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张榜单尽显中国经济的“大事”与“大势”! “2018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火热进行中!【点击投票】Pick你心目中的商业领袖
专家:用三措施破解货币政策传导约束
专家:用三措施破解货币政策传导约束 保持资金面处于“合理充裕”状态;采取直接手段缓解特定领域融资难问题;适当调整监管节奏及相关政策
本报记者 苏诗钰
11月9日,央行发布2018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货币政策传导仍然面临一定约束。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央行流动性管理目标从“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下行明显,债券收益率总体显著下降。但这种“宽货币”向实体经济“宽信用”传导仍然在结构上和部分领域面临一定约束。这主要表现在伴随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信用增长延续放缓态势,特别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今年以来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也持续处于负增长状态。此外,在信用债市场整体走强的同时,内部分化现象凸显,中低等级信用债利差扩大,民营企业信用违约风险有所释放。这也反映了表外融资渠道收紧后,此前长期依赖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渠道融资的民营企业正在面临较为严峻的“紧信用”环境。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货币政策传递面临的一定约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总量方面,央行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形成社会融资和社会总信用的扩张,造成了“宽货币紧信用”的融资格局;另一方面是结构方面,大量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量化金融中心主任曹啸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措施,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工具的推出,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风险厌恶情绪。但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有一个传导的过程,需要时间才能体现政策效果;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央行的态度,还取决于金融机构、市场和企业的反应。由于经济下行预期,状况相对较好的企业也缺乏扩张的欲望而保守谨慎,同样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对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也难以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止“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是央行的当务之急。
黄志龙表示,央行已经明确表态不实行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而是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实行精准滴灌的结构性政策,例如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对小微企业实施定向降准等政策。银保监会也逐渐调整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比例实施“一二五”的考核办法。
王青表示,下一步预计监管层可能主要采取三类措施破解货币政策传导约束。首先,继续通过降准、逆回购以及MLF等手段释放流动性,保持资金面处于“合理充裕”状态。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利率仍将保持目前的相对低位状态;预计12月份美联储加息后,央行或继续选择不跟随加息。可以预期,在实体经济“紧信用”局面有效缓解前,货币市场利率拐头向上的可能性很小。其次,采取直接手段缓解特定领域融资难问题。此前央行已出台扩大MLF抵押品范围、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多种措施,加强“精准滴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下一步以实施信贷“一二五”目标为代表,政策将继续从信贷额度、贷款利率、担保措施、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直接引导资金流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最后,在金融严监管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监管节奏及相关政策。前期理财新规落地已反映出监管边际放松的态度。未来着眼于提高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可及性,监管层将继续推进MPA考核指标调整,落实信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发挥监管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锋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