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兴与诺亚,听听财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话”
秦朔朋友圈 冀田
无巧不成书,周一是下半年的第一周,和某持牌、大金融机构财富管理中心的朋友吃饭,朋友说他们正在开半年度会议,要把诺亚财富当标杆学习。没想到当晚,诺亚踩雷承兴的事就报了出来。很多私募同行讨论得非常激烈,抨击诺亚不该犯低级错误。
说诺亚是行业标兵,很多人都认;诺亚一出风险,就变成同行的笑谈。在谴责承兴的违约行为,为投资人祈祷能最大程度追回投资的时候,财富管理行业的同行们到底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
从公开资料看,承兴违约还不了钱是确定的事,涉嫌欺诈的概率较大,能否实锤需等待法庭的判决。按照一般程序,债权违约发生后,基金可以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要求处置抵押物,要求冻结债务人的相关资产,要求承担连带责任。债务人需要承担违约的所有后果。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作为基金的管理人,在违约发生后,第一个责任是代表基金和基金的投资人,采取所有恰当的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人挽回损失。诺亚不仅是产品的销售机构,诺亚旗下的歌斐资产是基金的管理人。诺亚在这个责任上,是否负责了呢?
如果是一般的违约,不至于直接刑拘债务人的董事长,一般是和债务人打官司。若媒体报道属实,确实是诺亚主动报案,以欺诈为由刑拘债务人董事长,其原因当是诺亚试图寻求在后续的法律诉讼中能获得某些优势。
因为承兴的债权人不止诺亚一家,在承兴违约的情况下,哪个债权人的法律行动采取更迅速、资产保全措施采取更快、法律地位更主动,将直接决定了能不能比其他债权人拿回更多的钱。
在多个债主追债的情况下,不仅债主和欠钱的上演的是猫和老鼠的游戏,各个债主之间也是一出无间道,谁都想比别人先拿回来钱——钱是拿一分少一分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诺亚当是在做了全面的法律分析后,尽其所能做出的主动出击,尽到了管理人的责任。确切地说,是踩雷之后,果断选择主动暴雷,争取主动。
网上有些帖子说“不是我抓你(罗静),就是你抓我,还不如我先抓你”,这是哗众取宠了。在承兴和诺亚的债务关系中,诺亚没什么要被抓的,诺亚是正义的一方。
在债务关系之外,另外一个关系中,基金管理人可能要“被抓”,那是因为,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关系。如果投资人认为管理人没有尽到勤勉尽责的义务或者存在虚假陈述,投资人有权对管理人提起诉讼,要求管理人赔偿投资人的损失。就如同股民可以告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大股东,要求其赔偿投资损失一样。
国办发〔2013〕1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等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造成基金份额持有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至于说法律如何界定“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就要看法院的判决了。
不管私募还是公募,只要做了基金管理人,就需要承担勤勉尽责的义务,需要对得起投资人的信任,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
不该背的锅不背
什么是不该背的锅?刚性兑付和以逼迫管理人刚性兑付为目的的维权、抹黑甚至暴力威胁。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禁止刚兑。
很多投资者不明白为什么要打破刚兑,刚兑不是保护投资人利益吗?为什么要打破它?政策制定者有从金融系统性全局考虑的因素,此处不表。对投资者而言,我们只需回到常识——公平。
投资人和管理人之间本质是一种投资人出钱、管理人出力的合作关系。投资人和管理人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赚钱。
管理人出力赚管理费(某些产品有业绩提成),投资人不出力但赚投资收益。如果基金赚了钱,投资人赚绝大部分投资收益;亏了钱,投资人却要求管理人刚兑保本,这对管理人是不是不公平呢?长此以往,将没有人愿意做管理人,投资人也没有赚更高的收益的可能了——双输。
打破刚兑,让投资者自己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是公平契约,是促进有能力、有水平的管理人持续涌现、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的保障。
如果我们今天看同行出事,无论事实真相,举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道义大旗,让一个同行背锅倒下,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自己。
财富管理机构的价值
承兴事件中,很多人质疑风控的缺失。金融投资的本质是风控,风控的基础是基于能掌握信息的判断。
