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付方案新进展

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如今想以股偿付
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如今想以股偿付

新浪财经综合|2020年08月26日  15:04
号外|商界木兰留下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号外|商界木兰留下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年08月26日  13:34
诈骗300亿的女人,让诺亚财富踩雷,给京东、苏宁下套!
诈骗300亿的女人,让诺亚财富踩雷,给京东、苏宁下套!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年08月24日  16:41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蓝鲸财经|2020年08月25日  12:03

诺亚财富"滑铁卢"背后

诺亚案新进展:罗静辞任博信股份董事长 汤永芦接任
诺亚案新进展:罗静辞任博信股份董事长 汤永芦接任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8月08日  21:27
诺亚财富加速转型: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诺亚财富加速转型: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8月05日  17:23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中证网|2019年08月05日  11:53
汪静波再发内部信:自承兴项目后无任何非正常赎回
汪静波再发内部信:自承兴项目后无任何非正常赎回

自34亿“踩雷”承兴项目以来,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近日再发内部信。汪静波在内部信中承诺,希望大家放心,管理层会全力以赴的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详情]

新浪财经|2019年08月03日  22:49
诺亚财富汪静波疑回怼任泽平:写文章建议有事实
诺亚财富汪静波疑回怼任泽平:写文章建议有事实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19日  20:40
诺亚汪静波回怼任泽平:标普对诺亚财富评级为投资级
诺亚汪静波回怼任泽平:标普对诺亚财富评级为投资级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7月20日  00:00
任泽平:诺亚爆雷的反思,第三方财富管理该如何发展?
任泽平:诺亚爆雷的反思,第三方财富管理该如何发展?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19日  15:53
标普再次确认诺亚控股长期信用投资级BBB-评级
标普再次确认诺亚控股长期信用投资级BBB-评级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7月19日  09:55
诺亚财富再回应“承兴”事件:风险事件会妥善处理
诺亚财富再回应“承兴”事件:风险事件会妥善处理

上海证券报|2019年07月15日  15:45
商界花木兰被拘:诺亚财富踩雷 34亿元去哪儿了?
商界花木兰被拘:诺亚财富踩雷 34亿元去哪儿了?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7月11日  16:38
承兴违约与诺亚踩雷 听听财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话”
承兴违约与诺亚踩雷 听听财富管理同行的“公道话”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7月12日  07:41
辉山乳业、景泰、悦榕 诺亚踩过的“雷”都怎样了?
辉山乳业、景泰、悦榕 诺亚踩过的“雷”都怎样了?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7月12日  13:37
诺亚再回应承兴事件:均会妥善处理 公司整体经营健康
诺亚再回应承兴事件:均会妥善处理 公司整体经营健康

中证网|2019年07月11日  19:31
诺亚34亿踩雷:罗静如何用应收账款融资骗倒所有人
诺亚34亿踩雷:罗静如何用应收账款融资骗倒所有人

澎湃新闻|2019年07月11日  08:33
承兴国际罗静:商界女强人浮与沉
承兴国际罗静:商界女强人浮与沉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7月11日  00:32
一图读懂诺亚事件关联方:京东为何牵扯其中?
一图读懂诺亚事件关联方:京东为何牵扯其中?

新浪财经|2019年07月10日  22:37
诺亚滑铁卢背后“局中局”:承兴“做局” 风控的漏洞
诺亚滑铁卢背后“局中局”:承兴“做局” 风控的漏洞

中国经营网|2019年07月10日  14:46
诺亚和京东互撕:谁失职?谁撒谎?
诺亚和京东互撕:谁失职?谁撒谎?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07月10日  21:08
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刑拘"连环炸" 牵涉方不止诺亚财富
上市公司董事长被刑拘"连环炸" 牵涉方不止诺亚财富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07月10日  23:26
央行征信中心:显示承兴诺亚交易61笔的并非征信系统
央行征信中心:显示承兴诺亚交易61笔的并非征信系统

澎湃新闻|2019年07月10日  19:32
诺亚财富34亿踩雷始末:风控之殇还是“庞氏骗局”?
诺亚财富34亿踩雷始末:风控之殇还是“庞氏骗局”?

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7月10日  01:03

最新新闻

誉衡集团私募产品踩雷后续: 诺亚要求投资人静待两家药企价格回温
誉衡集团私募产品踩雷后续: 诺亚要求投资人静待两家药企价格回温

  原标题:誉衡集团私募产品踩雷后续: 诺亚要求投资人静待两家上市药企价格回温 诺亚踩雷誉衡集团,5亿私募产品或面临本金“颗粒无收”。 8月26日 ,40余名创世安霖二号私募投资基金(即踩雷誉衡集团的私募产品,下称“创世二号”)投资人前往上海证监局,监管称请投资人60天内等回复。投资人还于当日下午前往诺亚财富与高管进行面对面沟通,但经过双方数小时的沟通后,并未达成较为统一的解决意见。 创世二号私募基金成立于2017年4月,期限3年,应于2020年4月到期,债务人是誉衡药业的控股股东,誉衡集团。 在21世纪经济报道7月4日的报道《高风险股权投资包装成低风险固收产品 诺亚财富5亿私募产品踩雷始末》中,详细梳理了这一产品踩雷和投资人质疑诺亚的缘由始末。7月6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宣称,其控股股东誉衡集团债权人以其无法到期偿还债务且资产不足清偿为由,向中院申请对誉衡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目前该申请已被受理。 誉衡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让那些与誉衡相关业务绑定的私募基金、资管计划都进入到了无限期的逾期的状态。 70亿资产140亿债权怎么分配? 诺亚财富CEO助理张勇对投资人表示,誉衡集团由于股票市场的大幅回撤而产生资不抵债,如果目前处置金融资产,可能会导致两个上市公司股票被低价处置,给投资人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目前的处置还是希望誉衡集团通过破产重整把资产留住。目前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破产管理人选择了一家当地、一家深圳两家律师事务所,目前正在进行破产债权的申报、审查和受理中。 “目前誉衡集团的现金流无法支付任何债券利息与股权收益。诺亚主要启动两项工作:一是尽快完成破产债权申报;二是帮助誉衡集团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目前意向战略投资人有两个方向,一是医药行业龙头,二是纯财务投资人。近期我们去了该并购基金最大的出资方渤海银行,对方介绍,国内还是有对誉衡集团旗下两家上市药企感兴趣的战略投资人,只是需要待股价上涨再行介入,才能覆盖中间级资产。”张勇进一步表示,希望投资人给予更多处置时间,以时间换取空间。 在张勇对投资人的回复中,诺亚对誉衡集团资产依然是看好的,旗下两家药企上市公司信邦制药、誉衡药业仍受到产业投资人的追捧,贵州省证监局还将信邦制药列为当地五大整改上市公司之一,支持力度较大,未来两家企业依然有上行空间。目前的博弈点主要是价格。 但投资人对上述解释并不认同。 有投资人指出,誉衡集团目前资产价值只有70亿元左右,可是债务达140亿元,债权究竟如何分配,都是未知之数。 诺亚财富方面负责人对此指出,目前处于破产重整阶段,钱目前肯定拿不到。需要后期重整成功以后,新的战略投资人才能按照重组方案来考量,哪些债权减免,哪些转股,哪些拿出现金还钱。目前没有标准化的答案。 对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遥遥无期的等待。近在眼前可参考的例子是,同样地处东北的辉山乳业,破产重整已经3年,至今没有清算完毕。 类固收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 对诺亚的投资人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此前购买时宣称是“绝对安全”的类固收产品,但直到爆雷才知道是股权投资产品,并且诺亚的资产只是中间级,质押股权按照协议签订时的价格溢价25%才能覆盖中间级,现在的资产价格连优先级都无法覆盖,这意味着“创世二号”投资人本金可能颗粒无收。 有投资人认为,诺亚财富将高风险的股权投资产品包装成低风险的类固收产品,并在风控、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重大瑕疵,“创世二号”产品从设计到销售都涉嫌欺诈。 针对投资人反复提及的,将高风险的股权投资产品包装为低风险的类固收产品,是否合理合规的问题,张勇表示,“创世二号”之所以不同于股权产品,而是作为类固收产品来销售,是因为在股权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债权的风控措施。比如让誉衡药业实控人朱吉满夫妇到期回购股权,誉衡集团对回购要承担差额补足等条款,把这个产品由纯股权产品变成一个类夹层产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可以叫类固收,它比纯股权投资稳定在有债权的回购性质。 “将该产品的分类从类固收改为股权,是因为证券业协会没有类固收这个分类,所以按照行业协会的备案要求,更改了分类名称。但即便是类固收,也没有保本保息的合同约定,没有兜底协议,它的产品特点和其他股权投资产品一样,都是理财产品,而不是银行存款。”张勇具体表示。 张勇还强调,诺亚至今因为多个产品风险接受过多个监管部门的多次检查,截至目前,诺亚财富还没有出现重大颠覆性错误和瑕疵,诺亚接受的监管是公开透明的,未来在没有重大问题的情况下,诺亚财富会按照企业精神,按照基金合同和协议进行,目前没有任何流动性不足和差额不足条款,也没有抽屉协议、资金池和期限错配。每一只基金都是完全独立隔离的,反映的完全是市场风险,也会交由市场解决。 但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投资人提出的为何在销售时进行误导,为何质押股权要溢价才能覆盖,诺亚资产存在重大风控瑕疵等问题,相关负责人均没有正面回应。 “投资人的诉求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类固收产品,投资人要求产品到期后兑付本金。第二要求公开投资人名单,或召开投资人说明会。第三,将与誉衡集团的所有底层协议和风控措施公开。”一位投资人指出,但这些要求均未在此次沟通中得到答复。 (作者:侯潇怡 编辑:马春园)[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0年08月27日 00:53
"商界木兰"留下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专栏|网易号外 作者|王晓武 主编|戴鹭 8月25日,诺亚财富公布财报,首次提出去年34亿踩雷承兴国际的和解方案——授予投资者一定数量的诺亚财富股票,接受者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这个方案,在国内算是开了理财机构以股兑雷的先河。 2016年4月,承兴国际创始人罗静获得“木兰年会”嘉奖,并成为木兰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理事。公开资料显示:木兰汇俱乐部号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以“3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上榜木兰为核心,汇聚中国商业女性领袖。与罗静一样,诺亚财富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汪静波也是木兰汇的理事。 随着罗静和承兴国际被定性为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为罗静和广州承兴卖了34亿产品的诺亚,这一年来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不要为这位“商界木兰”买单?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 2019年6月20日,控制了三家上市公司,有着“商界木兰”称号的罗静,被上海警方带走。罗静也是承兴国际的实控人。2019年7月8日,在美国上市的诺亚财富公告,子公司歌斐资产向承兴国际提供了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 这起事件最新进展是,2020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承兴系实际控制人罗静、资金部总监罗岚提起公诉;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承兴系”公司运营一部经理梁志斌等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 该案系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截至案发,造成被害单位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诺亚财富坦承,中国境内有数位投资者对歌斐资产或其关联公司提起索赔,这些索赔尚处于初期阶段,尚不清楚对公司的影响。 这起风险事件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如今在财报中,对于旗下歌斐资产34亿踩雷承兴国际一事,诺亚财富给出了兑付方案,而投资者一旦接受该方案,就要放弃诺亚和承兴有关的任何索赔。 根据和解计划,投资者将被授予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单位(Restircted share units, RSU),期限通常不超过10年,接受要约的投资者需同意放弃其与承兴产品相关的所有未偿法律权利,并不可撤销地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授予RSU后,投资者将获得公司A类普通股。 8月24日,该和解计划已获得诺亚董事会的批准,连续十年每年授权发行总额不超过公司股本1.6%的A类普通股。 这是一个神马概念呢?公开资料显示,诺亚财富当前的总股本是6163.53万股。按照方案,每年封顶增发总股本的1.6%,也就是0.016,连续10年后,累计增发的股份是当年总股本的17.2%。 6163.52万股的17.2%,是1060.12万股。 截至8月25日,诺亚财富股价收盘报27.62美元,按照这个股价,1060.12万股,当前对应市值,约为2.928亿美元。再乘以今天1美元对6.9037元人民币的汇率,约为人民币20.21亿元。 34亿的大雷,诺亚原本是有对冲的——旗下公司拿到了港股承兴国际6.768亿股的股票作为质押,到2019年7月4日市值尚超过40亿港元。但是罗静被抓后,承兴国际的港股开始跳水,直至长期停牌,目前按照停盘前的收盘价1.1港元/股计算。这批股票目前的市值为7.85亿港元。 踩中承兴34亿大雷的诺亚客户,如果在接受了诺亚以股票偿付的方案后,想拿回自己的本金,就等于要跟诺亚的股价绑定10年。 诺亚的这份偿付方案,无疑达到了三个意图: 1、把偿付时间延长到了10年,而且省去了利息、通货膨胀等额外计算。以时间换空间。 2、以股票偿付而不是以现有资产进行偿付,对诺亚而言完全不会造成财务压力。其实思路从某种意义上参考了债转股; 3、把理财客户的获偿结果,与诺亚公司的股价和声誉挂勾,所以,踩雷客户接下来不仅不能有过激行为,现场讨债什么的可以消停了,还要指望诺亚股价上涨。变相引导被雷客户去为诺亚做市值维护。 客户一旦接受了偿付方案,接下来只要祈祷两件事:十年里,诺亚的股价一定要稳涨;诺亚财富一定不能再出雷,更不能倒闭。 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频“踩雷”  2020年是诺亚财富上市十周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认为,诺亚非标转标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已经驶入更开阔的水域,相信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从事实来看,诺亚财富要排雷和停雷,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诺亚财富近年频频踩雷,除了承兴控股,其踩雷项目还包含了辉山乳业、乐视网、暴风集团、誉衡集团等。 2012年,由昆山诺亚星光帮忙联创永宣代销的共5号基金,总投资额近16亿,资金投向多个矿山项目。然而基金成立之后联创永宣就出现了问题。 2017年3月24日,辉山乳业遭遇沽空,诺亚财富两款产品,总共募集资金5.9亿元,全部用于购买辉山乳业的应收账款。 可是,就在被曝出陷入辉山乳业债券兑付危机不到3个月,诺亚财富30亿元私募基金又陷入了乐视危局。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歌斐资产旗下“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出现逾期,涉及金额9亿元,投资人账面亏损90%。 今年6月,诺亚财富创世安霖二号5亿元资金出现了兑付难题,再次遭遇了投诉。消息称,该笔投资基金债务人为破产重整的誉衡集团。 从以上时间表来看,诺亚出雷的节奏,一直没有消停。 对于此前发生的踩雷事件,诺亚财富反正表示,公司从未向投资人承诺过保本保收益,投资产品发生收益不达预期的情况也不属于违约失信。 大规模减员:客户经理人数锐减16% 8月25日,诺亚财富(NOAH)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在78个城市的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 财报显示,诺亚财富二季度净收入约7.47亿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下降14.2%;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增长19.77。上半年,诺亚净收入约14.93亿,同比下降15.2%;净利润为5.45亿,同比上涨0.7%。 由于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诺亚财富减少贷款发放,2020年第二季度贷款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同期为28亿元人民币。诺亚财富二季度贷款和其他业务净收入为0.2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69.3%。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6月30日,诺亚控股的注册用户数为33.2万,比上年同期增加17.1%;在二季度活跃用户数中,排除共同基金客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为3367人,同比下降42.8%,环比下降17.4%。在共同基金客户中,到2020年第二季度,交易的客户总数为14703人,比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12.6%。 今年2月份,诺亚财富发布倡议书,号召员工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2月17日,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及创始投资人主动提请零薪水,A类以上高管降薪30-40%,同时发出倡议,2月及3月每月5天无薪休假方式与公司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保持充裕长期战力。 截至6月30日,诺亚在78个城市有264个服务中心,去年同期数据为306个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主要原因是合并了多个服务中心,以优化成本和支出。 由于精简运营人力资源,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核心“精英”关系经理的离职率为1.4%,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这一数字为1.0%。 由于薪酬,福利和信贷损失减少,诺亚财富二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为4.28亿元 ,较2019年同期减少30.9%。[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20年08月26日 15:04
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如今想以股偿付
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

  “商界木兰”留下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如今想以股偿付 作者|王晓武 8月25日,诺亚财富公布财报,首次提出去年34亿踩雷承兴国际的和解方案——授予投资者一定数量的诺亚财富股票,接受者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这个方案,在国内算是开了理财机构以股兑雷的先河。 2016年4月,承兴国际创始人罗静获得“木兰年会”嘉奖,并成为木兰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理事。公开资料显示:木兰汇俱乐部号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以“3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上榜木兰为核心,汇聚中国商业女性领袖。与罗静一样,诺亚财富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汪静波也是木兰汇的理事。 随着罗静和承兴国际被定性为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为罗静和广州承兴卖了34亿产品的诺亚,这一年来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不要为这位“商界木兰”买单?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 2019年6月20日,控制了三家上市公司,有着“商界木兰”称号的罗静,被上海警方带走。罗静也是承兴国际的实控人。2019年7月8日,在美国上市的诺亚财富公告,子公司歌斐资产向承兴国际提供了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 这起事件最新进展是,2020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承兴系实际控制人罗静、资金部总监罗岚提起公诉;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承兴系”公司运营一部经理梁志斌等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 该案系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截至案发,造成被害单位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诺亚财富坦承,中国境内有数位投资者对歌斐资产或其关联公司提起索赔,这些索赔尚处于初期阶段,尚不清楚对公司的影响。 这起风险事件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如今在财报中,对于旗下歌斐资产34亿踩雷承兴国际一事,诺亚财富给出了兑付方案,而投资者一旦接受该方案,就要放弃诺亚和承兴有关的任何索赔。 根据和解计划,投资者将被授予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单位(Restircted share units, RSU),期限通常不超过10年,接受要约的投资者需同意放弃其与承兴产品相关的所有未偿法律权利,并不可撤销地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授予RSU后,投资者将获得公司A类普通股。 8月24日,该和解计划已获得诺亚董事会的批准,连续十年每年授权发行总额不超过公司股本1.6%的A类普通股。 这是一个神马概念呢?公开资料显示,诺亚财富当前的总股本是6163.53万股。按照方案,每年封顶增发总股本的1.6%,也就是0.016,连续10年后,累计增发的股份是当年总股本的17.2%。 6163.52万股的17.2%,是1060.12万股。 截至8月25日,诺亚财富股价收盘报27.62美元,按照这个股价,1060.12万股,当前对应市值,约为2.928亿美元。再乘以今天1美元对6.9037元人民币的汇率,约为人民币20.21亿元。 34亿的大雷,诺亚原本是有对冲的——旗下公司拿到了港股承兴国际6.768亿股的股票作为质押,到2019年7月4日市值尚超过40亿港元。但是罗静被抓后,承兴国际的港股开始跳水,直至长期停牌,目前按照停盘前的收盘价1.1港元/股计算。这批股票目前的市值为7.85亿港元。 踩中承兴34亿大雷的诺亚客户,如果在接受了诺亚以股票偿付的方案后,想拿回自己的本金,就等于要跟诺亚的股价绑定10年。 诺亚的这份偿付方案,无疑达到了三个意图: 1、把偿付时间延长到了10年,而且省去了利息、通货膨胀等额外计算。以时间换空间。 2、以股票偿付而不是以现有资产进行偿付,对诺亚而言完全不会造成财务压力。其实思路从某种意义上参考了债转股; 3、把理财客户的获偿结果,与诺亚公司的股价和声誉挂勾,所以,踩雷客户接下来不仅不能有过激行为,现场讨债什么的可以消停了,还要指望诺亚股价上涨。变相引导被雷客户去为诺亚做市值维护。 客户一旦接受了偿付方案,接下来只要祈祷两件事:十年里,诺亚的股价一定要稳涨;诺亚财富一定不能再出雷,更不能倒闭。 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频“踩雷”  2020年是诺亚财富上市十周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认为,诺亚非标转标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已经驶入更开阔的水域,相信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从事实来看,诺亚财富要排雷和停雷,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诺亚财富近年频频踩雷,除了承兴控股,其踩雷项目还包含了辉山乳业、乐视网、暴风集团、誉衡集团等。 2012年,由昆山诺亚星光帮忙联创永宣代销的共5号基金,总投资额近16亿,资金投向多个矿山项目。然而基金成立之后联创永宣就出现了问题。 2017年3月24日,辉山乳业遭遇沽空,诺亚财富两款产品,总共募集资金5.9亿元,全部用于购买辉山乳业的应收账款。 可是,就在被曝出陷入辉山乳业债券兑付危机不到3个月,诺亚财富30亿元私募基金又陷入了乐视危局。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歌斐资产旗下“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出现逾期,涉及金额9亿元,投资人账面亏损90%。 今年6月,诺亚财富创世安霖二号5亿元资金出现了兑付难题,再次遭遇了投诉。消息称,该笔投资基金债务人为破产重整的誉衡集团。 从以上时间表来看,诺亚出雷的节奏,一直没有消停。 对于此前发生的踩雷事件,诺亚财富反正表示,公司从未向投资人承诺过保本保收益,投资产品发生收益不达预期的情况也不属于违约失信。 大规模减员:客户经理人数锐减16% 8月25日,诺亚财富(NOAH)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在78个城市的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 财报显示,诺亚财富二季度净收入约7.47亿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下降14.2%;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增长19.77。上半年,诺亚净收入约14.93亿,同比下降15.2%;净利润为5.45亿,同比上涨0.7%。 由于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诺亚财富减少贷款发放,2020年第二季度贷款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同期为28亿元人民币。诺亚财富二季度贷款和其他业务净收入为0.2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69.3%。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6月30日,诺亚控股的注册用户数为33.2万,比上年同期增加17.1%;在二季度活跃用户数中,排除共同基金客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为3367人,同比下降42.8%,环比下降17.4%。在共同基金客户中,到2020年第二季度,交易的客户总数为14703人,比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12.6%。 今年2月份,诺亚财富发布倡议书,号召员工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2月17日,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及创始投资人主动提请零薪水,A类以上高管降薪30-40%,同时发出倡议,2月及3月每月5天无薪休假方式与公司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保持充裕长期战力。 截至6月30日,诺亚在78个城市有264个服务中心,去年同期数据为306个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主要原因是合并了多个服务中心,以优化成本和支出。 由于精简运营人力资源,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核心“精英”关系经理的离职率为1.4%,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这一数字为1.0%。 由于薪酬,福利和信贷损失减少,诺亚财富二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为4.28亿元 ,较2019年同期减少30.9%。[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20年08月26日 15:04
诺亚控股二季报:"非标转标"再进 歌斐资产AUM近1600亿
诺亚控股二季报:

  原标题:诺亚控股二季报:“非标转标”再进,歌斐资产AUM近1600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8月25日,诺亚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截至2020年06月30日的上半年度未经审计财报。 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归属于股东的非GAAP净利润3.1亿元,环比增长20.1%,同比增长16.7%。2020年上半年,诺亚净利润5.63亿元,完成全年盈利目标下限的70%,并将盈利指标上调至9亿至10亿人民币。 从诺亚产品募集情况来看,2020年二季度,诺亚标准化产品募集量达到179.7亿元,同比上升198.5%;2020年上半年标准化产品募集量达到370.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多,占总募集量的83.1%。 据了解,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诺亚放弃了“非标类固收”产品的投放,向标准化产品全面转型。2020年第二季度,扣除非标类固收产品后,诺亚的募集量达到212.1亿元,同比上升45.2%;标准化产品募集量达到179.7亿元,同比上升198.5%;公募基金募集量达到118.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20.0%。 这意味着诺亚的转型再进一步,转型前非标类固收产品在募集量中的份额已经完全被标准化产品替代。 标准化、净值型的产品是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大方向,包括银行、券商等在内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都在将资产管理板块拆分独立运作,增强自身资管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作为诺亚旗下专注于多资产类别、全球化布局的资产管理公司,歌斐资产遵循诺亚集团“非标转标”的大方向,也成立了独立的固定收益部。 在资产管理端,截至2020年6月30日,歌斐资产管理规模(AUM)为1594亿元,剔除信贷基金持续退出影响,其他资产类别的AUM总计1453亿元,环比增长了2.5%,其中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公开市场规模环比分别增长1.9%和28.5%;标债产品的管理规模为46.6亿,同比增长42.5%,环比增长10.4%;海外资产管理规模257.7亿,占集团总AUM 16.2%,与上季度持平。 诺亚控股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静波表示,中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2020年改革之年,诺亚从组织能力建设、客户洞察、流程再造三个方面推动改变,以更适应新环境下的中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 2020年下半年,诺亚将进一步明确公司是全球开放产品和销售渠道双轮驱动。在产品端,打通公、私募,建立筛选标准,量化数据平台;在客户端,更多地理解客户需求,构建完整的客户需求数据库。[详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0年08月25日 14:02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原标题: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美东时间24日盘后,诺亚财富(NYSE:NOAH)发布未经审计的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的财务数据。 2020年二季度,诺亚净收入约7.47亿人民币,同比降14.2%。其中,财富管理产品净收入同比下降13.2%,贷款及其他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69.3%;净利润录得2.99亿,同比上涨19.8%。报告称,因一次性佣金和其他服务费减少令净收入缩水;受新冠疫情影响,贷款发放减少令贷款业务收入下降。 上半年,诺亚净收入约14.93亿,同比下降15.2%;净利润录得5.45亿,同比上涨0.7%。 报告披露,诺亚第二季度发行的金融产品总值214亿,同比降12%,环比降7.8%,其中私募产品交易总值同比降66.7%。截至6月30日,诺亚旗下管理的资产规模1594亿,同比降11.8%。 截至6月30日,诺亚控股的注册用户数为33万,比上年同期增加17.1%;在二季度活跃用户数中,排除共同基金客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为3367人,同比下降42.8%,环比下降17.4%;报告称,诺亚将继续为客户提供更多线上共同基金产品,计入该类产品客户后,第二季度交易用户数为1.4万余人,同比增加48.7%,环比减少12.6%。 诺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汪静波称,在岸共同基金余额超100亿,由线上基金应用Smile发行;另有iNoah提供离岸共同基金。 与此同时,诺亚旗下的客户中心和客户经理数量均缩减。截至6月30日,诺亚在78个城市有264个服务中心,去年同期数据为306个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诺亚表示,公司在精简运营人力,报告期内,核心“精英”客户经理离职率为1.4%。2020年初,一封倡议书显示,诺亚提倡无薪休假、留职停薪,原则上不主动裁员。 报告显示,诺亚将2020年归属于诺亚股东的非公认会计准则净收入预期上调至9亿-10亿人民币。 报告同时提到了承兴案的兑付计划。报告表示,歌斐资产和附属公司管理的部分信贷资产涉及承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承兴国际”)相关的供应链融资,诺亚怀疑有关第三方实施欺诈,相关刑事调查仍在进行中。诺亚此前披露,格斐资产为承兴国际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人民币。 诺亚在报告中表示,决定向投资者提出和解要约,投资者将被授予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单位后(Restircted share units, RSU),期限通常不超过10年,接受要约的投资者需同意放弃其与承兴产品相关的所有未偿法律权利,并不可撤销地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授予RSU后,投资者将获得公司A类普通股。8月24日,诺亚董事会批准该结算方案,连续十年每年授权发行总额不超过公司股本1.6%的A类普通股。 24日,诺亚财富股价收盘报30.27美元,较18年6月创下的历史高点减少56.48%,当前总市值约18.66亿美元;其52周内的最高价为40.18美元,最低价为20.42美元。 报告提到,截至本协议签署日,中国境内有数位投资者对格斐资产或其关联公司提起索赔,索赔尚处于早期阶段,对公司的影响尚不清楚。 2019年,博信股份(600083)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于6月20日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罗静也是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的实控人,7月8日,承兴国际控股收跌80.39%,港交所披露易系统显示,诺亚作为承兴国际股东的身份赫然在列,持有6.77亿股。同日,诺亚财富股价暴跌20.43%。 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发布公告,该院于日前依法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承兴系实际控制人罗静、资金部总监罗岚提起公诉;依法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承兴系”公司运营一部经理梁志斌等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该案系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截至案发,造成被害单位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详情]

蓝鲸财经 | 2020年08月25日 12:03
诈骗300亿的女人:让诺亚财富踩雷 给京东、苏宁下套!
诈骗300亿的女人:让诺亚财富踩雷 给京东、苏宁下套!

  昔日的商界女精英,木兰汇的理事成员,成功的企业家罗静,如今已经了阶下囚、诈骗犯。 来源 | 大江湖解局 作者 | 江湖大大 2019年6月19日,罗静行色匆匆地来到诺亚财富的总部,找她的好闺蜜,诺亚财富的控制人——汪静波。 汪静波和诺亚财富是她最后的希望,罗静控制的承兴国际资金链已断裂,资金挪腾无力。来找汪静波,她也知道是一步险棋。 她们做了一次深夜长谈,罗静将承兴国际面临的困境和盘托出,希望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再给承兴国际发几十亿的理财产品。 在此之前,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已经给承兴国际发行了34亿元的产品。 得知这34亿产品到期无法赎回,汪静波让罗静签署了将承兴国际股权质押的协议,以此来保障歌斐资产的权益。 协议签完之后,汪静波拨通了110的电话。随后,警察来到汪静波的办公室,将面如死灰的罗静带走。 罗静被带走,一个300亿的骗局由此被揭开。在这场骗局里面,诺亚财富踩了34亿的巨雷,连带其它一些信托也被炸雷,甚至连京东和苏宁,也被下套躺枪。 一 罗静出生于1971年,是香港人。汪静波则于1972年,在四川出生。 大学毕业之后,罗静干的第一份职业是销售。干了没几年,1996年,25岁的罗静就创办了承兴国际,当起了老板。 罗静的承兴国际,干的都是一些小生意,主要是帮助一些大企业,搞促销活动,赚取相应的策划费用。 公司开张两年,罗静就签下了百事可乐、宝洁和诺基亚,开始站稳脚跟。 那段时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的汪静波,则去了上海的成浦集团。刚好成浦集团要准备上市,找了湘财证券合作,汪静波则与湘财证券搭上了关系。 2003年,汪静波成为了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门的总经理,这个部门,也成为了日后孵化诺亚财富的根据地。 2年之后,汪静波带领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门的十几名核心人员,离职创办了诺亚财富。 汪静波下海创业时,罗静则已经在商场摸爬滚打了近9年,还经历了一次金融危机。 2006年,罗静在广州创办了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并且拿下了NBA国内的独家品牌授权。在广告行业浸淫多年,罗静深知独家IP(知识产权所有权)是与大企业合作的筹码。 罗静也终于找到了引进国外IP和经营IP的发展之道,相继获得了“变形金刚”、“功夫熊猫”、“兔斯基”等IP在国内的授权和开发权。 拿到这些大IP的授权,罗静则利用这些IP,和一些大银行合作发行主题银行卡和信用卡,以此获得收入。 但这些业务,始终都是边缘业务,产生不了多少利润,也赚不了大钱。 相反,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则大为不同,毕竟金融行业才是赚钱的行当。 很多人不了解诺亚财富,那是因为基本不会与之打交道。主要是因为不够资格,手头上没有那么多钱。 诺亚财富都是给富人理财,现金都是100万起跳的,很多客户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净资产。 汪静波算是踩中了一个风口,当时资管行业一片空白,到处都是待开发的处女地。 2007年,创办没两年,就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红杉资本的投资。 从此,诺亚财富在给富人理财的路上狂奔,一路攻城略地。到了2010年,成立仅五年的诺亚财富,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至此,诺亚财富成了国内资管行业的领头羊,成了老大哥。 不过,此时罗静只算是一个普通的小老板,与汪静波差好几个段位,两者并无交集。 最早创业的罗静,反被汪静波弯道超车。若是没有巨大的机遇,罗静也就是像你我一般的普通凡人。 二 斗转星移,事易时移,罗静的命运在2015年悄然发生逆转。 那几年,香港资本市场妖风作怪,各路资本兴风作浪,罗静也淌了一波浑水。 罗静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了一家离岸公司,然后以自有资金2000万港元,收购上香港上市的奕达国际74.35%的股价。 当时奕达国际已经是仙股,每股0.74港元,这次收购的总价是5.35亿港元。 剩下的钱哪里来?答案是来自中信建投证券贷款融资拨付。 收购之后,罗静将奕达国际更名为承兴国际。 花2000万元,就获得了一家上市公司,罗静是资本运作的高人,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有了香港资本市场运作的成功经历,罗静一举成为了知名企业家,开始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 罗静一鼓作气,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用了不到8000万元,就收购了一家新加坡的上市公司Jacks International,后更名为承兴大健康(Camsing Healthcare)。 手握两家上市,罗静开始在中国商界崭露头角,频繁出入木兰汇。 木兰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成立于 2009 年,号称以 “30 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 上榜木兰为核心,汇聚中国商业女性领袖。 格力的董明珠、东方园林的何巧女、国美电器的杜鹃都是常任理事,而诺亚财富的汪静波,也赫然在列。 2016 年 4 月,罗静获得中国企业家木兰汇 “ 木兰年会 ” 嘉奖,并成为木兰汇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理事。 罗静和汪静波,两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成为了闺蜜,还成为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汪静波手头上有钱,需要有项目寻求回报;罗静有上市公司,有实体项目,需要融资。 在一个商会里面,你刚刚好有需求,我刚刚好有产品,生意就发生了。 三 但诺亚财富的钱,不是想拿就能拿的,除了支付固定的投资收益之外,罗静必须有相应的资产做担保。 他们玩起了供应链金融,罗静的广州承兴,与很多大企业有合作,因此有大量的应收款没有收回来。 但罗静又急需钱用以周转,那怎么把这些应该收却还没有收到的款盘活起来呢? 供应链金融就应运而生了。只要把这些应收款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款给需要融资的公司,收到钱的公司到期还本付息即可。 罗静的广州承兴,是京东、苏宁的供应商,货在京东和苏宁易购平台卖出去之后,钱并没有马上到广州承兴账上,而是会在两个月或者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会转给广州承兴。 京东和苏宁都是知名的大企业,这些钱一定是会付的,这对诺亚财富来说,绝对是没有风险的。 即使广州承兴最后还不上融资的钱,那么就有京东和苏宁把这部分应收款转给诺亚财富,基本上没有风险。 如此优质的项目,不仅诺亚财富做,汪静波的老东家湘财证券和云南信托,都投了罗静的产品。 但是,没有人真正认真地去调查,广州承兴和京东、苏宁,到底发生了多少金额的业务。 只要到期,广州承兴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就没有人追究。 罗静正是利用广州承兴与京东的应收款,从诺亚财富的子公司歌斐资产借了34亿元。 有了钱,罗静又在A股市场骚动起来。 2017年,罗静在广州承兴下面注册了一家子公司——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并花了15亿元,通过苏州晟隽收购了A股博信股份。 至此,罗静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承兴国际,主营IP授权和开发;新加坡的承兴大健康,主营保健品;大陆的博信股份,主营最近比较火热的智能硬件等业务。 罗静完成了三大主营业务的布局,俨然一副成功女性的身份,但只有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四 2018年,经济大环境总体向下,民营企业的日子尤为难过。 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罗静,大量举债收购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能给罗静造血,相反A股的博信股份还需要罗静无利息借款。 融资收购上市公司的戏码玩不下去了,继续融资借新还旧,资本运作变成了旁氏骗局。 用罗静自己的话说,2018年过得步步艰难,步步惊心! 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罗静需要扩大融资,如果继续采用供应链金融融资,就必须有更大金额的应收账款做抵押。 为了套取更多的融资,罗静伪造了广州承兴与京东的合同、发票和应收账款确认函。 有京东背书的供应链融资,看似没有风险、稳赚不赔的投资,暴雷了! 诺亚财富的创始人汪静波,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好闺蜜,木兰汇理事会成员罗静,给她的底层资产,竟然是伪造的。 说白了,投歌斐资产这款产品的富豪们,看中的是京东的应收款。也就是说,这是京东欠歌斐的钱。 可怕的是,这笔所谓的应收款,所谓京东欠的款,根本就是无中生有。 让人感觉惊奇的是,这种供应链融资,相应的合同需要诺亚财富的风控人员、广州承兴和京东的相关人员一起签订合同,这个假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就在罗静被抓后的一个月,京东负责广州承兴与诺亚财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前员工,被批捕了。而这名员工,在5月份已提前离职。 苏宁易购也发布声明,关于广州承兴与苏宁易购应收账款融资事宜,苏宁易购与此事项无关。 一切均水落石出,诺亚财富拿到的应收款融资的底层资产,是假的,是广州承兴与有关人员伪造出来的。 广州承兴的到期融资款,京东不可能兑付。跟着诺亚财富一起倒霉的,是背后的投资人。 8月20日,就在罗静被批捕一年之后,上海二中法院发布了罗静诈骗300亿元的消息,实际给受害单位造成了80亿元损失。 五 昔日的商界女精英,木兰汇的理事成员,成功的企业家罗静,如今已经了阶下囚、诈骗犯。 太阳底下从来就没有新鲜事。 突然逆袭的成功,光鲜亮丽的背后,有着不可见人的肮脏。正如木兰汇评选出来的商业领袖,她可能是个诈骗犯;正如广州承兴的京东应收款无风险底层资产,它可能是伪造的。 20多年金融从业经验,帮助富人理财的专家汪静波和她的诺亚财富,都无法独具慧眼,依然被罗静的骗局所蒙蔽。 或许,汪静波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不是诺亚风控太无能,而是骗子造假太狡猾! [详情]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 2020年08月24日 16:41
诺亚财富降薪背后:踩雷不断 追债无果
诺亚财富降薪背后:踩雷不断 追债无果

  原标题:诺亚财富降薪背后:踩雷不断,追债无果 记者 | 胡颖君 旗下子公司歌斐资产追债官司胜诉,却面临无法执行的难题,这让原本现金流就吃紧的诺亚财富处境更加艰难。 2月21日晚间,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近期公司收到北京仲裁委员会送达的《裁决书》,裁决公司向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支付转让价款、违约金等合计4.7亿元,然而,公司存在无法支付上述费用产生的法律风险。 暴风集团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现有员工无法承担2019年业绩预告的编制工作,公司无法按相关规则的要求披露2019年业绩预告。公司员工持续大量流失,目前仅剩10余人,同时存在拖欠部分员工工资的情形,公司股票存在被暂停上市风险。 “一般来说,跟这些交易对手打官司,胜诉概率都很大,但是真正能拿到钱的是少数。“一位财富管理行业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一、陷入多起投资份额转让纠纷 事实上,歌斐资产与暴风集团的“爱恨情仇”还得追溯到四年前。 2016年1月,暴风集团与歌斐资产合作成立了规模5亿元的产业基金“暴风云帆(天津)互联网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管理人为暴风创投。其中,歌斐资产出资4亿元,占比80%;暴风创投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1万元;暴风集团作为次级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6999万元;另一次级有限合伙人天津平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认缴出资3000万元。 该基金存续期为3年,彼时,合伙企业约定,当歌斐资产累计分配金额低于其投资本金及固定收益之和时,由暴风集团回购歌斐资产出资对应的基金份额;回购金额为歌斐资产应获得的投资本金及固定收益扣除其已获得的累计分配金额以后的余额,暴风集团创始人冯鑫为该回购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2019年年初,基金到期,但歌斐资产未能正常退出。6月,歌斐资产向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被申请人暴风集团受让其所持有的暴风云帆100%财产份额,并履行支付转让价款、违约金及其他费用。 随后,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经合议,裁决暴风集团向上海歌斐支付转让价款,以及支付相应违约金等合计约4.7亿元。而如今,业绩停摆、风雨飘摇中的暴风集团大概率是交不出这笔“巨款”了。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歌斐资产涉及投资份额转让的纠纷并不止这一起。 2019年11月1日,天神娱乐发布公告称,收到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书》,裁决支付芜湖歌斐回购款约9亿元。关于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歌斐”)与天神娱乐、朱晔合伙企业投资份额转让纠纷,本案在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审理已终结。 2016年12月,天神娱乐参与设立深圳泰悦基金,2017年2月,深圳泰悦基金出资2.16亿元,歌斐资产认购10.43亿优先级份额,基金以10.67亿元投资口袋科技51%的股权。 据了解,合作之初,天神娱乐便与芜湖歌斐签订了《合伙协议回购及差额补足协议》,协议中约定:如发生以下“违约回购情形”时,芜湖歌斐有权要求天神娱乐在书面通知的日期回购其持有的全部标的权益。 随后,天神娱乐触发两项“违约回购情形”,具体包括:天神娱乐、朱晔、普通合伙人及其拥有的资产涉诉或被施以强制措施;天神娱乐、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发生对其财产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后果的任何诉讼、仲裁或刑事、行政处罚。 然而天神娱乐却并不认这笔帐,并向北京二中院提交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 2019年12月16日,芜湖歌斐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回仲裁裁决的执行申请,这笔涉及9亿元的仲裁裁决最终未能执行。 二、频频踩雷,业绩下滑明显 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开创者诺亚财富在过去几年中频频触雷,先后卷入多起资金风暴中。 2017年3月,辉山乳业财务造假案中,歌斐资产发行的“创世优选基金”中的1、2号共募集5.9亿元投向辉山乳业,但随后被揭露该笔应收账款系伪造。 2017年7月,诺亚财富公告称,旗下歌斐资产的歌斐创世鑫根并购基金投向乐视23亿元,担保措施为乐视网和贾跃亭个人的回购连带担保,如今这笔资金恐怕同样难以追回。 2019年7月,承兴控股董事长罗静被捕后,一个更大的雷被爆出:歌斐资产管理的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提供供应链融资,发行了多只基金产品,涉及总额高达34亿元。 2019年7月19日,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及其团队发表了一篇诺亚踩雷的反思文章。文章指出,自2016下半年起,诺亚财富旗下产品开始出现踩雷事件,公开信息可知,踩雷事件涉及金额较大,加上此次承兴事件,踩雷产品规模超过50亿元。从踩雷事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由于诈骗、伪造、财务造假等因素造成投资本金难以收回,合规体系存在漏洞。 颇具戏剧性的是,该文随后遭到诺亚财富CEO汪静波怒怼:“写文章建议有事实和调研。” 实际上,受“踩雷承兴国际”事件牵连,诺亚财富三季报多项财务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诺亚财富实现净收入8.4亿元,同比2018年三季度上升0.4%,环比下降3.4%;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跌7.8%。2019年第三季度,诺亚代销的金融产品规模为130亿元,同比大降53.7%。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上,三季度的募集费净收入为1.50亿元,较2018年同期减少34.7%;信贷业务净收入0.59亿元,同比下降6.9%。主要是由于三季度销售的信贷产品减少所致。与此同时,作为客户类固收需求的替代,诺亚在三季度大量发行标准化产品,例如标准化、净值型的债券基金和公募基金,募集量环比大幅提升74.3%。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诺亚财富还发布了一封全员战役倡议书,其中提到,公司决定在疫情期间(特指2月和3月),原则上不因疫情做主动裁员,同时公司提出倡议,在疫情期间所有员工(含海外),每月有5个工作日无薪休假,同时三位董事汪静波、殷哲、章嘉玉主动降薪为零。 “诺亚还是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龙头老大,不过近些年踩雷太多,又在转型阵痛期,现金流紧张是必然的。”上述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此外,界面新闻记者还了解到,诺亚“无薪休假”的消息传开后,多家头部财富管理公司纷纷主动发布“不降薪”、“不裁员”的通知,并打出了“危难时刻显格局”的口号。 “诺亚降薪的事儿对业内震动挺大的,这些财富公司强调自己不降薪,可能就是变相营销自己吧。“一位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现在三方大多拿不到好的底层资产,日子都不好过。”[详情]

