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大思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 15:03 《中国投资》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大思路 ——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一鸣常务副院长 文/本刊记者 袁宏明 对宏观经济影响 《中国投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必要性? 王一鸣: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用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经济增长依赖于低成本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放。正是由于资源(矿产、水资源)和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成本很低,才使得高强度投入成为可能。 过去,我国经济规模还不是很大,产业结构也不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城市化水平很低,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还是有回旋空间和支撑条件的。但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还要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再主要依靠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放来拉动经济增长,就很难持续下去。 我觉得目前到了一个关口。过去2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还能否持续,最根本的将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根本的就要发挥市场机制,由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过去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粗放,就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到位。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为什么会有零地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的1/4,为什么水价很低?油气资源紧缺,为什么成品油价格比国际市场还低?核心一点就是,价格不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是市场交易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主要是靠市场交易形成。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很低,主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定价,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没有发挥作用。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目前商品和服务市场领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在资源性产品、生产要素价格领域,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被阻断了。本来资源是稀缺的,但传递给市场主体的信号并不是这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应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实现。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对于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将起到实质性作用。 提高资源产品价格,就会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节约风气。首先资源产品成本提高,自然就会去节约。其次是利用价格倒逼,由于成本提高,企业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开发利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 这样带来的结果是:降低资源投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中国投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将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将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 王一鸣:国际上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有很多评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外不平衡。 内部不平衡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投资率很高。由于消费增长比投资增长要低得多,最终在消费能力与投资形成的供给能力之间出现巨大的缺口。 从根本上看,外部不平衡是内部不平衡在开放条件下的反映。要解决外部不平衡,不能只解决内外需问题,还必须解决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 过去几年,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很快,每年都增长20%以上;企业利润增长也很快,比如去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30%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10%左右。由于投资收益高,企业利润多数用来扩大再生产。政府职能转变没到位,过于注重GDP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也大部分转到投资领域。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缺口。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对宏观经济的深刻影响,就在于它能够有效提高投资成本。投资成本高,增速会回落,自然就会跟消费形成一个平衡点。 只有投资和消费形成平衡,内外需的平衡才能根本解决。由于内外需不平衡是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汇率只能解决表层问题,不解决根源问题。 解决外部不平衡问题,有3种办法: 一是冻结汇率,逐步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这是从源头解决问题,提高投资成本。 二是不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提高汇率,从外部找平衡。 三是既动资源产品价格,又逐步调整汇率。这样做,可以减小我国汇率上升的压力和成本。 我认为,调整汇率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两种方式结合,比较适合现在的情况。在对外平衡上,通过汇率的缓慢提升,减少外贸的过快增长,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内部,通过提高资源产品价格,提高投资成本,来平衡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综上所述,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对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根本矛盾,解决内外需失衡问题,都将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投资》: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对于贯彻节能减排等政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王一鸣:从节能减排形势来看,当前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 回顾“十五”情况,所有的数量发展指标,包括GDP增长、外贸出口、投资增长,都是超额完成。但有关质量的指标,很多都没有完成。“十五”末期和初期比较,能耗和产业结构变化并不大,服务业没有明显增长,二产比重还在迅速提高,污染排放大幅度增长。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里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但从2006年来看,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21%,没有达到4%的预期目标,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再不加大工作力度,节能减排指标就很可能实现不了。目前,行政手段用得比较多,比如中央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签订协议书。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用市场的办法,就是搞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只有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增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才能逐步达到。 今年第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高耗能行业平均增速20.6%,比工业平均增幅要高2、3个百分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环境成本低,导致高耗能行业利润很高,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进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把扭曲的资源环境价格矫正过来。 改革总体框架 《中国投资》:在您看来,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整体框架是怎样的?应该包含哪些重要方面? 