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薇谈减税:税收征管或加强 导致实际减税力度打6折

廖薇谈减税:税收征管或加强 导致实际减税力度打6折
2019年03月22日 21:18 新浪财经

个人养老投资新时代,40家养老目标基金PK,你会选择哪一家?【寻2019基金业引领者

     【本期导读】4月1日,减税将正式开闸,根据政府的公开口径,此次减税规模高达2万亿,但实际落地会有这么多吗?中国企业的税负在世界中处于怎样的水平?减税能挽救不断下行的中国经济吗?政府削减开支的途径有哪些?新浪财经系列策划之“减税将如何影响中国的2019”,邀请业内多位专家,从减税切入中国经济基本面,探讨减税的得与失。

  【本期嘉宾】廖薇,摩根大通中国高级经济学家。

  【核心观点】

  ·虽然减税2万亿,但随着税收征管环节监管的加强,实际减税规模或许会在2万亿的基础上打6折。

  ·长期看,中国需要调整税收结构,平衡企业、个人和家庭的税负。目前看来,企业承担的税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

  ·外有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内有中国经济基本面现状,减税并不会带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都会处于缓慢下行的通道中。

  ·2.8%的财政赤字很难真正实现,实际赤字率或为4.4%。

  ·政府有决心削减开支的话,还是能达到的。真正可以减支的途径只有削减地方政府的福利和反腐败。这也是我们认为税收征管一定会加强的原因。

  【访谈全文】

  实际减税力度或许会在2万亿基础上打6折

  新浪财经:您如何评价这次减税的力度?

  廖薇:从政府公布的数字来看这次减税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与我们的预测一致,大概是2%的GDP,也就是政府公布的两万亿。

  但是我们认为实际减税力度可能没有这么大。

  问题出在征收环节。国家一方面推行减税,但另一方面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这样的话,对企业来说实际税负不一定降低。

  我们用2016年和2017年的数据做了测算,用政府公布的减税规模和实际减税规模做了对比,发现实际减税规模比公布的减税规模打了六折。

  如果继续使用这个数据,两万亿的减税规模实际减下来大约是1.2万亿,大概1.2%的GDP。

  新浪财经:如果按照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在全世界中处于什么水平?

  廖薇:总体来看,财政里面,税收占GDP的比重其实不算高。2016年当年所有税收和各种费用占比GDP的比重约为21.4%,加上其他的政府基金收入,GDP比重一共是27.7%, 而 OECD国家的比重为34%,这么看来,中国的税负并不重。

  但是我们的问题在于税收的不平衡。我国主要征收的是间接税,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征收公司税和增值税,但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则征收较低。

  比如说2017年,个人所得税只占总体税收的6.9%。但是在美国,这个数字占41%。OECD国家占24%。也就是说,我们的税务负担在个人、家庭和企业之间是不均衡的。企业承担了过重的税负。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企业所承担的这些税负加上员工社保费用,大概占公司利润的比重为67.3%。这样的税负在世界前20大经济体中仅次于巴西排名第二。

  我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税务结构。

  新浪财经:企业这么高的税负,如果未来要继续减税,应该怎么减,才能真正减少实际税负呢?

  廖薇:如果继续减税的话,空间还是很大的。

  具体来看,增值税大概占到中国所有税收的33%左右,所以我们还是可以进一步降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也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当然,目前看来,我们一边减个人所得税,一边减少公司税,在短期内对财政还是有压力的。所以减税可以分步来。

  长期来看,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税务结构。降低间接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当然在经济下行期间加税肯定是不恰当的。

  新浪财经:如果我们绕到这个解释的背后去谈经济基本面的话,为什么这几年来大力地推减税?

  廖薇:首先,中国企业的税务负担确实是很重。

  其次,中国现在的债务占GDP的比重是非常高的,所以货币政策受到了高债务水平的限制。如果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会导致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所以政府用了很多财政政策来稳定增长。自2008年以来,稳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基建、房地产投资。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大概还在20%左右,这种政府主导的行为产生了不少冗余投资而导致效率降低。

  而减税实际可以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可以让财政支持变得更加市场化。因为一个公司减了税,公司可以自己决定,减的税拿来做什么。是用来还债,还是继续投资以及投在哪个方面。这是市场化的决定。所以从中长期来看,减税的思路是对的。

  另外,中国的税收制度在执行上一直存在一些漏洞,而随着税收征管体系的完善和查缺补漏的进行,企业的实际税负可能会在上升,如果此时不减税,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

  以去年的社保征收为例,如果按照平均工资、社保参与人数计算的话,2017年征收的社保缺口大概是1.6万亿。这里面企业欠缴的部分约为1.16万亿。去年,全年工业企业利润约6.6万亿,这意味着企业要拿出利润的20%来补缴社保。今年的减税政策中,将养老保险的缴纳税率从20%降低到16%,刚好抵消掉了这1.16万亿的缺口,所以我相信政府推出的减税计划也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减税不会带来经济强劲反弹

  新浪财经:之前摩根大通的观点是减税并不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反弹。从现在公布的减税的政策,以及两会所传递的信息来看,还坚持这个观点吗?