界面新闻 | 2020年02月23日 12:44
诺亚回应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正常人事变动
诺亚回应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正常人事变动

  原标题:诺亚回应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是正常的人事变动  拟赴美上市的优客工场运营主体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发生工商变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行列。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 陆一夫)11月27日,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拟赴美上市的优客工场运营主体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发生工商变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行列。诺亚方面对新京报记者回应称,此为正常的人事变动。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汪静波于2015年12月任职优客工场董事,2019年11月22日卸任。此外,星牌集团董事长甘连舫、歌斐房地产基金合伙人谭文虹以及潘伟恒成为优客工场新董事。优客工场经营范围也发生变更,新增专业承包、室内装饰设计。 官网资料显示,歌斐房地产基金是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的投资业务板块之一,专注投资房地产领域,覆盖住宅、写字楼、零售商业、物流等各业态,并选择合适时机和项目投资;同时,也会介入公司层面的股权投资,以期与优秀合作伙伴建立长期战略关系。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管理的房地产基金规模已达191亿元人民币。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陆一夫[详情]

新京报 | 2019年11月27日 16:23
转型下的诺亚三季报:停止"非标"令产品规模缩水五成
新京报网 | 2019年11月12日 21:11
“罗静案”新动向:诺亚拟为投资人提供紧急贷款
“罗静案”新动向:诺亚拟为投资人提供紧急贷款

  “罗静案”新动向:诺亚拟为投资人提供紧急贷款 蒋牧云、张荣旺 今年夏日,承兴国际的一则实控人罗静被刑拘公告,开启了一场罗生门。如今天气入秋,满城风雨的 “罗静案”调查尚未结束,但被卷入其中的不少项目已经到期,后续处置仍无定论。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有34亿元资金涉及承兴的诺亚财富拟为承兴项目已到期的投资人提供流动性贷款服务,届时投资人可申请5年期贷款,金额为项目到期数额的30%,年利率在4.2%左右。粗略预计诺亚方面将提供总额约10亿元的资金用作此次贷款。 记者向诺亚方面求证时,相关负责人表示,诺亚自成立以来,旗下产品独立托管、独立运作,不存在期限错配和资金池,亦不存在刚性兑付。而本次诺亚提供的应急流动性贷款服务,主要是提供给部分购买承兴相关基金产品并且产品已延期的客户,为帮助这些客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能存在的紧急资金需求。 年利率拟4.2% 诺亚涉及到“罗静案”的基金项目是上海歌斐资产管理的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诺亚财富在2017年和2018年共发行了34期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 根据7月8日晚间歌斐资产的声明,由于相关方涉及金融诈骗仍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公司预期在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投资期届满时暂时无法进行分配,因此依据基金合同约定对基金份额的投资到期日延期。 7月10日,基金投资人收到落款为歌斐资产CEO殷哲的说明信,其表明针对该事件公司已经成立了特别应急和处理小组,并且已经积极联系了一些大型资产处理机构,做了有效的交流,争取在基金延期到期前,提出可行方案。 但目前,投资人方面被告知后续方案将会在2020年2月左右定下来,目前推出的就是上述的流动性贷款方案。 对于贷款方案的细节,诺亚方面表示,符合相应条件并且有紧急流动性资金需求的投资人,可以按照投资金额向公司申请不超过所购买产品金额30%的贷款额度。本方案涉及应急流动性贷款的贷款方、具体内容、申请条件、申请方式和审批流程以诺亚提供的正式说明文件为准,将依照国家小额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具体实施。 诺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单个投资人贷款金额的上限设定为投资人所购买产品金额的30%是在综合考量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相关贷款方公司资金流动性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后确定的。而10亿元资金也是粗略的估计,最终资金规模还没有定论。 事实上,向项目逾期投资人提供贷款的“玩法”并不多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而言项目逾期后,基金管理人首先是对项目进行延期,随后在延期的时间内会与资产处理机构沟通或者寻找其他投资单位接手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延期基金的投资人退出,最终给予投资人回款。这部分回款可能会较最开始的投资本金有所减少,有时最终给予投资人的不是资金而是其他资产比如房产等。不过对于处置期间提供贷款的做法,多位受访人包括财富公司员工以及多年经验的投资人纷纷表示“确实没听过这个新玩法”。 对于这一贷款方案,承兴项目的投资人们较为不满,认为诺亚这一提议并无诚意,特别是贷款还设置了4.2%的年化利率,仿佛对投资人的二次“收割”,故对这一方案的热情明显不高。 而诺亚财富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为帮助这些客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能存在的紧急资金需求,公司在遵守基金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根据目前的特殊情况决定实施这次临时方案。 另外也有投资人疑惑,这一贷款的时限为5年,是否也意味着未来承兴项目的处置时间需要5年?对此诺亚方面澄清道,方案中的贷款期限与有关基金所涉的资产处置期限并无关联,相关细节也要以最终提供给相应投资人的文件为准。 如何以小贷形式贷款 根据诺亚方面向记者的说法,符合本次临时方案规定条件的承兴基金投资人可按照方案和国家小额贷款的审批程序向贷款方提出申请,贷款方将在公司资金允许的范围内,争取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给予有关投资人最大优惠。 记者注意到,虽然财富管理行业这样的情况不多,但类似的,此前某互金企业就针对网贷投资失败的群体,推出过专项的贷款计划。然而,由于投资网贷失败的群体自身对行业已经信心不大,计划推出后的效果并不明显。彼时,业内对上述企业的这一贷款计划的目的解读为抢占市场份额。 那么,此次诺亚的贷款服务的目的是否也有这一成分在内?对此,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提供流动性贷款与资产处置是两回事,所以贷款与承兴项目的回款并无关联。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诺亚通过自身的机构来进行这一贷款服务,赚取服务费或者利息,则可以说有部分扩大其他业务规模的考虑。 另外记者了解到,诺亚旗下有诺亚融易通(芜湖)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亚融易通”),根据天眼查,公司的大股东诺亚荣耀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持股35%,另4家诺亚旗下的信息技术和投资管理公司共计持股65%。公司的注册资本3亿元,实缴1亿元。 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有地域范围规定,诺亚承兴项目的投资人来自五湖四海,能否在芜湖的小额贷款进行贷款的申请呢?对此,某小贷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从操作上来说,非地域范围内户口的用户也可以办理贷款,但必须确认是在该地域内工作的人。而这,显然与承兴项目投资人的情况不同。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6月有网友在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局长信箱提问为何诺亚融易通能在北京地区放贷。对此,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官方回复表示: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金融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关于“放宽业务经营区域”相关条款,允许在市辖区内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注册市的市辖区范围内发放小额贷款业务,但注册所在区内的贷款余额不得低于公司全部贷款余额的80%。 官方进一步回应称,2018年7月在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工作时,曾发现诺亚融易通存在违规跨区域发放贷款问题,立即发函致属地监管部门要求责令诺亚融易通立即停止违规开展跨区域发放贷款业务,并抓紧清理清收现有的存量违规跨区域贷款。目前,芜湖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在监督该公司开展相关整改工作,该公司也在配合开展违规贷款清收业务。 显然由于地域的原因,单凭诺亚融易通自身是无法完成目前的贷款方案的,未来是需要与多家各地的小贷公司共同完成还是如何操作,还要等待诺亚方面的正式方案文件说明。[详情]

中国经营报 | 2019年10月12日 04:48
誉衡集团私募产品踩雷后续: 诺亚要求投资人静待两家药企价格回温
誉衡集团私募产品踩雷后续: 诺亚要求投资人静待两家药企价格回温

  原标题:誉衡集团私募产品踩雷后续: 诺亚要求投资人静待两家上市药企价格回温 诺亚踩雷誉衡集团,5亿私募产品或面临本金“颗粒无收”。 8月26日 ,40余名创世安霖二号私募投资基金(即踩雷誉衡集团的私募产品,下称“创世二号”)投资人前往上海证监局,监管称请投资人60天内等回复。投资人还于当日下午前往诺亚财富与高管进行面对面沟通,但经过双方数小时的沟通后,并未达成较为统一的解决意见。 创世二号私募基金成立于2017年4月,期限3年,应于2020年4月到期,债务人是誉衡药业的控股股东,誉衡集团。 在21世纪经济报道7月4日的报道《高风险股权投资包装成低风险固收产品 诺亚财富5亿私募产品踩雷始末》中,详细梳理了这一产品踩雷和投资人质疑诺亚的缘由始末。7月6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宣称,其控股股东誉衡集团债权人以其无法到期偿还债务且资产不足清偿为由,向中院申请对誉衡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目前该申请已被受理。 誉衡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让那些与誉衡相关业务绑定的私募基金、资管计划都进入到了无限期的逾期的状态。 70亿资产140亿债权怎么分配? 诺亚财富CEO助理张勇对投资人表示,誉衡集团由于股票市场的大幅回撤而产生资不抵债,如果目前处置金融资产,可能会导致两个上市公司股票被低价处置,给投资人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目前的处置还是希望誉衡集团通过破产重整把资产留住。目前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案,破产管理人选择了一家当地、一家深圳两家律师事务所,目前正在进行破产债权的申报、审查和受理中。 “目前誉衡集团的现金流无法支付任何债券利息与股权收益。诺亚主要启动两项工作:一是尽快完成破产债权申报;二是帮助誉衡集团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目前意向战略投资人有两个方向,一是医药行业龙头,二是纯财务投资人。近期我们去了该并购基金最大的出资方渤海银行,对方介绍,国内还是有对誉衡集团旗下两家上市药企感兴趣的战略投资人,只是需要待股价上涨再行介入,才能覆盖中间级资产。”张勇进一步表示,希望投资人给予更多处置时间,以时间换取空间。 在张勇对投资人的回复中,诺亚对誉衡集团资产依然是看好的,旗下两家药企上市公司信邦制药、誉衡药业仍受到产业投资人的追捧,贵州省证监局还将信邦制药列为当地五大整改上市公司之一,支持力度较大,未来两家企业依然有上行空间。目前的博弈点主要是价格。 但投资人对上述解释并不认同。 有投资人指出,誉衡集团目前资产价值只有70亿元左右,可是债务达140亿元,债权究竟如何分配,都是未知之数。 诺亚财富方面负责人对此指出,目前处于破产重整阶段,钱目前肯定拿不到。需要后期重整成功以后,新的战略投资人才能按照重组方案来考量,哪些债权减免,哪些转股,哪些拿出现金还钱。目前没有标准化的答案。 对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遥遥无期的等待。近在眼前可参考的例子是,同样地处东北的辉山乳业,破产重整已经3年,至今没有清算完毕。 类固收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 对诺亚的投资人来说,最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此前购买时宣称是“绝对安全”的类固收产品,但直到爆雷才知道是股权投资产品,并且诺亚的资产只是中间级,质押股权按照协议签订时的价格溢价25%才能覆盖中间级,现在的资产价格连优先级都无法覆盖,这意味着“创世二号”投资人本金可能颗粒无收。 有投资人认为,诺亚财富将高风险的股权投资产品包装成低风险的类固收产品,并在风控、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重大瑕疵,“创世二号”产品从设计到销售都涉嫌欺诈。 针对投资人反复提及的,将高风险的股权投资产品包装为低风险的类固收产品,是否合理合规的问题,张勇表示,“创世二号”之所以不同于股权产品,而是作为类固收产品来销售,是因为在股权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债权的风控措施。比如让誉衡药业实控人朱吉满夫妇到期回购股权,誉衡集团对回购要承担差额补足等条款,把这个产品由纯股权产品变成一个类夹层产品,这类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可以叫类固收,它比纯股权投资稳定在有债权的回购性质。 “将该产品的分类从类固收改为股权,是因为证券业协会没有类固收这个分类,所以按照行业协会的备案要求,更改了分类名称。但即便是类固收,也没有保本保息的合同约定,没有兜底协议,它的产品特点和其他股权投资产品一样,都是理财产品,而不是银行存款。”张勇具体表示。 张勇还强调,诺亚至今因为多个产品风险接受过多个监管部门的多次检查,截至目前,诺亚财富还没有出现重大颠覆性错误和瑕疵,诺亚接受的监管是公开透明的,未来在没有重大问题的情况下,诺亚财富会按照企业精神,按照基金合同和协议进行,目前没有任何流动性不足和差额不足条款,也没有抽屉协议、资金池和期限错配。每一只基金都是完全独立隔离的,反映的完全是市场风险,也会交由市场解决。 但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投资人提出的为何在销售时进行误导,为何质押股权要溢价才能覆盖,诺亚资产存在重大风控瑕疵等问题,相关负责人均没有正面回应。 “投资人的诉求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类固收产品,投资人要求产品到期后兑付本金。第二要求公开投资人名单,或召开投资人说明会。第三,将与誉衡集团的所有底层协议和风控措施公开。”一位投资人指出,但这些要求均未在此次沟通中得到答复。 (作者:侯潇怡 编辑:马春园)[详情]

"商界木兰"留下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专栏|网易号外 作者|王晓武 主编|戴鹭 8月25日,诺亚财富公布财报,首次提出去年34亿踩雷承兴国际的和解方案——授予投资者一定数量的诺亚财富股票,接受者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这个方案,在国内算是开了理财机构以股兑雷的先河。 2016年4月,承兴国际创始人罗静获得“木兰年会”嘉奖,并成为木兰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理事。公开资料显示:木兰汇俱乐部号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以“3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上榜木兰为核心,汇聚中国商业女性领袖。与罗静一样,诺亚财富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汪静波也是木兰汇的理事。 随着罗静和承兴国际被定性为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为罗静和广州承兴卖了34亿产品的诺亚,这一年来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不要为这位“商界木兰”买单?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 2019年6月20日,控制了三家上市公司,有着“商界木兰”称号的罗静,被上海警方带走。罗静也是承兴国际的实控人。2019年7月8日,在美国上市的诺亚财富公告,子公司歌斐资产向承兴国际提供了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 这起事件最新进展是,2020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承兴系实际控制人罗静、资金部总监罗岚提起公诉;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承兴系”公司运营一部经理梁志斌等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 该案系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截至案发,造成被害单位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诺亚财富坦承,中国境内有数位投资者对歌斐资产或其关联公司提起索赔,这些索赔尚处于初期阶段,尚不清楚对公司的影响。 这起风险事件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如今在财报中,对于旗下歌斐资产34亿踩雷承兴国际一事,诺亚财富给出了兑付方案,而投资者一旦接受该方案,就要放弃诺亚和承兴有关的任何索赔。 根据和解计划,投资者将被授予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单位(Restircted share units, RSU),期限通常不超过10年,接受要约的投资者需同意放弃其与承兴产品相关的所有未偿法律权利,并不可撤销地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授予RSU后,投资者将获得公司A类普通股。 8月24日,该和解计划已获得诺亚董事会的批准,连续十年每年授权发行总额不超过公司股本1.6%的A类普通股。 这是一个神马概念呢?公开资料显示,诺亚财富当前的总股本是6163.53万股。按照方案,每年封顶增发总股本的1.6%,也就是0.016,连续10年后,累计增发的股份是当年总股本的17.2%。 6163.52万股的17.2%,是1060.12万股。 截至8月25日,诺亚财富股价收盘报27.62美元,按照这个股价,1060.12万股,当前对应市值,约为2.928亿美元。再乘以今天1美元对6.9037元人民币的汇率,约为人民币20.21亿元。 34亿的大雷,诺亚原本是有对冲的——旗下公司拿到了港股承兴国际6.768亿股的股票作为质押,到2019年7月4日市值尚超过40亿港元。但是罗静被抓后,承兴国际的港股开始跳水,直至长期停牌,目前按照停盘前的收盘价1.1港元/股计算。这批股票目前的市值为7.85亿港元。 踩中承兴34亿大雷的诺亚客户,如果在接受了诺亚以股票偿付的方案后,想拿回自己的本金,就等于要跟诺亚的股价绑定10年。 诺亚的这份偿付方案,无疑达到了三个意图: 1、把偿付时间延长到了10年,而且省去了利息、通货膨胀等额外计算。以时间换空间。 2、以股票偿付而不是以现有资产进行偿付,对诺亚而言完全不会造成财务压力。其实思路从某种意义上参考了债转股; 3、把理财客户的获偿结果,与诺亚公司的股价和声誉挂勾,所以,踩雷客户接下来不仅不能有过激行为,现场讨债什么的可以消停了,还要指望诺亚股价上涨。变相引导被雷客户去为诺亚做市值维护。 客户一旦接受了偿付方案,接下来只要祈祷两件事:十年里,诺亚的股价一定要稳涨;诺亚财富一定不能再出雷,更不能倒闭。 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频“踩雷”  2020年是诺亚财富上市十周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认为,诺亚非标转标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已经驶入更开阔的水域,相信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从事实来看,诺亚财富要排雷和停雷,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诺亚财富近年频频踩雷,除了承兴控股,其踩雷项目还包含了辉山乳业、乐视网、暴风集团、誉衡集团等。 2012年,由昆山诺亚星光帮忙联创永宣代销的共5号基金,总投资额近16亿,资金投向多个矿山项目。然而基金成立之后联创永宣就出现了问题。 2017年3月24日,辉山乳业遭遇沽空,诺亚财富两款产品,总共募集资金5.9亿元,全部用于购买辉山乳业的应收账款。 可是,就在被曝出陷入辉山乳业债券兑付危机不到3个月,诺亚财富30亿元私募基金又陷入了乐视危局。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歌斐资产旗下“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出现逾期,涉及金额9亿元,投资人账面亏损90%。 今年6月,诺亚财富创世安霖二号5亿元资金出现了兑付难题,再次遭遇了投诉。消息称,该笔投资基金债务人为破产重整的誉衡集团。 从以上时间表来看,诺亚出雷的节奏,一直没有消停。 对于此前发生的踩雷事件,诺亚财富反正表示,公司从未向投资人承诺过保本保收益,投资产品发生收益不达预期的情况也不属于违约失信。 大规模减员:客户经理人数锐减16% 8月25日,诺亚财富(NOAH)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在78个城市的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 财报显示,诺亚财富二季度净收入约7.47亿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下降14.2%;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增长19.77。上半年,诺亚净收入约14.93亿,同比下降15.2%;净利润为5.45亿,同比上涨0.7%。 由于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诺亚财富减少贷款发放,2020年第二季度贷款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同期为28亿元人民币。诺亚财富二季度贷款和其他业务净收入为0.2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69.3%。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6月30日,诺亚控股的注册用户数为33.2万,比上年同期增加17.1%;在二季度活跃用户数中,排除共同基金客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为3367人,同比下降42.8%,环比下降17.4%。在共同基金客户中,到2020年第二季度,交易的客户总数为14703人,比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12.6%。 今年2月份,诺亚财富发布倡议书,号召员工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2月17日,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及创始投资人主动提请零薪水,A类以上高管降薪30-40%,同时发出倡议,2月及3月每月5天无薪休假方式与公司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保持充裕长期战力。 截至6月30日,诺亚在78个城市有264个服务中心,去年同期数据为306个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主要原因是合并了多个服务中心,以优化成本和支出。 由于精简运营人力资源,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核心“精英”关系经理的离职率为1.4%,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这一数字为1.0%。 由于薪酬,福利和信贷损失减少,诺亚财富二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为4.28亿元 ,较2019年同期减少30.9%。[详情]

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如今想以股偿付
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

  “商界木兰”留下34亿雷坑: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踩雷” ,如今想以股偿付 作者|王晓武 8月25日,诺亚财富公布财报,首次提出去年34亿踩雷承兴国际的和解方案——授予投资者一定数量的诺亚财富股票,接受者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这个方案,在国内算是开了理财机构以股兑雷的先河。 2016年4月,承兴国际创始人罗静获得“木兰年会”嘉奖,并成为木兰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理事。公开资料显示:木兰汇俱乐部号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成立于2009年,以“30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上榜木兰为核心,汇聚中国商业女性领袖。与罗静一样,诺亚财富的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汪静波也是木兰汇的理事。 随着罗静和承兴国际被定性为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为罗静和广州承兴卖了34亿产品的诺亚,这一年来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不要为这位“商界木兰”买单?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 2019年6月20日,控制了三家上市公司,有着“商界木兰”称号的罗静,被上海警方带走。罗静也是承兴国际的实控人。2019年7月8日,在美国上市的诺亚财富公告,子公司歌斐资产向承兴国际提供了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 这起事件最新进展是,2020年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承兴系实际控制人罗静、资金部总监罗岚提起公诉;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承兴系”公司运营一部经理梁志斌等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 该案系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截至案发,造成被害单位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诺亚财富坦承,中国境内有数位投资者对歌斐资产或其关联公司提起索赔,这些索赔尚处于初期阶段,尚不清楚对公司的影响。 这起风险事件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如今在财报中,对于旗下歌斐资产34亿踩雷承兴国际一事,诺亚财富给出了兑付方案,而投资者一旦接受该方案,就要放弃诺亚和承兴有关的任何索赔。 根据和解计划,投资者将被授予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单位(Restircted share units, RSU),期限通常不超过10年,接受要约的投资者需同意放弃其与承兴产品相关的所有未偿法律权利,并不可撤销地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授予RSU后,投资者将获得公司A类普通股。 8月24日,该和解计划已获得诺亚董事会的批准,连续十年每年授权发行总额不超过公司股本1.6%的A类普通股。 这是一个神马概念呢?公开资料显示,诺亚财富当前的总股本是6163.53万股。按照方案,每年封顶增发总股本的1.6%,也就是0.016,连续10年后,累计增发的股份是当年总股本的17.2%。 6163.52万股的17.2%,是1060.12万股。 截至8月25日,诺亚财富股价收盘报27.62美元,按照这个股价,1060.12万股,当前对应市值,约为2.928亿美元。再乘以今天1美元对6.9037元人民币的汇率,约为人民币20.21亿元。 34亿的大雷,诺亚原本是有对冲的——旗下公司拿到了港股承兴国际6.768亿股的股票作为质押,到2019年7月4日市值尚超过40亿港元。但是罗静被抓后,承兴国际的港股开始跳水,直至长期停牌,目前按照停盘前的收盘价1.1港元/股计算。这批股票目前的市值为7.85亿港元。 踩中承兴34亿大雷的诺亚客户,如果在接受了诺亚以股票偿付的方案后,想拿回自己的本金,就等于要跟诺亚的股价绑定10年。 诺亚的这份偿付方案,无疑达到了三个意图: 1、把偿付时间延长到了10年,而且省去了利息、通货膨胀等额外计算。以时间换空间。 2、以股票偿付而不是以现有资产进行偿付,对诺亚而言完全不会造成财务压力。其实思路从某种意义上参考了债转股; 3、把理财客户的获偿结果,与诺亚公司的股价和声誉挂勾,所以,踩雷客户接下来不仅不能有过激行为,现场讨债什么的可以消停了,还要指望诺亚股价上涨。变相引导被雷客户去为诺亚做市值维护。 客户一旦接受了偿付方案,接下来只要祈祷两件事:十年里,诺亚的股价一定要稳涨;诺亚财富一定不能再出雷,更不能倒闭。 诺亚财富上市十年频频“踩雷”  2020年是诺亚财富上市十周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认为,诺亚非标转标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已经驶入更开阔的水域,相信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从事实来看,诺亚财富要排雷和停雷,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诺亚财富近年频频踩雷,除了承兴控股,其踩雷项目还包含了辉山乳业、乐视网、暴风集团、誉衡集团等。 2012年,由昆山诺亚星光帮忙联创永宣代销的共5号基金,总投资额近16亿,资金投向多个矿山项目。然而基金成立之后联创永宣就出现了问题。 2017年3月24日,辉山乳业遭遇沽空,诺亚财富两款产品,总共募集资金5.9亿元,全部用于购买辉山乳业的应收账款。 可是,就在被曝出陷入辉山乳业债券兑付危机不到3个月,诺亚财富30亿元私募基金又陷入了乐视危局。 今年3月份,有媒体报道称,歌斐资产旗下“创世神娱1号私募基金”出现逾期,涉及金额9亿元,投资人账面亏损90%。 今年6月,诺亚财富创世安霖二号5亿元资金出现了兑付难题,再次遭遇了投诉。消息称,该笔投资基金债务人为破产重整的誉衡集团。 从以上时间表来看,诺亚出雷的节奏,一直没有消停。 对于此前发生的踩雷事件,诺亚财富反正表示,公司从未向投资人承诺过保本保收益,投资产品发生收益不达预期的情况也不属于违约失信。 大规模减员:客户经理人数锐减16% 8月25日,诺亚财富(NOAH)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的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在78个城市的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 财报显示,诺亚财富二季度净收入约7.47亿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下降14.2%;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为3亿元,同比增长19.77。上半年,诺亚净收入约14.93亿,同比下降15.2%;净利润为5.45亿,同比上涨0.7%。 由于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诺亚财富减少贷款发放,2020年第二季度贷款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而2019年同期为28亿元人民币。诺亚财富二季度贷款和其他业务净收入为0.23亿元,较2019年同期减少69.3%。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6月30日,诺亚控股的注册用户数为33.2万,比上年同期增加17.1%;在二季度活跃用户数中,排除共同基金客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为3367人,同比下降42.8%,环比下降17.4%。在共同基金客户中,到2020年第二季度,交易的客户总数为14703人,比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12.6%。 今年2月份,诺亚财富发布倡议书,号召员工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2月17日,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及创始投资人主动提请零薪水,A类以上高管降薪30-40%,同时发出倡议,2月及3月每月5天无薪休假方式与公司一起减轻短期经营现金压力,保持充裕长期战力。 截至6月30日,诺亚在78个城市有264个服务中心,去年同期数据为306个服务中心,同比减少了42个。主要原因是合并了多个服务中心,以优化成本和支出。 由于精简运营人力资源,截至6月30日,诺亚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减少了231人;核心“精英”关系经理的离职率为1.4%,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这一数字为1.0%。 由于薪酬,福利和信贷损失减少,诺亚财富二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为4.28亿元 ,较2019年同期减少30.9%。[详情]

诺亚控股二季报:"非标转标"再进 歌斐资产AUM近1600亿
诺亚控股二季报:

  原标题:诺亚控股二季报:“非标转标”再进,歌斐资产AUM近1600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8月25日,诺亚控股有限公司公布截至2020年06月30日的上半年度未经审计财报。 财报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归属于股东的非GAAP净利润3.1亿元,环比增长20.1%,同比增长16.7%。2020年上半年,诺亚净利润5.63亿元,完成全年盈利目标下限的70%,并将盈利指标上调至9亿至10亿人民币。 从诺亚产品募集情况来看,2020年二季度,诺亚标准化产品募集量达到179.7亿元,同比上升198.5%;2020年上半年标准化产品募集量达到370.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四倍多,占总募集量的83.1%。 据了解,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诺亚放弃了“非标类固收”产品的投放,向标准化产品全面转型。2020年第二季度,扣除非标类固收产品后,诺亚的募集量达到212.1亿元,同比上升45.2%;标准化产品募集量达到179.7亿元,同比上升198.5%;公募基金募集量达到118.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20.0%。 这意味着诺亚的转型再进一步,转型前非标类固收产品在募集量中的份额已经完全被标准化产品替代。 标准化、净值型的产品是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大方向,包括银行、券商等在内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都在将资产管理板块拆分独立运作,增强自身资管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平。作为诺亚旗下专注于多资产类别、全球化布局的资产管理公司,歌斐资产遵循诺亚集团“非标转标”的大方向,也成立了独立的固定收益部。 在资产管理端,截至2020年6月30日,歌斐资产管理规模(AUM)为1594亿元,剔除信贷基金持续退出影响,其他资产类别的AUM总计1453亿元,环比增长了2.5%,其中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公开市场规模环比分别增长1.9%和28.5%;标债产品的管理规模为46.6亿,同比增长42.5%,环比增长10.4%;海外资产管理规模257.7亿,占集团总AUM 16.2%,与上季度持平。 诺亚控股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静波表示,中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行业,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2020年改革之年,诺亚从组织能力建设、客户洞察、流程再造三个方面推动改变,以更适应新环境下的中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 2020年下半年,诺亚将进一步明确公司是全球开放产品和销售渠道双轮驱动。在产品端,打通公、私募,建立筛选标准,量化数据平台;在客户端,更多地理解客户需求,构建完整的客户需求数据库。[详情]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原标题:诺亚34亿踩雷承兴兑付方案:以股偿付、用户需放弃索赔追偿 美东时间24日盘后,诺亚财富(NYSE:NOAH)发布未经审计的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的财务数据。 2020年二季度,诺亚净收入约7.47亿人民币,同比降14.2%。其中,财富管理产品净收入同比下降13.2%,贷款及其他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69.3%;净利润录得2.99亿,同比上涨19.8%。报告称,因一次性佣金和其他服务费减少令净收入缩水;受新冠疫情影响,贷款发放减少令贷款业务收入下降。 上半年,诺亚净收入约14.93亿,同比下降15.2%;净利润录得5.45亿,同比上涨0.7%。 报告披露,诺亚第二季度发行的金融产品总值214亿,同比降12%,环比降7.8%,其中私募产品交易总值同比降66.7%。截至6月30日,诺亚旗下管理的资产规模1594亿,同比降11.8%。 截至6月30日,诺亚控股的注册用户数为33万,比上年同期增加17.1%;在二季度活跃用户数中,排除共同基金客户的数量,活跃用户数为3367人,同比下降42.8%,环比下降17.4%;报告称,诺亚将继续为客户提供更多线上共同基金产品,计入该类产品客户后,第二季度交易用户数为1.4万余人,同比增加48.7%,环比减少12.6%。 诺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汪静波称,在岸共同基金余额超100亿,由线上基金应用Smile发行;另有iNoah提供离岸共同基金。 与此同时,诺亚旗下的客户中心和客户经理数量均缩减。截至6月30日,诺亚在78个城市有264个服务中心,去年同期数据为306个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经理人数为1196人,同比减少16.2%。诺亚表示,公司在精简运营人力,报告期内,核心“精英”客户经理离职率为1.4%。2020年初,一封倡议书显示,诺亚提倡无薪休假、留职停薪,原则上不主动裁员。 报告显示,诺亚将2020年归属于诺亚股东的非公认会计准则净收入预期上调至9亿-10亿人民币。 报告同时提到了承兴案的兑付计划。报告表示,歌斐资产和附属公司管理的部分信贷资产涉及承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承兴国际”)相关的供应链融资,诺亚怀疑有关第三方实施欺诈,相关刑事调查仍在进行中。诺亚此前披露,格斐资产为承兴国际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人民币。 诺亚在报告中表示,决定向投资者提出和解要约,投资者将被授予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单位后(Restircted share units, RSU),期限通常不超过10年,接受要约的投资者需同意放弃其与承兴产品相关的所有未偿法律权利,并不可撤销地免除诺亚及所有关联实体及个人和承兴产品有关的任何索赔。授予RSU后,投资者将获得公司A类普通股。8月24日,诺亚董事会批准该结算方案,连续十年每年授权发行总额不超过公司股本1.6%的A类普通股。 24日,诺亚财富股价收盘报30.27美元,较18年6月创下的历史高点减少56.48%,当前总市值约18.66亿美元;其52周内的最高价为40.18美元,最低价为20.42美元。 报告提到,截至本协议签署日,中国境内有数位投资者对格斐资产或其关联公司提起索赔,索赔尚处于早期阶段,对公司的影响尚不清楚。 2019年,博信股份(600083)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于6月20日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罗静也是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的实控人,7月8日,承兴国际控股收跌80.39%,港交所披露易系统显示,诺亚作为承兴国际股东的身份赫然在列,持有6.77亿股。同日,诺亚财富股价暴跌20.43%。 24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发布公告,该院于日前依法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对承兴系实际控制人罗静、资金部总监罗岚提起公诉;依法以涉嫌合同诈骗罪对“承兴系”公司运营一部经理梁志斌等8名被告人提起公诉。该案系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合同诈骗案。截至案发,造成被害单位经济损失共计80余亿元。[详情]

诈骗300亿的女人:让诺亚财富踩雷 给京东、苏宁下套!
诈骗300亿的女人:让诺亚财富踩雷 给京东、苏宁下套!

  昔日的商界女精英,木兰汇的理事成员,成功的企业家罗静,如今已经了阶下囚、诈骗犯。 来源 | 大江湖解局 作者 | 江湖大大 2019年6月19日,罗静行色匆匆地来到诺亚财富的总部,找她的好闺蜜,诺亚财富的控制人——汪静波。 汪静波和诺亚财富是她最后的希望,罗静控制的承兴国际资金链已断裂,资金挪腾无力。来找汪静波,她也知道是一步险棋。 她们做了一次深夜长谈,罗静将承兴国际面临的困境和盘托出,希望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再给承兴国际发几十亿的理财产品。 在此之前,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已经给承兴国际发行了34亿元的产品。 得知这34亿产品到期无法赎回,汪静波让罗静签署了将承兴国际股权质押的协议,以此来保障歌斐资产的权益。 协议签完之后,汪静波拨通了110的电话。随后,警察来到汪静波的办公室,将面如死灰的罗静带走。 罗静被带走,一个300亿的骗局由此被揭开。在这场骗局里面,诺亚财富踩了34亿的巨雷,连带其它一些信托也被炸雷,甚至连京东和苏宁,也被下套躺枪。 一 罗静出生于1971年,是香港人。汪静波则于1972年,在四川出生。 大学毕业之后,罗静干的第一份职业是销售。干了没几年,1996年,25岁的罗静就创办了承兴国际,当起了老板。 罗静的承兴国际,干的都是一些小生意,主要是帮助一些大企业,搞促销活动,赚取相应的策划费用。 公司开张两年,罗静就签下了百事可乐、宝洁和诺基亚,开始站稳脚跟。 那段时间,从四川大学毕业后的汪静波,则去了上海的成浦集团。刚好成浦集团要准备上市,找了湘财证券合作,汪静波则与湘财证券搭上了关系。 2003年,汪静波成为了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门的总经理,这个部门,也成为了日后孵化诺亚财富的根据地。 2年之后,汪静波带领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门的十几名核心人员,离职创办了诺亚财富。 汪静波下海创业时,罗静则已经在商场摸爬滚打了近9年,还经历了一次金融危机。 2006年,罗静在广州创办了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并且拿下了NBA国内的独家品牌授权。在广告行业浸淫多年,罗静深知独家IP(知识产权所有权)是与大企业合作的筹码。 罗静也终于找到了引进国外IP和经营IP的发展之道,相继获得了“变形金刚”、“功夫熊猫”、“兔斯基”等IP在国内的授权和开发权。 拿到这些大IP的授权,罗静则利用这些IP,和一些大银行合作发行主题银行卡和信用卡,以此获得收入。 但这些业务,始终都是边缘业务,产生不了多少利润,也赚不了大钱。 相反,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则大为不同,毕竟金融行业才是赚钱的行当。 很多人不了解诺亚财富,那是因为基本不会与之打交道。主要是因为不够资格,手头上没有那么多钱。 诺亚财富都是给富人理财,现金都是100万起跳的,很多客户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净资产。 汪静波算是踩中了一个风口,当时资管行业一片空白,到处都是待开发的处女地。 2007年,创办没两年,就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红杉资本的投资。 从此,诺亚财富在给富人理财的路上狂奔,一路攻城略地。到了2010年,成立仅五年的诺亚财富,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至此,诺亚财富成了国内资管行业的领头羊,成了老大哥。 不过,此时罗静只算是一个普通的小老板,与汪静波差好几个段位,两者并无交集。 最早创业的罗静,反被汪静波弯道超车。若是没有巨大的机遇,罗静也就是像你我一般的普通凡人。 二 斗转星移,事易时移,罗静的命运在2015年悄然发生逆转。 那几年,香港资本市场妖风作怪,各路资本兴风作浪,罗静也淌了一波浑水。 罗静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了一家离岸公司,然后以自有资金2000万港元,收购上香港上市的奕达国际74.35%的股价。 当时奕达国际已经是仙股,每股0.74港元,这次收购的总价是5.35亿港元。 剩下的钱哪里来?答案是来自中信建投证券贷款融资拨付。 收购之后,罗静将奕达国际更名为承兴国际。 花2000万元,就获得了一家上市公司,罗静是资本运作的高人,还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有了香港资本市场运作的成功经历,罗静一举成为了知名企业家,开始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 罗静一鼓作气,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用了不到8000万元,就收购了一家新加坡的上市公司Jacks International,后更名为承兴大健康(Camsing Healthcare)。 手握两家上市,罗静开始在中国商界崭露头角,频繁出入木兰汇。 木兰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领袖俱乐部,成立于 2009 年,号称以 “30 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 上榜木兰为核心,汇聚中国商业女性领袖。 格力的董明珠、东方园林的何巧女、国美电器的杜鹃都是常任理事,而诺亚财富的汪静波,也赫然在列。 2016 年 4 月,罗静获得中国企业家木兰汇 “ 木兰年会 ” 嘉奖,并成为木兰汇公益基金的发起人和理事。 罗静和汪静波,两人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成为了闺蜜,还成为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汪静波手头上有钱,需要有项目寻求回报;罗静有上市公司,有实体项目,需要融资。 在一个商会里面,你刚刚好有需求,我刚刚好有产品,生意就发生了。 三 但诺亚财富的钱,不是想拿就能拿的,除了支付固定的投资收益之外,罗静必须有相应的资产做担保。 他们玩起了供应链金融,罗静的广州承兴,与很多大企业有合作,因此有大量的应收款没有收回来。 但罗静又急需钱用以周转,那怎么把这些应该收却还没有收到的款盘活起来呢? 供应链金融就应运而生了。只要把这些应收款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款给需要融资的公司,收到钱的公司到期还本付息即可。 罗静的广州承兴,是京东、苏宁的供应商,货在京东和苏宁易购平台卖出去之后,钱并没有马上到广州承兴账上,而是会在两个月或者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会转给广州承兴。 京东和苏宁都是知名的大企业,这些钱一定是会付的,这对诺亚财富来说,绝对是没有风险的。 即使广州承兴最后还不上融资的钱,那么就有京东和苏宁把这部分应收款转给诺亚财富,基本上没有风险。 如此优质的项目,不仅诺亚财富做,汪静波的老东家湘财证券和云南信托,都投了罗静的产品。 但是,没有人真正认真地去调查,广州承兴和京东、苏宁,到底发生了多少金额的业务。 只要到期,广州承兴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就没有人追究。 罗静正是利用广州承兴与京东的应收款,从诺亚财富的子公司歌斐资产借了34亿元。 有了钱,罗静又在A股市场骚动起来。 2017年,罗静在广州承兴下面注册了一家子公司——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并花了15亿元,通过苏州晟隽收购了A股博信股份。 至此,罗静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承兴国际,主营IP授权和开发;新加坡的承兴大健康,主营保健品;大陆的博信股份,主营最近比较火热的智能硬件等业务。 罗静完成了三大主营业务的布局,俨然一副成功女性的身份,但只有潮水褪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四 2018年,经济大环境总体向下,民营企业的日子尤为难过。 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罗静,大量举债收购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能给罗静造血,相反A股的博信股份还需要罗静无利息借款。 融资收购上市公司的戏码玩不下去了,继续融资借新还旧,资本运作变成了旁氏骗局。 用罗静自己的话说,2018年过得步步艰难,步步惊心! 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罗静需要扩大融资,如果继续采用供应链金融融资,就必须有更大金额的应收账款做抵押。 为了套取更多的融资,罗静伪造了广州承兴与京东的合同、发票和应收账款确认函。 有京东背书的供应链融资,看似没有风险、稳赚不赔的投资,暴雷了! 诺亚财富的创始人汪静波,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好闺蜜,木兰汇理事会成员罗静,给她的底层资产,竟然是伪造的。 说白了,投歌斐资产这款产品的富豪们,看中的是京东的应收款。也就是说,这是京东欠歌斐的钱。 可怕的是,这笔所谓的应收款,所谓京东欠的款,根本就是无中生有。 让人感觉惊奇的是,这种供应链融资,相应的合同需要诺亚财富的风控人员、广州承兴和京东的相关人员一起签订合同,这个假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就在罗静被抓后的一个月,京东负责广州承兴与诺亚财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前员工,被批捕了。而这名员工,在5月份已提前离职。 苏宁易购也发布声明,关于广州承兴与苏宁易购应收账款融资事宜,苏宁易购与此事项无关。 一切均水落石出,诺亚财富拿到的应收款融资的底层资产,是假的,是广州承兴与有关人员伪造出来的。 广州承兴的到期融资款,京东不可能兑付。跟着诺亚财富一起倒霉的,是背后的投资人。 8月20日,就在罗静被批捕一年之后,上海二中法院发布了罗静诈骗300亿元的消息,实际给受害单位造成了80亿元损失。 五 昔日的商界女精英,木兰汇的理事成员,成功的企业家罗静,如今已经了阶下囚、诈骗犯。 太阳底下从来就没有新鲜事。 突然逆袭的成功,光鲜亮丽的背后,有着不可见人的肮脏。正如木兰汇评选出来的商业领袖,她可能是个诈骗犯;正如广州承兴的京东应收款无风险底层资产,它可能是伪造的。 20多年金融从业经验,帮助富人理财的专家汪静波和她的诺亚财富,都无法独具慧眼,依然被罗静的骗局所蒙蔽。 或许,汪静波最想说的一句话,应该是:不是诺亚风控太无能,而是骗子造假太狡猾! [详情]