王一鸣: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能够由市场配置的尽量交给市场;在有外部性的一些领域,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机制解决的,政府要加强社会性管制。但总体上,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改革思路上,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不仅要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还要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反映生态和环境成本;要打破资源开发垄断和市场分割格局,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在充分竞争中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认为,改革的任务主要包括4个方面: 第一、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水资源等不同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完善各种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资源价格扭曲,引导资源性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强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如果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就会刺激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粗放经营就能赚钱,产业结构升级就缺乏压力和动力。 比如,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人均只有400方水,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但河北、山西建设了庞大的高耗水的钢铁工业。为什么最缺水的地方,反而兴建了庞大的高耗水工业呢?就是因为水价太低。如果把水价提高,就会倒逼地方发展节水型产业。 第二、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产权制度。 所谓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就是开采资源要付出成本。 按照法律,矿产属于国家所有。资源开采权是一种特许权。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资源开采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政府把资源开采权交给国有企业,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民营企业大量进入资源开采领域。 资源开采的特许权为什么给你而不给他?市场经济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就是拍卖。 目前财政部正在试行“招拍挂”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方法为:由第三方评估,根据资源储量、开采难易程度给出一个基准价格;然后“招拍挂”,价高者得。 “招拍挂”形成一个市场交易价格,矿主以市场价格获得开采权,就会吃干榨尽,有利于节约资源。以前,由于采矿证很便宜,造成开采过程中的“吃菜心”现象,就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招拍挂”的下一步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资源开采权是可以流转的,这就需要有一套更加完备的制度基础。 第三、理顺资源税和资源费。 除了资源开采特许权拍卖,资源税和资源费也是国家收益。目前的问题是资源税率太低。在现有体制下,资源税是地方税,地方政府可以用这笔钱去治理因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破坏。由于资源税率太低,这笔钱不足以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提高资源税率。一方面要足以补偿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另一方面有能力改善公共服务,包括办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资源开采企业赚钱的同时,也让资源所在地的老百姓能够致富。 以前,资源税是从量计征,而不是从价计征。这几年,石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企业利润猛增,但地方政府并没有多受益。所以资源税费改革,要从从量计征转向从价计征为主,从量和从价计征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利于资源富集地区分享资源溢价的收入。 理顺资源税和资源费的关系,如果大幅调高资源税率,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否可以取消,把资源税费整合起来。 第四、放宽部分资源垄断领域的市场准入。 打破垄断有利于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电力、油气等垄断行业,竞争程度提高后,价格自然会下降,老百姓就会受益。 改革难点 《中国投资》:目前,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面临哪些主要矛盾和问题? 王一鸣:目前最核心的矛盾是,调整现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很大,难度也很大。政府怎样合理地从价格管制中退出来,让市场去决定价格。但政府又不能全部退出。比如一些资源性产品带有准公共品性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定价。怎样把握这个边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又要进行适度的管制。这个问题只能在改革中慢慢去探索。 《中国投资》:在一些垄断性的资源领域,对资源的占有形成了一定的既得利益格局。那么,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上形成共识是否比较困难? 王一鸣:提高资源产品价格,政府收益会增加。但过去政府为什么维系很低的资源价格?是因为资源性产品成本低有利于GDP的快速增长。 要达成改革共识,需要解决好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体制,一是发展战略。体制问题主要是指,在资源和生产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战略问题主要是指,通过压低资源价格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赶超战略。这两方面都需要调整,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我们叫“深度市场化”。在煤炭、油气、电力、水务等垄断性领域,改革是对既得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以,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比商品服务领域改革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不下决心调整这种扭曲的价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很难到位,内外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很难解决。 《中国投资》:推进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土地、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一鸣:首先,就要转变思想,搞市场经济要相信市场,不能由政府去替代市场。其次,要有一个合理规划。第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影响面很大,改革方案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第四,改革要谨慎,要适度,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又要把改革进度和老百姓的可接受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面临一个“两难”处境。去年以来,我国通胀率呈上升趋势。改燃油税,改资源环境价格,对价格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通胀率还将继续上升。今年价格预期目标是上涨3%。扭曲的价格不改不行,一改就会提高通胀率。怎样把握改革时机比较困难。 《中国投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产生的收益如何进行再分配? 王一鸣:资源性产品提价的收益不能完全交给企业。 我认为,应该由政府收上来,分成3块:一是补助低于城乡低保标准以下的低收入者。油价、水价上涨后,农民及城市低收入者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对他们要进行补助;二是搞节约技术研发;三是治理生态环境。 环境价格改革思路 《中国投资》:相比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价格改革显得稍微抽象一些。您对于环境价格改革的看法是怎样的? 王一鸣:环境价格改革主要是针对污染物排放。大的思路主要有4点: 一是提高排污收费标准。这件事做起来相对容易。 二是强制性淘汰落后产能。比如,现在5万千瓦、10万千瓦发电机组,100立米、200立米以下高炉,逐步都要淘汰。 三是排污权交易。给企业一定的排放指标,没有用完可以交易,如果排放指标不够就要购买。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企业就会非常注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是研究征收环境税,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现在主要是排污收费,是由环保部门征收。由于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下属部门,容易受地方追求GDP的影响。 收税是市场经济下最有效手段。如果把排污收费改成征收环境税,对污染物排放将起到很大控制作用。税务部门拥有健全的网络和机构,征收环境税的交易成本很低。 目前我国还不具备搞排污权交易的条件,一是制度不允许,二是监管体系也达不到水平。所以,征收环境税是现阶段比较适用的方式,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排污成本,这笔税收也可以用来治理环境,搞节能和减排技术的研究。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