志据此给出了十分罕见的高度评价:“它恐怕是华尔街过去10年中最大的成功”。

  寻找新大陆

  通过并购实现与出色的股票基金管理公司合作以扩大黑石的规模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中芬克重点思考的问题。闻到腥味的大摩CEO麦晋桁提前向芬克抛出了绣球。当时摩根士丹利提出了两套方案:收购或者将基金部与黑石公司合并;成立的新公司由摩根士丹利控制。而且论麦晋桁与芬克之间不错的私交关系,大摩相信这桩买卖定成无疑。不过,几乎在麦晋桁向芬克开出并购要约的同时,美林的CEO斯坦尼·奥尼尔也主动提出了与芬克合并业务的要求。如果从黑石公司未来股票投资业务和国际业务的发展来看,美林证券在和摩根士丹利的竞争中并不具有压倒性优势。但芬克的最终决定就是出人意外,选择了与奥尼尔的合作和拒绝了麦晋桁的要求。

  可能到现在麦晋桁并不明白自己在与奥尼尔的竞争中失利的真正原因。与大摩提出的并购方案不同,美林向黑石提出的并购条件是,以占新黑石60%资产的美林资产管理部,换取新黑石49.8%的股份并且签订3年后降低股权的条款。这就意味着美林只是新黑石的参股股东之一,并没有摩根士丹利一再强调要掌握新公司控股权的霸气,而这恰恰是芬克最为反感的地方。“与美林合并的黑石并不是美林的子公司”,这句后来芬克向媒体不断强调的观点无疑是要外界知道:黑石是黑石自己的公司,是芬克和合伙人的公司,不由其他利益集团控制。

  作出决定的芬克在2006年9月快速实现了与美林的合作。黑石在这场交易中实施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石三鸟”计划:一方面削减了PNC公司对黑石公司的控制权,使其股份由原来的70%下降到35%(1995年PNC以62%股权入股黑石公司),而且一旦董事会判决PNC对新黑石不利,它就必须全部出卖所持有的黑石股份;同时,美林证券虽向新公司投入了60%的资产,但却只得到了49.8%的股份。此外,新公司将在黑石的名下运行,芬克出任新公司的执行长兼董事长。摆脱了强权股东的威肋,他的投资理念将在新黑石得到最完美的展现。合并后黑石公司也从美国第三大债券管理公司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公开上市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接近1万亿美元。

  之所以芬克急切与美林这样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牵手合作,完全出于他对黑石在金融市场中竞争状况分析的直接结果。黑石的两位老对手——西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分别与花旗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展开资产管理业务的深度合作,但黑石却被《商业周刊》嘲弄为“沉默的巨人”,这让芬克听上去十分的不快。黑石在投资组合上一向偏重于固定收益产品,甚至过度偏向债券。相对于固定收益产品3210亿美元的规模,黑石只有440亿股票投资规模。过去两年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7次加息,国际市场上能源和贵金属价格飞涨,原材料短缺现象也将长期持续下去。这种局面极有可能引致美国国内的中长期利率上涨,而与此紧密相关的中长期国债的价格优势就会被无情挤掉。对于十分注重风险的芬克而言,如此潜藏的危机不能不是一块心病。与股票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就可以在快速提升黑石股票投资比例的过程中达到分散债券投资风险的直接目的。

  黑石公司原本擅长的债券投资市场在远东尤其是中国的发展缓慢,成熟的资本市场又很难找到极大的利润空间。所以芬克一直都在考虑,借助并购国际知名企业,以得到更大的国际市场平台以及国际营销网络。而一个外界可能并不注意的细节是,与美林合并后的新黑石在美国本土提供服务时以黑石的名称出现,但在海外市场则使用美林品牌。对此芬克的解释是,“我期待扩展我们在股票领域的版图,完美应该变得更加国际化。就像玩跳背游戏一样,我们现在确实花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过了六七年之后,我们的收益就将成倍猛涨。”目前,新黑石4500名员工中,1/3以上调整到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工作,分别设立于美国、英国、日本和

澳大利亚的投资中心,为来自5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新的阵容凸现了芬克进入国际金融零售市场的勃勃野心。

  (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