诺亚财富降薪背后:踩雷不断 追债无果
诺亚财富降薪背后:踩雷不断 追债无果

  原标题:诺亚财富降薪背后:踩雷不断,追债无果 记者 | 胡颖君 旗下子公司歌斐资产追债官司胜诉,却面临无法执行的难题,这让原本现金流就吃紧的诺亚财富处境更加艰难。 2月21日晚间,暴风集团发布公告称,近期公司收到北京仲裁委员会送达的《裁决书》,裁决公司向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支付转让价款、违约金等合计4.7亿元,然而,公司存在无法支付上述费用产生的法律风险。 暴风集团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现有员工无法承担2019年业绩预告的编制工作,公司无法按相关规则的要求披露2019年业绩预告。公司员工持续大量流失,目前仅剩10余人,同时存在拖欠部分员工工资的情形,公司股票存在被暂停上市风险。 “一般来说,跟这些交易对手打官司,胜诉概率都很大,但是真正能拿到钱的是少数。“一位财富管理行业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一、陷入多起投资份额转让纠纷 事实上,歌斐资产与暴风集团的“爱恨情仇”还得追溯到四年前。 2016年1月,暴风集团与歌斐资产合作成立了规模5亿元的产业基金“暴风云帆(天津)互联网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管理人为暴风创投。其中,歌斐资产出资4亿元,占比80%;暴风创投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1万元;暴风集团作为次级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6999万元;另一次级有限合伙人天津平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认缴出资3000万元。 该基金存续期为3年,彼时,合伙企业约定,当歌斐资产累计分配金额低于其投资本金及固定收益之和时,由暴风集团回购歌斐资产出资对应的基金份额;回购金额为歌斐资产应获得的投资本金及固定收益扣除其已获得的累计分配金额以后的余额,暴风集团创始人冯鑫为该回购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2019年年初,基金到期,但歌斐资产未能正常退出。6月,歌斐资产向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被申请人暴风集团受让其所持有的暴风云帆100%财产份额,并履行支付转让价款、违约金及其他费用。 随后,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庭经合议,裁决暴风集团向上海歌斐支付转让价款,以及支付相应违约金等合计约4.7亿元。而如今,业绩停摆、风雨飘摇中的暴风集团大概率是交不出这笔“巨款”了。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歌斐资产涉及投资份额转让的纠纷并不止这一起。 2019年11月1日,天神娱乐发布公告称,收到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书》,裁决支付芜湖歌斐回购款约9亿元。关于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歌斐”)与天神娱乐、朱晔合伙企业投资份额转让纠纷,本案在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审理已终结。 2016年12月,天神娱乐参与设立深圳泰悦基金,2017年2月,深圳泰悦基金出资2.16亿元,歌斐资产认购10.43亿优先级份额,基金以10.67亿元投资口袋科技51%的股权。 据了解,合作之初,天神娱乐便与芜湖歌斐签订了《合伙协议回购及差额补足协议》,协议中约定:如发生以下“违约回购情形”时,芜湖歌斐有权要求天神娱乐在书面通知的日期回购其持有的全部标的权益。 随后,天神娱乐触发两项“违约回购情形”,具体包括:天神娱乐、朱晔、普通合伙人及其拥有的资产涉诉或被施以强制措施;天神娱乐、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发生对其财产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后果的任何诉讼、仲裁或刑事、行政处罚。 然而天神娱乐却并不认这笔帐,并向北京二中院提交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 2019年12月16日,芜湖歌斐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回仲裁裁决的执行申请,这笔涉及9亿元的仲裁裁决最终未能执行。 二、频频踩雷,业绩下滑明显 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开创者诺亚财富在过去几年中频频触雷,先后卷入多起资金风暴中。 2017年3月,辉山乳业财务造假案中,歌斐资产发行的“创世优选基金”中的1、2号共募集5.9亿元投向辉山乳业,但随后被揭露该笔应收账款系伪造。 2017年7月,诺亚财富公告称,旗下歌斐资产的歌斐创世鑫根并购基金投向乐视23亿元,担保措施为乐视网和贾跃亭个人的回购连带担保,如今这笔资金恐怕同样难以追回。 2019年7月,承兴控股董事长罗静被捕后,一个更大的雷被爆出:歌斐资产管理的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提供供应链融资,发行了多只基金产品,涉及总额高达34亿元。 2019年7月19日,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及其团队发表了一篇诺亚踩雷的反思文章。文章指出,自2016下半年起,诺亚财富旗下产品开始出现踩雷事件,公开信息可知,踩雷事件涉及金额较大,加上此次承兴事件,踩雷产品规模超过50亿元。从踩雷事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由于诈骗、伪造、财务造假等因素造成投资本金难以收回,合规体系存在漏洞。 颇具戏剧性的是,该文随后遭到诺亚财富CEO汪静波怒怼:“写文章建议有事实和调研。” 实际上,受“踩雷承兴国际”事件牵连,诺亚财富三季报多项财务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财报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诺亚财富实现净收入8.4亿元,同比2018年三季度上升0.4%,环比下降3.4%;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跌7.8%。2019年第三季度,诺亚代销的金融产品规模为130亿元,同比大降53.7%。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上,三季度的募集费净收入为1.50亿元,较2018年同期减少34.7%;信贷业务净收入0.59亿元,同比下降6.9%。主要是由于三季度销售的信贷产品减少所致。与此同时,作为客户类固收需求的替代,诺亚在三季度大量发行标准化产品,例如标准化、净值型的债券基金和公募基金,募集量环比大幅提升74.3%。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诺亚财富还发布了一封全员战役倡议书,其中提到,公司决定在疫情期间(特指2月和3月),原则上不因疫情做主动裁员,同时公司提出倡议,在疫情期间所有员工(含海外),每月有5个工作日无薪休假,同时三位董事汪静波、殷哲、章嘉玉主动降薪为零。 “诺亚还是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龙头老大,不过近些年踩雷太多,又在转型阵痛期,现金流紧张是必然的。”上述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此外,界面新闻记者还了解到,诺亚“无薪休假”的消息传开后,多家头部财富管理公司纷纷主动发布“不降薪”、“不裁员”的通知,并打出了“危难时刻显格局”的口号。 “诺亚降薪的事儿对业内震动挺大的,这些财富公司强调自己不降薪,可能就是变相营销自己吧。“一位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现在三方大多拿不到好的底层资产,日子都不好过。”[详情]

诺亚回应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正常人事变动
诺亚回应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正常人事变动

  原标题:诺亚回应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是正常的人事变动  拟赴美上市的优客工场运营主体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发生工商变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行列。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 陆一夫)11月27日,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拟赴美上市的优客工场运营主体优客工场(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日前发生工商变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退出优客工场董事行列。诺亚方面对新京报记者回应称,此为正常的人事变动。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汪静波于2015年12月任职优客工场董事,2019年11月22日卸任。此外,星牌集团董事长甘连舫、歌斐房地产基金合伙人谭文虹以及潘伟恒成为优客工场新董事。优客工场经营范围也发生变更,新增专业承包、室内装饰设计。 官网资料显示,歌斐房地产基金是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的投资业务板块之一,专注投资房地产领域,覆盖住宅、写字楼、零售商业、物流等各业态,并选择合适时机和项目投资;同时,也会介入公司层面的股权投资,以期与优秀合作伙伴建立长期战略关系。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管理的房地产基金规模已达191亿元人民币。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陆一夫[详情]

转型下的诺亚三季报:停止"非标"令产品规模缩水五成
转型下的诺亚三季报:停止

  原标题:转型下的诺亚三季报:停止“非标”令产品规模缩水五成 新京报讯(记者 程维妙)11月12日,诺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诺亚”)公布了截至2019年9月30日第三季度未审计财报。 今年夏天踩雷承兴国际后,诺亚明确了不做“单一”非标产品的原则。自三季度开始,诺亚对存量非标类固收产品进行主动提前到期,逐步将存量降为零,同时全面停止非标固收类产品的发行。受到主动收缩产品线的影响,2019年第三季度,诺亚的产品募集规模为130亿元,同比下降53.7%。 不过,诺亚称,在放弃非标类固收产品的同时,公司持续开发和投放标准化、净值型产品。剔除非标类固收产品,诺亚平台其他类别产品募集量同比增长了119%。作为客户类固收需求的替代,标准化产品尤其标债基金和公募基金该季度募集量环比大幅提升74.3%。 转型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绩。数据显示,三季度诺亚实现净收入8.4亿元,同比上升0.4%,环比下降3.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下降7.8%;非GAAP净利润3.5亿元,同比上升23.7%,环比上升34.3%。 数据还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诺亚累计配置规模达6718亿;累计服务高净值客户规模达288245人,同比增长21.7%;黑卡客户人数达875名,同比增长近20%,黑卡客户AUM同比增长53.2%,人均存量超过9000万元。不过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三季度诺亚活跃客户总数和活跃客户平均交易额同比均出现下滑,幅度分别为17%、44.3%。 踩雷承兴国际的主体、诺亚旗下资管公司歌斐也在转型。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歌斐资产管理规模为1765亿,主动管理的人民币和美元标债AUM达54.9亿元,环比增长42.8%。在三季度,歌斐管理的私募股权基金中有9家公司成功在国内外上市,其中5家于科创板上市,此外还有3家公司已经过会,进入上市前的最后准备。 同期,歌斐成为首批加入中银协的私募资产管理公司,相应资管产品进入多家大型券商和银行白名单,首家券商渠道完成产品准入流程。 海外业务方面,诺亚前三季度海外业务总收入达7.1亿元,同比增长33.7%,占集团净收入的27%;截至9月底,海外资产管理规模为256亿元,同比增长7.8%。 诺亚成立于2003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财富管理界领军企业。今年7月,诺亚旗下歌斐资产公司踩雷承兴国际,涉及总额34亿元。事发后,外界对诺亚风控能力提出担忧,诺亚其他产品是否受影响也受到关注。 诺亚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静波表示:“过去16年中,每一次犯错都让我们有了反思和持续改善的机会;经历多次周期和风险,诺亚稳健发展:没有资金池和自融,没有刚性兑付,没有期限错配,没有杠杆配资,所有的基金都独立托管。诺亚和财富管理行业,都有足够的韧性。”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李项玲[详情]

“罗静案”新动向:诺亚拟为投资人提供紧急贷款
“罗静案”新动向:诺亚拟为投资人提供紧急贷款

  “罗静案”新动向:诺亚拟为投资人提供紧急贷款 蒋牧云、张荣旺 今年夏日,承兴国际的一则实控人罗静被刑拘公告,开启了一场罗生门。如今天气入秋,满城风雨的 “罗静案”调查尚未结束,但被卷入其中的不少项目已经到期,后续处置仍无定论。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有34亿元资金涉及承兴的诺亚财富拟为承兴项目已到期的投资人提供流动性贷款服务,届时投资人可申请5年期贷款,金额为项目到期数额的30%,年利率在4.2%左右。粗略预计诺亚方面将提供总额约10亿元的资金用作此次贷款。 记者向诺亚方面求证时,相关负责人表示,诺亚自成立以来,旗下产品独立托管、独立运作,不存在期限错配和资金池,亦不存在刚性兑付。而本次诺亚提供的应急流动性贷款服务,主要是提供给部分购买承兴相关基金产品并且产品已延期的客户,为帮助这些客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能存在的紧急资金需求。 年利率拟4.2% 诺亚涉及到“罗静案”的基金项目是上海歌斐资产管理的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中国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诺亚财富在2017年和2018年共发行了34期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 根据7月8日晚间歌斐资产的声明,由于相关方涉及金融诈骗仍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公司预期在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投资期届满时暂时无法进行分配,因此依据基金合同约定对基金份额的投资到期日延期。 7月10日,基金投资人收到落款为歌斐资产CEO殷哲的说明信,其表明针对该事件公司已经成立了特别应急和处理小组,并且已经积极联系了一些大型资产处理机构,做了有效的交流,争取在基金延期到期前,提出可行方案。 但目前,投资人方面被告知后续方案将会在2020年2月左右定下来,目前推出的就是上述的流动性贷款方案。 对于贷款方案的细节,诺亚方面表示,符合相应条件并且有紧急流动性资金需求的投资人,可以按照投资金额向公司申请不超过所购买产品金额30%的贷款额度。本方案涉及应急流动性贷款的贷款方、具体内容、申请条件、申请方式和审批流程以诺亚提供的正式说明文件为准,将依照国家小额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具体实施。 诺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单个投资人贷款金额的上限设定为投资人所购买产品金额的30%是在综合考量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相关贷款方公司资金流动性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后确定的。而10亿元资金也是粗略的估计,最终资金规模还没有定论。 事实上,向项目逾期投资人提供贷款的“玩法”并不多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般而言项目逾期后,基金管理人首先是对项目进行延期,随后在延期的时间内会与资产处理机构沟通或者寻找其他投资单位接手等,通过这些方式实现延期基金的投资人退出,最终给予投资人回款。这部分回款可能会较最开始的投资本金有所减少,有时最终给予投资人的不是资金而是其他资产比如房产等。不过对于处置期间提供贷款的做法,多位受访人包括财富公司员工以及多年经验的投资人纷纷表示“确实没听过这个新玩法”。 对于这一贷款方案,承兴项目的投资人们较为不满,认为诺亚这一提议并无诚意,特别是贷款还设置了4.2%的年化利率,仿佛对投资人的二次“收割”,故对这一方案的热情明显不高。 而诺亚财富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为帮助这些客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可能存在的紧急资金需求,公司在遵守基金合同约定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根据目前的特殊情况决定实施这次临时方案。 另外也有投资人疑惑,这一贷款的时限为5年,是否也意味着未来承兴项目的处置时间需要5年?对此诺亚方面澄清道,方案中的贷款期限与有关基金所涉的资产处置期限并无关联,相关细节也要以最终提供给相应投资人的文件为准。 如何以小贷形式贷款 根据诺亚方面向记者的说法,符合本次临时方案规定条件的承兴基金投资人可按照方案和国家小额贷款的审批程序向贷款方提出申请,贷款方将在公司资金允许的范围内,争取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给予有关投资人最大优惠。 记者注意到,虽然财富管理行业这样的情况不多,但类似的,此前某互金企业就针对网贷投资失败的群体,推出过专项的贷款计划。然而,由于投资网贷失败的群体自身对行业已经信心不大,计划推出后的效果并不明显。彼时,业内对上述企业的这一贷款计划的目的解读为抢占市场份额。 那么,此次诺亚的贷款服务的目的是否也有这一成分在内?对此,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提供流动性贷款与资产处置是两回事,所以贷款与承兴项目的回款并无关联。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诺亚通过自身的机构来进行这一贷款服务,赚取服务费或者利息,则可以说有部分扩大其他业务规模的考虑。 另外记者了解到,诺亚旗下有诺亚融易通(芜湖)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亚融易通”),根据天眼查,公司的大股东诺亚荣耀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持股35%,另4家诺亚旗下的信息技术和投资管理公司共计持股65%。公司的注册资本3亿元,实缴1亿元。 但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有地域范围规定,诺亚承兴项目的投资人来自五湖四海,能否在芜湖的小额贷款进行贷款的申请呢?对此,某小贷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从操作上来说,非地域范围内户口的用户也可以办理贷款,但必须确认是在该地域内工作的人。而这,显然与承兴项目投资人的情况不同。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6月有网友在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局长信箱提问为何诺亚融易通能在北京地区放贷。对此,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官方回复表示: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金融办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关于“放宽业务经营区域”相关条款,允许在市辖区内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在注册市的市辖区范围内发放小额贷款业务,但注册所在区内的贷款余额不得低于公司全部贷款余额的80%。 官方进一步回应称,2018年7月在开展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工作时,曾发现诺亚融易通存在违规跨区域发放贷款问题,立即发函致属地监管部门要求责令诺亚融易通立即停止违规开展跨区域发放贷款业务,并抓紧清理清收现有的存量违规跨区域贷款。目前,芜湖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在监督该公司开展相关整改工作,该公司也在配合开展违规贷款清收业务。 显然由于地域的原因,单凭诺亚融易通自身是无法完成目前的贷款方案的,未来是需要与多家各地的小贷公司共同完成还是如何操作,还要等待诺亚方面的正式方案文件说明。[详情]

诺亚汪静波就承兴事件表态:深表遗憾 但未说道歉
诺亚汪静波就承兴事件表态:深表遗憾 但未说道歉

  原标题:拒绝道歉!诺亚汪静波对踩雷34亿的承兴事件仅“深表遗憾” 作者:商评君 来源:互金商业评论 8月29日, 上半年陷入34亿踩雷事件的纽交所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发布了2019年半年报。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在半年报业绩电话会议上,诺亚创始人汪静波就踩雷34亿“承兴事件”公开表态,对此事件她“深表遗憾”,但并没有对投资人说道歉。 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诺亚实现净收入17.61亿元,去年同期为16.29亿元,同比增长8.1%;非GAAP净利润5.68亿元,去年同期5.02亿元,同比增长13.2%。 其中,2019年二季度,诺亚实现净收入8.72亿元,按非公认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为2.63亿元。 财富管理板块,截止2019年6月30日,诺亚上半年共募集产品524亿元,其中二季度分销金融产品244亿元人民币,一季度为280亿元,同比下滑12.9%。 资产管理板块,截至2019年6月30日,诺亚资产管理规模为1808亿人民币,比一季度末增长5.6%;其中私募股权管理规模1044亿元,增长3.3%;信贷投资规模406亿元,比一季度增长4.6%;房地产资产管理规模191亿元,比一季度增长9.7%。 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的注册客户总数为28.36万名;二季度,公司活跃客户总数为5882名,客户人均交易量为410万元人民币。 2018年全年,诺亚财富实现销售净收入32.9亿元,非GAAP净利润达到10.1亿元。规模方面,截至2018年底,诺亚财富产品募集量约1100亿元人民币;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692亿元。 对踩雷34亿“深表遗憾”?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在29日举行的Q2业绩电话会议上,诺亚财富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静波就踩雷34亿“承兴事件”再次做出说明。她表示,对此次事件“深表遗憾“,会配合警方调查。 汪静波表示,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对承兴事件展开刑事调查。媒体报道显示,承兴事件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诈骗案,涉及多家大型电商和金融机构,诺亚和歌斐资产是受害者。 汪静波强调,2016年至今,歌斐资产管理的“创世核心企业” 系列基金与承兴国际的关联方京东世纪贸易之间的供应链贸易提供融资,歌斐资产持续对债权和交易对进行尽职调查和风控,相关细节和证据已提交警方。 此外,诺亚已向上海金融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京东承担责任和偿还义务,并要求承兴国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汪静波在电话会议中对投资人的损失并未表示任何歉意,其在总结中强调了三点,一是诺亚与监管部门保持了沟通,目前都在等待案件调查结果; 二是标普评级团队在事后继续给予诺亚“投资级“评级。 最后,王静波才提到了客户沟通。她表示,诺亚事后与客户沟通了两次,并发了通报,根据合同,通知客户相关踩雷基金延期半年到一年。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汪静波还强调,踩雷客户资产约占他们在诺亚总投资的20%。 商评君不知道刻意强调这一点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指踩雷客户钱多,踩雷也不影响生活? 汪静波称,承兴事件中的踩雷客户有10%重新在诺亚下单,汪认为,客户信心已逐渐恢复。 在媒体问答阶段,有摩根大通的研究员询问,承兴事件会给公司投资人造成多大损失。对此,汪静波回应称,目前案件尚在调查中,她无法判断相关基金的最后清偿比例。 王静波最后表示,诺亚成立15年,管理资产规模超过6000亿,歌斐资产规模超过1800亿,承兴项目资产仅占歌斐资产规模的2%。 汪静波强调,对承兴事件,她作为管理层之一“深表遗憾”(注意是遗憾,不是道歉!!!)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在电话会议中,同声传译译员使用的词语是“deeply disappointed”,(非常遗憾)而不是“apologize”(道歉)。 互金商业评论认为,遗憾和道歉的差别真的很大,遗憾是一句外交辞令,对于可能造成投资人亏损34亿的第一责任人,诺亚还欠投资人一句“道歉”。 英国《金融时报》在8月28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诺亚“踩雷”承兴国际,令人对诺亚的能力和风险管理产生了怀疑,并引发了对风险可能蔓延的担忧。该文引述一名香港分析师的话称,承兴踩雷产品收回资金的可能性很低。 销售费用占成本84% 互金商业评论注意到,诺亚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募集费、管理费、业绩报酬收入及其他收入。截至2019年6月30日,诺亚上半年的业绩报酬收入仅有1252万元,在总收入占比只有0.7%;募集费收入6.2亿元,占比35.21%;管理费收入8.56亿元,占比48.61%。 可见,尽管诺亚自己定位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冠军,但其本质上仍是一个理财产品销售公司,完全依赖线下销售和管理费用赚钱,产品管理能力和由此产生的业绩回报基本为零。 诺亚的盈利模式从其成本支出中也看得非常清晰。截至2019年6月30日,诺亚在全国83个城市共设立了306家分支机构,理财师共计1428名,去年同期诺亚的分支机构数量为287家。 诺亚为线下庞大的理财师队伍支付了相当高昂的成本。财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理财师的人力成本高达3.43亿元,在公司人力成本中占比40.8%,平均每位理财师的成本为24万元。此外,2019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7亿元,超过了管理费用(1.4亿元)。 2019年上半年,诺亚的人力成本和销售费用在经营成本中占比高达84%;2018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86%。 一边频频踩雷,一边重申打破刚兑 事实上,诺亚这种依靠大量线下理财师兜售理财产品,靠吃返佣盈利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过去几年,诺亚频频踩雷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2017年3月,辉山乳业资不抵债,陷入风险的债务达百亿元以上,歌斐资产涉及辉山乳业的债权达5.46亿元。歌斐资产曾试图向香港法院申请强制令,冻结辉山乳业及辉山集团实际控制人的资产,但遭到拒绝。目前看,这笔债权收回本金的希望渺茫。 2018年7月31日,江苏证监局对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具警示函,指歌斐在两只以辉山乳业产品为基础资产的基金中未履行诚实信用义务、未履行谨慎勤勉义务。 2016年,南方周末曾报道,2010年,50多名投资人在诺亚财富的推荐下,投资了一只名为“悦榕基金”的私募股权基金。诺亚的宣传材料显示,这只基金的目标收益为“3.4倍回报、4年半收回本金、6年后上市”。然而,到2015年底,该基金净值仅剩7.49亿元,亏损近30%。 当时,诺亚财富创始人兼CEO汪静波公开“甩锅”,她表示,诺亚只是代销渠道,产品如何处置由基金管理人负责。也就是说,投资人亏了跟诺亚无关。 不过,到2017年底,项目基金方通过股权转让,让投资人实现了安全退出。 2014年8月,诺亚财富销售的“万家共赢售房受益权转让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即景泰基金)爆出被景泰管理公司恶意挪用8亿资金,就是这款产品在销售时,曾被诺亚宣传为“诺亚最安全ABS(资产证券化)”。事后,诺亚同样宣称自己被“欺骗”。 诺亚在2012-2013年代销的永宣资源基金,期限为5+2年,合计募集16亿元。但到2018年12月,有不少投资者声称,基金仅回本5%,退出困难。 和踩雷金额相比,诺亚过去几年的利润数字就不怎么好看了。公开信息显示,诺亚2016年-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7亿元、7.8亿元和8.1亿元,累计22.6亿元。如果真要刚性兑付的话,诺亚的利润还不足以赔偿踩雷承兴国际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看,最应该感谢“打破刚兑”的是诺亚。难怪汪静波在电话会上再次强调,“不打破刚兑,恶劣就会一直驱逐良币”。只是,谁才是那个劣币?[详情]

前员工涉承兴案被捕?京东:21份未结账款确认函系伪造
前员工涉承兴案被捕?京东:21份未结账款确认函系伪造

  原标题:前员工涉承兴案诈骗被捕?京东称21份未结账款确认函系伪造 承兴与诺亚财富纠纷的影响仍在继续。 8月20日,有消息称,在诺亚财富踩雷承兴一案中,京东一名许姓前员工因涉及合同诈骗已经被正式批捕。 上述消息称,该许姓员工曾任京东3C事业部采销经理,从2016年在京东任职期间,负责承兴与诺亚三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并于今年5月突然离职。 对此,京东方面回应称,并不掌握上述情况,无法判断其真实与否。但京东方面确认,此前在警方调证过程中,出具了21份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京东方面并未对该员工是否被逮捕做出置评,不过确认该员工已经离任。 京东方面表示,该事件已经进入到司法调查阶段,建议以司法机关公布的信息为准。 今年7月,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和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600083)披露,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知名女商人罗静被上海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随后诺亚财富(NYSE:NOAH)公告称,该公司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产品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 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的内部信提及,“我们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系列基金,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简称“承兴”)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欺诈日前被中国警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工商资料显示,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法定代表人为刘强东。 7月9日,针对诺亚财富方面指出的承兴和京东的联系,京东方面回应称,承兴涉嫌伪造和京东的业务合同对外诈骗。京东方面称,在警方调证过程中,警方出具了多份所谓承兴与京东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不过,诺亚财富并不认可京东的说法,当时诺亚财富相关人士即回应称:“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歌斐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正在积极配合并尊重司法调查的结果”。[详情]

前员工涉承兴案? 京东:21份未结账款确认函系伪造
前员工涉承兴案? 京东:21份未结账款确认函系伪造

  原标题:前员工涉承兴案被捕?京东称不掌握,但有21份未结账款确认函系伪造 8月20日,市场有传言称,诺亚旗下歌斐资产34亿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一案中,有京东许姓前员工涉嫌合同诈骗被批捕。 消息称该许姓前员工自2016年期在京东任职期间,负责承兴与诺亚三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并于今年5月突然离职。 对此,8月20日晚间,京东方面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时表示,并不掌握上述情况,无法判断其真实与否。但京东方面确认,此前在警方调证过程中出具了21份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京东方面表示,鉴于承兴事件已经进入到司法调查阶段,建议以司法机关公布的信息为准。 7月8日晚间,美国上市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诺亚财富公告,旗下歌斐资产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34亿元。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罗静因涉嫌欺诈活动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发布内部信称,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简称“承兴”)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 诺亚与京东方面此前也就此进行说明。诺亚方面称,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 歌斐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而京东方面表示,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承兴)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在京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此,京东也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京东还指,歌斐资产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梳理发现,承兴提供的供应链应收账款中还有苏宁的应收账款,但苏宁方面也表示并不知情。此外,还有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金融机构卷入。[详情]

京东回应员工涉嫌卷入承兴案:以司法机关信息为准
京东回应员工涉嫌卷入承兴案:以司法机关信息为准

  新浪财经讯 8月20日晚间消息,针对今晚有传闻称有京东员工涉嫌卷入承兴国际控股供应链金融案一事,京东向新浪财经回应称,承兴事件已经进入到司法调查阶段,建议以司法机关公布的信息为准。 京东还表示,无法判断其真实与否,我们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此前在警方调证过程中出具了21份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鉴于承兴事件已经进入到司法调查阶段,建议以司法机关公布的信息为准。 8月20日,有消息称,京东一位许姓员工因涉及合同诈骗被正式批捕,该员工曾于京东3C事业部担任采销经理,自2016年起在京东任职期间即负责承兴与诺亚三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于今年5月突然离职。[详情]

传京东前员工卷入承兴案被捕 回应:无法判断真实与否
传京东前员工卷入承兴案被捕 回应:无法判断真实与否

  消息称京东前员工卷入承兴案被捕,京东回应:无法判断真实与否 真相只有一个。 今年7月,上海歌斐资产主动报案,引爆广东承兴、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以及博信股份(600083.SH)实控人罗静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对多家金融机构进行欺诈事件,并将京东卷入其中。 8月20日,有消息称,该案情出现反转,京东一位许姓员工因涉及合同诈骗被正式批捕,该员工曾于京东3C事业部担任采销经理,自2016年起在京东任职期间即负责承兴与诺亚三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于今年5月突然离职。 对此,京东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京东对于该情况并不掌握,无法判断其真实与否。鉴于承兴事件已经进入到司法调查阶段,建议以司法机关公布的信息为准。 早在7月8日晚间,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NYSE:NOAH)开盘暴跌,诺亚财富随即发布公告称,旗下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广东承兴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作为这些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上海歌斐资产已经发起诉讼。 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在7月8日发布的内部信中称,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欺诈日前被中国警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对此,京东连发多条回应,称该事件与京东无关,并表示广东承兴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在京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此,京东也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详情]

消息称京东前员工卷入承兴案被捕 京东:无法判断真伪
消息称京东前员工卷入承兴案被捕 京东:无法判断真伪

  原标题:消息称京东前员工卷入承兴案被捕,京东回应:无法判断真实与否 今年7月,上海歌斐资产主动报案,引爆广东承兴、承兴国际控股以及博信股份实控人罗静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对多家金融机构进行欺诈事件,并将京东卷入其中。 8月20日,有消息称,该案情出现反转,京东一位许姓员工因涉及合同诈骗被正式批捕,该员工曾于京东3C事业部担任采销经理,自2016年起在京东任职期间即负责承兴与诺亚三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于今年5月突然离职。 对此,京东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京东对于该情况并不掌握,无法判断其真实与否。鉴于承兴事件已经进入到司法调查阶段,建议以司法机关公布的信息为准。 早在7月8日晚间,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NYSE:NOAH)开盘暴跌,诺亚财富随即发布公告称,旗下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广东承兴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作为这些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上海歌斐资产已经发起诉讼。 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在7月8日发布的内部信中称,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欺诈日前被中国警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对此,京东连发多条回应,称该事件与京东无关,并表示广东承兴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在京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此,京东也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详情]

湘财证券5.6亿踩雷罗静案 延期兑付方案遇阻
湘财证券5.6亿踩雷罗静案 延期兑付方案遇阻

  罗静案风波未平,正在冲刺资本市场的湘财证券“踩雷”罗静案一个月左右,近日提出了延期清算方案。踩雷涉及的产品为“金汇”系列,规模约为5.6亿;代销的踩雷产品则是“云涌”系列产品,规模约14.5亿。同样卷入风波的云南信托则称,一直积极处理该事件,包括推动刑事、民事等在内的各项手段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8月9日,记者跟随投资者来到湘财证券北京分公司,湘财证券董秘、公司副总等多位高管出面与20余名投资者沟通交流。对于湘财证券提出的“3322”兑付方案,部分投资者反对。 兑付方案受阻,回应称积极采取措施 正在冲刺A股的湘财证券“踩雷”罗静案后,近日提出了延期清算方案。 今年7月5日,博信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于6月20日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有消息称,罗静以大量应收账款质押向金融机构融资,但资金链断裂,被金融机构以经济诈骗为由报案。多家金融机构“踩雷”罗静案。 湘财证券“踩雷”承兴事件的产品为“金汇”系列,根据记者看到的“金汇25”期合同,承兴国际成立于2006年8月,截至2017年3季度末,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法定代表人罗静,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独资)。“金汇”系列中,“金汇25期”“金汇26期”、“金汇27期”均已过期或接近兑付日,新京报记者从本应于8月8日领取本息的“金汇25期”投资者处了解到,目前,三期近期面临兑付压力。踩雷的目前仍在存续期的产品规模合计为5.569亿元。 而据“金汇”系列投资者介绍,湘财证券近日提出了“3322”清算方案,即分四次清算,第一次清算款不迟于今年8月30日划付,清算金额约为投资人投资本金的30%,第二次清算款不迟于2020年8月30日划付,清算金额同样约为投资者投资本金的30%,第三次清算不迟于2021年8月30日划付,清算金额约为投资人投资本金的20%;第四次清算不迟于2022年2月28日划付,清算金额约为投资人投资本金的20%加上利息。 投资者出示的这份清算方案还明确显示,“本人承诺不再通过向湘财证券提起诉讼、仲裁等任何方式进行索赔,亦不再向有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媒体投诉、举报,以致损害湘财证券声誉”,此外,“本人承诺将就本确认函相关信息承担保密义务,不以任何方式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或利用该信息。如本人违反上述任一承诺,湘财证券有权暂停支付剩余未支付的清算款,并有权要求本人就本人的上述行为给湘财证券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据上述投资者介绍,该“承诺书”式清算方案此前仅有一份,投资者签订后即被湘财证券收取,并未有“一式两份”等合同形式的签署。 据投资者称,在8月9日投资者与湘财证券相关负责人沟通中,湘财证券相关负责人承诺,将增加一份加盖湘财证券公章的承诺书,作为湘财证券的承诺,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当记者以投资人身份与湘财证券相关负责人接触时,多位湘财证券北京地区高管均未对此“承诺书”式清算方案进行否认。 据湘财证券资管业务负责人介绍,该清算方案为解决“金汇25期”、“金汇26期”、“金汇27期”的最终方案。然而,这一赔付方案遭遇了部分投资者的反对,一位投资者提出,希望湘财证券可以就首次清算比例、清算方案前后时间跨度沟通协调。但沟通过程中,多名湘财证券高管均坚持上述“3322”方案。 湘财证券回应新京报记者称,事发之后,湘财证券内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事件领导小组以及多个工作小组,以应对此次风险事件,积极采取包括司法手段在内的各项措施,尽力化解风险。湘财证券已经以中诚实业及其实际控制人罗静涉嫌合同诈骗为由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截至目前,公安机关的经侦工作尚在进行之中,案件的详细情况尚未公布。 近年以来,各类金融机构信托产品、资管产品“爆雷”的情况屡见不鲜,各家机构处置和应对的态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湘财证券表示,为了维护“金汇”系列投资者的利益,湘财证券作为其管理人,将履行社会责任、维护投资者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对涉事产品的客户进行逐一耐心解释,通过公司官网主动发布相关产品公告,积极在公司、相关外部机构、各分支机构以及客户之间构建了畅通的交流渠道。在风险处置方案的制定上,湘财证券极尽全力协调各相关方,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有了一个来之不易的清算方案,也获得了绝大部分客户的理解和支持。 湘财证券称,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这一清算方案遭遇了一小部分投资者的反对,一位投资者提出,希望湘财证券可以就首次清算比例、清算方案前后时间跨度沟通协调。为体现公平性和一致性,湘财证券只能坚持上述“3322”方案。 对于同样踩雷罗静案的“云涌”系列产品,湘财证券表示,具体清算方案需由云南信托一方提出。 对此,云南信托回应新京报记者:云南信托一直积极处理该事件,包括推动刑事、民事等在内的各项手段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湘财证券在“云涌”系列产品中所担任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代销;“云涌”系列产品的清算方案需要湘财证券和云南信托共同协商解决,云南信托一直保持积极沟通的态度。 据悉,“云涌”系列“踩雷”金额共计16亿左右,其中湘财证券代销14.5亿,云南信托直销1.5亿。 踩雷涉及规模达5.6亿资管产品,借道上市会否遇挫? 踩雷罗静案的湘财证券正在冲刺A股。 8月12日晚间,哈高科连发7份公告,披露对湘财证券的收购细节,以及回复上交所问询函。 公告中,哈高科称,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交易对方新湖控股、国网英大、新湖中宝、山西和信、华升集团、华升股份、电广传媒、钢研科技、青海投资、大唐医药、可克达拉国投、黄浦投资、中国长城、长沙矿冶、深圳仁亨、湖大资产、湖南嘉华持有的湘财证券100%股份,发行价为4.80元/股。 对于湘财证券来说,这是又一次冲刺A股的机会。此前湘财证券多次冲刺A股遇挫。湘财证券这次借道上市会否受到踩雷罗静案的影响? 根据记者看到的“金汇25期”合同,合同中有关资管产品的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中介绍,本集合计划主要投资于广州承兴应收账款系列产品,产品资金用于购买融资方因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本集合计划闲置资金可投资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商业银行理财计划和债券逆回购,力求在控制整体风险的前提下,获取稳健收益。 然而稳健收益对投资者而言成了泡影。湘财证券作为管理人管理的部分“金汇”系列集合资管产品踩雷。而踩雷的一些细节则由湘财证券借道上市的重组方哈高科披露。 一个月前,有媒体报道了湘财证券的集合资管产品与承兴事件有关,或将对哈高科正在进行的重组不利。 7月12日晚间,哈高科发布针对媒体报道的说明公告,湘财证券“踩雷”“承兴事件”细节曝光。 根据哈高科当时的公告,湘财证券主要澄清三个方面内容,包括经公司董事会向湘财证券核实,湘财证券与承兴国际控股、博信股份及其实际控制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湘财证券作为管理人管理的部分“金汇”系列集合资管产品,其投资的底层资产为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应收账款。截至目前仍在存续期的上述产品规模合计为5.569亿元。上述资管产品相关文件中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条款,湘财证券自有资金未参与设立上述资管产品。 除此以外,湘财证券作为相关集合资管产品的管理人,本着对投资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已就该事件向公安机关报案。湘财证券将继续积极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维护资管计划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化解风险。目前案件正在侦破过程中,对各方影响尚不明确。公司后续将持续关注该事件的进展及对湘财证券的影响。 对踩雷的影响,哈高科公告称,对标的公司(湘财证券)的业务经营等重大事项亦将保持持续关注。截至目前,标的公司正在积极化解风险,重组工作正在正常进行;公司(哈高科)认为,承兴事件目前尚不构成重组的重大实质性障碍。 湘财证券尽调是否失职? 财报信息显示,2018年度,湘财证券共实现总营收9.8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6.86%。而其资管业务收入1.76亿元,较上年增长4.02%,是其五大业务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一项业务。那么此次踩雷罗静案的湘财证券是否存在尽调失职? 一位券商分析师就湘财证券等金融机构踩雷虚假应收账款诈骗一事分析称,金融机构在资管业务中面临“踩雷”的情况,不排除管理人尽调失职的可能,例如对交易底层资产没有进行充分尽调,核实相关合同等。 据悉,一般应收账款融资属于传统的保理业务,通常需要上下游企业合同、增值税发票、到账通知书等有关证明。“例如市场交易中存在应收账款重复确权的问题,用同一抵押物多次融资,这个情况近年仍然存在”,一位基金公司研究员认为。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合同造假成本确实不高,只要刻个公章就可以,一般实物流等更有参考价值。 而针对是否存在尽调失职、风控不严等问题,湘财证券资管业务相关负责人回应以投资人身份提问的记者称,湘财证券并不存在失职的情况,此次踩雷属于湘财证券遭遇诈骗,与投资人一样受到蒙骗,很难避免事件发生。 据湘财证券的高管介绍,与罗静代表的承兴国际公司接触早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通过其他机构介绍,承兴国际与苏宁、中国移动等多家国有背景的大型企业均有合作关系。在尽调过程中,湘财证券对承兴国际资金流水、还款记录、合同取样、贸易真实性等尽调措施都完整进行。 在资管踩雷后的处理问题上,一名券商资管从业人员告诉记者,首先,产品踩雷的话,需要严格按照产品合同和监管规定,通过合规渠道对事项的最新进展及产品信息等内容做出对外披露及公告。“至于代销的与自己发的产品不一样,代销的最多是需要公告说明”。 对于案件侦破具体情况,湘财证券董秘表示,因涉及案件细节保密情形,对于罗静案具体细节,不方便进一步透露。 ■ 新湖系“左手倒右手” 哈高科百亿收购湘财被上交所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哈高科此前预案中披露,本次交易标的公司湘财证券100%股份预估值100亿元-140亿元。而标的资产2017年以3.125元/股完成定向增发,对应整体估值约为115亿元。 哈高科7月15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出具的《关于对哈尔滨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的审核意见函》,《审核意见函》对标的公司湘财证券预估值合理性提出疑问,同时对本次交易是否涉及重组上市等问题也提出了疑问。 随后,哈高科在回复上交所对估值合理性的质疑中表示,近年来,国内A股上市公司所收购的证券公司PB最低值为1.57,最高3.82,平均值2.22,中值2.01。湘财证券截至2019年5月末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为73.02亿元(未经审计),按照上述可比交易中收购证券公司最低PB1.57计算,测算湘财证券整体估值为114.64亿元;如按照PB中位数2.01计算,测算湘财证券整体估值为146.77亿元。综上,结合前期增资情况、股权转让情况、期间业绩变动情况和可比交易证券公司估值情况,本次交易湘财证券100%股权的预估值区间100亿元-140亿元是合理的。 此外,据哈高科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前后上市公司哈高科实际控制人均为黄伟(黄伟为新湖系的掌舵者);不存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情形,不属于《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重组上市的情形。也就是说,本次交易是新湖系公司的一次“左手倒右手”。 本次交易后新湖控股将成为哈高科的控股股东,新湖控股作为湘财证券的控股股东已经12年。 关于本次交易的影响,哈高科表示乐观,称上市公司将实现战略转型、资产与业务调整,大力发展盈利能力较强的证券业务,业务结构将得到优化,营业收入渠道将大为拓宽,盈利能力将得到增强。本次交易完成后,湘财证券将作为上市公司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公司在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将得到一定的提升,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带来更好的回报。 不过,湘财证券近年业绩呈下滑趋势。财报信息显示,2018年度,湘财证券共实现总营收9.8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6.86%;实现净利润0.72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83.25%。 其中,经纪业务收入5.0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5.33%;自营投资业务收入0.72亿元,较上年同期锐减66.47%;资管业务收入1.76亿元,较上年增长4.02%,是五大业务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一项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收入0.56亿元,同比减少30.28%;信用交易业务收入4.09亿元,同比减少11.21%。 这已不是近年来湘财证券业绩首次下滑。财务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27亿元、16.09亿元、13.48亿元、9.89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12亿元、4.22亿元、4.30亿元和7203.10万元,三年净利润累计下滑94.06%。 哈高科在回复上交所《审核意见函》中对2018年湘财证券业绩滑坡解释称,证券市场的波动,对湘财证券收入、利润造成直接影响,在股指大幅上涨期间,二级市场成交量大幅提高,从而带动经纪业务、信用交易业务等收入的大幅增长,同时,二级市场股票估值的提高,使自营业务产生的投资收益大幅增长。而在股指大幅下跌期间,市场成交量的萎缩导致标的公司经纪业务收入下降和自营业务投资收益减少,自营投资持有的证券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公允价值下降相应增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或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湘财证券2018年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2018年证券市场波动导致经纪业务、自营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信用交易业务收入均有所降低,湘财证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所致。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思源 陈鹏[详情]