  廖薇:我们还是这个观点。

  其一,从国际环境看,2019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不再像前两年那样确定。

  其二,中国经济在未来十数年内,其正常的走势就应该是缓慢下行的。根据我们的测算,在2021-2025年这5年里,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5.5%左右。在2026-2030年,潜在增长率大概是4.5%。如果不想让经济过热的话,按照这个潜在增长率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下行的趋势,强劲反弹无从谈起。

  其三,减税不像投资基建,投进去一块钱,就会产生一块钱的GDP。减税更多的需要让市场主体自己做决定,减出来的钱用来做什么。

  以美国为例,去年大规模减税导致赤字上升约1%的GDP。根据测算,其对GDP贡献是0.3%,并不高。对中国来说,首先,从去年年底到今年2月份,失业率在上升。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环境中,家庭会担心是工作前景是否稳定,他们是否愿意把减税出来的钱用来消费仍值得商榷。其次,企业在债务高企、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到底会拿这部分钱去投资还是还债也很难确定。这些都是取决于市场主体对市场的信心。

  所以我们认为减税会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支持,中国经济或在第二季度出现反弹。但全年来看的话,增速会从去年6.6% 降到今年的6.2%左右。所以我们的观点保持不变。

  中国经济2019年将前低后高

  新浪财经:之前你们的判断是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前低后高。特别是下半年,可能还是有比较严峻的下行的压力。当前制约严峻下行压力的因素是哪些?

  廖薇:从去年开始,各方面的政策收得比较紧,所以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一直在下行。后来虽然有很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支持,但是它们起效也是需要时间的。

  比如说货币政策,它发挥作用一般需要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央行释放宽松的信息。第二阶段,是信贷增速的修复和反弹。第三阶段是实体经济需求回稳。降准,降息,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才能够传达到信贷增长里面。去年大概从第二季度,央行开始降准,但是一直到第四季度,总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一直在下行,直到今年一月份才开始反弹。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反弹,再到GDP的反弹,一般来说,还要3~6个月。这是政策传导的滞后性。

  另外,从财政来看也是一样的。比如从去年6月开始,地方政府特殊债券的发行加快。这对基建会形成支持,但是基建也是到第四季度才开始反弹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今年经济会是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度,很多政府政策先后出台,包括最近宣布的减税,从今年4月开始减增值税,5月开始减社保费率。它们还要大概3到6个月才会有效。就是为什么我们预测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可能是最差的。第二季度,因为信贷增长的反弹已经传到实体经济,加上去年11月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消费拉动作用的显现,二季度数据不会太难看。第三、四季度随着减税和货币进一步宽松效果的显现,叠加之前所有的政策效果,后半年经济会好于前半年。

  政府开支削减途径有限 税收征管或会加强

  新浪财经:今年的赤字是安排在2.8%,一边减税一边要投资基建,赤字却没有增加。如何实现?总理提到,要节省政府开支,而且要把特定的金融机构和央企一部分利润上交国库,说的规模是1万亿左右。您如何看待1万亿的规模?您认为这个规模够吗?之前也说过政府要过紧日子,但是实际效果都不怎样。从今年的政府预算看的话,其他性支出占了27%,说不清道不明的支出占比这么高,符合总理的这个初衷吗?

  廖薇:按照2.8%的赤字率计算,赤字规模应该是2.76万亿,加上23.5万亿的财政支出,可以计算出财政收入必须达到20.8万亿,这就要求比去年增长13.3%,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以及减税计划下,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2.8%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预测是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会有4.4%。缺的钱从各种政府基金来,总理讲到大概是1万亿,我们计算可能需要1.6万亿。但我们还是有信心政府可以筹集到这么多资金,一方面可以从政府稳定基金和国企的资金结余里面拿出钱来,另一方面也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

  新浪财经:关于政府削减开支,大家一直在说。去年预算的"其他支出"项是30%左右,今年是27%,非常高,并且名目说不清楚。您认为削减开支能达到实际效果吗?

  廖薇: 政府有决心的话,还是能达到的。有些开支是没办法省的,比如我们在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算高,没有办法再减。真正可以减支的途径只有削减公共部门的的一些福利和反腐败。这也是我们认为税收征管一定会加强的原因。

  新浪财经:其实不少经济学家都在呼吁裁撤机构精简人员,您认为推进的可能性大吗?

  廖薇:至少在最近几年,我们没有看到大规模的机构精简。唯一可能的就是削减公共部门的福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公共部门的工资,在过去几年其实比私有部门涨得快。

  ——访谈结束——

责任编辑:张仙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2 博通集成 603068 --
  • 04-02 迪普科技 300768 --
  • 03-27 中创物流 603967 --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32.43
  • 03-18 亚世光电 002952 31.14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