2008年爆出的麦道夫事件是本世纪最大的诈骗案。麦道夫经营的对冲基金以长期稳定的高回报吸引诸多投资者,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用庞氏骗局构建了高达500亿美元的骗局,73岁的麦道夫被判处150年监禁。
麦道夫的诈骗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古老的“庞氏骗局”:用新客户的本金支付老客户的收益。麦道夫的广告语是:“客户们知道,伯纳德·麦道夫本人追求完美无瑕的从业记录,致力于公平交易,并保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这些一直以来都是本公司的标志。”
简直不可想象,如此简单的骗局欺骗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人。
麦道夫的投资者中包含汇丰银行等专业的机构投资人。为什么机构会犯错?机构的背后也是人,神话机构的专业能力,其实是神话机构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人就会犯错,任何神话都是盲从和愚昧的后果。骗子之所以存在,就是利用了受骗者无法100%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
和投资最像的职业是什么?德国最伟大的投资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认为,和投资最相像的职业是医生。医生在为患者治病的时候,面临着病症的不确定性,存在各种风险,医生需要评估各种情况,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尽管如此,发生医疗事故依然是必然存在的概率事件。
风险控制也如医病。风险无法消除,只能基于掌握的信息,用合适的方式去减弱和化解风险。投资者必须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做好损失的准备,才有可能在风险发生时能更好地处置。
财富管理机构,或者说专业投资机构的价值在于它是专业的“医生”,尽其专业所能规避风险,创造价值。不能因为出现一两个风险事故,就否认医生的所有价值。
守住利益冲突的底线
诺亚是第三方理财行业的缔造者和标杆。第三方理财的本意是从独立客观的中立者的角度,替投资人选择投资产品。但是,从2017年开始,大量第三方理财机构陷入困境。
和诺亚同样在美国上市的钜派集团2018年亏损超过3亿元人民币,市值跌到不足1亿美元,产品延期兑付,员工举报管理层“利益输送,侵耗公司财产”。上网搜一下,凡是略有规模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几乎都有产品延期、暴雷的风险事件发生,只是“坏账率”多高的问题。
曾经风光的第三方理财集体走下神坛。为了控制风险,很多第三方理财公司都从纯粹销售产品,转向了资产管理端,均有私募基金牌照,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希望能从资产端深入把握风险,但终究是无功而返。反而是自己管理的产品,出风险的更多。
说到底,第三方理财遇到瓶颈的根本原因,正如其名:“第三方”真的成了客户和项目的“第三方”,要不哪边都无法避免利益冲突,要不哪边都不能坚定地站在一起。
做资产管理端/基金管理人,就应该坚定地站在客户利益这边,以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己任,而不是为了促成项目赚取利润,向项目方妥协;做产品销售、向项目方收费必然拿人手短,不得不替项目方背锅,让投资人质疑,里外难做人。
回顾第三方理财蓬勃发展的这些年,不可否认,第三方理财作为金融媒介,确实在传统融资渠道之外,集合投资人的资金,为实体经济输入了大量血液,也为不少投资人创造了收益。
曾几何时,第三方理财占据了非标债权的主力,也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融资渠道。不少暂时融资困难的优质企业在第三方理财的支持下,度过难关,获得长足发展;不少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VC/PE基金以能获得头部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认可而自喜。
其实,不只是第三方理财碰到问题,包含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在内的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都存在结构性问题。
某些行业害群之马给投资人造成惨重损失,不少投资人对私募行业心存畏惧,各种偏见让真正想做事的私募举步维艰,多个地方停止了投资类公司的注册,不少大厦甚至明示“涉及私募基金公司、p2p公司的,一律不予进驻”。
提高准入壁垒,行业洗牌,对投资人是件大好事。面对复杂的投资环境,人性的善恶博弈,诈骗手法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每个财富管理同行都不轻松。显然,抱怨和嘲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行业多事之秋,正视问题,勇于承担,永远站在投资人的一边,有雷排雷,无雷自查,方是正道。
作者简介:冀田,领复资本合伙人、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家庭投资和家族办公室》一书作者,风险投资投资人。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