蒋光祥:三方财富乱象折射投资者认知局限
蒋光祥:三方财富乱象折射投资者认知局限

  原标题:三方财富乱象折射投资者认知局限 来源:证券时报 近日,一向标榜对高净值客户把控力的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老大诺亚,踩雷承兴控股,股价大跌的同时,持有人何时兑付成谜,而此前诺亚因“辉山乳业”等多个项目无法兑付。同样,三方财富的另一大佬钜派投资,同样也被诺亚承兴事件波及,被传创始人失联、理财产品违约频发、投资的P2P平台逾期、被举报利益输送等,股价也在一年内跌幅近90%。凡此种种,让今年成为了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风险与乱象等问题集中暴露的一年。 诺亚、钜派们也有自己的委屈,放眼全球高端财富管理市场,欧美私人银行、全能型投行财富管理部、独立理财咨询机构的收入结构中,来自投资客户的收入占比大致是2/3、1/2、9/10。但让大部分的中国高净值客户为一纸理财规划付费,或者按小时为理财师一对一咨询埋单,目前还是难以想象的事。这决定了在之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主流模式都是向产品供应商或基金管理人收费。在现有“中国特色”激励体制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方通过管理费分成形成利益捆绑,与“独立性”这一第三方财富管理宗旨渐行渐远。更有甚者,看到管理人挣钱挣得嗨,三方理财机构也纷纷挽起裤脚自己下海,如诺亚的歌斐资产,钜派的钜洲资产等,均创设了自营产品端,投资涵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母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开二级市场投资等不一而足。其中部分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开始频繁触碰自融、设立资金池等监管红线,带来巨大风险。 不过,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面临的各种质疑,也折射出当前投资者,尤其是相对从资金量与对金融产品的辨识度来说,气质上已经不那么“散户”的投资者,对财富管理的认知仍有较大局限。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日,很多投资者还沉湎于对若干年前杠杆市造就的高收益的回味当中。无意或者有意疏忽了其中一些类庞氏骗局最大的特点,就是转起来还能维持,一旦停下来,就是爆雷之日。当其中的部分“独立”财富机构自己开始造假,个人提成直接以投资者的投资总额而非管理费的一定比例来换算,就是“起网”之时。据媒体报道,诺亚的创始人汪静波引稻盛和夫为榜样,一直笃信“心”的力量。她曾把公司最受客户欢迎的理财师的照片贴墙上,每天看,反复看,直到当具有相同气质的人出现时,她就能第一时间识别。汪静波用这种方法招来的理财师,曾一度占到总人数的60%。读罢不禁令人悚然,也更对第三方财富所谓的独立性与专业度存疑。 天雷滚滚之时,不少多年摸爬滚打、刀山火海闯出来的投资者,一身财富、半世精明,竟然也一时没了方向。反求诸己,其实对于风险偏好不那么激烈的投资者,在期望值降低,回归现实的前提下,还是有不少选择,甚至是傻瓜型选择。例如公募基金阵营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甚至是股票指数基金,不要瞧不起那点收益率,将一般散户的股票账户打开,几年下来收益能够超越以上几种品种收益率的并不多。 当前,除了公募基金代销,其他金融产品种类的销售还有不少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其中的私募类产品(私募证券、私募股权、私募债权等),百万级门槛更属于实力稍弱的投资者需要慎重对待的“大杀器”,一旦遇到鱼龙混杂的理财师推荐未在监管机构备案的山寨产品,更是“非死即残”。因而,关于理财师的从业资格、执业监管、信息披露管理以及机构准入和行业自律,显然很为急迫与要紧。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详情]

投资者爆料诺亚承兴项目产品经理因受贿被批捕
投资者爆料诺亚承兴项目产品经理因受贿被批捕

  原标题:独家| 投资者爆料诺亚承兴项目产品经理因受贿被批捕 诺亚控股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静波近日再发内部信。 8月3日,在内部信中,汪静波特别提到诺亚将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后期将给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承兴事件爆发之后,诺亚主动停止了单项目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消费金融产品等非标类固收产品,并且加速非标类固收产品的分配,部分产品提前到期。 推动诺亚此次转型的因素之一,是不久前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产品爆雷,融资方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幕后实际控制人罗静因涉嫌欺诈已被刑事拘留。在汪静波的内部信中,将此事称为“承兴618”事件,而诺亚财富正式公告产品出现问题的时间是7月8日。 在本次内部信中,汪静波称“承兴618”事件让诺亚和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歌斐资产”)被迫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但风险发生后“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并表示公司有能力有决心解决问题,将坚持用正确的市场化方法来处理风险事件。 风控是否完善、落地? 不过投资者仍在质疑:管理人是否执行了充足风控流程与防范措施? “我们已经就相关材料提交给了证监会、上海证监局。”诺亚承兴项目的投资者周芳(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相应的监管人士回应称将保持关注。同时,已有投资者收到监管机构正式受理回函。 据了解,在歌斐资产承兴国际34亿元产品爆雷之后,包括相关监管机构也采取了相关行动,已经向诺亚调取了一手材料,对此事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方了解。 近日,多名持有人前往诺亚上海总部,与诺亚控股高管进行沟通,对方称因为罗静涉嫌诈骗的案件在经侦阶段还没有结果,现在没有办法披露过多信息。 在投资者看来,诺亚始终强调其该做的风控流程一步都没有少。但是,投资者认为诺亚在落实执行方面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存在漏洞,恰恰因为是已经合作过的业务,可能就放松警惕,进而导致被诈骗。更何况歌斐资产发行的创世核心企业系列基金产品并不是一个单次发行的产品,而是一个持续发行的产品,累计已经兑付了50多亿元,目前未兑付的34亿元爆雷。 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诺亚歌斐对接承兴产品项目的方姓经理,6月就因涉嫌受贿被警方刑拘,近日已被正式批捕。记者就上述信息向诺亚方面求证,截至记者发稿,诺亚方面未予回复,该消息的真伪亦无从证实。 该投资者称,诺亚管理层曾回应说,方确因受贿被批捕,但其并未直接参与承兴案件。但该投资者认为,关键产品经理一旦有些许放松,就可能造成资产真实性存疑,现在因受贿被批捕,在整体业务中的影响又如何才能被认定? 在此前的7月9日,京东发布澄清说明称,在警方调证过程中,警方出具了多份所谓承兴与京东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全部为伪造。 上述投资者认为,融资主体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提供了伪造的应收账款单据涉嫌诈骗,诺亚作为管理人,没有及时核验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基金合同中的重要还款来源,所以在基金产品发售中存在过失。 根据2013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规定,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等未能履行勤勉尽责义务造成基金份额持有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投资者提请召开持有人大会 就投资者提出的诉求,诺亚财富市场部人士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称,承兴事件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金融诈骗案件,诺亚也是这个事件的受害者,事件发生以来,诺亚积极承担资产管理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全力以赴地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 该人士还提到,另一方面,诺亚也在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期间,诺亚分配投资及收益108.25亿元人民币,其中近四成为主动提前分配,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 “我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问题,也坚持用正确的市场化方法来处理风险事件。”但诺亚市场部人士称,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时间,承兴事件尚在司法调查阶段,希望能在调查取得阶段性结果前能够给予信任和理解。 作为国内排名前列的财富管理机构,此次踩雷的承兴项目基金,占诺亚歌斐资产的体量并不高。 来自诺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歌斐资产的基金总额为1711亿元,承兴项目涉及34亿元,占总体存续资金比例1.98%;歌斐资产的产品数量共计800余支,承兴项目涉及8支产品,占总产品数量的1%。 然而,对于这款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近一个月来却是备受煎熬。 “基金持有人实际上非常无辜。”上述投资者告诉记者,踩雷涉及的“创世核心企业集定私募基金”,产品预期收益7.7%,收益率并不算高。作为诺亚财富的长期客户,当时选择这款产品就是“希望选择一个安全的产品,图一份安心”。该投资者显得有些无奈。 “在沟通中,诺亚高管多次强调他们也是被骗方。”在该投资者看来,诺亚财富始终坚持认为他们在全流程的工作都做了。但目前来看,诺亚仍然没有正视自己的责任。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玉玲律师告诉记者,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合规管理责任一般体现在募资、投资、管理项目、退出四个阶段中,还包括信息披露和账册管理等责任。 李玉玲认为,歌斐资产作为基金管理人,应当做好项目尽职调查,知晓所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尤其是对于决定融资项目是否有投资价值的应收账款确认函,应当认真核实、尽到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本案中的尽职调查实际上并不困难,只需要以向京东发送询证函的方式确认对账函是否真实。 据了解,投资者已经向歌斐资产和监管层提请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上述投资者告诉记者,诺亚回复称,现在其他基金持有人还没有提出这方面的需求。 公司的回复被投资者质疑,这是《证券投资基金法》赋予投资者的基本权利,更是基金出现问题后的重大决策手段。 就本案的后续进展,《中国经营报》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 (编辑:夏欣 校对:颜京宁)[详情]

“商界木兰”罗静辞职 博信股份昨日换帅
“商界木兰”罗静辞职 博信股份昨日换帅

  来源:证券时报 记者 严翠 8月8日晚间,博信股份披露,董事会于8月8日收到董事长罗静的书面辞职报告。辞职后,罗静不再担任公司其他任何职务。同时,公司公布了博信股份董事长、财务总监、董秘三位高级管理人员最新人选。 据披露,博信股份于8月8日召开了2019年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选举汤永庐为董事。同日董事会选举汤永庐为董事长,郭永清为财务总监,鲁智旸为董秘。 公告显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罗静直接持有公司股份125万股,通过公司控股股东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股份6530万股,合计持有博信股份6655万股,占总股本的28.93%。罗静辞职后,其所持公司股份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 此前,7月5日午间,博信股份曾公告,公司实控人兼董事长罗静、董事兼财务总监姜绍阳,分别于6月20日和25日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 公开信息显示,罗静还持有承兴国际控股7亿股,占总股本64.87%,同时其麾下还控股有一家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BAC)。 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1971年的罗静,2018年还曾在2018年的“商界木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评选”中获得1.33%的得票率,超过格力“铁娘子”董明珠,获称“商界木兰”。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统计发现,自6月20日被刑拘至今(8月8日)罗静旗下博信股份股价已整体下跌14.73%,同时承兴国际控股已整体下跌85.41%,博信股份市值缩水约5亿元,承兴国际控股已缩水73亿港元,A、H两公司已整体缩水近70亿元人民币。目前承兴国际控股仍处于停牌状态。 此前,7月5日,博信股份公告罗静被刑拘后,7月8日,博信股份还曾上演天地板,当日上午股价一字跌停,下午即被拉至涨停,资金榜单显示是温州资金在自救。 值得一提的是,罗静案并非仅影响罗静自身旗下博信股份与承兴国际控股两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诺亚财富、上市公司法尔胜分别于7月8日、7月16日公告卷入罗静案——涉及34亿元供应链融资及近29亿元商业保理融资,而融资相关方京东、苏宁也被迫卷入,但京东、苏宁均否认与罗静案有关。 7月24日晚间,法尔胜宣布,中植系旗下深圳汇金创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下称“汇金创展”)将原价受让法尔胜全资子公司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对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和第三方(由中诚实业及其实际控制人罗静提供连带担保)的合计约28.99亿元的债权。 目前,罗静直接持有博信股份的股权及通过控股股东苏州晟隽间接持有的股权已全部被其他公司提请司法冻结,并且有轮候冻结,而罗静旗下港股公司承兴国际控股(港股02662)所处物业所有文件、大部分会计记录等亦已遭警方扣押,相关案件仍在进一步侦查中。 随着博信股份三位高管最新履职,后续博信股份是否将迎来新生,值得关注。[详情]

汪静波致全员信:承兴事件让诺亚财富被迫成舆论焦点
汪静波致全员信:承兴事件让诺亚财富被迫成舆论焦点

  原标题:汪静波致全员信:承兴事件让诺亚财富和歌斐被迫成为舆论焦点 来源:雷帝触网  雷帝网 乐天 8月5日报道 承兴国际控股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罗静被抓,让诺亚财富及其旗下歌斐资产日子都不好过。 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日前发布致诺亚财富全员信,称因为“承兴618”事件,诺亚财富做出的艰难选择,诺亚和歌斐被迫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如果说走出低谷有什么法门,我相信‘真实面对’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对欲望、情绪的真实,从真实出发,获得超越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据汪静波介绍,自从承兴项目发生风险以来,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31个工作日,诺亚控股共计向境内外投资者分配投资及收益108.25亿人民币。 汪静波还说,转型之路刚刚开始,转型之痛,还在持续,但频频回头的人走不了远路,谁也不可能从后视镜里看清未来的道路,对待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砍掉那些多余枝,把它做成一根拐杖,支撑自己走向未来。不为过去的悲伤浪费眼泪,也不躺在曾经的掌声里沉睡。 据悉,今年7月初,诺亚财富发布的公告称,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 歌斐资产也发声明,称承兴实际控制人因涉嫌金融诈骗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措施。据已经得知的信息是此案件系精心策划、酝酿多年的诈骗案件,众多金融机构和个人均成为受害者。 以下全文为汪静波致全员内部信: 全体诺亚人,大家好: 2019年的7月特别漫长。 因为“承兴618”事件,因为我们做出的艰难选择,诺亚和歌斐被迫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同事、客户、监管都从媒体和舆论的角度,用放大镜,重新审视我们; 作为诺亚的创始人和管理层,确实感到压力特别大,这个压力一部分来自于内部外部的质疑声,另一部分则是自己给自己的; 随着事件的深入和逐步清晰,有时候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漩涡,情绪、愤怒和欲望都是真实存在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勇气。 最近朋友圈看到一段话:有两个办法可以将人们的欲望删繁就简,一个是不幸,另一个是自省。如今两个都在眼前。 当欲望从无限变成许多、一些、少数直到一个;当情绪从惶恐变成愤怒,再到面对和放下,才回到真正的初心和重新反思,才开始有能力和有品质的思考。 如果说走出低谷有什么法门,我相信“真实面对”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对欲望、情绪的真实,从真实出发,获得超越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诺亚15年,为全球27万客户累计6000多亿的资产做配置,时间越长,碰到的风险越多,敬畏之心越重。 下面给各位同仁汇报下昨天刚拿到的数据,也是希望大家能放心,管理层会全力以赴的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是我们的承诺。 自从承兴项目发生风险以来,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31个工作日,诺亚控股共计向境内外投资者分配投资及收益108.25亿人民币。 其中近四成为主动提前分配,涵盖境内外6854名投资者(国内合格投资者5761人、境外合格投资者1093人),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明细如下: 1)通过诺亚正行销售渠道累计分配68.33亿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9.41亿、证券类基金1.05亿、其他类基金57.87亿。其他类基金中的类固定收益产品正常到期规模6.2亿,提前到期规模38.9亿,累计分配收益3.2亿,本金和收益共计48.3亿元人民币。 2)通过歌斐直销渠道累计分配34.99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1.78亿,证券类33.03亿,其他类基金0.19亿。 歌斐的私募股权基金在7月科创板推出以后,有直接或间接投资的8家公司上市或者过会,25家进入了审批流程。 3)歌斐香港累计分配约4.93亿人民币(0.72亿美金)。 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有近2000位客户持续选择我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投资我们在线的净值型,组合型标准化基金产品,投资总量超过70亿人民币,用无声的行动传递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为此,我们感谢,感恩和感动......理财师和客户的信任,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 没有资金池、没有期限错配、没有高杠杆产品和刚性兑付,100%的产品第三方托管……这是诺亚自诞生以来就坚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因为这些简单的原则,我们才拥有了今天跨越困难的时间和空间。 而坚持选择优秀管理人和交易对手进行合作,也让我们的产品转型战略得以快速实施;此次提前到期的非标产品,均为我们优秀的合作伙伴,充分理解与支持我们的战略,有力增强了我们在客户端的信心。 想要再次说明的是,不刚兑不代表不负责,资产管理的受托责任,我们全体诺亚人没有一分钟敢懈怠,客户把钱交给我们,每一分钱都是他们辛勤劳动、勤俭节省所获,交托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信任。 对诺亚来说,我们今天面临着挑战,但我们相信,困难和挑战会让所有的诺亚人更团结,转型路上更有共识,我们有能力有决心解决问题,坚持用正确的市场化方法来处理风险事件,是符合客户长期利益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积累新的能力,应变未来更加不确定的市场。 面对信任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守住信心、信任和责任,是我们全体诺亚人最基本的职责。 同时我们深知,获得信心与信任是长期艰难的过程,感恩大家的理解、支持和耐心等待,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时间,甚至比我们预估的时间还要长。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清晰的图景,也拜托理财师伙伴和全体同仁,继续保持与客户的持续深度沟通,给予公司信任和处置风险的时间。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故事:《一棵受伤的树》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故事:《一棵受伤的树》 有一个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在庄园的一棵大榆树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嵌进了树身,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 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植物真菌疫病,方圆几十公里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棵箍了铁圈的榆树存活下来。 为什么这棵榆树能幸存呢?植物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组织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正是那个给榆树带来伤痕的铁圈拯救了它。 因为从锈蚀的铁圈里吸收了大量铁份,所以榆树才对真菌产生了特殊的免疫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农场里。 这棵树至今仍生长在美国密歇根州比犹拉县附近的那个农场里,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想不仅是树,人和公司也是如此。 我们也许在生命中受过各种各样的伤害,但这些伤害又成为生命的养料,让生命变得更刚毅,更坚强,更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 同时,伤害也成为一个警醒,让我们及时从迷惑中解脱。 转型之路刚刚开始,转型之痛,还在持续,但频频回头的人走不了远路,谁也不可能从后视镜里看清未来的道路,我们对待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砍掉那些多余枝桠,把它做成一根拐杖,支撑自己走向未来。不为过去的悲伤浪费眼泪,也不躺在曾经的掌声里沉睡。 全体诺亚人,我们要提升自我和组织的能量,把问题变为事情,把事情变为热情,把热情转变为创造力。感谢一切问题的发生,给我们带来了创造性发挥的机遇。 刚刚过去的备受煎熬的44天,每次想到我们的使命: 用智慧财富温暖人生,仍然感受到被激励和有力量;而诺亚的愿景,是通过对专业精神及卓越品质的不懈追求,成为最理解客户需求,值得信赖的客户成长伙伴;对我们来说,追随使命和愿景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今天是纪念日,早晨起来,觉得应该写些什么...直到8月3日凌晨写完。 2019年8月2日11点59分 静波[详情]

踩雷承兴后诺亚最新表态: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踩雷承兴后诺亚最新表态: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原标题:踩雷承兴后诺亚最新表态: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已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丨马晓甜 在34亿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事件发生近一月后,诺亚财富于8月5日首度公开表态,未来将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与此同时,诺亚财富董事长汪静波也在上周末再度发布了内部信,称风险发生后“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 界面新闻记者从诺亚财富相关人士处获悉,承兴事件发生后,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不做“单一”非标产品的原则,从2019年6月18日承兴事件发生至7月31日,诺亚正常运营,旗下产品本金及收益已分配共计约108亿元人民币,其中近4成为诺亚与管理人协商主动提前分配,涵盖境内外6854名投资者(国内合格投资者5761人、境外合格投资者1093人)。 此外,诺亚近日持续加速非标类固收产品的分配进程,“未来公司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将越来越少,直至全部结束。“上述人士表示。 在最新的内部信中,汪静波则透露了更多处置细节,包括: 1)通过诺亚正行销售渠道累计分配68.33亿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9.41亿、证券类基金1.05亿、其他类基金57.87亿。其他类基金中的类固定收益产品正常到期规模6.2亿,提前到期规模38.9亿,累计分配收益3.2亿,本金和收益共计48.3亿元人民币。 2)通过歌斐直销渠道累计分配34.99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1.78亿,证券类33.03亿,其他类基金0.19亿。歌斐的私募股权基金在7月科创板推出以后,有直接或间接投资的8家公司上市或者过会,25家进入了审批流程。 3)歌斐香港累计分配约4.93亿人民币(0.72亿美金)。 “管理层会全力以赴的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汪静波表示。 承兴事件发生后,针对外界对其风控能力和产品现状的担忧,诺亚财富曾对外回应:风险事件出现后,公司立即对所有产品进行了深度排查,截至目前并未发现同类问题。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歌斐资产管理基金总额为1711亿元,承兴项目涉及34亿元,占总体存续资金比例1.98%;歌斐资产管理产品数量共计800余支,承兴项目涉及8支产品,占总产品数量1%。公司产品经营现状整体呈现健康。[详情]

诺亚财富加速转型: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诺亚财富加速转型: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e公司讯,记者从诺亚财富获悉,自承兴事件后,诺亚正加速转型,进一步明确了不做“单一”非标产品的原则,主动排查所有存续产品,并协调推动一些非标类固收产品提前结束。诺亚财富相关人士表示,承兴事件所设项目只占总体规模的2%,绝大部分项目都在正常进展中,风险未互相传导,大部分客户在承兴事件发生后依然在诺亚进行投资。 [详情]

诺亚踩雷承兴一个月后最新回应:主动分配逾百亿本息
诺亚踩雷承兴一个月后最新回应:主动分配逾百亿本息

  原标题:踩雷承兴一个月后,诺亚最新回应:主动分配逾百亿本息 新京报讯 (记者程维妙)在踩雷承兴国际一个月后,8月5日,新京报记者从诺亚财富方面获悉,诺亚财富所有产品、账户资产和资金相互隔离,承兴项目出险后,其他项目不受影响,依旧正常运营、甚至提前分配本金及收益。 “事件发生至7月31日,诺亚正常运营,旗下产品本金及收益已分配共计约108亿人民币,其中近4成为诺亚与管理人协商主动提前分配,提前分配客户数达6854人。”诺亚财富称。 新京报记者另外获得的一份诺亚财富董事长汪静波8月3日发布的内部信显示,6854名投资者中,境内合格投资者5761人、境外合格投资者1093人,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 分配的108亿产品本金及收益中,通过诺亚正行销售渠道累计分配68.33亿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9.41亿、证券类基金1.05亿、其他类基金57.87亿;其他类基金中的类固定收益产品正常到期规模6.2亿,提前到期规模38.9亿,累计分配收益3.2亿,本金和收益共计48.3亿人民币。通过歌斐直销渠道累计分配34.99亿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1.78亿、证券类基金33.03亿、其他类基金0.19亿。歌斐香港累计分配约4.93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承兴项目发生风险是在今年6月18日,不过7月初事件才浮出水面。7月8日晚间,诺亚财富公告称,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踩雷”承兴国际控股,涉及总金额34亿元,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已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 事发后,外界对诺亚财富风控能力提出担忧。有基金公司研究员分析称,不排除是基金管理人没有做好尽调,没有对交易底层资产充分尽调及核实相关合同,例如市场交易中存在应收账款重复确权的问题,用同一抵押物多次融资,这个情况近年仍然存在。 诺亚财富其他产品是否受影响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前市场有消息称,有老客户在退款。诺亚财富在8月5日最新回应中也提到,确有投资人担心自己持有的其他基金产品回报会受到影响,对此,诺亚财富主动排查所有存续产品,并未发现同类问题。 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歌斐管理基金总额为1711亿,承兴项目涉及34亿,占总体存续资金比例1.98%;歌斐管理产品数量共计800余个,承兴项目涉及8个产品,占总产品数量1%。公司产品经营现状整体呈现健康。 此外,诺亚财富透露,未来公司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将越来越少,直至全部结束。承兴事件发生后,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不做“单一”非标产品的原则。[详情]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将提前结束非标固收产品 作者:余世鹏 中证网讯(记者 余世鹏)8月5日早间,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诺亚财富处获悉,作为“承兴事件”的处理措施之一,诺亚财富近期加速非标类固收产品分配进程,累计分配额度已逾100亿元。同时,诺亚还首次提出“不做‘单一’非标产品”,未来该公司的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将越来越少,直至全部结束。 诺亚财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在承兴事件发生后,诺亚财富基于“不做‘单一’非标产品”原则,从事件发生的6月18日至7月31日,其旗下产品的本金及收益已分配共计约108亿元。其中,近4成分配是诺亚与管理人协商主动提前分配,提前分配客户数达6854人。 此前,因承兴国际控股的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罗静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诺亚财富旗下的私募公司歌斐资产的信贷基金发生延期。随后,诺亚财富成立专项处理小组,并就已经到期的基金对相关方提起了刑事和司法诉讼。 另外,据诺亚集团总裁赵义介绍,在本次事件与资管新规背景下,诺亚将着手进行重要的战略转型。“在此之前,诺亚就已经坚守四个底线:不做资金池、不做期限错配、不使用高杠杆、不做刚性兑付。未来,诺亚不再做‘单一’非标产品,而是基于科学高效的运营体系建设,对重要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场景进行智能化发展,专注大类资产配置,追求绝对收益,保持投资组合的稳健运作。”[详情]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

  原标题:诺亚财富“承兴事件”跟踪:已主动分配本金及收益逾百亿,将提前结束非标固收产品 中证报消息,记者从诺亚财富处获悉,作为“承兴事件”的处理措施之一,诺亚财富近期加速非标类固收产品分配进程,累计分配额度已逾100亿元。同时,诺亚还首次提出“不做‘单一’非标产品”,未来该公司的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将越来越少,直至全部结束。[详情]

诺亚创始人内部信:踩雷承兴后再无任何非正常赎回
诺亚创始人内部信:踩雷承兴后再无任何非正常赎回

  原标题:诺亚创始人内部信:踩雷承兴后再无任何非正常赎回,坚定转型 距“踩雷”承兴案过去近一月时间,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再次发布内部信,称近一月以来无非正常赎回出现,承诺将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 8月3日,汪静波在内部信中表示:“管理层会全力以赴的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是我们的承诺。” 据汪静波在内部信中介绍,自从承兴项目发生风险以来,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31个工作日,诺亚控股共计向境内外投资者分配投资及收益108.25亿人民币,其中近四成为主动提前分配,涵盖境内外6854名投资者(国内合格投资者5761人、境外合格投资者1093人),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 其中,包括通过诺亚销售渠道累计分配68.33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9.41亿、证券类基金1.05亿、其他类基金57.87亿。其他类基金中的类固定收益产品正常到期规模6.2亿,提前到期规模38.9亿,累计分配收益3.2亿,本金和收益共计48.3亿元人民币。 此外,通过歌斐直销渠道累计分配34.99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1.78亿,证券类33.03亿,其他类基金0.19亿。 同时,歌斐的私募股权基金在7月科创板推出以后,有直接或间接投资的8家公司上市或者过会,25家进入了审批流程。歌斐香港累计分配约4.93亿元人民币(0.72亿美元)。 “没有资金池、没有期限错配、没有高杠杆产品和刚性兑付,100%的产品第三方托管……这是诺亚自诞生以来就坚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因为这些简单的原则,我们才拥有了今天跨越困难的时间和空间。”汪静波在内部信中表示。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7月8日,诺亚财富发布公告称,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管理的基金,在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的第三方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中,涉及本金总额约34亿元人民币。 诺亚财富称,承兴国际控股的股东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被警方刑事拘留。作为该基金的基金管理者,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已采取各种法律行动,并承诺以最佳方式履行其义务,确保这些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事实上,34亿踩雷承兴控股还是对诺亚的业务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7月24日举行的一场分享会上,诺亚集团总裁赵义称:“世界上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有效风控流程规避风险,尤其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这个社会有很多风险源自于人的道德风险。这个已经用常规的风控手段、风控措施没办法规避了,太多人为刻意制造的风险事件,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赵义坦言,“对诺亚来说今天面临的挑战、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唤起了所有人非常重要的共识,就是公司能够度过这个难关,我们也会用正确的市场化方法来处理好这样一个风险事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能力,以应对未来更加不确定的市场。” 赵义透露,诺亚在7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即从当月起不再做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全部转型为综合型的净值化标准化产品。“登陆我们的App会发现,过去的大量单项目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消费金融产品一个都不见了,这就是我们做出的重要决策。”[详情]

汪静波再发内部信:自承兴项目后无任何非正常赎回
汪静波再发内部信:自承兴项目后无任何非正常赎回

  新浪财经讯 8月3日消息,自34亿“踩雷”承兴项目以来,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近日再发内部信。汪静波在内部信中承诺,希望大家放心,管理层会全力以赴的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 汪静波称,自从承兴项目发生风险以来,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31个工作日,诺亚控股共计向境内外投资者分配投资及收益108.25亿元,其中近四成主动提前分配,涵盖境内外6854名投资者(国内合格投资者5761人、境外合格投资者1093人),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 她还说,在此期间,有2000位客户持续选择诺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投资诺亚在线的净值型,组合型标准化基金产品,投资总额超过70亿元。 此前,汪静波在7月8日发布内部信称,与承兴相关的基金,确实发生了风险,歌斐作为管理人,在发现风险因素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最快的行动,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她在7月8日内部信中说,首先是相关基金,会根据法规整体延期半年到一年,从发现风险到今天,公司做了以下6件事:增加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并查封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查封了相关银行账户;发出催款函,要求付款方根据债转协议履行还款义务;并启动对该基金投资人的合规的信息披露公告;就已经到期的基金,对相关方提起了刑事和司法诉讼;向行业协会与监管单位进行备案。 诺亚财富是中国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之一。诺亚财富官方信息显示,截至2019 年第一季度,歌斐管理基金总额为1711 亿,产品数量共计800余支。 附:汪静波内部信内容 全体诺亚人,大家好: 2019年的7月特别漫长。 因为“承兴618“事件,因为我们做出的艰难选择,诺亚和歌斐被迫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同事、客户、监管都从媒体和舆论的角度,用放大镜,重新审视我们;作为诺亚的创始人和管理层,确实感到压力特别大,这个压力一部分来自于内部外部的质疑声,另一部分则是自己给自己的;随着事件的深入和逐步清晰,有时候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漩涡,情绪、愤怒和欲望都是真实存在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勇气。 最近朋友圈看到一段话:有两个办法可以将人们的欲望删繁就简,一个是不幸,另一个是自省。如今两个都在眼前。当欲望从无限变成许多、一些、少数直到一个;当情绪从惶恐变成愤怒,再到面对和放下,才回到真正的初心和重新反思,才开始有能力和有品质的思考。如果说走出低谷有什么法门,我相信“真实面对”一定是其中之一。保持对欲望、情绪的真实,从真实出发,获得超越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诺亚15年,为全球27万客户累计6000多亿的资产做配置,时间越长,碰到的风险越多,敬畏之心越重。 下面给各位同仁汇报下昨天刚拿到的数据,也是希望大家能放心,管理层会全力以赴的处理风险事件,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坚定推进业务和产品转型,为客户提供组合型净值型产品,以及资产配置服务,是我们的承诺。 自从承兴项目发生风险以来,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31个工作日,诺亚控股共计向境内外投资者分配投资及收益108.25亿人民币,其中近四成为主动提前分配,涵盖境内外6854名投资者(国内合格投资者5761人、境外合格投资者1093人),无任何非正常的赎回现象。明细如下: 1)通过诺亚正行销售渠道累计分配68.33亿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9.41亿、证券类基金1.05亿、其他类基金57.87亿。其他类基金中的类固定收益产品正常到期规模6.2亿,提前到期规模38.9亿,累计分配收益3.2亿,本金和收益共计48.3亿元人民币。 2)通过歌斐直销渠道累计分配34.99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类基金1.78亿,证券类33.03亿,其他类基金0.19亿。 歌斐的私募股权基金在7月科创板推出以后,有直接或间接投资的8家公司上市或者过会,25家进入了审批流程。 3)歌斐香港累计分配约4.93亿人民币(0.72亿美金) 2019年6月18日~7月31日,有近2000位客户持续选择我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投资我们在线的净值型,组合型标准化基金产品,投资总量超过70亿人民币,用无声的行动传递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为此,我们感谢,感恩和感动理财师和客户的信任,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详情]

谁在给"诺亚们"处处埋雷?供应链金融"排雷"在路上
谁在给

  承兴爆雷百亿供应链融资还没定论,中原证券又踩雷福建闽兴医药2.42亿元供应链金融资管计划,正风生水起的供应链金融,真实性及风控被严肃拷问。 近日,银保监会向机构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核心即是,要求供应链金融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 对于最为关注的供应链金融真实性问题,监管提出:银行保险机构应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一把利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何屡屡爆雷?链条所及,哪些环节容易埋下隐患?危机过后,供应链金融是否还能健康发展,真正服务实体经济? 四种模式“四面埋雷” 所谓的供应链融资,是指基于对真实贸易背景的深入了解,借助供应链上核心客户的实力,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仓储监管商来规范流程、控制风险,从而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金融产品。 今年两会期间,一份《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解决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提案就指出: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而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产大多是动产,所以银行融资很难。而供应链金融能够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利用企业周转速度和变现能力较强的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作为第一还款保障,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沿着供应链条释放核心企业的信用,帮助链内缺乏不动产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依靠流动资产融资。 国内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最早始于2001年,深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最早对商业承兑汇票进行包贴,随后又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以及应收账款、预付账款质押的融资模式。2005年,各大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最初叫“贸易融资业务”。 从模式来说,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批量融资。 具体而言,预付账款融资是以贸易合同产生的预付账款为底层资产;应收账款融资是以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存货融资是由商品或货权为底层资产,包括标准仓单质押、非标准仓单质押、静态动产质押、动态动产质押、动产浮动抵押+仓储监管授信等都属于存货融资范畴。 银行在汲取了钢贸教训后,普遍升级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尤其是将互联网金融科技深度引入整个供应链,以获取更多的底层数据并加以利用。这种升级最大限度地应用到了批量融资模式上,也就是“1+N”或“N+1+N”模式:即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这也是当下银行业供应链金融的主导模式。 观察近年来发生的供应链金融爆雷事件,四种模式的风险点各异。 其中,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在于核心企业,比如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核心企业无力履行回购责任,但一般来说,核心企业出问题的概率相对较低。 但同样是核心企业,在批量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掌握着反映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进货量、仓储、付款、信用等真实的经营信息,这既是对产业链上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依据,又是对产业链上企业还款意愿的一种制约和督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资产风险。 相对来说,预付账款融资与批量融资是四种模式中风险最低的。 存货融资的风险点主要在于存货自身,比如存货不足值或权属不明,这在此前的钢贸危机中多有体现:钢贸商与仓储单位勾结,重复开具仓单去银行质押融资,以及仓储单位不按银行指令发货等导致银行在试图处置货物时发现仓库中的货物权属是一笔乱账,银行的追索权失去法律保障。 有观点认为,存货融资的风险管理逻辑可以概括为九个字“看得清、管得住、卖得掉”。 高危地带 相比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融资、批量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可以说是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级别最高的。 所谓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以申请人的应收账款对应的回款为第一还款来源的授信业务。其对应申请人销售、出租、提供服务或其他银行认可的债权。 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容易出在“虚假”二字上,虚假的购销合同、虚假增值税发票、虚假的履约凭证,或者应收账款多方抵押融资。 从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爆雷一事来看,公开资料显示,自2014年开始,承兴控股的实际控制人罗静就在公开市场上以广州承兴作为主体进行大量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本是以承兴国际与大型企业的购销合同作为底层资产,罗静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产品发行方从信托、基金子公司到私募、券商“应有尽有”。 例如,其通过中融资产发行的“中融资产-融智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10月,广州承兴与中移动终端福建公司分别签署了4份《购销合同》,中移动终端向广州承兴采购高档手机,广州承兴在合同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交货,货运到中移动终端福建公司指定的仓库交货,中国移动在收货之后的180天之内支付全部货款。此次融资的质押担保是广州承兴对中国移动终端福建公司7147.06万元的应收账款。 在中原证券的2.42亿元资管产品爆雷中,底层资产是福建省闽兴医药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闽兴医药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夏薛雯提供责任保证担保。而除了中原证券、上述资管产品的通道方华鑫信托,还包括国联信托、中粮信托都卷入其中。 在此类应收账款融资中,基本没有强担保、强抵押,需要产品发行方进行扎实的实地核查,包括所有与贸易相关的资料,例如购销合同、仓单、发票、运单、关单,而这个环节如果省略或流于形式,就会给后续的产品兑付埋雷。 由此,应收账款融资的关键环节在于产品发行方对产生债权的真实交易关系的核实,尤其是与融资方和承兑方进行对账,要求承兑方核实应收账款的金额、保证承兑方的承兑意愿,充分控制回款。 而除了应收账款本身的问题,如果融资企业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旦核心企业拖欠回款,也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监管“排雷” 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属于强抵押、强担保,即便出现风险,抵押物也能够覆盖风险,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产大多是动产,动产抵押的实际情况要比不动产复杂得多,错综关系也不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所熟悉或能尽在掌控的。 那么,为什么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又如此偏爱供应链金融? 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它可以通过银行表外业务完成,不占信贷额度;可以有效盘活核心企业在银行的存量授信资源;可以批量导入大量中小微客户,完成监管层对银行小微业务的考核;可以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定价水平;同时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所以,尽管供应链金融风险频发,但金融机构依旧将其发展壮大,从最初深发展创设的贸易融资进化到自偿性贸易融资,再到“1+N”供应链金融。 如今,供应链金融已经升级到第四阶段,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过去的线下模式,线上可以将供应链拉得更长。 以某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例,目前已形成“N(供应商)+N(核心企业)+N(商业银行)”的在线供应链服务,基本业务模式为:核心企业在平台上向上游供应商出具“云信”后(《付款承诺函》项下的债权),上游供应商可持有、转让和融资。该平台之前做的一个案例显示,单笔“云信”拆分245次,穿透了4层供应商,100多家供应链企业参与其中。 每一次危机过后,都会有新的举措堵上风险点。 钢贸危机发生后,上海率先成立上海银行业动产质押信息平台,实现了各金融机构对动产质押的联动管理,从源头堵住了钢贸仓单重复质押的问题。 《意见》就明确要求坚持全面管控风险以及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其中,针对核心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交易情况的监控,分析供应链历史交易记录,加强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第三方数据等信息的跟踪管理。 在真实性审查方面,应对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尽职审核与专业判断,鼓励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详情]

