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经济学家舒畅和曲天石撰文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18年底放缓,而且局面也不太可能快速好转。即便如此,考虑到中国政府逐步采取的刺激措施,笔者认为是时候留意是否有经济企稳的早期迹象。
经济何时能够触底回升很难准确预测。但一旦触底回升,可能先在以下数据体现出来:信贷、公司长期贷款、投资和出口领先指标。如果数据连续两到三个月稳稳高于一定水平,就说明经济已到达周期低点,经济形势或开始转向。
笔者认为,本文将着重讨论的这些指标最早或在二季度初显示出改善迹象,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贸易谈判是否会产生积极成果。如果迟迟打不破僵局,那么中国经济增速触底回升的时间就可能推迟到下半年。
经济活动指标和社会融资增量
信贷环境需更为有利
中国央行的刺激措施还不足以恢复信贷增速。尽管自去年6月以来中国央行一直在放宽货币政策,但11月的新增社会融资仍低于2017年底的水平。新增社会融资同比增速仍继续下降。
信贷增速企稳对于经济触底回升至关重要。笔者分析表明,新增社会融资会领先于经济活动(工业生产、投资、零售额和出口等)综合指标约三到四个月。
笔者预计中国央行不会搞大水漫灌。2009年时,新增社会融资增速超过30%,而此轮周期中的宽松政策一直合理有度,将经济层面的降准与疏通贷款渠道的措施结合起来。
经济要企稳,第一步是新增社会融资增速要回到2018年上半年11-12%的区间,高于11月9.9%的增速,略高于6-6.5%的实际GDP增速与2-2.5%的通胀率之和。
在支持长期投资项目方面,中长期公司贷款尤为重要。新增长期公司贷款经历数月下滑并较2月份减少一半之后,在11月仅录得温和增长。考虑到影子银行持续收缩构成的拖累,新增长期公司贷款至少需回升至6,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2018年上半年的平均水平。
投资:走向稳定的第一步
投资仍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杠杆,即便不太可能出现2009年那样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项目审批加快和专项债年度配额提早公布,表明政府已准备好利用这项工具。
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投资
最近几个月投资有所稳定,同比增速已经停止下滑,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这个衡量财政刺激措施最直接的指标,在4%左右的较低增速上企稳。
笔者认为,投资增速需要更为强劲,或许最高到11-12%的水平,才能为经济增长起到托底作用。在经济企稳的初期,预计投资增速会超过名义GDP的增速,特别是考虑到还需要抵消消费减少和出口风险等影响。经济复苏早期阶段可能有更高的投资增速,但不会接近2002-2013年时超过20%的增长率。
责任编辑:郭明煜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