罗静案“续集”:中植系原价接盘法尔胜29亿债权
罗静案“续集”:中植系原价接盘法尔胜29亿债权

  原标题:罗静案“续集”:中植系原价接盘法尔胜29亿债权 来源:证券时报网 见习记者 严翠 博信股份实际控制人、“商界木兰”罗静涉嫌诈骗案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中植系介入,并火速接盘法尔胜近29亿债权。 此前,7月5日,博信股份宣布董事长、实际控制人罗静被刑拘,诺亚财富、法尔胜后分别于7月8日、7月16日公告卷入罗静案——涉及34亿元供应链融资及近29亿元商业保理融资,而融资相关方京东、苏宁也被迫卷入,但京东、苏宁均否认与罗静案有关。 目前,罗静直接持有博信股份的股权及通过控股股东苏州晟隽间接持有的股权已全部被其他公司提请司法冻结,并且有轮候冻结,而罗静旗下港股公司承兴国际控股所处物业所有文件、大部分会计记录等亦已遭警方扣押,相关案件仍在进一步侦查中。 法尔胜转移“烫手山芋” 法尔胜7月24日晚间公告,全资子公司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摩山”)拟将其对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诚实业”)和第三方(由中诚实业及其实际控制人罗静提供连带担保,下称“中诚实业相关方”)的合计约28.99亿元的债权,作价28.99亿元转让给深圳汇金创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下称“汇金创展”)。 此前,7月16日晚间,法尔胜公告称,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与罗静实际控制的中诚实业,以及由中诚实业和罗静提供连带担保的第三方存在业务往来,两者共计有约29亿元的保理融资款本金尚未清偿,目前正与意向方磋商债权转让方案。 具体来看,截至2019年7月1日,中诚实业尚有保理融资款金额合计3314.96万元未清偿,中诚实业相关方(广东康安贸易有限公司、广州联曜通讯器材有限公司、广州贸芊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等)尚有28.66亿元未清偿,合计尚未清偿保理融资款本金金额约28.99亿元。 法尔胜表示,此次债权转让交易价格按照保理融资本金余额28.99亿元确定,上海摩山基于上述交易进行相应会计处理,计提了减值准备约1亿元,导致公司半年度业绩亏损7000万元至1亿元。上年同期,法尔胜盈利4344.16万元。 法尔胜表示,罗静涉嫌诈骗案件尚在侦查中,通过司法程序追索28.99亿元的债权费时较长,且结果有不确定性,经权衡考虑,将上述债权转让。 中植系卷土重来? 令外界惊讶的是,穿透接盘方深圳汇金创展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股权结构背后,此次真正火速帮助法尔胜解围的竟是曾在资本市场著名的中植系。 公告显示,本次交易对方汇金创展与法尔胜第二大股东江阴耀博泰邦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查询工商信息发现,目前,江阴盛达天祥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持有汇金创展99%股权,而上海首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中植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首拓融远(天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江阴盛达天祥投资92.23%、7.77%股权,而首拓融汇实控人为解直锟,是中植集团掌门人。 再看法尔胜股东江阴耀博泰邦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股权结构。工商信息显示,解直锟实际控制下的中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江阴银木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其96.44%、3.56%股权。因此,汇金创展与江阴耀博泰邦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均为解直锟。 实际上,中植系与法尔胜渊源已久。资料显示,上海摩山是中植系旗下中植资本2014年4月与摩山投资发起设立,成立时中植资本持股90%。此后,中植资本将其持有的90%股权转让给法尔胜控股股东泓昇集团。2016年3月,法尔胜以12亿元向泓昇集团等三名交易对手收购上海摩山100%股权。 至于中植系解直锟缘何愿意接手这一“烫手山芋”,分析人士认为,一是其作为法尔胜第二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希望稳定法尔胜的上市地位,不因罗静案影响上市公司后续正常经营等;另外,从近日中植系接盘宝德股份亏损资产庆汇租赁有限公司90%股权表态“能承担过渡期亏损,按照较高价格补偿性回购,能有效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来看,中植系当前有能力承担过渡期问题。[详情]

揭秘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揭秘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原标题:独家揭秘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 “高卖低买”循环刷单创造巨额应收账款凭证 随着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事件爆发,后者隐秘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手法开始浮出水面。 多位与承兴控股有过贸易往来的3C产品贸易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承兴控股的做法并不复杂,先从上游企业A采购一批3C产品(主要是苹果系列产品),再以较低价格出售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大量应收账款凭证与采购合同并向金融机构申请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在相关融资完成后,承兴控股又会找一家关联机构B以高价“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奇特的供应链融资闭环产生了。”一位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通过旗下关联机构的高卖低买(自卖自买),承兴控股拿回了3C产品进而循环操作,可以将百万价值3C产品“做”到上千万贸易额,以此“虚构”约千万应收账款额度“套取”巨额供应链融资款。 他直言,在这个供应链金融链条里,承兴控股肯定是亏损的。因此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一直希望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相关贸易金融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抬高股价获取丰厚资本市场回报,以此填补日益扩大的业务亏损窟窿。但没想到前些年股市低迷导致其收购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不大,不但令罗静算盘落空,还导致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募资链条亏损越来越大,迫使她孤注一掷“制造”假发票继续寻求供应链融资“借新还旧”,不料假发票被诺亚财富发现并报案,揭开了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内幕。 “其间也有大型企业发现承兴控股利用关联公司自卖自买(高卖低买)获取应收账款凭证发票与贸易合同行为,担心其中风险而迅速断绝与承兴控股的所有贸易往来。”这位3C产品贸易商向记者透露。然而,承兴控股还是利用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风控流程方面的诸多漏洞,成功从诺亚财富、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机构“套取”数十亿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在遭遇踩雷承兴控股事件后,诺亚财富已决定从7月起,暂停供应链金融等“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业务。 “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如果承兴控股没出事,罗静可能会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领域的奇才。”上述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坦言。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罗静成功抓住电商平台“刷单”现象与金融机构风控“流于形式”的痛点,虚构大量应收账款合同向多家金融机构成功“套取”资金。 举例而言,承兴控股先从上游供应商A采购100万元3C产品,以98万元卖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应收账款合同与电商采购贸易合同,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金融融资。巧妙的是,在完成相关融资后,她又通过另一家关联公司B,以102万元向大型电商平台“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随之出现,电商平台不但通过承兴控股高卖低买的“刷单”模式,获得相应收益(在扣除相应的销售返点后,电商平台依然能拿到不菲的价差收益),还能扩大自身的销售额;而承兴控股则通过上述操作,又将这批3C产品拿在手里,不断循环操作“扩大”自身贸易额,并“创造”更多应收账款合同凭证,向金融机构获取更大额度的供应链融资款。 “假设100万元价值的3C产品,通过5次循环操作,就能创造500万贸易额与应收账款凭证发票,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融资获得约400万元(实际募资款可能是应收账款额的7-8折),等于100万元货物创造400万元募资款。”他指出。 承兴控股之所以能套取金融机构如此“高”的供应链融资额,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在风控流程方面主要看重应收账款凭证、采购合同、发票等资料是否齐全,相关贸易操作是否实现“三流合一”(即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却没有关注上述供应链贸易卖家、最终买家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让承兴控股有机可乘。 “承兴控股为了瞒天过海,也花费了不少功夫。”一位熟悉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的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比如部分金融机构要求合同面签与双录(录音录像),承兴控股就通过关系在大型电商平台租用办公室,并招人“冒名顶替”签订相关采购合同与应收账款凭证,满足金融机构相关风控要求。 他透露,这也是诺亚财富在产品存续期业务核查期间发现相关应收账款付款方出现“一个姓名,两个人”现象的原因之一。 “不是所有企业都被承兴控股蒙蔽。”这位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承兴控股就“出过事”——当时一家与承兴控股有贸易往来的大型企业接到银行电话,听说承兴控股打算用贸易流水账进行贷款融资,于是它调查了与承兴控股相关的所有贸易业务,发现相关贸易的上游卖家与下游买家承兴控股旗下的关联公司,由此担心承兴控股存在自卖自买“制造”应收账款与贸易合同等行为,迅速中断与承兴控股的所有贸易往来。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详情]

承兴供应链金融内幕: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造巨额应收款
承兴供应链金融内幕: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造巨额应收款

  原标题:独家揭秘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 “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创造巨额应收账款凭证 陈植 随着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事件爆发,后者隐秘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手法开始浮出水面。 多位与承兴控股有过贸易往来的3C产品贸易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承兴控股的做法并不复杂,先从上游企业A采购一批3C产品(主要是苹果系列产品),再以较低价格出售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大量应收账款凭证与采购合同并向金融机构申请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在相关融资完成后,承兴控股又会找一家关联机构B以高价“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奇特的供应链融资闭环产生了。”一位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通过旗下关联机构的高卖低买(自卖自买),承兴控股拿回了3C产品进而循环操作,可以将百万价值3C产品“做”到上千万贸易额,以此“虚构”约千万应收账款额度“套取”巨额供应链融资款。 他直言,在这个供应链金融链条里,承兴控股肯定是亏损的。因此承兴控股实控人罗静一直希望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相关贸易金融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抬高股价获取丰厚资本市场回报,以此填补日益扩大的业务亏损窟窿。但没想到前些年股市低迷导致其收购的三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不大,不但令罗静算盘落空,还导致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募资链条亏损越来越大,迫使她孤注一掷“制造”假发票继续寻求供应链融资“借新还旧”,不料假发票被诺亚财富发现并报案,揭开了承兴控股涉嫌供应链金融“欺诈”内幕。 “其间也有大型企业发现承兴控股利用关联公司自卖自买(高卖低买)获取应收账款凭证发票与贸易合同行为,担心其中风险而迅速断绝与承兴控股的所有贸易往来。”这位3C产品贸易商向记者透露。然而,承兴控股还是利用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风控流程方面的诸多漏洞,成功从诺亚财富、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机构“套取”数十亿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在遭遇踩雷承兴控股事件后,诺亚财富已决定从7月起,暂停供应链金融等“单一”非标类固收产品业务。 “高卖低买”循环刷单 “如果承兴控股没出事,罗静可能会成为供应链金融融资领域的奇才。”上述熟悉承兴控股操作内幕的3C产品贸易商坦言。 在他看来,这背后,是罗静成功抓住电商平台“刷单”现象与金融机构风控“流于形式”的痛点,虚构大量应收账款合同向多家金融机构成功“套取”资金。 举例而言,承兴控股先从上游供应商A采购100万元3C产品,以98万元卖给大型电商平台,以此换取应收账款合同与电商采购贸易合同,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金融融资。巧妙的是,在完成相关融资后,她又通过另一家关联公司B,以102万元向大型电商平台“回购”这批3C产品。 于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随之出现,电商平台不但通过承兴控股高卖低买的“刷单”模式,获得相应收益(在扣除相应的销售返点后,电商平台依然能拿到不菲的价差收益),还能扩大自身的销售额;而承兴控股则通过上述操作,又将这批3C产品拿在手里,不断循环操作“扩大”自身贸易额,并“创造”更多应收账款合同凭证,向金融机构获取更大额度的供应链融资款。 “假设100万元价值的3C产品,通过5次循环操作,就能创造500万贸易额与应收账款凭证发票,再向金融机构申请供应链融资获得约400万元(实际募资款可能是应收账款额的7-8折),等于100万元货物创造400万元募资款。”他指出。 承兴控股之所以能套取金融机构如此“高”的供应链融资额,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在风控流程方面主要看重应收账款凭证、采购合同、发票等资料是否齐全,相关贸易操作是否实现“三流合一”(即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合一),却没有关注上述供应链贸易卖家、最终买家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让承兴控股有机可乘。 “承兴控股为了瞒天过海,也花费了不少功夫。”一位熟悉承兴控股供应链金融操作内幕的知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比如部分金融机构要求合同面签与双录(录音录像),承兴控股就通过关系在大型电商平台租用办公室,并招人“冒名顶替”签订相关采购合同与应收账款凭证,满足金融机构相关风控要求。 他透露,这也是诺亚财富在产品存续期业务核查期间发现相关应收账款付款方出现“一个姓名,两个人”现象的原因之一。 “不是所有企业都被承兴控股蒙蔽。”这位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承兴控股就“出过事”——当时一家与承兴控股有贸易往来的大型企业接到银行电话,听说承兴控股打算用贸易流水账进行贷款融资,于是它调查了与承兴控股相关的所有贸易业务,发现相关贸易的上游卖家与下游买家承兴控股旗下的关联公司,由此担心承兴控股存在自卖自买“制造”应收账款与贸易合同等行为,迅速中断与承兴控股的所有贸易往来。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详情]

杠杆退潮下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引“承兴们”爆雷
杠杆退潮下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引“承兴们”爆雷

  原标题:杠杆退潮下的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引“承兴们”爆雷 没有限制的杠杆、上百亿的资金,以十倍计的股权升值,“罗静们”不会在意脚下冰山碎裂的声音。然而,伴随着杠杆退潮,财富梦想变成幻想。 7月18日,经过连续两天大幅反弹之后,H股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的股价终于回到1港元以上,当天以1.16港元收盘,涨幅为31.82%。同7月11日盘中最低的0.29港元相比,反弹了整整3倍。 就在同一天,A股的*ST华业(600240.SH),苦苦拉锯之后,股价也回到1元以上,暂时摆脱了跌破1元面值退市的风险。但截至7月22日收盘,*ST华业收于0.97元,再次跌破面值,6月6日以来,*ST华业三次跌破面值。 7月19日,承兴国际控股公告停牌,周一继续停牌。 虽然命运不同,但承兴国际控股、*ST华业的“病”却一样——7月5日,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涉嫌供应链金融诈骗被刑拘,*ST华业2018年9月落入二股东的应收账款投资黑洞后,犹在百亿应收款投资深渊挣扎。 近期暴露的多个供应链金融风险,已经引起监管和市场高度关注:风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最近出现的问题,基本都是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属于信用贷款,决定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极有可能成为主要风险。 引起、引爆这些风险的根源,却在于杠杆扩张。有业内人士说,资质比较差却又激进的企业,试图利用供应链金融加杠杆,获取资金后快速做大,进入资本市场并购,实现股权、资产升值。而部分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优质资产,为了做大业务放松风控标准,是供应链金融操作、道德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 没有限制的杠杆、上百亿的资金,以十倍计的股权升值,曾站在峰巅的“罗静们”,没有谁会在意脚下冰山碎裂的声音。然而,伴随着杠杆退潮,财富梦想变成幻想。 操作风险集中暴露 7月16日,银保监会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保险、资管公司等机构,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交易情况,对不同主体分别实施额度管理。对于由核心企业承担最终偿付责任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应全额纳入核心企业授信进行统一管理,并遵守大额风险暴露的相关监管要求。 在监管发文之前,供应链金融市场连发两起重大风险。诺亚财富7月8日公告,34亿元私募基金“踩雷”承兴系。此后,事件持续发酵,承兴国际控股一路暴跌,7月11日盘中最低触及0.29港元,比7月3日6.01港元的收盘价,累计下跌近95%。最近两个交易日虽有反弹,但与大跌之前仍相差甚远。 7月8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披露,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歌斐资产”)发行的34亿元人民币产品,为承兴国际控股关联方提供供应链融资,此案件系精心策划、酝酿多年的诈骗案件。 紧随承兴系之后,福建闽兴医药有限公司(下称“闽兴医药”)的应收账款融资造假随之曝光。包括中原证券、国联信托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均被卷入其中,涉及资金规模可能超过22亿元。 更早些时候发生的*ST华业应收账款投资骗局,涉案规模更大。2018年9月8.8亿元应收账款债权出现逾期后,该公司披露,其应收账款存量规模高达101.89亿元,目前已为此计提资产减值31亿元以上。 “所有的金融业务首先要面对的都是信用风险,”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说,直接贷款中,融资方的经营、现金流、财务、未来不确定性等可能引发信用风险,需要抵质押物增信,抵御不确定性风险。 相对于贷款,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小企业增信,基础是已经发生的交易,融资方的现金流、还款来源、账期等确定,只要交易真实,流程、账户控制得当,核心企业不出问题,可以有效避免信用风险。 “最近出现的问题,跟信用风险无关,几乎全部是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华南某供应链金融平台高管称,信用贷款的本质,决定了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暴露出来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首要问题都是流程控制不严、风控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风险。涉及金融机构的做法违背常理,不仅融资金额巨大,而且底层资产集中于个别核心企业。 根据法尔胜(000890.SZ)披露,在承兴系事件中,截至2019年6月底,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更名前为“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为表述方便,下称“广州承兴”)及相关方,以苏宁易购集团等为付款方的应收账款债权,向上海摩山保理的保理融资,未清偿金额就达28.99亿元。 *ST华业2018年9月数据显示,当时其存量的101.9亿元应收账款债权投资,全部从重庆恒韵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恒韵医药”)受让而来,而恒韵医药是华业资本实际第二大股东李仕林所控制的企业。 “上下游中小企业资信不足,才用应收款等融资,金额不大,高度分散。”上述华南银行人士说,结合融资需求方的特征,为了资金安全,小额、分散是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动辄进行数十亿元的融资也并不现实。上述华南供应链金融人士说,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业务规模不大,形成大额应收款的可能性不大,交易也比较分散,应收账款往往都是小单,出现单家大额应收款的概率不大。 “名为供应链融资,做成了流动资金贷款。”简单汇信息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向晓丹对记者说,业务步骤流于形式,没有审核真实交易背景,才会出现风险状况,也不排除存在内外勾结的可能。 *ST华业百亿投资打水漂,内外勾结的道德风险是直接推手。6月26日公告显示,恒韵医药控制人李仕林已被批捕,法定代表人白晓敏等人,以及燕飞等人,已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而燕飞是*ST华业总经理,在案件中涉嫌受贿。 “不管怎么造假,流程控制到位了,就能发现问题。”向晓丹说,就算内外勾结,也不可能所有环节全部沦陷。 应收账款融资“造假”过程中,并非无迹可寻。可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恒韵医药总资产为18.5亿元,净资产为17.6亿元,当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仅为1.65亿元,净利润-1248 万元;而广州承兴2013年营业收入11.2亿元,净利润0.79亿元,2016年营业收入190.8亿元,净利润却只有4088万元。 “只要是造假就会留下痕迹,如果风控到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上述银行人士说,除了向核心企业核实交易、融资方经营等,很多办法能发现疑点,比如横向比较价格、利润率、查询税务信息等。 虚假的扩张捷径 从2017年的兖州煤业,到如今的承兴系、*ST华业,屡屡发生的供应链金融“骗局”中,上市公司总是成为“被骗”对象,或者本身就与骗局制造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市场认可的融资工具,一些资质较差却又比较激进的企业,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就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取资金。”上述华南银行人士说,资金来得比较容易,可以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快速将规模做大,再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实现股权、资产升值,最后再将窟窿堵上,实现财富循环。 起家于营销方案服务商的承兴系,崛起之路便是如此。根据承兴国际网站大事年表,1996年在香港成立的承兴国际,至少在2015年或更早之前,还是一家品牌服务商,以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方案为主营业务。但从2015年到2017年,不到两年时间里,承兴系先后收购了A股、H股、新加坡的三家上市公司。 而承兴系大举收购的资金很可能来自所谓供应链融资。2015年底收购承兴国际控股时,除了2000万元定金,剩余资金全部来自中信建投国际融资,2017年收购博信股份的15.02亿元,则来自广州承兴。 在频繁收购上市公司之前,承兴系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2011年至2013年,广州承兴营业收入分别为4.3亿元、7.7亿元、1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3亿元、0.39亿元、0.79亿元。而在2016年,广州承兴营业收入190.8亿元,净利润4088万元,这样的利润规模,支撑上述一系列收购的难度不小。 而一系列收购之后,承兴系规模飞速膨胀。可查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底,广州承兴总资产为17.56亿元,而到了2016年12月底,总资产已经达到75.1亿元,两年间增长了3.3倍以上。 特别是承兴国际控股,收购之后进行了更名、变更主业一系列操作之后,一举扭转多年亏损局面。其中,2016年至2017年财年,实现营业收入29.34亿元,净利润4500万港元;2017年至2018年财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4亿港元,同比增长17.4%,净利润0.86亿港元。 看似亮眼的业绩,让承兴国际控股的股价一飞冲天,从2016年2月的1港元左右,一路升至2018年12月底的9港元以上。实际控制人罗静持有的股份,市值最高时超过60亿港元,短短两年增值12倍左右。 *ST华业演绎的又是另外一个故事。2015年初,主营房地产开发的*ST华业,以21.5亿元的现金对价收购李仕林控制的重庆捷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捷尔医疗”)。收购当年,*ST华业便大举进行应收账款债权投资,且规模极为巨大。2015年年报披露,截至当年底,子公司西藏华烁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西藏华烁”)就收购了三甲医院应收账款债权38.1亿元,对外投资金额30.5亿元,并决定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不超过200亿元医疗金融平台,用于收购三甲医院应收账款债权、成立医疗供应链基金等。 短时间里,转型医疗、应收账款投资,为*ST华业、李仕林及其他股东带来了丰厚收益。2015年当年,西藏华烁对三甲医院应收账款债权的收购实现净利润8.82亿元,同比增长112.86%,其中以转让收购的应收债权,确认的收益就达4.97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9.26%。 在上述200亿元投资额的框架下,*ST华业快马加鞭。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底,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余额已分别达到50.2亿元、70.6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5.11%、40.51%。 2015年至2017年,*ST华业营业收入、利润大幅增加。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27.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8.6亿元,净利润则从2014年的2.7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98亿元。最高峰的2016年,其营业收入、净利润更是高达52.03亿元、12.18亿元。 而应收账款投资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仅西藏华烁及国锐民合两家子公司,投资医疗供应链金融确认的投资收益就达7.4亿元、6.15亿元。2018年上半年,其债权投资业务实现收益5.04亿元,占半年归母净利润的51.43%。 资产之痛 虚构交易、伪造印章、提供假资料,供应链金融的造假手法并不高明,涉事企业也有诸多疑点,但为何一干金融机构屡屡栽倒在这样的小伎俩上? “不是供应链金融这个模式不行,而是相关机构没有认真执行流程。”向晓丹说,有些机构特别是场外机构,为了做业务并不真正过问底层资产对应的交易真实性,更不认真审核,有些人员甚至还与融资方串通造假。 “承兴系事件中,营业额不能支撑那么大的融资规模,基于企业信用确权是不合适的,必须依靠交易对手确权,方法也很多。”上述华南银行人士说,比如进入核心企业业务管理系统,查询相关交易、账单、账期等信息,但场外机构通过核心企业确权,确实存在难度,核心企业可能不愿配合。 除此,到税务部门查询企业的纳税额、营业额,也能得知真实情况。倘若存在事后注销发票等行为,更说明有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调、风控缺失,还不是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关键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最近几年,市场流动性充裕,但高收益、安全的资产却不容易获得。 上述供应链金融人士说,优质的供应链金融资产、资源掌握在金融机构、场内市场,所以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场内资产证券化产品很少出现风险,而场外市场、机构很难获得真正优质的资产,为了开展业务,以牺牲风控为代价。 “跟大环境有关,好资产抢的很厉害。”向晓丹说,有些机构没有竞争优势,只能做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而供应链金融由于受政策鼓励,又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出口,于是滋生出恶意欺诈、风险事件。 *ST华业的医疗应收款投资,收益甚至超过了高利贷。根据披露,该公司直接受让的医疗应收账款,年化投资收益率在15%~34%之间,资管计划受让部分收益率更是高达39.66%~70.86%,平均为49.59%,合伙企业受让部分收益率在21%~41%之间,平均为26%。 上述华南银行人士说,供应链金融发生的一些风险,还与产品过度包装有关。由于真正优质的资产不易获得,为了销售顺利,一些资质不佳的资产被包装成优质资产,还引得资金疯抢。 杠杆退潮 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尽调、风控、业务管理缺失,只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成因之一,而非最根本的深层次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上述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资质比较差的企业,利用供应链大量融资,与前几年的杠杆扩张有关,企业利用资金杠杆收购资产,实现自身规模膨胀,而后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快速扩张。一旦资产本身不能正常运转,带来良性回报,高成本负债就会出现窟窿,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在承兴国际控股身上有明显体现。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两个财年中,公司经营净现金流均为负数,分别为-2.08亿港元、-599万港元,2018财年的融资净现金流亦为-3170万港元。 承兴系收购的H股、A股两家上市公司,迟迟没有形成造血能力。以博信股份(600083.SH)为例,2018年,经营性、投资净现金流分别为-9635万元、-1904万元,只有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流入,金额1.1亿元。 为此,承兴系不得不持续输血。2017年11月、2018年1月,博信股份分别从大股东处无偿借款1900万元、5亿元,2018年10月,又将无偿借款金额增加到7亿元。2019年4月,再从关联方获得8880万元无偿借款。 承兴国际控股同样如此。2018财年,该公司偿还关联公司款项28.27亿港元,从关联公司预收款项28.36亿港元。截至2017年6月底,承兴国际控股从第三方取得贷款7.62亿元,罗静及其名下一家关联公司担保,年化利率高达8.5%至9.5%。 “市场对风险容忍度比较低,资质比较差的企业很难融资,就把供应链作为途径。”向晓丹说,而依靠债务堆积,一旦后续无法融资,杠杆就会断裂,风险暴露。 除此,近年,私募、券商资管、信托等资管产品,在供应链金融等各类金融工具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而这些也具有杠杆属性的金融工具,如今所处的环境也不复往日。 上述华南银行人士说,不同于场内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场外模式,资金募集、投资等环节,大多通过资管产品进行,受监管约束少,且杠杆比例高,小规模违约也可能造成很大风险。以前还可以通过资金池遮掩,但这条路如今已经行不通了。 “有些机构管理层的权力很大,募集资金又容易,”该人士说,在此情况下,什么资产都往资金池里扔,也不知道成色到底怎么样,资管新规出台后,资金池受到限制,问题于是暴露。[详情]

罗静被刑拘:34亿私募基金暴雷 京东苏宁等卷入其中
罗静被刑拘:34亿私募基金暴雷 京东苏宁等卷入其中

  原标题:“商界花木兰”被刑拘背后:34亿私募基金暴雷,京东、苏宁等卷入其中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杨群 供应链金融暴雷案件, 揭开链条上电商平台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乱相, “虚假交易、虚构融资”已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诺亚踩雷承兴背后的资本迷局 发于2019.7.22总第908期《中国新闻周刊》 6月20日,博信股份和承兴国际实控人罗静被上海警方刑拘。直至十五天后,这两家公司的信披公告才姗姗来迟,确认了这一消息。 随后,7月8日,诺亚财富在美股开盘前发布公告,承认旗下上海歌斐资本的一只信贷基金出现问题。 当日晚间,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在内部信透露,这笔基金为承兴国际相关第三方公司就其与京东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 一夜之间,诺亚财富和京东成为这起34亿私募基金暴雷案主角。然而,第二天,双方之间开始相互指责和推诿,让整个事件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资本市场向来不缺黑天鹅事件,此后苏宁、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更多公司相继被卷入其中,罗静被刑拘事件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不出意料,漩涡中的相关公司纷纷撇清与自己的关系。 不过,已卷入多家机构的供应链金融监管已经引起银保监会和保险公司的高度关注,并且发文剑指供应链金融中的“虚假交易、虚构融资”。 7月16日获悉,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银行业在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尽职审核与专业判断。 对于正在发酵的供应链金融“罗生门”案件,为何有这么多家机构卷入其中?对于罗静个人,到底有何神奇能力编织起这场“资本局”?凭借虚假贸易链条,罗静融来的资金到底去了哪里?供应链融资、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为何频频暴雷? 多家机构卷入 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事件的起源,要从罗静被上海警方刑拘说起。 多方信源确认,罗静是在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的办公室被抓的。知情人士透露,早在6月19日,罗静就已腾挪无力,在确认公司流动性无法通过其个人能力解决后,希望汪静波能够继续注入资金解决困境。面对罗静这样天方夜谭的要求,汪静波忍无可忍,当场选择报警,警方在汪静波办公室内将罗静带走。 实际上,诺亚财富内部察觉到风险更早一些。今年上半年,承兴国际与京东之间的汇款账单出现变化,意味着应收账款融资的资金流向可能生变,这引起诺亚财富的警惕。在开展内部调查后,诺亚财富确认承兴国际存在风险。汪静波找来罗静进行对质,发现疑问仍旧难以消除,最后她还是决定报案。 除了罗静之外,6月25日,博信股份财务总监姜绍阳也被警方控制。紧接着,博信股份的董秘和证券事务代表纷纷离职,承兴集团和诺亚财富亦有相关员工正在配合警方调查。 罗静被警方刑拘的消息传出不久,诺亚财富暴雷的消息又震惊金融圈。7月8日晚间,汪静波在内部信自曝诺亚财富踩雷。她在信中将矛头对准京东,指出承兴国际供应链融资依靠的是与京东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 不过,汪静波的说法遭到京东的极力否认,双方陷入一场相互扯皮的拉锯战。 京东方面否认与承兴之间应收账款合同的真实性,并称,“近期在警方调证过程中,警方出具了多份所谓承兴与京东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随后,诺亚财富再次发文指出,“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歌斐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正在积极配合并尊重司法调查的结果”。 而在诺亚和京东扯皮之际,包括苏宁在内的电商公司和云南信托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卷入其中。 根据调查发现,罗静以广东承兴与电商公司之间的应收款项作为抵押,向多家资管机构获得融资。应收款项除了京东之外,苏宁也赫然在列。其中,京东和苏宁是近几年应收账款的主要来源。 苏宁官方对此回应称,“经核实,苏宁和广州承兴应收账款债权供应链融资事项无关。“不过,苏宁方面只是强调自己与融资事项无关,但并未否认与广州承兴之间有业务往来。  此外,根据初步统计,此次踩雷事件涉及云南信托、湘财证券、摩山保理、中粮信托、国民信托、中江信托等十几家金融机构。 其中,云南信托得知踩雷后,立刻对外回应称已采取挽救措施。据悉,云南信托发行的云南信托-云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云南信托-云涌4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多款信托计划涉及其中,金额超过11亿元。 此外,对于正在借壳“哈高科”冲刺上市的湘财证券,这或许是一个晴天霹雳。据不完全统计,湘财证券旗下“金汇”系列超过20个产品的投资标的均是广州承兴应收账款产品,涉及资金超过15亿元。 湘财证券最新回应称,与承兴国际、博信股份及其实控人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管理的集合资管产品仍在存续期内规模约5.569亿元,相关产品不存在保本保收益条款,公司自有资金未参与。 这起暴雷事件犹如一阵龙卷风,处于漩涡中心的承兴国际一直对外保持沉默,而作为承兴国际、博信股份实控人兼董事长的罗静更加引起大家的好奇。 罗静其人,一直名不见经传,直到获得“商界花木兰”称号。2018年,她在木兰汇俱乐部“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评选中,力压格力“铁娘子”董明珠、东方园林“女首善”何巧女,得票第一。 过去几年, 罗静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已掌握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香港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 Healthcare。 然而,通过财报数据发现,承兴国际营收看似很高,但盈利能力十分差。2016年,承兴国际营收高达190.89亿元,净利润只有4088.49万元。如果承兴国际自有资金严重不足,那么罗静在资本市场上的大笔资金又来自何处呢? 供应链融资腾挪术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难题。而刚刚兴起不久的供应链金融为很多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便捷路径。 一般情况,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来做,以供应商和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一位供应链金融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供应链金融整合上下游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作为风控手段,前提一定是真实贸易,并以贸易收益用来偿还融资款项。 此次暴雷的产品为“创世核心企业集定私募基金”,底层资产是承兴国际与京东的应收账款。诺亚财富与京东之间的争论焦点,便是应收账款真实与否,即是否存在真实贸易。 在央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中,登记了承兴集团71笔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登记记录,总交易额约100亿元。在这些登记中,能够看到京东出具的“应收账款转让确认函”。不过央行人士表示,该平台自主登记,担保交易本身的真实性由登记当事人自行负责。 “应收账款抵押只是表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才是实质。”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鲁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6月19日,罗静被刑拘的前一天,诺亚财富与承兴国际控股股东签署《股权质押协议》,这是诺亚财富内部启动资产保全的后备手段。 此外,在鲁顺看来,按照供应链金融逻辑,正常不可能做这笔业务。在京东的供应链系统里,由于京东信用最高而融资成本最低,因此供应链对外融资应该由京东进行,再由京东将信贷资金提供给各个供应商。如果真的在做供应链融资,承兴国际应该向京保贝申请供应链融资。 从2013年开始,商业保理业务推出。很多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机构以供应链融资作为融资方式,将从个人投资者处募集的资金,投向上市公司甚至一般的中小工商企业。 这些投向中小企业的,并且没有抵押物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在出现逾期等问题之后,穿透层层包装来看,底层资产基本上相当于一笔纯信用的贷款。一位私募机构人士表示,“这类资产是应属于较高风险等级,然而在产品端,却大多数以固收类产品形式出现。” 更让人疑问的是,诺亚财富对应收账款真假是否知情。鲁顺分析了两种情况,一是诺亚财富与承兴国际合谋,将伪造的应收账款包装成供应链金融产品;二是承兴国际通过真假掺杂的应收账款,欺骗了诺亚财富。 从2015年至2017年,罗静通过资本腾挪,收购了三家上市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收购博信股份的资金,很可能来自歌斐资本的系列产品。 原本,供应链融资的资金应用于相关业务。然而,据悉承兴国际筹集来的资金,还用于拓展大健康、智能硬件等业务运营。近些年,承兴国际的几大业务发展并不顺利,导致还款压力剧增。于是,这起利用应收账款的融资包装术开始破绽百出。 曾接触承兴供应链融资的中阅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总经理孙建波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今年3月份,有中介向他们介绍了该项目的好处:一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担保;二是京东的供应链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双保险。尤其是,京东供应链保障,决不会出问题的,关键给的利息还不低。” 不过,当孙建波提出要与京东高管面签时,对方表示,京东这么大公司的高管怎么能掉价面签。“现在的骗子实在太狡猾,就算拿着所谓正规的合同和公章,在京东的办公室签字,依旧可能是骗人的。所以,我们才要求当面确认身份。当对方不能满足我们的条件时,我们就放弃了这个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电商平台的不规范行为将会得到遏制。《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第三方理财之殇 产品经常暴雷,年年总部被拉横幅,这是金融业内人士对诺亚财富的印象。近年来,诺亚财富接连发生多起暴雷事件,引发外界对其专业性质疑。 2017年3月,诺亚财富踩雷辉山乳业信用债;2017年7月,诺亚财富卷入乐视危机。近期的踩雷事件发生在2018年3月,诺亚财富旗下两个产品诺亚麒凤新三板1号和2号,各出50%投给鼎锋资产和景林资产以对标投资新三板,如今深套亏损,引来投资者们的强烈不满。 更加奇葩的是,诺亚财富总裁赵义在客户交流群中,公开用肢体语言问候投资者。上市企业总裁竟恶语谩骂投资人,这样的奇葩事件再一次将诺亚财富推上风口浪尖。 事实上,诺亚财富并不是孤例。从2017年开始,中国最大的九家第三方独立财富管理公司中,有7家20多个产品踩雷,涉案金额135亿元以上。“可以说,曾经一度被炒热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模式”,现在已经陷入了违约暴雷的泥潭,正在成为继P2P以后的另一大中产财富绞肉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对此表示。  第三方财富管理模式,就是指独立于银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帮助个人和机构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兴盛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彼时的美国中产阶级全面崛起,金融理论爆发式发展,使得金融投资市场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催生了“以中介服务”为核心的第三方财富管理。 在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概念出现于2008年,在2012年~2015年兴盛。与美国当时情况类似,主要也是因为居民财富增加和投资需求旺盛催生。 然而,从2008年开始,受益于高端理财市场的空白和房地产信托源源不断被送到市场,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充当了销售掮客的角色,赚得盆满钵满。也让这些机构产生了代销模式的路径依赖,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专业性知识”服务,而是“销售业绩”为导向。 近几年,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一直在呼吁转型,但代销佣金依旧占据收入的绝大部分。作为行业龙头的诺亚财富,情况也没有太大改善。作为诺亚财富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的转型选择,歌斐资本一直在频繁踩雷。 在7月8日的内部信中,汪静波呼吁要通过这件事改变公司“基因”,从非标固收产品驱动到标准化基金驱动;组合型、净值型产品是唯一方向;摆脱巨大的非标固定收益资产路径依赖。 不过,汪静波的话也侧面印证,诺亚财富至今还不完全是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详情]

让汪静波暴怒的报告: 任泽平到底说了啥?
让汪静波暴怒的报告: 任泽平到底说了啥?

  原题目:任泽平团队的一篇三方财富报告,让诺亚汪静波暴怒 来源:互金商业评论 导读 近日,诺亚歌斐再爆出34亿踩雷事件,且相关方涉嫌欺诈、造假等问题。过去十多年,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阶段,近期的事件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风控机制、商业模式以及发展可持续性到底如何?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摘要 事件概要: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欺诈行为,风控不严是重要因素。2019年7月8日,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发公告称,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为承兴国际相关方提供了共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而承兴国际控股的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已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影响相关资管产品兑付。细究交易结构,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交易结构明显不合理,不符合一般供应链金融交易逻辑,二是内部合规风控不严,底层资产真实性出现重大问题。 在我国当前鱼龙混杂的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中,诺亚财富实为行业佼佼者,通过主动转型,已逐步形成财富管理全产业链模式,从产品开发到渠道销售均有覆盖,并且制定了清晰的风控机制。而近期风险事件的发酵仍显示出其风控机制的脆弱性,也一定程度折射出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商业模式掣肘,和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存在三大困境: 一是商业模式存疑。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要通过独立分析客户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从而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向客户收取费用,本质上是一种金融经纪业务,客观独立是基本原则。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收入主要依赖代销产品获得的一次性佣金及经常性服务费,业务开展以获得更多的销售佣金为驱动,一方面可持续性存疑,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客观独立,引发道德风险。在代销业务模式陷入瓶颈后,部分实力较强的三方财富机构转型主动管理,然而同样面临问题:一是当前我国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信用风险事件频发。二是在信用分层的背景下,低风险资产由低风险资金的大型金融机构获得,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则更多面对高风险的非标、另类资产。三是财富管理机构风控制度仍不健全,极易下沉信用,积累风险。 二是我国持牌资管机构发展迅速且日益规范化,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空间受限。从规模来看,当前传统持牌资管机构的规模已超百万亿,而第三方理财总体规模仍属于万亿级别,规模相差悬殊。从发展形势来看,随着金融监管加强,持牌资管机构业务逐步规范,而诸如P2P、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非持牌机构风险仍处于持续暴露中。从业务优势来看,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主要专注于零售业务,但在专业度、渠道深度广度、知名度均处于弱势,难以与银行私行、信托等机构实现竞争。 三是监管缺失,行业乱象丛生。当前监管并未设立专门的第三方财富管理牌照,仅需注册成立一个投资公司即可营业,准入门槛较低。在监管宽松的情况下,大量未获得代销资质的机构转入地下、私自代销,行业乱象丛生。 国际比较: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较欧美成熟模式仍有明显差距。以美国为例,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成熟,占财富管理市场份额的60%以上。美国三方财富管理快速发展的条件有三方面:1)监管模式建立于传统金融监管之上,全面且高标准,对于机构设立及人员执业均有明确要求;2)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产品品类众多,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等级资产配置有需求;3)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定制化服务、高独立性以及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度均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目前制度环境、投资者教育和理财专业能力尚与成熟市场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整体处于“高风险,强投机”的状态。 我国资管行业存在着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各类网贷机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不断涌现,短期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金融具有传染效应,近年来的爆雷事件值得引起对于非持牌资管机构定位的重新思考,一方面在面临三大发展困境的背景下,未来发展空间如何?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因素,在当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是否有足够成熟的土壤支持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展望未来:1)部分涉嫌欺诈、造假、违法集资等行为的三方机构必将面临清理整顿;2)部分实力较强、积极主动谋求转型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一方面可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提高资管能力,用实打实的产品及服务巩固客户信任;3)金融监管应跟上金融创新,需要改革监管体制,解决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问题,尽快填补财富管理监管制度空白区域;4)加强投资者教育,扭转过去既想获得高收益、又高度依赖“刚性兑付”的投资理念,引导投资者更加注重投资回报与投资风险控制的平衡,而非投机收益。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政策推动不及预期等 目录 1   诺亚歌斐事件为何? 1.1   事件概要 1.2   该事件的交易结构为供应链金融 1.3   交易结构不合理、风控不严埋下隐患 2   诺亚财富:转型发展,折射行业困境 2.1   诺亚财富概况 2.2   营收增长缓慢,主动谋求转型 2.3   风控难题:资产甄别能力欠缺下的风控危机 3   第三方财富管理的乱象与困境 3.1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商业模式存疑 3.2   我国持牌资管机构发展迅速且日益规范化,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空间受限 3.3   第三方财富管理业务监管缺失,乱象丛生 4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条件:国际对比 4.1   美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条件 4.2   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较欧美成熟模式仍有差距 5   影响与展望:规范清理,填补监管空白 5.1   违法违规机构面临清理整顿 5.2   主动转型求变,寻找符合自身优势发展道路 5.3   金融监管应跟上金融创新 5.4   加强投资者教育 正文 1 诺亚歌斐事件为何? 1.1 事件概要 2019年7月8日,美股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发公告称,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为承兴国际相关方提供了共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而承兴国际控股的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已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影响相关资管产品兑付。目前承兴事件已牵涉多家金融机构,除诺亚财富外,其还以相似的应收账款项目向云南信托等多家私募基金、券商资管计划、信托等机构融资。 1.2 该事件的交易结构为供应链金融 诺亚歌斐事件涉及三方主体,事件核心是底层用于供应链融资的应收账款涉嫌造假。根据诺亚财富公告及创始人内部信中表述,可以看出该供应链金融的结构中,融资方是承兴国际相关方,底层债务人是京东,资金来源是诺亚歌斐创世系列私募基金,基金销售方是诺亚财富,承兴国际相关方是京东上游供应商,京东是下游采购方。 事件发生后,三方公告使事件陷入罗生门。1)诺亚财富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静波在内部信中指明,旗下基金所投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欺诈日前被中国警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2)承兴国际发布公告澄清,广东中诚实业及广东承兴控股集团并非集团成员公司;3)京东发布声明表示,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在京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此,京东也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1.3 交易结构不合理、风控不严埋下隐患 细究此次事件,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交易结构不合理。1)发起方不应是融资成本较高的上游中小企业。传统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本质是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帮助上下游相关中小企业融资,由于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信用等级最高、融资成本最低的主体,一般由其发起的融资需求可获得最佳融资条件。2)风险较低的资产匹配成本较高的资金,资产真实性存疑。理论上,京东的应收账款属于较低风险资产,融资方可寻求相对成本更低的资金,而融资主体却选择了资金成本较高的私募基金,动机存疑。 二是歌斐资产未审查事件真实性,内部合规风控不严。1)单一主体融资比例过高,风险集中,诺亚财富年报显示2018年信用类产品余额为394亿,仅与承兴之间的交易就达34亿,占余额总数的8.63%。2)未向合同方确认交易真实性,真实贸易背景是供应链金融成闭环的关键因素,诺亚歌斐未要求京东对交易合同进行面签和确权,尽职调查管理存在漏洞。 2 诺亚财富:转型发展,折射行业困境 2.1 诺亚财富概况 官网资料显示,诺亚财富起源于2003年,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业务涵盖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全球开放产品平台、互联网金融等条线,服务高净值客户群体超过22万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曾撰文表示,当前我国以“投资咨询公司”“理财公司”等名字成立的独立理财公司超过上万家。但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相对分散,行业中尚未出现占绝对优势的机构,但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机构如诺亚财富等,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从发展历程来看,诺亚财富主要经历三大发展阶段: 1)2010年前,诺亚财富以第三方代销模式为主,定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业务,即“以独立客观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海内外各类金融投资产品的专业筛选”,匹配客户需求。2018年报显示,诺亚财富管理条线自成立以来和500家以上产品提供方进行过合作,包括4514只公募产品和6703只私募产品,累积交易金额达到6082亿元,2018年当年财富管理条线交易规模达到1100亿元。诺亚财富作为产品销售中介机构,业务主要收入来源包括:1)承销产品的一次性佣金;2)产品销售的经常性服务费;3)部分业绩提成;4)其他财富管理服务费。 2)2010年,诺亚财富成立歌斐资产,进军资管行业,以投资各类基金产品为主线。2018年报显示,歌斐资产采用多资产投资管理策略,主要领域包括:1)投资于其他私募股权基金;2)通过债权或股权的方式投资于涉及住宅、商业地产项目的地产基金;3)二级市场权益投资,包括直接投资以及FOF、MOM等产品投资;4)信用投资,包括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截至2018年末,歌斐资产已投资的基金产品超过210只,涉及的底层融资企业超过4800家,主要行业包括TMT、金融、医疗健康等。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歌斐资产管理规模已达1711亿人民币,产品数量800余只。歌斐资产作为资产管理人,业务收入来源主要包括:1)向客户收取的产品管理费;2)产品业绩提成。 3)自2014年起,诺亚财富开始涉足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包括小额贷款、全球开放金融平台、支付业务。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其他各服务费等。 2.2 营收增长缓慢,主动谋求转型 诺亚代销业务拖累营收增速下滑,歌斐资管业务创造新增长点。诺亚总体营业收入自2013年起增长乏力,利润增速呈下降趋势,2013-2018年,营收增速从88.9%降至16.4%,ROE增长率从25.9%降至15.8%。从收入结构上看,2012年以前,一次性佣金和经常性服务费几乎是公司全部收入来源,伴随着代销佣金利润空间压缩,代销模式下客户增长困难,公司开始开发其他收入增长点。歌斐资产成立后,收入快速增加,截至2018年底,歌斐资管的收入占诺亚财富总收入比为47.7% 2.3 风控难题:资产甄别能力欠缺下的风控危机 据诺亚财富2018年报,诺亚财富的财富管理条线制定了全面的风险管控机制。包含三大流程,一是产品筛选,潜在的产品需经多数表决通过才可进入下一环节,二是产品评估,即全面评价产品结构、财务数据、潜在收益,三是风险管控。 然而自2016下半年起,诺亚财富旗下产品开始出现踩雷事件,公开信息可知,踩雷事件涉及金额较大,加上此次承兴事件,踩雷产品规模超过50亿元。从踩雷事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由于诈骗、伪造、财务造假等因素造成投资本金难以收回,合规体系存在漏洞。 诺亚财富作为业内领先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在清晰的内部风控机制下,仍无法避免一系列踩雷事件,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行业运营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三方财富机构业务模式掣肘,和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3 第三方财富管理的乱象与困境 3.1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商业模式存疑 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要指从事独立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的机构,本质上是一种金融经纪业务。从国际上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来看,主要发源于成熟的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及多样化,投资者甄别产品难度加大,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通过专业的判断视角,帮助客户分散风险,组合资产,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建议。 从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商业模式方面,主要有四大方向: 1)代销模式:即从银行、券商、信托、PE基金等整个金融市场上挑选优质产品,拿到监管批准的代销资质后,开展销售业务,主要通过向卖方收取销售佣金盈利; 2)开发产品:获取私募牌照开展资管业务,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 3)咨询业务,以客户为导向,帮助其进行税务筹划、海外资产配置、子女教育、移民等全方位综合服务; 4)普惠信用,包括涉足P2P信用借款服务,融资租赁、农商贷等;此外,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部分机构发展线上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理财产品、提供咨询服务等。 整体来看,目前“代销模式”仍是大部分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分实力较强的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向“开发产品”转型。然而仅从这两大模式来看,就存在着一定弊端。 3.1.1   代销模式:易引发道德风险 1)收入来源于代销产品获得的一次性佣金,难以实现真实独立性。海外成熟财富管理机构一般按照存量资产和业绩表现从客户端收取费用,而我国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承销产品端,这一机制决定了产品代销人难以有独立的立场,业务开展内生驱动力来自获得更多的销售佣金,而难以从匹配客户需求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水平的角度选择产品,较有可能将高风险产品推向谨慎型投资者,带来道德风险。 2)代销模式非常依赖新增资产流量,可持续性存疑。一旦新增销售下滑,从代销产品端获得的一次性佣金将会减少,而经常性服务收入也会随着资产存量的降低而减少。而这部分对于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收入有着明显影响。以诺亚财富的数据为例,2018年诺亚财富(不包含歌斐)一次性佣金收入合计7.3亿,经常性服务费为5.9亿,分别占整体诺亚收入的22.1%、17.9%,合计占比达40%。这一机制驱动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不断扩大业务规模,扩展销售群体。以代销为主的初期发展阶段,服务模式简单,三方财富机构可以通过扩展销售渠道,增强客户粘性获得持续增长,然而随着上游机构业务自建渠道,挤占代销业务空间,规模扩大空间明显受限。 3.1.2   转型资产管理:难度高、风险大 在代销业务模式陷入瓶颈后,部分实力较强的三方财富机构转向产品端,进行主动管理,然而这一模式同样面临问题。 1)首先,当前我国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叠加经济下行,企业盈利恶化,产品违约风险增加 我国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流动性退潮、信用收缩,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调控,企业盈利状况恶化,引发资金链断裂,出现P2P爆雷、信用债违约、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部分资管产品兑付困难等问题,信用风险集中爆发。 从数据上看,贷款和债券代表的风险较低的资产违约率已出现明显上升。2017年至2019年一季度,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率分别从1.5%升至1.88%,2.6%升至4.1%。此外,债券市场违约率攀升,2018年全年有125只、共计1209.6亿元违约,比2017年增加了91只,897.1亿元。 资管机构的非标类产品,最佳的扩张时点是在杠杆低点,金融周期低点,流动性宽松,资产价格上升空间大,融资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杠杆高点,金融周期顶部扩张固收类资产,面临极大的资产价格下跌、融资成本上抬的风险,易出现信用危机、流动性枯竭。以诺亚财富为例,2016年起开始扩张固收类非标产品,主要原因是2015年股市的震荡导致客户对于权益投资的信心降低,而此时已接近金融周期顶部。 2)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份额小,竞争激烈,易下沉信用 首先,从社会信用分层来看,第三方理财难以获得信用资质较好的资产。从资金及资产的匹配来看,低成本资金首先会流向有标准化的、低风险的、高现金流的稳定资产,中等质量的资产匹配中等成本的资金,而大量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则需甄别余下的非标、高风险、另类资产。 其次,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处于快速发展期,业务及风控门槛较低,易下沉信用,造成风险积聚。一方面,由于收入模式稳定性不足,部分独立理财机构容易在盈利、资产规模压力较大时顺周期放松资产质量标准,埋下隐患。另一方面财富管理行业门槛低,加上之前P2P的接连爆雷,部分资金流向第三方理财,而当下投资机会不足,优质资产减少,抵押品衰竭,资本市场增长动力不足,资金的推动容易使其投向“垃圾资产”。仅近两年,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旗下资产管理业务踩雷规模就超过400亿。 3.2 我国持牌资管机构发展迅速且日益规范化,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空间受限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社会财富迅速累积,财富管理市场过去十多年实现了迅猛增长,贝恩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90 万亿元,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97 万人。主要的金融资产投资形式包含现金、银行理财、信托、股权投资基金、债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基金、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产品、投资型保险、期货资管等,对应的资管机构为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公募及私募基金、券商资管及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 从规模来看,当前传统持牌资管机构的资管规模已超百万亿,而第三方理财总体规模仍小。截至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32.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8.9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计划的规模分别为13万亿元、12.7万亿元、13.4万亿元、11.3万亿元、2.5万亿元。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截至2018年末,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104万亿元。而第三方理财方面,独立财富管理机构已超过万家,但其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仍为万亿级别,占市场份额较低。 从发展趋势来看,正规资管机构逐步规范,非持牌资管机构风险仍在持续暴露。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去杠杆以及资管新规落地,过去部分资管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治理,资管行业标准趋于统一,业务发展更加规范。而与此同时,监管加大对于非持牌财富管理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P2P、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仍持续暴露。银保监会2019年7月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各方面努力,目前高风险机构风险逐步化解,非法集资大要案正在有序处置,网络借贷风险压降成效比较明显,当前网贷机构数量已比2018年初下降57%。 从业务优势来看,三方理财机构主要专注于零售业务,难以与持牌资管机构形成有效竞争。从整个资管市场来看,在零售业务方面,银行公募理财、公募基金主要服务一般个人客户,私人银行、信托、券商资管、私募、期货资管主要服务高净值客户。而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在零售业务方面与银行私募、信托等存在直接竞争,但专业度、渠道广度、知名度均处于弱势。尤其随着未来理财子公司成为市场中的重要力量,1)资金端,高净值客户、合格投资者可能被进一步分流;2)资产端,理财子可以对接部分因过去政策限制银行理财无法投资的优质资产,第三方理财机构可获得的优质资产范围进一步收窄。 3.3 第三方财富管理业务监管缺失,乱象丛生 1)第三方财富管理进入门槛低。由于性质偏向投资咨询,当前监管并未设立专门的第三方理财牌照,属于非金融机构,仅需注册成立一个投资公司就可进入理财行业。 2)代销驱动收益模式下,乱象丛生。代销虽需要相应资质,如代销基金和保险需要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和保险销售资格,但部分未有资质的机构仍然有将代销模式转入地下、私自代销、违规代销的情况,打监管擦边球。 3)资管产品投向没有明确限制。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拿到私募管理人资质证明即可发行产品,而大多数机构往往仅在风险暴露导致投资人资金亏损时,才被监管调查,易发生违规事件。此外,监管尚未有对底层资产的限制和真实性披露的要求,良莠不齐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易产生造假欺诈行为。 4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条件:国际对比 在欧美发达国家,财富管理分为三大类,1)以UBS、百达银行为代表的私人银行,主要提供全系列的私人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注重财富的安全性和代际传承,按客户总资产规模收取服务费;2)以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为代表    的全能投行,主要有资产管理费和交易佣金两种收入方式,客户可根据投资风格选取合适的收费方式;3)以ASPIRIANT为代表的独立财富管理咨询机构,主要提供理财规划和投资咨询服务,也可以为客户管理资产,收取咨询费和管理费。据投中研究院报告显示,在美国,独立理财机构是财富管理的主体,市场发展成熟,占据财富管理市场份额的60%以上。 4.1 美国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条件 (一)监管建立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之上 历史上看,美国的独立理财机构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金融监管放松、金融产品创新催生了财富管理行业。最早部分银行设立了理财部门,但由于创收占比不高、经济波动大,部门被裁撤,原有人员另起炉灶,独立经营。此外,另一个来源是证券和保险经纪人,独立展业理财顾问服务。由于其财富管理机构来源于传统金融机构,因此其监管模式也建立在此之上,对于理财机构开办和人员执业有明确要求,1)注册成立理财机构需要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经纪交易业务资格,受相应证券业务监管;2)理财顾问必须具有相关从业资格,如从事咨询业务、销售经纪业务需要注册投资咨询,注册经纪等资质。3)不同的金融产品需要不同销售许可证。 (二)金融市场发达,各金融机构充分竞争 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发达,其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层次、品种多,可得性强。各金融机构充分竞争,产品同质化下,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凭借自身投资咨询、投资细分资管领域、挖掘客户需求等的优势吸引客户。 (三)成熟的模式、定制化服务 虽实力雄厚的大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类似的服务,然而美国独立理财机构仍然占据其财富管理市场上的最大份额,主要原因在于:1)为客户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深入挖掘其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综合性的私人财富管理咨询,而大机构客户多,流程繁杂,不容易做到定制服务;2)独立性强,收入来自于客户端理财咨询及资产管理,利益方向与客户一致,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使客户得到高质量的私人理财规划;3)完整的实施投资策略,最大程度获得完整生命周期进行的理财规划;4)业务范围专注,专注于范围较小的客户群体,定位于高净值人群。此外,从投资者角度看,1)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成熟成长,投资者风险意识较强;2)服务付费的观念与行为已形成,进一步助推独立理财机构的发展。 4.2 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较欧美成熟模式仍有差距 总的来说,从国际成熟经验看,我国目前制度环境、投资者教育和理财专业能力尚与成熟市场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处在“高风险,强投机”的状态。 一是制度环境不成熟,我国和美国金融立法完备的情况不同,对新的金融模式的监管仍处于摸索阶段,立法、执法存在空白,易出现套利行为。尤其当前向卖方收取佣金的模式尚未打破下,部分财富机构转型做“资产管理”,既可以收取管理费也可收取佣金,两端利益刺激下,第三方理财机构难以实现“第三方”的独立性。 二是金融体系不发达,从美国经验看,由于金融市场发达,投资者可选择的投资品类多,可以满足各类需求,不需要去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P2P理财,据2016年金融风险管理公司费埃哲(FICO)评估报告显示,美国仅有不足1%的人投资P2P贷款产品。而财富管理是作为投资咨询的成熟机构在帮助客户做长期理财规划、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中崛起。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体系占据重要地位,低成本资金、优质的资产优先集中于银行体系,其次是大型非银金融体系,而第三方理财处于生态链末端,处于相对竞争劣势,承受风险更大,对市场波动反应更强。 三是投资者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长久以来形成的刚兑思想和尚未普及的为服务付费观念对于第三方理财资产配置和业务模式升级有阻碍,导致转型升级为以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为主的盈利模式存在难点。 四是理财市场上专业人才不足,真正的财富管理对专业和经验要求极高,据钜派研究院研究统计,美国从事第三方理财的专业人员90%以上都拥有长期在金融机构或者律师、会计、税务事务所的从业经验;而我国第三方理财的专业人才大多在30岁左右,从业时间短,经验不足。此外,我国理财持证人中,高端的国际金融理财师比例不到15%,而金融理财管理师和私人银行家的持证人比例更低。 5  影响与展望:规范清理,填补监管空白 我国资管行业长期存在着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成为全球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瑞士信贷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家庭财富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达到52万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的财富将进一步增长23万亿美元,在全球财富中的占比将从2018年的16%升至2023年的逾19%。但我国资管行业渗透率低,资产管理能力有所欠缺。我国资管行业发展时间短,成长快,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英国、日本的全球第四大资产管理市场。但资产管理行业渗透率在全球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通过计算专业化资产管理规模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用以衡量各个国家资产管理行业的渗透率发现,截至2017年底,澳大利亚和芬兰两国的渗透率高达18%,美国为17%,法国和英国高于15%,而中国仅为4%。 在此背景下,我国包括各类网贷机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不断涌现,短期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金融具有传染效应,近年来的爆雷事件值得引起对于非持牌资管机构定位的重新思考,一方面在面临三大发展困境的背景下,未来发展空间如何?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是否有足够成熟的土壤支持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5.1 违法违规机构面临清理整顿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曾撰文表示,当前我国三方财富管理市场相关机构众多,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发展不规范,风险意识淡薄,一味追求产品销售返佣的公司不在少数。对于这些机构,我们认为随着信用风险扩大,未来仍存在一定的爆雷可能性。随着监管逐步覆盖,参照2017年以来的网贷机构监管及备案,绝大部分不合规发展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将面临清理整顿,行业逐步出清。 5.2 主动转型求变,寻找符合自身优势发展道路 当前在新的金融发展趋势下,资管行业发展逐步规范,过去三方财富管理的高速发展阶段难以为继,行业进入明显的分化阶段。对于部分实力较强、积极主动谋求转型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来说,未来转型路径可能包括以下两方面。 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水平。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成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在客户需求匹配、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精准定位以及个性化服务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可以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对于客户的服务能力,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粘性,提高市场份额。 提高资管能力,向产品端转型。过去部分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以佣金为主的模式天然存在道德风险,利益冲突必然导致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重心偏移,以佣金高的产品为主,而忽略客户对产品风险的承受能力。展望未来,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规范化,市场活力提升,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可通过进一步加强投研能力,深化“产品端”转型,提升在资产管理行业的认知度,用实打实的产品收益巩固客户信任,转型为综合的财富管理全产业链公司。另一方面可凭借自身禀赋,寻找特色优势领域产品,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代销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5.3 金融监管应跟上金融创新 当前在三方财富机构管理端,仍存在规定落实不到位,监管滞后,时效性不足等问题。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适度的监管,针对频发的爆雷事件,未来在政策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局部风险的蔓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另一方面,需要改革监管体制,及时跟进监管,解决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问题,从财富管理市场的实际出发,尽快填补财富管理监管制度空白区域。此外,可考虑建立统一、共享的金融业监测、披露体系,分别从机构、产品和客户维度对金融数据进行公示、统计和分析,动态监测和评估风险。 5.4 加强投资者教育 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也存在投资者教育匮乏的问题,多数个人投资者金融专业知识不足。我国个人投资者主要由中等收入群体构成,其主要的投资经验仅限于存款或过去“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缺乏长期投资的理念和经验,缺乏对金融产品的了解,未形成足够的风险意识,既想获得高收益,又高度依赖“刚性兑付”,部分不规范的非持牌资管机构通过“高收益且本金安全”等虚假宣传,引导投资者投资,使得部分投资者血本无归。郭树清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中指出,“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资管新规后,资管行业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而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刚兑思维并非一日可能改变,未来仍需持续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更加注重投资回报与投资风险控制的平衡而非投机收益,更加注重资产配置多元化、投资结构优化和投资风险分散。 (本文作者介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详情]

资管频陷违约局 "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模式悖论与反思
资管频陷违约局

  频陷违约局 三方财富模式悖论与反思 21世纪经济报道 方海平 上海报道 在特有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也非传统的资管机构,在资管回归本源的过程中,究竟回归何处?三方财富公司谈了很多年的转型,或许在转型之前首先要谈谈定位。 诺亚“34亿巨雷”,再次将三方财富模式问题摆到了桌面。 三方财富,似乎从诞生以来就与“乱象”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些专业传统金融领域人士谈及第三方财富机构,总显得颇为勉强,似乎这一领域不应被纳入正规金融大军。尤其这些年一系列爆雷违约事件之后,提三方财富犹如提P2P。 在诺亚事件之后,记者就从多处听到类似“三方模式到头了”的感叹,其中不乏三方机构从业人士。实际上,最近数年来,金融去杠杆力度持续加码,强调金融严监管、资管回归本源,诸多新出台的政策条款都限制了三方财富机构的发展,类似感叹从未断绝过。 “我最近一段时间也在反思,很多问题思考到根本处,就发现背后是悖论、是死结。我们三方这种模式是否真的应该持续存在,三方财富机构到底是要做什么,现在是什么都卖,信托、保险、各种类型的基金,大的三方机构还都是代销产品和自己做资产管理发行产品双线并行,这些放在金融领域,其实背后是矛盾的。”一位日前从上海地区某三方财富机构离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表示。据他透露,原来在三方的那批同事基本都已离职另选他路。 财富管理这个概念最早出自美国,背景是大量中产阶级的出现,产生了财富管理和规划的要求。中国自2008年之后,民间财富迅速增长,产生了财富管理的土壤,在发展至今的十余年里,部分财富管理机构单从规模上来看已经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看似风生水起,作为一个独立行业,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还很难说已成气候,据统计,其合计管理的财富规模约占整个市场的5%左右。 三方模式悖论 如今回过头来看,2008年是很多事情的转折点,对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也不例外。 事实上,早在2008年之前,三方财富管理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但在市场上并未引起重视。现在业内多将诺亚财富实控人汪静波2005年出走湘财证券创办诺亚视作三方财富管理的起点。彼时汪静波在湘财证券创办的私人银行部门,正是后来诺亚的前身。 即使在今天,业内也多将三方财富机构等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私银部门,“做的其实就是银行的私银业务,银行私银部就是为了服务高净值客户,全市场地去采购金融产品,提供综合的金融咨询和服务。”一位三方财富人士对记者表示。 2008年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及随后若干年的金融监管放松,为三方财富提供了迅速壮大的土壤。彼时,随着货币全面宽松,资金端,民间财富得到积累,资产端,一大批房地产、基建项目正待开工。与此同时,2007年信托“新两规”出台,从2008年到2014年间,信托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2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之后,基金子公司的数量和资产规模亦快速发展起来。 这些自身渠道较弱的机构异军突起,为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产品,但资产管理的两端可见三方财富管理模式的悖论。 资产端,融资成本从银行到信托、资管计划、私募等产品逐步增加,而这些产品交由第三方代销,还需再增加一层成本。也就是从融资人的角度考虑,会率先通过银行渠道满足其融资需求,优质资产会率先提供给银行机构,三方机构获得的资产相对较差。同时,银行作为传统机构,有一整套成熟的风控体系,对融资人的行为约束更强。进一步而言,在融资人资金链出现问题的初期,一定选择对经三方财富管理代销的那类产品进行违约。 资金端来看,投资人天然依附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渠道上,只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其全部需求,由此衍生的其他机构,尤其是代销金融产品为核心的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是主动将投资人从传统渠道吸引而来的,因此其提供的产品必定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收益率更高。 “但刚兑是一样的,在同一个大的金融环境下,投资人并不会认为多几个点的收益就少一分安全,何况产品都是理财师倾力销售出去的。”上述三方人士表示。 三方财富管理的这种模式,换句话也就是说,在资产端更劣质的资产,却对应着更高要求的资金。 从监管的角度而言,三方模式存在的根基同样值得推敲。监管对金融产品的代销有资质要求,《证券投资基金法》一直有配套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要求基金销售必须有销售资格。 “事实上,这个主要是针对公募基金,对私募基金的代销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算是个灰色地带,而且也是利用了分业监管的漏洞,比如信托产品本身是银监系统监管下的,通过有基金销售资质的机构展开的代销行为,则又属证监监管范围,很多问题就不了了之了。”一位私募机构人士对记者说。 盛极而衰 资管圈,很多人对2008年之后的“盛世景象”记忆犹新。 三方财富管理这种高度依赖渠道和客户资源的轻资产机构,天然就有以“开枝散叶”的方式向外扩散发展的趋势。回头来看,大量财富管理公司都脱胎于早期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相应部门;这些新贵财富公司们又继续分流出团队组建出了更多新的财富公司。 据梳理,目前规模较大的三方财富公司中,钜派投资、诺亚财富、利德财富、新湖财富、恒天财富等均属于信托或证券资管系财富公司;宜信、先锋、红岭创投等则是从早期的P2P模式发展而来;此外还有依托于资讯数据、线上平台等成立的公司,比如好买财富、私募排排网、天天基金等,亦是广义上的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一位资深理财师向记者回忆道,那些年的行业氛围与今天全然不同,傍晚去小区里陪大妈们跳几场广场舞、社区活动场所里跟大爷们打打牌下下棋,轻轻松松就能拉来几千万。 “那时候利差高,诺亚代销中融的房地产产品能给到4个点的代销费用,房地产的成本有16-18个点。”一位信托人士对记者回忆道。据了解,目前三方代销的费用多在1%-2%之间。 2013-2016年,钜派投资的净收入增幅分别为167%、73%、150%、90%;诺亚财富的净收入增幅分别为84%、52%、39%和19%。 整个市场资金收益率的下降使得三方财富的利润空间大为压缩,因此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纷纷开拓代销以外的新业务,比如向上游的资产管理领域拓展,向私募股权领域切入等。 目前,大的三方财富公司均有资管公司,并且大肆切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以诺亚财富为例,2019年一季度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711亿元人民币。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达1011亿元,占比60%左右。 除了宏观环境变化,利差收窄以外,此轮金融强监管背景下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也令三方这种本身就在监管缝隙中生长壮大起来的机构,受创严重。 一方面,三方依赖于传统机构获取资产,在去杠杆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本身也陷入“资产荒”的局面,更鲜有资产可流入三方。 其次,三方财富公司一直视其掌控的高净值客户为核心资源,但现在的形势下,一方面,这些投资人开始调整投资理念,重新审视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证券公司、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大财富端的建设投入等。 钜派投资年报显示,2016年-2018年,其活跃客户数量分别为10218、12825、8638名,活跃客户数已有锐减态势。 问题和反思 记者采访中接触到多位曾经任职于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如今去向传统金融机构的人员,他们均向记者感慨称,去了传统金融机构后,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当年在三方财富公司的那些做法有多乱,其中暗藏了多少风险。 一个明显现象是,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理财师将产品销售出去,销售的产品五花八门,几乎涵盖所有产品类型,信托、保险、固收的以及浮动收益的基金,甚至金交所产品等等,其中部分产品结构复杂风险较高,而三方招聘理财师几乎没有门槛和经验要求,大专学历即可,“金融这么复杂专业的东西,就招一些没有经验的大专生怎么可能把产品讲清楚?” 一位上海地区的三方公司理财师向记者回忆其进入行业时的状态,其此前完全没有接触过金融行业,招聘进入公司之后,经过短暂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宣传、股东背景宣传、产品相较于其他产品有吸引力的地方等。 诺亚财富年报显示,2016-2018年间,诺亚的理财师(relationship manager)数量分别为1169、1335和1583人。 不过,据了解,随着近几年大范围的风险事件发生,为避免与爆雷产品沾染上关系,理财师行业流动极其频繁,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之间相互流动、从三方财富公司流向信托公司的情况最为常见,在此背景下,招聘要求也严格了很多。 “产品采集端的利益输送,产品销售端胡乱承诺,保本保收益,现在看来这些被视作‘不合规’的行为,当整个市场、整个行业都处在上升周期的时候,是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的,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来,就没有产品会出风险。”一位资管业人士称。 金融去杠杆,那些经过过度包装、结构复杂的资管产品首当其冲,继续募资的渠道被阻塞,老产品接连到期,纷纷成为“雷”。 上述三方财富公司人士说,主要是固收类的产品。“其实二级市场的产品、股权类的产品问题都没有那么严重,投资者只要知道真实的底层,知道是有风险的,出了事也不会闹,雷主要是那些固收类产品。” 以固收产品作为主要销售产品,也是三方财富公司迎合投资人需求、抢占市场的做法,也是大部分公司的主要产品类型。诺亚财富财报显示,2016-2018年三年间,在固收产品、私募股权产品、二级市场产品以及其他产品这四大分类中,固收产品占比分别为63.6%、61.1%和68.6%。 在特有市场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公司,也非传统的资管机构,在资管回归本源的过程中,究竟回归何处?三方财富公司谈了很多年的转型,或许在转型之前首先要谈谈定位。[详情]

诺亚汪静波回怼任泽平:标普对诺亚财富评级为投资级
诺亚汪静波回怼任泽平:标普对诺亚财富评级为投资级

   相关新闻: 任泽平:诺亚爆雷的反思,第三方财富管理该如何发展? 标普再次确认诺亚控股长期信用投资级BBB-评级 7月19日消息,今日社交平台流传出的群聊记录显示,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分享了一篇题为“诺亚爆雷:成因、影响及展望”的文章后,疑遭到诺亚财富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汪静波的霸气“回怼”。汪静波称面对欺诈,诺亚财富也是受害者。如果写文章,建议有事实和调研。 汪静波表示,标普已经确定对诺亚财富的主体评级保持“投资级”评级,“国外投资者还是很理性和客观的,并没有太多受到承兴事件的影响。” 汪静波最后强调相信真相只有一个,等待司法结果,并恳求金融界同仁理解支持。 目前任泽平的这篇名为《诺亚爆雷:成因、影响及展望》文章已经被删除。 最新消息显示,因承兴事件的影响,标普7月19日已经将诺亚控股展望调整至负面,同时确认诺亚控股的长期主体信用评级“BBB-”。 标普认为承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承兴)的近期事件可能对诺亚控股有限公司(诺亚控股)的未来业务和法律风险产生负面影响。标普认为,未来12-24个月诺亚控股的资产管理规模和管理费收入或低于此前的预期。负面展望亦反映诉讼风险加剧。 标普预计诺亚控股并不会兜底受承兴影响的产品。受影响产品合计人民币34亿元,金额远超此前问题事件涉及的资管产品。诺亚控股的承兴相关供应链融资的资管敞口约占其信贷基金的9%和总资产管理规模的2%。相较自2016年开始的累积峰值约100亿元的产品发行,该敞口已缩小。预计诺亚控股将放慢发行甚至缩减其私募信贷投资产品。与约三年前该领域启动并快速增长时相比,已出现战略性转变。 标普预计承兴相关产品影响了约4%的目前在诺亚控股有投资的客户。然而,大部分受影响客户在诺亚控股还有其他资管产品,合计在该公司总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较大。上述投资遵循诺亚控股的交叉销售原则,其宗旨是投资者进行多元化投资并减少产品集中度的风险。 2019年一季度,诺亚控股理财子公司售出的理财产品价值相较2018年四季度增长了11%。这受到今年早期活跃客户数量激增且市场环境改善的支撑。 2019年一季度该集团资产管理子公司歌斐资产旗下管理的基金达1,711亿元。然而,受业绩报酬净收入同比下滑91%的影响,其经营利润相较2018年同期下滑38%。像歌斐资产这样的资管公司,产品高度集中在私募股权,其收入更容易受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的影响。 疑似汪静波怼任泽平截图[详情]

“罗静案”后罗生门相继发生 这次轮到谁踩雷?
“罗静案”后罗生门相继发生 这次轮到谁踩雷?

  作者:资本市场部 来源:野马财经 “商界花木兰”被刑拘后,市场持续发酵,一系列的“罗生门”相继发生。当蝴蝶翅膀扇动时,或许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7月18日,在继诺亚财富、京东、云南国际信托纷纷被卷入后,“中植系”旗下的法尔胜(000890.SZ)也不幸中招...... 7月18日晚,法尔胜在深交所追问下给出具体回复,承认媒体报道的3300万元融资款踩雷。同时,公告显示法尔胜子公司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摩山”)目前涉及保理融资额达28.99亿元,这让已经见惯世面的吃瓜群众也有些心跳加速。 “罗静案”之“罗生门” 说起“罗静案”,大家并不陌生,一周前野马财经刚对此事进行过深度报道(点击此处查看)。据悉,早在6月19日,罗静就已挪腾无力,于是找到诺亚财富汪静波,希望她能再发数十亿的产品,为供应链公司注入流动性,没想罗静的请求被汪静波拒绝。 此前,作为罗静的商界密友,汪静波已通过旗下诺亚财富的一支基金为承兴国际(02662.HK)发行了接近34亿的产品。在面对罗静这样天方夜谭的要求时,汪静波只能选择当场报警。最终,警方在汪静波办公室将罗静带走了。 罗静被拘后,旗下上市公司博信股份(600083.SH)和承兴国际股价纷纷暴跌。此外,踩雷“罗静案”的诺亚财富股票也出现暴跌。牵出萝卜带出泥,京东也被拉下了水,纷纷报警。涉及到罗静旗下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信托项目,云南信托也“寻求司法手段救助”…… 这个连环炸确实炸得人眼花缭乱。“罗静案”犹如蝴蝶的翅膀扇动了以后,一场风暴来临了。在京东、苏宁等众多明星公司纷纷回应撇清关系之时,一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又被不断爆出。“罗静案”仍在发酵。 据法尔胜回复深交所关注函公告称,上海摩山和中诚实业及相关方保理业务开始于2015年6月,保理类型均为有追索权明保理。根据摩山保理融资步骤,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受理审查阶段。至于为什么中诚实业能通过审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信息。 来源:上海摩山官网 中诚实业及相关方要转让其合法持有的应收账款债权,上海摩山需要做受理审查,未偿融资余额对应应收账款付款人是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宁采购中心。因此,只有苏宁方面对此应收账款进行了证实才能实现成功融资。 然而,苏宁却称所谓应收账款债权融资与苏宁易购无关。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来问题,是有人说谎,还是有人造假? 如今双方“互撕”仍在进行当中。法尔胜出了一记重拳,自身也是一个趔趄。不过,法尔胜股价却是不跌反涨,或许真的应了股民所说“利空出尽即是利好”? 摩山不大却群山相连 提起上海摩山,不得不说起“中植系”。上海摩山本属于“中植系”。2014年4月摩山保理成立,初始注册资本1亿元。中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占其90%的股权,上海摩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山投资”)占有10%股权。 在摩山保理成立之后1个月,2014年5月即增资至3亿元,中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直接占股90%,中植系旗下的京江资本占有6.67%,摩山投资占有3.33%。紧接着在2014年7月,中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就将90%的摩山保理股权以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法尔胜的控股股东泓昇集团。 法尔胜也对摩山保理“情有独钟”。早在2015年9月,法尔胜就曾发布过一份《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以1.55亿股新增股份来收购华中租赁和摩山保理的全部股权。但这项收购计划在2015年底被证监会否决了,原因主要是因为“中植系”旗下的华中租赁复杂的股权结构及历史上纷繁的股权变动,同时进行的针对摩山保理的收购也一并“躺枪”终止。 2016年3月31日,法尔胜公告了拟斥资12亿元现金,从大股东泓昇集团手中收购摩山保理股权,剔除了此前证监会指出股权结构变动复杂的”中植系“旗下公司的华中租赁。终于,法尔胜实现了它的夙愿,从泓昇集团等三名交易对手中收购上海摩山100%股权。 如今,“罗静案”的连环炸已将多家公司拖下水。法尔胜作为最新的“受害者”,该如何全身而退已成为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7月18日晚上回复深交所的关注函中,法尔胜就踩雷“罗静案”表示公司正积极筹划中诚实业及相关方应收款债权的风险解决方案,目前正与意向方磋商债权转让方案。如果能够达成交易,法尔胜就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 暴雷后影响 野马财经制图 同时,法尔胜给出了时间表,称“公司争取在两个月内完成中诚实业及其相关方尚未清偿融资债权项目对外转让、处置等相关协议、文件的签署以及所需的审批流程。” 在法尔胜之前,诺亚财富、京东、苏宁、云南信托、湘财证券等多家公司在“连环炸”面前均受到波及。为了“避雷”,法尔胜显然不敢怠慢,而位于“风暴眼”的罗静又是何方神圣? 罗静“火烧连营” 公开资料显示,罗静1971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就干起了相对最赚钱但也最难做的职业——销售。依靠这份工作积累的资源,1996年,25岁的罗静创办承兴国际,从帮企业做促销品逐渐成长,成为百事、保洁、诺基亚等巨头的供应商。并在之后承接了一些促销推广策划,向品牌授权开发方向发展。 2005年,承兴国际拿到了NBA在国内的独家品牌授权,开始步入了正轨,随后又先后获得“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猫和老鼠”、“蝙蝠侠”等超级IP的衍生品开发权。之后罗静发力改善渠道,中国移动、各大银行、苏宁、京东均成为承兴的渠道客户。自此,承兴国际步入快车道,2013年-2015年增速达到100%,销售规模达几十亿元。 公司业务发展壮大后,罗静开始盯上资本市场以谋求上市。从2015年开始,其先后收购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Camsing Healthcare(代码:BAC)、香港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和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 来源:承兴国际官网 股价最高时,3家上市公司市值高达百亿元,罗静迎来人生巅峰。之后罗静在2017年、2018年连续入选商界木兰精英30强,并在去年某机构评选的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中,罗静力压格力“铁娘子”董明珠、东方园林“女首善”何巧女,得票率第一,人称“商界花木兰”。 只是,罗静的风光并未维持太久,便卷起了这场大风暴。 目前,在被卷入这场风暴的企业中,最先被拖下水的是罗静蜜友汪静波麾下的诺亚财富。而在诺亚财富与承兴国际的纠纷中,京东也被卷入其中。 诺亚财富指出,其向罗静提供供应链融资的34亿元,标的是“承兴国际控股关联方”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债权。京东随即对此否认,指出“承兴与京东未结账款的确认函,经核实均为伪造。” 关于“萝卜章”,苏宁易购方面也对外表示,广州承兴与苏宁易购应收账款债权供应链融资事宜,经公司核实“上述事件系广州承兴伪造与苏宁易购的采购合同进行融资”。 相比于京东、苏宁的遭遇,湘财证券投资承兴国际的15亿元资管产品算是真正“踩了雷”。类似的还有云南信托也有超过11亿的产品是同样的遭遇。 可见,法尔胜的“难兄难弟”确实不少。各个公司中招的情况各有不同,互相之间甚至还存在“互撕”,比如诺亚财富声称要起诉京东。 目前,“罗静案”还处于侦查阶段,各家是倒霉亦或同谋,还不得而知。对这些卷入连环炸的公司你怎么看?[详情]

诺亚财富汪静波疑回怼任泽平:写文章建议有事实
诺亚财富汪静波疑回怼任泽平:写文章建议有事实

   相关新闻:       任泽平:诺亚爆雷的反思,第三方财富管理该如何发展? 新浪资管讯 7月19日消息,今日某社交平台流传出的群聊记录显示,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分享了一篇题为“诺亚爆雷:成因、影响及展望”的文章后,疑遭到诺亚财富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汪静波的“回怼”。 汪静波表示,标普已经确定对诺亚财富的主体评级保持“投资级”评级,“国外投资者还是很理性和客观的,并没有太多受到承兴事件的影响。”汪静波呼吁,如果写文章,建议有事实和调研,面对欺诈,诺亚财富也是受害者。 此外,她还进一步介绍,目前有同样评级级别的中国公司有:民生银行、华夏银行、重庆银行、金风科技、阜丰集团、远东宏信、龙湖集团、越秀交通基建、中国金茂、吉利汽车、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紫金矿业、中国海外宏洋集团、京东、中芯国际等。 最后,汪静波叮嘱,希望金融界同仁理解支持,并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发声,诺亚愿意开放尽调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任泽平的该篇文章已经被删除。[详情]

任泽平:诺亚爆雷的反思,第三方财富管理该如何发展?
任泽平:诺亚爆雷的反思,第三方财富管理该如何发展?

  诺亚歌斐再爆出34亿踩雷事件,且相关方涉嫌欺诈、造假等问题。过去十多年,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阶段,近期的事件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风控机制、商业模式以及发展可持续性到底如何?未来又该如何发展?[详情]

标普再次确认诺亚控股长期信用投资级BBB-评级
标普再次确认诺亚控股长期信用投资级BBB-评级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e公司讯,近日,诺亚控股受到承兴事件影响,遭受市场广泛质疑。e公司从诺亚获悉,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标普虽将诺亚控股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但再次确认了诺亚控股长期信用投资级BBB-评级。据悉,目前诺亚财富为中国境内唯一获得标普确认长期信用BBB-评级级别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详情]

罗静案原罪:五客户疑窦重重 博信股份财务真实性存疑
罗静案原罪:五客户疑窦重重 博信股份财务真实性存疑

  原标题:罗静案原罪 五大客户疑窦重重 博信股份财务真实性存疑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罗静案所引发的“爆雷潮”仍在持续。博信股份针对问询函要求披露前十大客户与供应商等信息,已多次延期至今仍未披露。博信何以如此讳莫如深?上证报记者深度调查博信2018年前三季度的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从中发现诸多端倪。 调查显示,博信股份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前三大客户,注册地早已难觅踪迹,高度疑似空壳公司。7月12日,博信股份一大客户股东李爱亮向上证报记者透露,前三大客户的实控人均是刘天文。且刘在预先知晓交易亏损的情况下仍与博信进行合作,背后是基于博信股份暗中许诺的“返利”。 更蹊跷的是,博信股份实控人罗静的关联企业,还试图为刘天文偿还对博信股份部分货款。博信是否与刘天文存在隐蔽的关联关系、业务合作的真实性均存疑。 进一步调查更令人震惊。在2018年前三季度,博信股份第四大客户与其第二大供应商存在关联、第五大客户又与罗静旗下广东承兴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广东承兴”)“办公地址同处”。查阅博信股份2018年年报,其言之凿凿,与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均不存在关联关系。 罗静“入主”博信股份以来,承诺的转型是否实现?业务开展是否有商业实质?信息披露是否隐藏了关联关系与交易?财务报表是否涉嫌虚构业务、虚增收入? 博信股份隐藏着的诸多问题,成为观察、理解罗静案爆发的一个侧面:高杠杆下的买壳交易、贪婪激进的资本运作,入主后却无法带来实质业务,为拉台股价而罗织转型概念,再靠隐蔽关联交易营造虚假繁荣的财务数据,其利益链的绷断早已注定。 口号中的研发 两年前,偏居广东清远的博信股份,在资本市场毫不起眼,营收近亿元、盈利不足千万元。 两年后,博信股份已迁址苏州,但是新主罗静为其垒起的“高楼”,却明显地基不稳。 2018年的博信股份增收不增利,营收约为15.66亿元,同比上涨1685%;净利润为-5244.7万元。而在2017年,博信股份营收为8773.94万元,净利润为841.89万元。 这一切都与转型有关。2018年的博信股份,业务由市政工程向智能硬件及其衍生产品领域转型,转型业务主要为自有品牌产品的开发销售,并代理销售其他智能终端和硬件产品。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介绍,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产品销售市场规模可达850亿元,较2017年增长16.44%,预计到2020年规模可突破千亿元。 面对这一市场机遇,博信股份也对转型颇有诚意。博信股份表示,中国智能硬件领域市场广阔,但是竞争者众多,公司作为新进入者,将重点投放资源于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及销售渠道建设、准确市场定位等方面,加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以此实现快速成长并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过,博信股份的实际做法却令人诧异。2018年的博信股份,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68%,研发投入合计1059.69万元。 作为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博信股份的研发投入占比,不仅绝对值偏低,也明显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同行业上市公司雷柏科技、歌尔股份和硕贝德,2018年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69%、7.97%、6.81%。 然而,博信股份在2018年的营收暴涨,主要来自代理销售其他公司的智能终端产品。 前三大客户“是一家” 由博信股份带来的诸多疑问,外界或许能从其大客户中找到部分答案。 当前,博信股份仍未披露2018年前五大客户的信息,但是其2018年前三季度的前五大客户已具有代表性。 博信股份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2018年前三季度约为15.2亿元,2018年全年约为14.53亿元(注:年末对销售收入进行了冲减),并且上述两个时间段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均占当期销售收入总额的九成以上。 不过,如此依赖前五大客户的博信股份,其前三大客户却受同一人控制。 博信股份的前三大客户分别是,天津市吉好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吉好通讯”)、天津市天顺久恒通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天顺久恒”)、天津市吉盛源通讯器材有限公司(简称“吉盛源”),2018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销售收入约为4.76亿元、4.19亿元和3.5亿元,合计占博信股份前三季度销售收入的77.83%。 7月12日,上证报记者致电天顺久恒,接听电话的人为李爱亮,是天顺久恒的股东、法定代表人、经理、执行董事。而李爱亮所接听的电话号码,又是吉好通讯、吉盛源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的企业联系电话。 “实际控制人就是一个人。”李爱亮介绍,博信股份与上述三家企业的交易,“就是跟一个人做的买卖”。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吉好通讯的股东是刘天文、董春辉;天顺久恒的股东是深圳前海元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前海元亨”)、李爱亮;吉盛源的股东是李宝财。 对此,李爱亮明确表示,吉盛源已经转让给了别人,之前由他们给刘天文代持,这些企业都是关联企业。他补充道,一直都是刘天文在跟博信股份做买卖。 上证报记者调查发现,前海元亨作为天顺久恒的大股东,当前已经人去楼空。前海元亨在深圳、天津的办公场所,在短暂租用后均提前解约。同时,吉好通讯、天顺久恒、吉盛源的地址分别是,天津市的河西区围堤道100号101、河北区大江路38号、河西区围堤道100号801。7月17日,上证报记者走访了上述地址,未能寻获这三家公司。 这意味着,在2018年前三季度,博信股份超过七成的销售收入,均与刘天文有关,但是前三大客户又难觅踪迹。 7月17日,上证报记者致电刘天文,却提示电话已经关机;走访刘天文住所,也未寻获其踪迹。 暗中返利带来的业务增长 有意思的是,为了讨债,博信股份起诉了刘天文及其相关企业。 5月16日、6月13日,博信股份全资子公司博信智通(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信智通”),分别起诉了天顺久恒、吉盛源、李爱亮、刘天文等相关方,要求天顺久恒、吉盛源分别支付货款本金约775.74万元、1.19亿元。 早在2018年2月~6月,博信智通分别与天顺久恒、吉盛源签订了《供销合同》,博信智通向天顺久恒、吉盛源销售智能终端产品。但是在合作期间,天顺久恒、吉盛源均未能按期履行付款义务。对此,博信股份在2018年度,分别对天顺久恒、吉盛源计提坏账准备387.87万元和6238.87万元。 李爱亮向上证报记者提及了双方的合作模式。他介绍,比如博信智通以单价100元进货,加价到101元再出售给吉盛源等企业,本身在货物单价100元时,吉盛源等企业买入就难以盈利,到了101元买入货物就更难盈利,所以双方约定,交易后博信股份向其返利。李爱亮说:“(返利)有5%、3%,产品不一样,返利也不一样。” “之前承诺给我们的返利,都没有给呀。”李爱亮就上述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称,他们与博信智通的交易是一笔亏本买卖。在双方达成返利的约定后,博信股份对第一笔货款的返利就未支付。 李爱亮进一步介绍,刘天文一直在跟博信股份做赔钱买卖。在未获得博信股份返利的情况下,刘天文一直承担相应成本达到几个亿,导致其资金链断了。 此前,因与博信股份产生上亿元应收账款的逾期,吉盛源提供了相应的房产、土地作为抵押担保。李爱亮表示,吉盛源做了抵押后,双方还可以授信继续进行交易,此前的返利约定也可继续履行,但是博信股份没有遵守返利的约定。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博信股份的营收暴涨主要来自代理销售其他公司的智能终端产品。同时,博信股份主营业务在华北地区的营收占比约为八成左右。 这意味着,博信股份的营收,通过“返利”这一机制,实现了“刻意”快速放大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交易业务的商业性与真实性均存疑。 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交易信息,似乎都与原博信股份总经理吕志虎有关。 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李爱亮多次提及,具体要问吕志虎。因为吕志虎与刘天文相互熟悉,所以才会有这些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吕志虎,1972年生,历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等职务。2018年2月12日,经由博信股份董事长罗静提名,博信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吕志虎为博信股份总经理。 但是到了2018年12月21日,吕志虎就被博信股份董事会解聘了总经理职务。博信股份称,吕志虎在相关工作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失职行为,可能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 随后,博信股份在2018年12月22日公告,博信股份因与吉盛源合作,导致上亿元应收账款或将难以收回。 无处不在的关联交易 除了货款返利的约定,博信股份与其前五大客户的故事,还体现在关联关系上。 2018年,作为博信股份大客户的吉盛源、天顺久恒、天津航思科技有限公司,向博信股份还款的8880万元,来源于厦门市恒创瀚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厦门瀚浩”)。后经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称“立信”)审查,厦门瀚浩为博信股份的关联方。随后,博信股份将该笔资金变更为厦门瀚浩的无偿借款,吉盛源等客户的应收账款不可冲减。 博信股份介绍,厦门瀚浩与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广东中诚”)之间,存在较多业务往来,广东中诚能对厦门瀚浩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而广东中诚是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 同时,博信股份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第四、第五大客户——杭州若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杭州若简”)、广东康安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康安”),也与博信股份相关方存在多项交集。 记者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广东康安的注册电话、邮箱与广州灿宏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广州波音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一致,后面两家均为罗静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的子公司。 同时,广东康安与广东承兴的注册地址几乎一致。广东康安的注册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89号2201房自编A2;广东承兴的注册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89号2201房自编A5。 而广东承兴,正是此前京东确认的供应商,并由罗静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当事方,罗静任职该公司董事长,控股股东是罗伟(罗静弟弟)。 广东康安与博信股份及罗静的联系,在法尔胜的回复函中进一步坐实。7月18日晚间,法尔胜公告,子公司与广东中诚及相关方存在业务往来,涉及保理融资余额本金约28.99亿元。其中,广东中诚的相关方包括广东康安。 杭州若简也是疑点重重。在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天之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天之和”)是博信股份的第二大供应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天之和的联系电话及邮箱,与“洋和(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联系电话和邮箱一致,后者的大股东名为朱璋跃。无独有偶,此人曾是杭州若简的股东,于2018年3月退出。 博信股份两大客户的注册信息、融资行为,与上市公司及供应商等相关利益方高度一致。难道他们之间真的只是“纯洁的友谊”吗? 2018年9月,博信智通向广东康安、杭州若简确认了销售收入约2.76亿元(含税约3.2亿元),并结转了向上海天之和采购商品的成本2.69亿元(含税约3.12亿元)。 该笔交易在半年后生出事端。博信股份在2018年年报中称,公司经自查和研究认为,上述销售业务收入的内部控制流程和单证不够完整,不完全符合收入准则的确认条件,基于谨慎性原则,将原收到的货款和支付的采购款,分别调整为预收账款3.2亿元和预付账款3.12亿元。 对此,立信执行了审计程序,但是对上述事项的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相关现金流量列报是否恰当,以及相关信披是否充分适当,均未能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此外,立信对博信股份2018年度内部控制,更是直接出具了否定意见。立信指出,博信股份对关联方,以及关联交易的识别和披露相关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无法保证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被及时识别,并履行相关的审批和披露事宜,影响财务报告中相关交易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月13日,上交所也对博信股份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其披露上述交易具体背景、交易对手方等信息,并说明对手方是否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存在潜在关联关系和利益安排。 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博信股份仍未回应该项问询。 这似乎正暗示着,罗静通过高杠杆入主的这两年,博信股份提出转型所带来的繁荣,仅仅依靠灰暗隐蔽的关联交易。如果博信股份是一座大厦,罗静一直未能将这座大厦的“地基”夯实,最终导致利益链崩塌,罗静案爆雷成为必然。[详情]

罗静案原罪:大客户疑窦重重 博信股份财务真实性存疑
罗静案原罪:大客户疑窦重重 博信股份财务真实性存疑

  原标题:罗静案原罪 五大客户疑窦重重 博信股份财务真实性存疑 ⊙邱德坤 记者 黎灵希 ○编辑 郭成林 罗静入主博信股份埋下业绩雷 郭晨凯 制图 7月17日,博信股份大客户天顺久恒的大股东——前海元亨在天津的办公地点,人去楼空。 邱德坤 摄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罗静案所引发的“爆雷潮”仍在持续。博信股份针对问询函要求披露前十大客户与供应商等信息,已多次延期至今仍未披露。博信何以如此讳莫如深?上证报记者深度调查博信2018年前三季度的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从中发现诸多端倪。 调查显示,博信股份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前三大客户,注册地早已难觅踪迹,高度疑似空壳公司。7月12日,博信股份一大客户股东李爱亮向上证报记者透露,前三大客户的实控人均是刘天文。且刘在预先知晓交易亏损的情况下仍与博信进行合作,背后是基于博信股份暗中许诺的“返利”。 更蹊跷的是,博信股份实控人罗静的关联企业,还试图为刘天文偿还对博信股份部分货款。博信是否与刘天文存在隐蔽的关联关系、业务合作的真实性均存疑。 进一步调查更令人震惊。在2018年前三季度,博信股份第四大客户与其第二大供应商存在关联、第五大客户又与罗静旗下广东承兴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广东承兴”)“办公地址同处”。查阅博信股份2018年年报,其言之凿凿,与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均不存在关联关系。 罗静“入主”博信股份以来,承诺的转型是否实现?业务开展是否有商业实质?信息披露是否隐藏了关联关系与交易?财务报表是否涉嫌虚构业务、虚增收入? 博信股份隐藏着的诸多问题,成为观察、理解罗静案爆发的一个侧面:高杠杆下的买壳交易、贪婪激进的资本运作,入主后却无法带来实质业务,为拉台股价而罗织转型概念,再靠隐蔽关联交易营造虚假繁荣的财务数据,其利益链的绷断早已注定。 口号中的研发 两年前,偏居广东清远的博信股份,在资本市场毫不起眼,营收近亿元、盈利不足千万元。 两年后,博信股份已迁址苏州,但是新主罗静为其垒起的“高楼”,却明显地基不稳。 2018年的博信股份增收不增利,营收约为15.66亿元,同比上涨1685%;净利润为-5244.7万元。而在2017年,博信股份营收为8773.94万元,净利润为841.89万元。 这一切都与转型有关。2018年的博信股份,业务由市政工程向智能硬件及其衍生产品领域转型,转型业务主要为自有品牌产品的开发销售,并代理销售其他智能终端和硬件产品。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介绍,2018年中国智能硬件产品销售市场规模可达850亿元,较2017年增长16.44%,预计到2020年规模可突破千亿元。 面对这一市场机遇,博信股份也对转型颇有诚意。博信股份表示,中国智能硬件领域市场广阔,但是竞争者众多,公司作为新进入者,将重点投放资源于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及销售渠道建设、准确市场定位等方面,加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以此实现快速成长并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过,博信股份的实际做法却令人诧异。2018年的博信股份,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68%,研发投入合计1059.69万元。 作为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博信股份的研发投入占比,不仅绝对值偏低,也明显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同行业上市公司雷柏科技、歌尔股份和硕贝德,2018年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69%、7.97%、6.81%。 然而,博信股份在2018年的营收暴涨,主要来自代理销售其他公司的智能终端产品。 前三大客户“是一家” 由博信股份带来的诸多疑问,外界或许能从其大客户中找到部分答案。 当前,博信股份仍未披露2018年前五大客户的信息,但是其2018年前三季度的前五大客户已具有代表性。 博信股份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2018年前三季度约为15.2亿元,2018年全年约为14.53亿元(注:年末对销售收入进行了冲减),并且上述两个时间段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均占当期销售收入总额的九成以上。 不过,如此依赖前五大客户的博信股份,其前三大客户却受同一人控制。 博信股份的前三大客户分别是,天津市吉好通讯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吉好通讯”)、天津市天顺久恒通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天顺久恒”)、天津市吉盛源通讯器材有限公司(简称“吉盛源”),2018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销售收入约为4.76亿元、4.19亿元和3.5亿元,合计占博信股份前三季度销售收入的77.83%。 7月12日,上证报记者致电天顺久恒,接听电话的人为李爱亮,是天顺久恒的股东、法定代表人、经理、执行董事。而李爱亮所接听的电话号码,又是吉好通讯、吉盛源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的企业联系电话。 “实际控制人就是一个人。”李爱亮介绍,博信股份与上述三家企业的交易,“就是跟一个人做的买卖”。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吉好通讯的股东是刘天文、董春辉;天顺久恒的股东是深圳前海元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前海元亨”)、李爱亮;吉盛源的股东是李宝财。 对此,李爱亮明确表示,吉盛源已经转让给了别人,之前由他们给刘天文代持,这些企业都是关联企业。他补充道,一直都是刘天文在跟博信股份做买卖。 上证报记者调查发现,前海元亨作为天顺久恒的大股东,当前已经人去楼空。前海元亨在深圳、天津的办公场所,在短暂租用后均提前解约。同时,吉好通讯、天顺久恒、吉盛源的地址分别是,天津市的河西区围堤道100号101、河北区大江路38号、河西区围堤道100号801。7月17日,上证报记者走访了上述地址,未能寻获这三家公司。 这意味着,在2018年前三季度,博信股份超过七成的销售收入,均与刘天文有关,但是前三大客户又难觅踪迹。 7月17日,上证报记者致电刘天文,却提示电话已经关机;走访刘天文住所,也未寻获其踪迹。 暗中返利带来的业务增长 有意思的是,为了讨债,博信股份起诉了刘天文及其相关企业。 5月16日、6月13日,博信股份全资子公司博信智通(苏州)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信智通”),分别起诉了天顺久恒、吉盛源、李爱亮、刘天文等相关方,要求天顺久恒、吉盛源分别支付货款本金约775.74万元、1.19亿元。 早在2018年2月~6月,博信智通分别与天顺久恒、吉盛源签订了《供销合同》,博信智通向天顺久恒、吉盛源销售智能终端产品。但是在合作期间,天顺久恒、吉盛源均未能按期履行付款义务。对此,博信股份在2018年度,分别对天顺久恒、吉盛源计提坏账准备387.87万元和6238.87万元。 李爱亮向上证报记者提及了双方的合作模式。他介绍,比如博信智通以单价100元进货,加价到101元再出售给吉盛源等企业,本身在货物单价100元时,吉盛源等企业买入就难以盈利,到了101元买入货物就更难盈利,所以双方约定,交易后博信股份向其返利。李爱亮说:“(返利)有5%、3%,产品不一样,返利也不一样。” “之前承诺给我们的返利,都没有给呀。”李爱亮就上述货款未能按期支付称,他们与博信智通的交易是一笔亏本买卖。在双方达成返利的约定后,博信股份对第一笔货款的返利就未支付。 李爱亮进一步介绍,刘天文一直在跟博信股份做赔钱买卖。在未获得博信股份返利的情况下,刘天文一直承担相应成本达到几个亿,导致其资金链断了。 此前,因与博信股份产生上亿元应收账款的逾期,吉盛源提供了相应的房产、土地作为抵押担保。李爱亮表示,吉盛源做了抵押后,双方还可以授信继续进行交易,此前的返利约定也可继续履行,但是博信股份没有遵守返利的约定。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博信股份的营收暴涨主要来自代理销售其他公司的智能终端产品。同时,博信股份主营业务在华北地区的营收占比约为八成左右。 这意味着,博信股份的营收,通过“返利”这一机制,实现了“刻意”快速放大的效果。在此背景下,交易业务的商业性与真实性均存疑。 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交易信息,似乎都与原博信股份总经理吕志虎有关。 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李爱亮多次提及,具体要问吕志虎。因为吕志虎与刘天文相互熟悉,所以才会有这些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吕志虎,1972年生,历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等职务。2018年2月12日,经由博信股份董事长罗静提名,博信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吕志虎为博信股份总经理。 但是到了2018年12月21日,吕志虎就被博信股份董事会解聘了总经理职务。博信股份称,吕志虎在相关工作处理上存在一定的失职行为,可能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 随后,博信股份在2018年12月22日公告,博信股份因与吉盛源合作,导致上亿元应收账款或将难以收回。 无处不在的关联交易 除了货款返利的约定,博信股份与其前五大客户的故事,还体现在关联关系上。 2018年,作为博信股份大客户的吉盛源、天顺久恒、天津航思科技有限公司,向博信股份还款的8880万元,来源于厦门市恒创瀚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厦门瀚浩”)。后经年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简称“立信”)审查,厦门瀚浩为博信股份的关联方。随后,博信股份将该笔资金变更为厦门瀚浩的无偿借款,吉盛源等客户的应收账款不可冲减。 博信股份介绍,厦门瀚浩与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广东中诚”)之间,存在较多业务往来,广东中诚能对厦门瀚浩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而广东中诚是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 同时,博信股份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第四、第五大客户——杭州若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杭州若简”)、广东康安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广东康安”),也与博信股份相关方存在多项交集。 记者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广东康安的注册电话、邮箱与广州灿宏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广州波音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一致,后面两家均为罗静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的子公司。 同时,广东康安与广东承兴的注册地址几乎一致。广东康安的注册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89号2201房自编A2;广东承兴的注册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89号2201房自编A5。 而广东承兴,正是此前京东确认的供应商,并由罗静进行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当事方,罗静任职该公司董事长,控股股东是罗伟(罗静弟弟)。 广东康安与博信股份及罗静的联系,在法尔胜的回复函中进一步坐实。7月18日晚间,法尔胜公告,子公司与广东中诚及相关方存在业务往来,涉及保理融资余额本金约28.99亿元。其中,广东中诚的相关方包括广东康安。 杭州若简也是疑点重重。在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天之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天之和”)是博信股份的第二大供应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天之和的联系电话及邮箱,与“洋和(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联系电话和邮箱一致,后者的大股东名为朱璋跃。无独有偶,此人曾是杭州若简的股东,于2018年3月退出。 博信股份两大客户的注册信息、融资行为,与上市公司及供应商等相关利益方高度一致。难道他们之间真的只是“纯洁的友谊”吗? 2018年9月,博信智通向广东康安、杭州若简确认了销售收入约2.76亿元(含税约3.2亿元),并结转了向上海天之和采购商品的成本2.69亿元(含税约3.12亿元)。 该笔交易在半年后生出事端。博信股份在2018年年报中称,公司经自查和研究认为,上述销售业务收入的内部控制流程和单证不够完整,不完全符合收入准则的确认条件,基于谨慎性原则,将原收到的货款和支付的采购款,分别调整为预收账款3.2亿元和预付账款3.12亿元。 对此,立信执行了审计程序,但是对上述事项的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相关现金流量列报是否恰当,以及相关信披是否充分适当,均未能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此外,立信对博信股份2018年度内部控制,更是直接出具了否定意见。立信指出,博信股份对关联方,以及关联交易的识别和披露相关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无法保证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被及时识别,并履行相关的审批和披露事宜,影响财务报告中相关交易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月13日,上交所也对博信股份下发年报问询函,要求其披露上述交易具体背景、交易对手方等信息,并说明对手方是否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存在潜在关联关系和利益安排。 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博信股份仍未回应该项问询。 这似乎正暗示着,罗静通过高杠杆入主的这两年,博信股份提出转型所带来的繁荣,仅仅依靠灰暗隐蔽的关联交易。如果博信股份是一座大厦,罗静一直未能将这座大厦的“地基”夯实,最终导致利益链崩塌,罗静案爆雷成为必然。[详情]

承兴爆雷启示录:举债百亿逆向扩张掉入无底洞
承兴爆雷启示录:举债百亿逆向扩张掉入无底洞

  杨佼 [自从7月5日罗静被刑事拘留后,“承兴爆雷事件”不断发酵。包括已经曝光的诺亚财富等机构,承兴系的供应链融资涉及金额在百亿元以上。] [资产、资金都不雄厚的承兴系,走了一条举债狂飙的逆向扩张之路。从2015年到2017年,承兴系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一家提供营销方案的服务商,到掌控数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资本集团的华丽逆袭,并在3年间实现数十倍的资产规模扩张。] [一系列频繁收购之后,承兴系规模飞速膨胀。2014年12月底,广州承兴总资产为17.56亿元,而到了2016年12月底,总资产已经达到75.1亿元,两年间增长了约3.3倍。] 7月16日早间,A股上市公司法尔胜(000890.SZ)披露了一则公告:子公司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下称“摩山保理”),对博信股份(600083.SH)实际控制人罗静实际控制的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更名前为“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为表述方便,下称“广州承兴”)等相关方,存在本金合计超过29.3亿元的保理融资款未收回。 在摩山保理的29.3亿元保理融资,并非承兴系供应链融资的全部。自从7月5日罗静被刑事拘留后,“承兴爆雷事件”不断发酵。包括已经曝光的诺亚财富等机构,承兴系的供应链融资涉及金额在百亿元以上。 从2015年到2017年,承兴系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一家提供营销方案的服务商,到掌控数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资本集团的华丽逆袭,并在3年间实现数十倍的资产规模扩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产、资金都不雄厚的承兴系,走了一条举债狂飙的逆向扩张之路。极速狂飙的快感过后,面临的是危险重重的深渊:重金收购而来的上市公司并没有造血功能,反而需要不断吮吸母体的营养才能维系运转,高溢价到手的股权如今已亏损累累。 仰赖负债急速扩张之后,资金链断裂、百亿债务如山横亘的承兴系将如何收拾残局? 逆向运作 如果不是突然被刑事拘留、击穿百亿供应链融资窟窿引发市场关注,头顶“商界木兰”光环的罗静以及由她控制的承兴系,在资本市场的名声可能算不上“显赫”。 承兴国际在其官网的大事年表中,记录了公司的发展历程:1996年,承兴国际在香港成立并设立亚洲总部,1998年成为百事中国、宝洁中国供应商,2000年成为诺基亚中国区合作伙伴,2006年广州承兴成立。2007年跻身国内银行界重要品牌运营与综合服务提供商,2010年12月31日联合中信银行发行信用卡。此后数年中,又成为中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业,以及知名保险公司、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方。2017年5月,还收购了由“漫威之父”、“蜘蛛侠”创作者兼制片斯坦·李(StanLee)所创立的POW!娱乐公司。 在一些融资产品的介绍中,承兴系也以实力强大示人。2014年底,广州承兴在北京某资管公司融资时,提供的质押底层资产就是对中国移动终端福建分公司的7147万元应收账款。湘财证券在一款名为“金汇1号”的产品说明中,则称资金用于受让广州承兴因销售货物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债务人为符合条件的大型央企或上市公司。 尽管看起来实力强大,但至少在2015年或更早之前,承兴国际可能还是一家品牌服务商,以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方案为主营业务。公司大事年表显示,2011年、2012年,该公司与中石油、杭州银行、太平洋保险合作,成为中石油加油卡积分平台供应商,以及两家金融机构的积分平台合作供应商、运营商。 承兴系真正的崛起可能是在进入文化投资领域,并在2015年冲击资本市场之后。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11月,罗静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CreativeEliteHoldingsLtd,收购了新加坡上市公司JacksInternational,并将其改名为CamsingHealthcareLimited,收购价约为1.2亿元人民币。 完成收购CamsingHealthcareLimited之后,罗静及承兴系开始瞄准中国香港、内地的资本市场,在一年多时间里,接连收购H股、A股两家上市公司。 公开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11月24日,罗静与H股公司承兴国际控股前身奕达国际签订协议,以0.7435港元/股的价格,要约收购奕达国际7.2亿股,占总股本的74.35%。此时,距离其完成收购CamsingHealthcareLimited,大约只有一周时间。 2016年1月,收购奕达国际事竣,承兴系便更换奕达国际董事会,同时将公司更名为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开始逐步剥离原有业务,并启动泛娱乐化战略。 连续收购两家境外上市公司后,罗静将目标转向了A股市场。2017年7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承兴系就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成为博信股份的控股股东。 博信股份2017年7月12日公告披露,其股东深圳前海烜卓投资发展中心、朱凤廉,将所持3470万股、3060万股,合计占比28.39%的股份,转让给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晟隽”),苏州晟隽成为控股股东,罗静成为实际控制人。 相较于CamsingHealthcareLimited,承兴系收购奕达国际、博信股份的代价不菲。根据披露,奕达国际的交易对价为作价5.35亿港元,博信股份则为15.02亿元。按当时汇率计算,后两项收购合计代价超过19亿元人民币。 与一般企业在已有一定规模基础上的扩张不同,在频繁收购上市公司之前,承兴系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2011年至2013年,广州承兴营业收入分别为4.3亿元、7.7亿元、1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3亿元、0.39亿元、0.79亿元。 一系列收购之后,承兴系规模飞速膨胀。可查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底,广州承兴总资产为17.56亿元,而到了2016年12月底,总资产已经达到75.1亿元,两年间增长了约3.3倍。 举债狂飙 根据法尔胜披露,摩山保理与广州承兴的融资往来包括两部分:广州承兴的3314.96万元保理融资款本金,罗静承担连带担保;广州承兴及其相关方以苏宁易购等主体为付款方的应收账款债权,向上海摩山申请的保理融资款28.99亿元。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先后有十多家金融机构以应收账款融资的形式,为承兴方面提供融资。除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还涉及多家信托、证券、私募基金公司,金额至少在百亿元以上。 早在2016年前后,湘财证券就开始为广州承兴提供融资。正准备重组注入湘财证券的哈高科(600095.SH)7月13日亦披露,湘财证券以“金汇”系列资管计划,投资广州承兴的应收账款。截至目前,仍在存续期的产品,规模合计为5.569亿元。根据公开信息,云南信托为广州承兴提供的融资,累计金额也在10亿元以上。加上诺亚财富的34亿元私募基金,仅此3家机构,涉及金额已达50亿元左右。 持续的大额融资可能与承兴系缺钱有直接关系,与一般企业顺势扩张过速引发的风险不同,承兴国际控股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其逆向扩张有关。无论是在H股,还是在A股的收购,承兴系的资金来源基本依靠借贷、举债。 这在收购奕达国际时,就已初露端倪。在这次收购中,罗静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ChinaBaseGroupLimited(下称“ChinaBase”)的名义进行。公开信息显示,在收购过程中,ChinaBase只支付了前期的2000万港元定金,而剩余的资金主要来自中信建投提供的融资。根据当时披露,中信建投是此次收购的财务顾问,向ChinaBase提供融资共计约7亿港元,其中约5.15亿元为扣除定金后的收购对价,另外约1.85亿港元用于其他股东接受要约时付款。 作为融资担保措施,ChinaBase将收购而来的股份,质押给中信建投,并由罗静提供个人担保。而根据中信建投7月10日披露,资金提供方为中信建投国际,金额约为7亿港元,实际使用约5亿港元,ChinaBase为此提供了股权及约2亿港元现金抵押。 收购博信股份控制权时,所需资金可能同样来自融资。相较于奕达国际,收购博信股份的代价更为高昂,转让价达23元/股,收购款合计达到15.02亿元。而作为收购主体的苏州晟隽,在双方签订初步协议的2017年7月3日才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 而苏州晟隽作为持股主体,本身并无资金实力,支付的15亿元收购款全部来自股东广州承兴。2015年7月,该公司在回复监管问询时披露,除了2亿元股东注册资本金外,剩余部分全部为广州承兴自有资金。 而广州承兴资金状况也难言宽裕。根据博信股份披露,2016年,广州承兴营业收入190.8亿元,净利润只有4088万元,同期货币资金5.05亿元,可变现的理财产品余额5.46亿元,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合计达37.8亿元以上。百亿级的营业收入,真实性存疑。 期限错配的无底洞 累计金额超百亿元的融资可能并未完全用于支付收购款。无论是已经更名为承兴国际控股的奕达国际,还是博信股份,被承兴系收购之后,自身造血能力都未见明显改观。 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财年,承兴国际控股实现营业收入29.34亿元,同比增长530%,净利润4500万港元,一举扭转此前多年亏损局面。2017年至2018年财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4亿港元,同比增长17.4%,净利润0.86亿港元,同比增长90.7%。 经营大幅改善,产生的现金流却难以为继。数据显示,上述两个财年,承兴国际控股经营净现金流均为负数,分别为-2.08亿港元、-599万港元,2018财年的融资净现金流亦为-3170万港元。 面对骤然增长的业绩,承兴国际控股对“主要客户”一项的披露却语焉不详。财报显示,2017年财年,其对前三名客户的销售额,分别达11.96亿港元、8.04亿港元、4.01亿港元,合计金额达24亿港元,占其全年营业收入的80%以上,该公司却未披露客户的具体信息。 收购时间较短的博信股份,经营情况基本没有改变。2018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5.66亿元、-5244万元。因应收账款计提、子公司营业收入确认问题,其2018年年报还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 与承兴国际控股一样,博信股份的现金流也是捉襟见肘。2018年,博信股份的经营性、投资净现金流分别为-9635万元、-1904万元,只有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流入,金额1.1亿元。 在此情况下,承兴国际控股、博信股份的现金流,似乎都依赖关联方输血。这种情况在承兴国际控股表现更为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承兴国际控股从第三方取得贷款7.62亿元人民币,罗静及其名下一家关联公司担保,年化利率高达8.5%至9.5%。该公司明确提及,这笔贷款以关联方贸易应收款做抵押,但未披露关联方具体信息。 这不是全部。承兴国际控股的融资与关联方高度相关。2018财年,该公司偿还关联公司款项28.27亿港元,从关联公司预收款项28.36亿港元——这似乎说明,其34.44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80%以上来自关联方。 博信股份同样如此。2017年11月、2018年1月,博信股份分别从苏州晟隽无偿借款1900万元、5亿元,无固定还款期限,借款利率为0。2018年10月,苏州晟隽又将无偿借款金额增加到7亿元。2019年4月,博信股份又从关联方获得8880万元无偿借款。 收购而来的上市公司不断“吸血”,承兴系自身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14年至2016年,短短的3年时间,广州承兴的营业收入便大幅增长了近180亿元,累计增幅高达16倍以上,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33%以上,总资产则比2014年增长了3.3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倍以上,但净利润却比2013年大幅下降了45%左右。 “从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像承兴这样的贸易型公司,自身实力是不足的,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用,业务也支撑不了那么大的融资规模,但为了自身扩张,就选了一个市场比较认可的融资工具获得资金。”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种融资工具往往具有短债长用的特征。 承兴系的应收账款融资,恰恰以短期为主。可查信息显示,2014年,广州承兴在北京某资管公司的一笔5700万元融资,期限只有6个月。2016年在湘财证券进行的一笔融资,期限只有0.95年。 此外,广州承兴2018年在云南信托融资的“云涌1号”、“云涌4号”、“云涌7号”三个集合信托计划,期限都只有1年。湘财证券“金汇”25号、26号、28号三个资管计划,期限虽然略长,但也只有540天、540天、1.06年。 可能正是这种短债长用、期限错配,以及高昂的融资成本最后拖垮了承兴系。 “供应链融资的流动资金融资特征,决定了应收账款融资期限不会很长,只能不断地借新还旧,最后走上期限错配的道路。”某上市银行人士说,一旦资金出现窟窿,很可能出现底层资产造假套取资金,最终走向资金链断裂。 亏本的生意 轰轰烈烈的收购看似风光无限,但对承兴系来说,收购承兴国际控股、博信股份,最终都成了亏本的生意。 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承兴系收购奕达国际的价格为0.7435港元/股,相较于收购前2015年10月27日奕达国际收盘价1.14港元/股,每股折价约34.8%,较当时最近一个交易日股价折价54.9%,折价率颇高。 但若从市净率来看,承兴系的收购价并不便宜。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当时的奕达国际每股净资产仅为0.51港元,上述收购价溢价率达到45.8%左右。 如果不是此次风险暴露,收购奕达国际确实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取得控制权、更名承兴国际控股之后,股价节节攀高,从2016年2月的1港元左右,一路升至2018年12月底的9港元以上。两年多的时间,股价累计上涨8倍以上。 这无疑是一笔好生意。即便按照当前的6.77亿股持股数量计算,承兴系持有的市值也达到60亿港元以上,回报率达到12倍左右。只是在罗静被刑事拘留、诺亚财富踩雷之后,巨额“纸面富贵”终究没能保住。 与承兴国际控股相比,收购博信股份则是彻头彻尾的亏本买卖。承兴系出手之际,博信股份正在历史低谷,2017年6月1日,该股收盘价为11.76元/股,最近一年最高收盘价25.72元/股,其间均价为19.5元/股。 承兴系收购之前,博信股份仍未走出低谷。数据显示,当时停牌前,博信股份收盘价格为13.2元,60个交易日均价为14.11元。而苏州晟隽23元的收购价,较停牌前的股价,溢价率高达74.24%。 承兴系受让控制权披露后,博信股份走出一波上涨行情,从2017年7月初的13元左右,升至2018年5月时的最高21.7元左右,距离承兴系收购价仅有1.3元的距离。然而,此后股价一路掉头向下,再也没有回到20元以上。 即便在披露罗静被刑事拘留前的2019年7月4日,博信股份的收盘价也只有13.64元,与当初的收购价相去甚远,浮亏接近6亿元。而承兴国际控股目前股价只有0.51港元,不仅超过55亿港元的浮盈灰飞烟灭,而且还有1亿多港元的浮亏。[详情]

承兴爆雷启示录:举债百亿逆向扩张 期限错配陷无底洞
承兴爆雷启示录:举债百亿逆向扩张 期限错配陷无底洞

  原标题:承兴爆雷启示录:举债百亿逆向扩张 期限错配掉入无底洞 7月16日早间,A股上市公司法尔胜(000890.SZ)披露了一则公告:子公司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下称“摩山保理”),对博信股份(600083.SH)实际控制人罗静实际控制的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更名前为“广州承兴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为表述方便,下称“广州承兴”)等相关方,存在本金合计超过29.3亿元的保理融资款未收回。 在摩山保理的29.3亿元保理融资,并非承兴系供应链融资的全部。自从7月5日罗静被刑事拘留后,“承兴爆雷事件”不断发酵。包括已经曝光的诺亚财富等机构,承兴系的供应链融资涉及金额至少在百亿元以上。 从2015年到2017年,承兴系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一家提供营销方案的服务商,到掌控数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资本集团的华丽逆袭,并在3年间实现数十倍的资产规模扩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产、资金都不雄厚的承兴系,走了一条举债狂飙的逆向扩张之路。极速狂飙的快感过后,面临的是危险重重的深渊:重金收购而来的上市公司并没有造血功能,反而需要不断吮吸母体的营养才能维系运转,高溢价到手的股权如今已亏损累累。 仰赖负债急速扩张之后,资金链断裂、百亿债务如山横亘的承兴系将如何收拾残局? 逆向运作 如果不是突然被刑事拘留、击穿百亿供应链融资窟窿引发市场关注,头顶“商界木兰”光环的罗静以及由她控制的承兴系,在资本市场的名声可能算不上“显赫”。 承兴国际在其官网的大事年表中,记录了公司的发展历程:1996年,承兴国际在香港成立并设立亚洲总部,1998年成为百事中国、宝洁中国供应商,2000年成为诺基亚中国区合作伙伴,2006年广州承兴成立。2007年跻身国内银行界重要品牌运营与综合服务提供商,2010年12月31日联合中信银行发行信用卡。此后数年中,又成为中石油等多家大型企业,以及知名保险公司、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方。2017年5月,还收购了由“漫威之父”、“蜘蛛侠”创作者兼制片斯坦李(Stan Lee)所创立的POW!娱乐公司。 在一些融资产品的介绍中,承兴系也以实力强大示人。2014年底,广州承兴在北京某资管公司融资时,提供的质押底层资产就是对中国移动终端福建分公司的7147万元应收账款。湘财证券在一款名为“金汇1号”的产品说明中,则称资金用于受让广州承兴因销售货物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债务人为符合条件的大型央企或上市公司。 尽管看起来实力强大,但至少在2015年或更早之前,承兴国际可能还是一家品牌服务商,以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方案为主营业务。公司大事年表显示,2011年、2012年,该公司与中石油、杭州银行、太平洋保险合作,成为中石油加油卡积分平台供应商,以及两家金融机构的积分平台合作供应商、运营商。 承兴系真正的崛起可能是在进入文化投资领域,并在2015年冲击资本市场之后。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 11月,罗静通过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Creative Elite Holdings Ltd,收购了新加坡上市公司Jacks International,并将其改名为Camsing Healthcare Limited,收购价约为1.2亿元人民币。 完成收购Camsing Healthcare Limited之后,罗静及承兴系开始瞄准中国香港、内地的资本市场,在一年多时间里,接连收购H股、A股两家上市公司。 公开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11月24日,罗静与H股公司承兴国际控股前身奕达国际签订协议,以0.7435港元/股的价格,要约收购奕达国际7.2亿股,占总股本的74.35%。此时,距离其完成收购Camsing Healthcare Limited,大约只有一周时间。 2016年1月,收购奕达国际事竣,承兴系便更换奕达国际董事会,同时将公司更名为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开始逐步剥离原有业务,并启动泛娱乐化战略。 连续收购两家境外上市公司后,罗静将目标转向了A股市场。2017年7月,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承兴系就通过股权转让的形式,成为博信股份的控股股东。 博信股份2017年7月12日公告披露,其股东深圳前海烜卓投资发展中心、朱凤廉,将所持3470万股、3060万股,合计占比28.39%的股份,转让给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晟隽”),苏州晟隽成为控股股东,罗静成为实际控制人。 相较于Camsing Healthcare Limited,承兴系收购奕达国际、博信股份的代价不菲。根据披露,奕达国际的交易对价为作价5.35亿港元,博信股份则为15.02亿元。按当时汇率计算,后两项收购合计代价超过19亿元人民币。 与一般企业在已有一定规模基础上的扩张不同,在频繁收购上市公司之前,承兴系规模并不大。根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2011年至2013年,广州承兴营业收入分别为4.3亿元、7.7亿元、1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23亿元、0.39亿元、0.79亿元。 一系列收购之后,承兴系规模飞速膨胀。可查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底,广州承兴总资产为17.56亿元,而到了2016年12月底,总资产已经达到75.1亿元,两年间增长了3.3倍以上。 举债狂飙 根据法尔胜披露,摩山保理与广州承兴的融资往来包括两部分:广州承兴的3314.96 万元保理融资款本金,罗静承担连带担保;广州承兴及其相关方以苏宁易购等主体为付款方的应收账款债权,向上海摩山申请的保理融资款28.99亿元。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先后有十多家金融机构以应收账款融资的形式,为承兴方面提供融资。除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还涉及多家信托、证券、私募基金公司,金额至少在百亿元以上。 早在2016年前后,湘财证券就开始为广州承兴提供融资。正准备重组注入湘财证券的哈高科(600095.SH)7月13日亦披露,湘财证券以 “金汇”系列资管计划,投资广州承兴的应收账款。截至目前,仍在存续期的产品,规模合计为 5.569 亿元。根据公开信息,云南信托为广州承兴提供的融资,累计金额也在10亿元以上。加上诺亚财富的34亿元私募基金,仅此3家机构,涉及金额已达50亿元左右。 持续的大额融资可能与承兴系缺钱有直接关系,与一般企业顺势扩张过速引发的风险不同,承兴国际控股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其逆向扩张有关。无论是在H股,还是在A股的收购,承兴系的资金来源基本依靠借贷、举债。 这在收购奕达国际时,就已初露端倪。在这次收购中,罗静并未直接出现,而是以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的China Base Group Limited(下称“China Base”)的名义进行。公开信息显示,在收购过程中, China Base只支付了前期的2000万港元定金,而剩余的资金主要来自从中信建投的融资。根据当时披露,中信建投是此次收购的财务顾问,向China Base提供融资共计约7亿港元,其中约5.15亿元为扣除定金后的收购对价,另外约1.85亿港元用于其他股东接受要约时付款。 作为融资担保措施,China Base将收购而来的股份,质押给中信建投,并由罗静提供个人担保。而根据中信建投7月10日披露,资金提供方为中信建投国际,金额约为7亿港元,实际使用约5亿港元,China Base为此提供了股权及约2亿港元现金抵押。 收购博信股份控制权时,所需资金可能同样来自融资。相较于奕达国际,收购博信股份的代价更为高昂,转让价达23元/股,收购款合计达到15.02亿元。而作为收购主体的苏州晟隽,在双方签订初步协议的2017年7月3日才成立,注册资金 2 亿元。 而苏州晟隽作为持股主体,本身并无资金实力,支付的15亿元收购款全部来自股东广州承兴。2015年7月,该公司在回复监管问询时披露,除了2亿元股东注册资本金外,剩余部分全部为广州承兴自有资金。 而广州承兴资金状况也难言宽裕。根据博信股份披露,2016年,广州承兴营业收入190.8亿元,净利润只有4088万元,同期货币资金5.05亿元,可变现的理财产品余额5.46亿元,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合计达37.8亿元以上。百亿级的营业收入,真实性存疑。 期限错配的无底洞 累计金额超百亿元的融资可能并未完全用于支付收购款。无论是已经更名为承兴国际控股的奕达国际,还是博信股份,被承兴系收购之后,自身造血能力都未见明显改观。 财报数据显示, 2016年至2017年财年,承兴国际控股实现营业收入29.34亿元,同比增长530%,净利润4500万港元,一举扭转此前多年亏损局面。2017年至2018年财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44亿港元,同比增长 17.4%,净利润0.86亿港元,同比增长 90.7%。 经营大幅改善,产生的现金流却难以为继。数据显示,上述两个财年,承兴国际控股经营净现金流均为负数,分别为-2.08亿港元、-599万港元,2018财年的融资净现金流亦为-3170万港元。 面对骤然增长的业绩,承兴国际控股对“主要客户”一项的披露却语焉不详。财报显示,2017年财年,其对前三名客户的销售额,分别达11.96亿港元、8.04亿港元、4.01亿港元,合计金额达24亿港元,占其全年营业收入的80%以上,该公司却未披露客户的具体信息。 收购时间较短的博信股份,经营情况基本没有改变。2018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5.66亿元、-5244万元。因应收账款计提、子公司营业收入确认问题,其2018年年报还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 与承兴国际控股一样,博信股份的现金流也是捉襟见肘。2018年,博信股份的经营性、投资净现金流分别为-9635万元、-1904万元,只有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流入,金额1.1亿元。 在此情况下,承兴国际控股、博信股份的现金流,似乎都依赖关联方输血。这种情况在承兴国际控股表现更为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承兴国际控股从第三方取得贷款7.62亿元人民币,罗静及其名下一家关联公司担保,年化利率高达8.5%至9.5%。该公司明确提及,这笔贷款以关联方贸易应收款做抵押,但未披露关联方具体信息。 这不是全部。承兴国际控股的融资与关联方高度相关。2018财年,该公司偿还关联公司款项28.27亿港元,从关联公司预收款项28.36亿港元——这似乎说明,其34.44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80%以上来自关联方。 博信股份同样如此。2017年11月、2018年1月,博信股份分别从苏州晟隽无偿借款1900 万元、5亿元,无固定还款期限,借款利率为0%。2018年10月,苏州晟隽又将无偿借款金额增加到7亿元。2019年4月,博信股份又从关联方获得 8880 万元无偿借款。 收购而来的上市公司不断“吸血”,承兴系自身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14年至2016年,短短的3年时间,广州承兴的营业收入便大幅增长了近180亿元,累计增幅高达16倍以上,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33%以上,总资产则比2014年增长了3.3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倍以上,但净利润却比2013年大幅下降了45%左右。 “从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像承兴这样的贸易型公司,自身实力是不足的,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用,业务也支撑不了那么大的融资规模,但为了自身扩张,就选了一个市场比较认可的融资工具获得资金。”华南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种融资工具往往具有短债长用的特征。 承兴系的应收账款融资,恰恰以短期为主。可查信息显示,2014年,广州承兴在北京某资管公司的一笔5700万元融资,期限只有6个月。2016年在湘财证券进行的一笔融资,期限只有0.95年。 此外,广州承兴2018年在云南信托融资的“云涌1号”、“云涌4号”、“云涌7号”三个集合信托计划,期限都只有1年。 湘财证券“金汇”25号、26号、28号三个资管计划,期限虽然略长,但也只有540天、540天、1.06年。 可能正是这种短债长用、期限错配,以及高昂的融资成本最后拖垮了承兴系。 “供应链融资的流动资金融资特征,决定了应收账款融资期限不会很长,只能不断的借新还旧,最后走上期限错配的道路。”某上市银行人士说,一旦资金出现窟窿,很可能出现底层资产造假套取资金,最终走向资金链断裂。 亏本的生意 轰轰烈烈的收购看似风光无限,但对承兴系来说,收购承兴国际控股、博信股份,最终都成了亏本的生意。 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承兴系收购奕达国际的价格为0.7435港元/股,相较于收购前2015年10月27日奕达国际收盘价1.14港元/股,每股折价约34.8%,较当时最近一个交易日股价折价54.9%,折价率颇高。 但若从市净率来看,承兴系的收购价并不便宜。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当时的奕达国际每股净资产仅为0.51港元,上述收购价溢价率达到 45.8%左右。 如果不是此次风险暴露,收购奕达国际确实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取得控制权、更名承兴国际控股之后,股价节节攀高,从2016年2月的1港元左右,一路升至2018年12月底的9港元以上。两年多的时间,股价累计上涨8倍以上。 这无疑是一笔好生意。即便按照当前的6.77亿股持股数量计算,承兴系持有的市值也达到60亿港元以上,回报率达到12倍左右。只是在罗静被刑事拘留、诺亚财富踩雷之后,巨额“纸面富贵”终究没能保住。 与承兴国际控股相比,收购博信股份则是彻头彻尾的亏本买卖。承兴系出手之际,博信股份正在历史低谷,2017 年 6 月 1 日,该股收盘价为11.76元/股,最近一年最高收盘价25.72元/股,期间均价为19.5元/股。 承兴系收购之前,博信股份仍未走出低谷。数据显示,当时停牌前,博信股份收盘价格为13.2元,60个交易日均价为14.11元。而苏州晟隽23元的收购价,较停牌前的股价,溢价率高达74.24%。 承兴系受让控制权披露后,博信股份走出一波上涨行情,从2017年7月初的13元左右,升至2018年5月时的最高21.7元左右,距离承兴系收购价仅有1.3元的距离。然而,此后股价一路掉头向下,再也没有回到20元以上。 即便在披露罗静被刑事拘留前的2019年7月4日,博信股份的收盘价也只有13.64元,与当初的收购价相去甚远,浮亏接近6亿元。而承兴国际控股目前股价只有0.51港元,不仅超过55亿港元的浮盈灰飞烟灭,而且还有1亿多港元的浮亏。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编:林洁琛[详情]

从诺亚之雷看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的生存悖论
从诺亚之雷看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的生存悖论

  原标题:从诺亚之雷看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的生存悖论 一个卖过房地产和奢侈品的非专业年轻人,就敢分析金融产品风险收益,替几十万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做“管理”?这样的勇气,应该不是专业能力带来的。往深里想,这种“销售掮客”模式的“财富管理”,是很难“管理”的,也没法在风险控制上“独立”和专业。 诺亚不是特例 最近收到很多读者后台留言,问我怎么看7月诺亚财富爆雷事件。其实诺亚并不是特例,近年来财富管理公司纷纷爆雷。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雷,中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积患已久。这个“患”,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商业道德之患,而是缘自市场制度、法治环境、宏观经济大势等深层次问题的“患”,所以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先回顾一下诺亚事件:7月8日,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国财富管理公司——诺亚财富爆出踩雷34亿的消息。诺亚旗下歌斐资产发行了一支收益率为7.7%的私募基金(创世核心企业集金私募基金),基金是一家叫“承兴国际”的公司提供34亿元的供应链融资,结果承兴的实际控制人涉嫌诈骗被拘捕。不过这还不是最离奇的。在歌斐资产的产品发行说明书中,这个基金的投资标的是承兴和京东之间的应收款债权,爆雷后京东迅速发表声明,说这笔业务和京东无关,是承兴国际涉嫌伪造和京东的合同。随后诺亚不甘示弱,也说要诉讼京东,一场罗生门拉开序幕。 不管事件真相是什么,诺亚京东孰是孰非,对诺亚这个产品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场“消灭财富”的滚滚天雷,诺亚这34亿元的资金还剩下多少资产残骸只能听天由命,也不知道多少家庭会要度过多少不眠之夜。 从2017年开始,中国最大的九家第三方独立财富管理公司中,有7家20多个产品踩雷,涉案金额135亿元以上。一度被热炒追捧的“第三方独立财富管理”,现在已经陷入了违约爆雷的泥潭,正在成为继P2P以后的另一大中产财富绞肉机。 第三方财富管理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这两年频频爆雷,首先要理解“第三方财富管理”这个概念。 什么叫第三方?简化抽象一下,金融市场无非是两端:资产端(比如银行、信托、基金的产品)和资金端(个人和机构)。所以,所谓“第三方”就是指独立于银行、基金这些金融机构(资产端),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帮助个人机构客户进行财富管理(比如分析客户财务状况、理财需求、判断选择投资产品、进行投资规划等)的这么一个模式。 第三方财富管理兴盛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有些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中产全面崛起,金融理论爆发式发展,包括衍生品在内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日益丰富。再加上1974年美国个人养老金账户改革,养老金的投资收益免税—— 这使得美国市场上资金端和资产端两方都变得更复杂,从而催生了以“中介服务”为核心的第三方财富管理。这里“第三方”起到的作用一是减低信息不对称,二是避免金融机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以次充好兜售自己资产。 所以第三方财富管理的崛起有几个前提: 一是资产端和资金端都足够丰富,也就是投资者有钱,融资方有好投资标的。这种情况下才需要信息中介服务,帮助完成搜寻和匹配的工作。 二是“第三方”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能够完成更优的搜寻匹配工作,降低市场摩擦。 三是有保证“第三方”责权利界限清楚的法律基础,否则“第三方”很容易变成灰色地带。 变形的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 中国开始出现第三方财富管理这个概念是2008年,2012~2015年这个概念变得炙手可热。和美国情况颇有类似之处的是,这个期间也出现了资产端和资金端双向丰富的局面: 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累积了可观的民间财富,资金端已经充沛。2008年的宽松政策又给市场“加水”,资金端一下子水漫金山,大量资金在找出路,找增值保值空间。另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四万亿”刺激政策带来的大量投资机会,比如铁公基,房地产等;另一个是金融监管放松, 2007年增发信托牌照,2012年之后监管层对(包括私募、公募在内)机构牌照全面放开,资管行业一下子进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市场上资产端也变得丰富。 所以说,2008年之后,中国财富增长效应、宏观面宽松和金融监管自由化趋势让资金和资产都变得充沛,这为第三方理财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很多像房地产信托这样的项目被打包,源源不断送到市场上,使得“产品销售”的需求大涨—— 市场呼唤“金融零售商”。这个时候,第三方财富管理充当了这个销售掮客的角色:他们从机构批发产品,雇佣大量理财顾问销售给客户,自己从中抽取不菲的佣金。 换句话说,中国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从开始就不是以提供专业知识中介服务,而是以“销售掮客”为盈利模式的。其实细心的人稍微看一下诺亚财富等企业“理财顾问”的招聘要求就明白了—— 一般是要求“5年以上销售经历……奢侈品、高档车、房地产销售经验优先”。这方面,诺亚也不是独例,恒天、大唐、钜派等都是这个模式。 我个人是从研究过这些招聘要求开始质疑这个模式的,理由很简单,财富管理是个对专业和经验都要求很高的行当。不说别的,我们团队全部是金融学博士,现在给自己家人做点投资建议都小心翼翼,不敢托大。一个卖过房地产和奢侈品的非专业年轻人,就敢分析金融产品风险收益,替几十万乃至上千万元的资金做“管理”?这样的勇气,应该不是专业能力带来的。往深里想,这种“销售掮客”模式的“财富管理”,是很难“管理”的,也没法在风险控制上“独立”和专业。 再看市场制度环境。和美国直接融资为主,各大机构接近完全竞争态势的背景不同,中国资金市场是银行体系一支独大,其他机构大多做的是资金通道业务。在这个生态链里,第三方财富管理是处于链条尾端的,既拿不到最优质量的资产,同时对市场波动的反应更大,风险更高。 再者,和美国金融立法完备的情况也不同,中国现代金融市场仅仅走了20多年历程,监管立法方面的储备相当滞后,对于新的金融商业模式的监管,立法、执法都处于摸索阶段,给“钻空子”提供了较大空间,所以中国金融市场向来是良莠不齐,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尤其如是。很多财富管理公司销售的就是质量相对差的资产。说得刻薄和绝对点,就是次级信贷产品市场。这个事情在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很多财富管理机构也知道自己的底层逻辑薄弱,所以大点的机构都开始转型做“资产管理”。像诺亚就自己设立了歌斐资产,这次出事的产品,就是歌斐资产发行的。但是一旦这样“转型”,就不存在“第三方”的概念了。诺亚卖歌斐资产发行的产品,就是自己卖自家,左手卖右手的货,独立性是不可能保证的。 金融去杠杆:第三方财富管理风险暴露 稍微理性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市场的制度环境、法律基础和专业能力都让目前中国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处于一个“高风险,强投机”的状态。但是由于2008年的水量够足,飘在水面的浮游植物也能“雨露均沾”,活得滋润。但是一旦气候变化,进入枯水期,水位下降,生态一变,生态链尾端的物种自然就首当其冲。 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依靠大量投资的粗放拉动模式被限制,经济增速下降,投资机会变少,项目萎缩。2015年随着P2P行业风险的暴露,金融监管悄悄进入了一个“严格”“强硬”的阶段。尤其是2017年后,为了防止快速金融自由化累积的风险,整个市场开始实施金融去杠杆,实施“穿透式”的底层监管,务必整理和规范形形色色的通道业务和“创新”产品—— 很快的,这些宏观和监管上的大转向使得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内在风险快速暴露出来: 投资项目少,信贷萎缩意味着资产端收缩,这种情况下,第三方财富管理为了维持盈利,只能转向质量更低、风险更高的产品。所以经济下行,监管趋紧,第三方财富管理销售的产品质量越差,市场乱象越多。2018年中国经济周期下行,投资意愿下滑,信贷规模萎缩,为了生存和追求盈利,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只能转向更“次品”的资产进行代销或者直销,这样一个“负向螺旋”下,财富管理公司踩雷也必然是个“新常态”了 。 套用一句烂俗的文艺语言,“命运馈赠的每一件礼物,暗中都标好了价格”(茨威格)。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导)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香帅的金融江湖”微信公众号[详情]

罗静案再发酵:还有多少暗雷待引爆?
罗静案再发酵:还有多少暗雷待引爆?

  原标题 罗静案再发酵:还有多少暗雷待引爆  ⊙记者 黎灵希 ○编辑 全泽源 罗静旗下公司股权质押情况郭晨凯 制图 博信股份实控人罗静被刑拘将近一个月,风暴却未见停歇之势。继诺亚财富之后,又有上市公司因此受到雷爆冲击。 7月16日,法尔胜公告称,子公司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与罗静实际控制的广东中诚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诚实业”),以及由中诚实业和罗静提供连带担保的第三方存在业务往来,两者共计有逾29亿元的保理融资款本金尚未清偿。公司称,目前正与意向方磋商债权转让方案。 在法尔胜发布公告的前夜,博信股份公告称,因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公司实控人罗静提起诉讼,罗静直接持有的博信股份全部股权遭上海金融法院司法冻结。同时,博信股份控股股东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的全部持股也被予以轮候冻结。 法尔胜子公司踩雷 据法尔胜公告,中诚实业尚有对上海摩山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摩山”)的保理融资款本金金额计人民币3314.96 万元未清偿,罗静对于以上债务承担连带保证担保责任。 此外,公告称,中诚实业和罗静对中诚实业相关方综合保理融资额度内所发生的全部债务向上海摩山承担连带保证担保责任。并且中诚实业和罗静对中诚实业相关方综合保理融资额度内所发生的全部债务,向上海摩山承担连带保证担保责任。 据法尔胜公告透露,中诚实业及中诚实业相关方以某些应收账款债权,向上海摩山申请了保理融资款,并签署了相应《国内保理业务合同》及其他相关债权转让文件。截至6月30日,尚未清偿保理融资款本金金额计人民币约28.99亿元。 资料显示,上海摩山是中植系旗下中植资本2014年4月与摩山投资发起设立,成立时中植资本持股90%。此后,中植资本将其持有的90%股权转让给法尔胜控股股东泓昇集团。2016年3月,法尔胜以12亿元向泓昇集团等三名交易对手收购上海摩山100%股权。 目前,法尔胜的保理业务主要提供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商业保理服务、以及与商业保理有关的咨询业务,提供应收账款及信用风险综合管理的新金融服务。记者从法尔胜2018年年报获悉,上海摩山实现营业收入8.59亿元,净利润1.76亿元。中诚实业为法尔胜第4大客户,期内贡献销售额占年度总销售额比例为4.96%。 对于第4大客户的“爆雷”,法尔胜表示,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项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采取了相应应急措施,并派专人前往中诚实业、中诚实业相关方及其应收账款债务人了解情况,送达告知函、催款函,同时委托律师事务所向中诚实业及中诚实业相关方寄送了律师函。“如相关方涉嫌诈骗,公司将对接专业律师团队及公安机关,启动对相关方的刑事及民事程序,全力挽回损失。” “由于承兴事件尚在侦查中,无法准确判断该事项对公司的影响,为降低公司损失,最大限度维护公司及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公司正积极筹划上述中诚实业及中诚实业相关方应收款债权的风险解决方案,目前正与意向方磋商债权转让方案。”法尔胜称。 截至7月16日,在法尔胜之前,已有诺亚财富等多家金融机构被卷入罗静案。 诡异的双重股权质押 罗静埋下的债务地雷在陆续爆炸,且冲击波远未结束。博信股份7月15日晚间公告,因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罗静提起诉讼,罗静直接持有的博信股份125万股被上海金融法院予以司法冻结,同时博信股份控股股东苏州晟隽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晟隽”)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被轮候冻结。 事实上,在被上海金融法院轮候冻结之前,苏州晟隽所持博信股份的全部股权已被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予以司法冻结,冻结期限为2019年7月1日至 2022年6月30日,并于7月3日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轮候冻结,冻结期限为两年。 苏州晟隽成立于2017年7月3日,实控人为罗静。成立十天后,苏州晟隽以15.02亿元的价格承接博信股份合计28.39%的股份。由此看来,苏州晟隽或是罗静专门为此次收购而设立。 此后,为了满足控股股东——广州承兴(2018年10月改名中诚实业)的业务发展需要以及补充经营流动资金,苏州晟隽将其持有的博信股份全部股份,质押给了杭州金投承兴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公司(下称“杭州金投”)。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是上市公司股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18年11月,罗静将中诚实业持有的苏州晟隽股份也质押给了杭州金投。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介绍,杭州金投背后的股东包括江苏省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江苏国际信托”)、广州承兴(苏州晟隽控股股东,现中诚实业)、杭州锦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下称“杭州锦智”)。而江苏省国际信托以及杭州锦智的股权穿透之后,出现了A股上市公司江苏国信、江苏国资委以及杭州市政府的身影。 据东方财富Choice估算,苏州晟隽出质的博信股份全部股权的质押预警线为12.78元/股,平仓线为11.18元/股。7月16日,博信股份收盘价为12.72元,已低于估测的质押预警线。 眼下,随着罗静被刑拘、所持公司股份全部被司法冻结,其双重质押股权的问题被凸显出来。法律人士告诉上证报记者,如果之后罗静无力偿还债务导致债权人诉诸法律,质权人虽然在法律上有优先受偿权,但仍存在不确定的受偿风险。如上市公司因实际控制人被刑拘导致股价大幅下降,导致后续司法处置相关股权时处置价值低于债权本息等。 另外,在发布罗静持股被司法冻结公告的同日,博信股份还公告称,博信股份监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监事周舒天和黎书文的书面辞职报告,两人因个人原因辞职。辞职后,周舒天、黎书文不再担任公司其他任何职务。 据了解,周舒天和黎书文均是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博信股份2019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被选举为公司监事。根据博信股份公告,彼时周舒天和黎书文均在罗静的关联企业任职,与苏州晟隽及罗静存在关联关系。[详情]

风波中蒋锦志罕见现身 直播仅面向诺亚客户及理财师
风波中蒋锦志罕见现身 直播仅面向诺亚客户及理财师

  原标题:风波中的蒋锦志罕见现身 直播半小时观看审核严格 参与客户沟通会审核严格,直播开始时7000余人观看,蒋锦志罕见现身被指回应负面传闻 7月16日下午四点,蒋锦志如约而至。 近期,一篇自媒体“八卦文”将长居中国香港的蒋锦志和其执掌的百亿私募景林资产推上风口浪尖。罕见的是,一直颇为低调的蒋锦志,除了7月14日朋友圈发布为同事庆生消息回应传闻,两天后选择直播召开客户沟通会。 一位观看直播的理财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直播时长仅半小时,蒋锦志所说的内容跟之前类似,估计现身目的是为了辟谣。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直播审核严格,只针对诺亚客户和理财师,记者此前联系多位景林资产工作人员提及观看直播,均被拒绝。 记者获悉,半小时的客户沟通会,蒋锦志回答了6个问题,包括景林资产15年内做对了什么以及有何遗憾。 成立于2004年的景林资产,在私募圈以“规模大、业绩好”闻名,曾创下十年十倍的高回报。目前持仓五粮液、同仁堂、阿里巴巴等多家被业内视作“高壁垒”的企业。不过,近两年景林资产业绩波动大,2018年旗下多只基金亏损,蒋锦志管理的“王牌产品”金色中国基金亏损幅度高达22.89%。 客户沟通会六问 一问:成立15年,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有缺憾? 蒋锦志:选对了优秀的行业龙头公司并坚持了长期高仓位持有,短期波动性是我们的缺憾。 二问: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如何平衡? 蒋锦志:景林的投资决策都是基于公司未来长周期确定性增长而做出的买入决策。如果一个基金靠消息或靠题材,周转率不会低。 三问:团队内部如何协调分工? 蒋锦志:强调投研,研究员至少每人每年出3-5篇深度行业或个股研究报告,一般由研究员提出观点,行业小组、基金经理、公司内先后讨论。 四问:在目前的行情下,还是以消费股为主吗? 蒋锦志:消费升级是十年以上的大趋势,只要是中国的一流消费品品牌,就会是一个收入潜力巨大的公司。 五问:对景林资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蒋锦志:希望我们的投资人能够像投资优秀公司一样,长期持有我们的产品。 六问:对中国经济未来面对的境内外复杂环境,该如何看? 蒋锦志:GDP的下行并不意味着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足够大。 现身 直播仅面向诺亚客户及理财师 蒋锦志本次客户沟通会直播名为“景林存续沟通与理念分享”,仅能在微诺亚APP观看,并面向诺亚客户及理财师。观看直播前,APP会认证登录账号,非诺亚客户及理财师均不能观看。 这次直播在业内颇受关注,但因为审核严格,多位私募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想看,但看不到”。记者从知情人士获得的直播画面显示,直播开始时,在线人数为7000余人。直播开始前,主持人对大家强调,不能回看,仅此一次。 直播结束后,记者尝试点击视频链接,发现该视频已被下架。 整场直播仅持续半小时,其间蒋锦志回答了6个问题,包括复盘十五年投资生涯对错、景林资产奉行的价值投资如何与趋势投资平衡、内部如何协调分工、投资趋势、机构未来发展规划、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蒋锦志强调,景林价值基金换手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8年换手率仅1倍,2019年截至7月15日换手率只有0.38倍。他表示:“如果基金靠消息或靠题材,周转率不会低。” 同时,针对有媒体把景林资产一级市场投资的项目,归在了景林资产二级市场产品下,蒋锦志回应称,实际上大部分PE项目本身规模和体量不大,稍微投资了一点就容易到持仓前列;这些持仓被不少媒体算在了二级市场下面,与景林资产二级市场实际的持仓不符。 “熟悉我们的客户和渠道知道,我们主要持仓是在中大盘蓝筹股上,而且持有期相对较长。”他说。 一位观看了本次沟通会的理财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沟通会主要内容包括景林过往业绩、未来投资方向。“谈到的内容跟之前都差不多,估计现身主要目的是针对之前的负面新闻,出面辟谣”。 其实,7月14日,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发布声明表示,注意到在个别媒体、互联网平台上,有关于公司实际控制人蒋锦志先生负面信息的文章,相关文章严重失实,涉嫌诽谤,将启动相关法律程序,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当晚,蒋锦志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张为同事庆祝生日的照片。 据靠近景林资产的知情人士透露,蒋锦志目前主要在中国香港生活,主要工作内容是投研,“其他事情都放下了”。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篇引发业内关注的自媒体文章目前已被删除。 大佬 以投资回报率高闻名业界 去年18只基金亏损 成为“私募一哥”、景林资产“大当家”前,蒋锦志的履历颇为耀眼。 1992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国际金融学硕士学位至1995年年间,蒋锦志任深圳证券交易所业务监管部经理,1996年至2001年,其在国内最大券商之一国信证券担任总裁办总裁助理。此后,先后在深圳市正达信投资有限公司、粤海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蒋锦志2004年创办了景林资产,这是一家以投资境内、外上市公司股票为主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管理着100多亿海外资金、60多亿人民币阳光私募基金以及30多亿PE基金共计200亿的海内外资金,为业内老牌百亿级私募。 新京报记者发现,多位业内人士对景林资产的评价一致:低调、业绩出色,同时,拿到的资源也是“业内顶级”。 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景林资产法人代表为高云程,董事长为蒋锦志。同时,蒋锦志还在上海景林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据新京报记者统计,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登记备案的基金达192只。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蒋锦志管理的金色中国基金,2004年至2014年,在扣除管理费及业绩提成后,为投资者创造了十年十倍的高回报,截至2018年末,基金累计收益达1735.42%。 2006年,景林资产开始发行人民币基金,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景林稳健至2019年初,净值为4.3777元,年化收益率超过20%。 除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蒋锦志还涉足股权投资,其在2009年投资的中国圣牧于香港上市,因此获得近30倍的回报。蒋锦志所领导的PE管理公司景林投资曾被清科及China Venture评为中国前十名的PE投资机构。 “很少见到景林资产的人参加各种论坛,不过百亿级私募业绩评选中,它(景林资产)往往名列前茅。”一位投资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外,一位理财师告诉新京报记者,相比于一些私募机构掌门人偏向做销售,蒋锦志更务实,更钻研业务。 不过,这家公司2018年遭遇滑铁卢。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8年景林资产管理的股票私募产品有公开数据的为19只,去年18只亏损,平均回报率为-23.17%。其中,外贸信托·锐进29号景林多元策略、平安财富·投资精英之景林和景林优选金斧子云顶9号的亏损超30%。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蒋锦志管理的金色中国基金业绩同时下滑,亏损幅度高达22.89%,动态回撤值为-28.8%,大幅跑输恒生指数。与此同时,景林资产另外两大“明星”基金经理高云程、蒋彤也在2018年出现了业绩下滑,高云程管理的景林稳健亏损23.27%,蒋彤代表产品景林丰收亏损25.19%。 进入2019年,景林资产业绩好转,重回业绩排行榜前列。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景林旗下两只代表产品,蒋锦志管理的景林价值子基金GS1期和高云程管理的投资精英之景林,2019年以来业绩分别为32.87%和51.05%,平均业绩超过30%,成为今年上半年业绩最好的百亿私募。 抄底 去年增持14企业,多为中国互联网企业 一位与蒋锦志有接触的投资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其做投资有耐心,看重长期资本的增值。而在蒋锦志为数不多的对外发言中,也体现了这点。去年接受诺亚采访时,蒋锦志表示,景林成立以来,已经经历过好几个市场周期。在市场低谷时,应该做更多的投资,在市场很热很热时,也应该特别小心。 事实上,这是蒋锦志一直以来的投资理念。多年前,蒋锦志在重回五道口金融学院分享投资理念时,曾谈道:“我未必卖在最高点,也未必买在最低点,有时不得不承受短期的痛苦。投资需要耐心、毅力和勇气,不单单是拥有智慧就可以了。” 去年四季度,景林资产大幅“抄底”中概股即可反映出这样的投资理念。当时美股纷纷“跳水”,而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据,景林资产四季度新进和增持了14家企业,主要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巴巴、陌陌、拼多多、哔哩哔哩等企业。其中,景林资产增持陌陌112.34万股,增持阿里巴巴85.55万股至279.77万股,增持好未来80.3万股至94.98万股,增持脸书15.54万股至125.4万股。 此外,景林资产还新进拼多多、哔哩哔哩、汽车之家、网易、微博、微软等9家企业。截至2018年底,在美投资共计25家企业。同时,今年第一季度,景林资产又增持FB、拼多多、欢聚时代、好未来等。 “景林资产在A股、H股的布局,同样也是有壁垒,价值高的企业。”前述投资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景林资产在A股、H股的投资同样体现了景林价值投资的理念,其中以五粮液、同仁堂等为代表。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景林资产目前持有8只A股,分别是五粮液、大华股份、富安娜、英派斯、天宇股份、圣达生物、合盛硅业、福达合金。其中旗下景林价值基金、景林全球基金重仓大华股份,分别持有1882万股、1990万股。景林价值基金还持有1053万股五粮液股份。按照7月16日市价计算合计市值超20亿元。 同时,景林资产持有6只H股,涉及同仁堂国药、康臣药业、绿城服务、福莱特玻璃、海底捞、方达控股。其中,同仁堂国药持股数3018万股、绿城服务持股6930万股。作为基石投资者,分别投资海底捞、方达控股9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 新京报记者 张姝欣[详情]

风波中的蒋锦志罕见现身 沟通会直播半小时审核严格
风波中的蒋锦志罕见现身 沟通会直播半小时审核严格

  原标题:风波中的蒋锦志罕见现身 直播半小时观看审核严格 7月16日下午四点,蒋锦志如约而至。 近期,一篇自媒体“八卦文”将长居中国香港的蒋锦志和其执掌的百亿私募景林资产推上风口浪尖。罕见的是,一直颇为低调的蒋锦志,除了7月14日朋友圈发布为同事庆生消息回应传闻,两天后选择直播召开客户沟通会。 一位观看直播的理财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直播时长仅半小时,蒋锦志所说的内容跟之前类似,估计现身目的是为了辟谣。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直播审核严格,只针对诺亚客户和理财师,记者此前联系多位景林资产工作人员提及观看直播,均被拒绝。 记者获悉,半小时的客户沟通会,蒋锦志回答了6个问题,包括景林资产15年内做对了什么以及有何遗憾。 成立于2004年的景林资产,在私募圈以“规模大、业绩好”闻名,曾创下十年十倍的高回报。目前持仓五粮液、同仁堂、阿里巴巴等多家被业内视作“高壁垒”的企业。不过,近两年景林资产业绩波动大,2018年旗下多只基金亏损,蒋锦志管理的“王牌产品”金色中国基金亏损幅度高达22.89%。 客户沟通会六问 一问:成立15年,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有缺憾? 蒋锦志:选对了优秀的行业龙头公司并坚持了长期高仓位持有,短期波动性是我们的缺憾。 二问: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如何平衡? 蒋锦志:景林的投资决策都是基于公司未来长周期确定性增长而做出的买入决策。如果一个基金靠消息或靠题材,周转率不会低。 三问:团队内部如何协调分工? 蒋锦志:强调投研,研究员至少每人每年出3-5篇深度行业或个股研究报告,一般由研究员提出观点,行业小组、基金经理、公司内先后讨论。 四问:在目前的行情下,还是以消费股为主吗? 蒋锦志:消费升级是十年以上的大趋势,只要是中国的一流消费品品牌,就会是一个收入潜力巨大的公司。 五问:对景林资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蒋锦志:希望我们的投资人能够像投资优秀公司一样,长期持有我们的产品。 六问:对中国经济未来面对的境内外复杂环境,该如何看? 蒋锦志:GDP的下行并不意味着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足够大。 现身  直播仅面向诺亚客户及理财师 蒋锦志本次客户沟通会直播名为“景林存续沟通与理念分享”,仅能在微诺亚APP观看,并面向诺亚客户及理财师。观看直播前,APP会认证登录账号,非诺亚客户及理财师均不能观看。 这次直播在业内颇受关注,但因为审核严格,多位私募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想看,但看不到”。记者从知情人士获得的直播画面显示,直播开始时,在线人数为7000余人。直播开始前,主持人对大家强调,不能回看,仅此一次。 直播结束后,记者尝试点击视频链接,发现该视频已被下架。 整场直播仅持续半小时,其间蒋锦志回答了6个问题,包括复盘十五年投资生涯对错、景林资产奉行的价值投资如何与趋势投资平衡、内部如何协调分工、投资趋势、机构未来发展规划、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蒋锦志强调,景林价值基金换手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8年换手率仅1倍,2019年截至7月15日换手率只有0.38倍。他表示:“如果基金靠消息或靠题材,周转率不会低。” 同时,针对有媒体把景林资产一级市场投资的项目,归在了景林资产二级市场产品下,蒋锦志回应称,实际上大部分PE项目本身规模和体量不大,稍微投资了一点就容易到持仓前列;这些持仓被不少媒体算在了二级市场下面,与景林资产二级市场实际的持仓不符。 “熟悉我们的客户和渠道知道,我们主要持仓是在中大盘蓝筹股上,而且持有期相对较长。”他说。 一位观看了本次沟通会的理财师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沟通会主要内容包括景林过往业绩、未来投资方向。“谈到的内容跟之前都差不多,估计现身主要目的是针对之前的负面新闻,出面辟谣”。 其实,7月14日,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发布声明表示,注意到在个别媒体、互联网平台上,有关于公司实际控制人蒋锦志先生负面信息的文章,相关文章严重失实,涉嫌诽谤,将启动相关法律程序,追究肇事者的法律责任。当晚,蒋锦志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张为同事庆祝生日的照片。 据靠近景林资产的知情人士透露,蒋锦志目前主要在中国香港生活,主要工作内容是投研,“其他事情都放下了”。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篇引发业内关注的自媒体文章目前已被删除。 大佬  以投资回报率高闻名业界 去年18只基金亏损 成为“私募一哥”、景林资产“大当家”前,蒋锦志的履历颇为耀眼。 1992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国际金融学硕士学位至1995年年间,蒋锦志任深圳证券交易所业务监管部经理,1996年至2001年,其在国内最大券商之一国信证券担任总裁办总裁助理。此后,先后在深圳市正达信投资有限公司、粤海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蒋锦志2004年创办了景林资产,这是一家以投资境内、外上市公司股票为主的资产管理公司,目前管理着100多亿海外资金、60多亿人民币阳光私募基金以及30多亿PE基金共计200亿的海内外资金,为业内老牌百亿级私募。 新京报记者发现,多位业内人士对景林资产的评价一致:低调、业绩出色,同时,拿到的资源也是“业内顶级”。 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景林资产法人代表为高云程,董事长为蒋锦志。同时,蒋锦志还在上海景林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据新京报记者统计,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登记备案的基金达192只。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蒋锦志管理的金色中国基金,2004年至2014年,在扣除管理费及业绩提成后,为投资者创造了十年十倍的高回报,截至2018年末,基金累计收益达1735.42%。 2006年,景林资产开始发行人民币基金,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景林稳健至2019年初,净值为4.3777元,年化收益率超过20%。 除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蒋锦志还涉足股权投资,其在2009年投资的中国圣牧于香港上市,因此获得近30倍的回报。蒋锦志所领导的PE管理公司景林投资曾被清科及China Venture评为中国前十名的PE投资机构。 “很少见到景林资产的人参加各种论坛,不过百亿级私募业绩评选中,它(景林资产)往往名列前茅。”一位投资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此外,一位理财师告诉新京报记者,相比于一些私募机构掌门人偏向做销售,蒋锦志更务实,更钻研业务。 不过,这家公司2018年遭遇滑铁卢。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8年景林资产管理的股票私募产品有公开数据的为19只,去年18只亏损,平均回报率为-23.17%。其中,外贸信托·锐进29号景林多元策略、平安财富·投资精英之景林和景林优选金斧子云顶9号的亏损超30%。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蒋锦志管理的金色中国基金业绩同时下滑,亏损幅度高达22.89%,动态回撤值为-28.8%,大幅跑输恒生指数。与此同时,景林资产另外两大“明星”基金经理高云程、蒋彤也在2018年出现了业绩下滑,高云程管理的景林稳健亏损23.27%,蒋彤代表产品景林丰收亏损25.19%。 进入2019年,景林资产业绩好转,重回业绩排行榜前列。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景林旗下两只代表产品,蒋锦志管理的景林价值子基金GS1期和高云程管理的投资精英之景林,2019年以来业绩分别为32.87%和51.05%,平均业绩超过30%,成为今年上半年业绩最好的百亿私募。 抄底  去年增持14企业,多为中国互联网企业 一位与蒋锦志有接触的投资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其做投资有耐心,看重长期资本的增值。而在蒋锦志为数不多的对外发言中,也体现了这点。去年接受诺亚采访时,蒋锦志表示,景林成立以来,已经经历过好几个市场周期。在市场低谷时,应该做更多的投资,在市场很热很热时,也应该特别小心。 事实上,这是蒋锦志一直以来的投资理念。多年前,蒋锦志在重回五道口金融学院分享投资理念时,曾谈道:“我未必卖在最高点,也未必买在最低点,有时不得不承受短期的痛苦。投资需要耐心、毅力和勇气,不单单是拥有智慧就可以了。” 去年四季度,景林资产大幅“抄底”中概股即可反映出这样的投资理念。当时美股纷纷“跳水”,而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据,景林资产四季度新进和增持了14家企业,主要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巴巴、陌陌、拼多多、哔哩哔哩等企业。其中,景林资产增持陌陌112.34万股,增持阿里巴巴85.55万股至279.77万股,增持好未来80.3万股至94.98万股,增持脸书15.54万股至125.4万股。 此外,景林资产还新进拼多多、哔哩哔哩、汽车之家、网易、微博、微软等9家企业。截至2018年底,在美投资共计25家企业。同时,今年第一季度,景林资产又增持FB、拼多多、欢聚时代、好未来等。 “景林资产在A股、H股的布局,同样也是有壁垒,价值高的企业。”前述投资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景林资产在A股、H股的投资同样体现了景林价值投资的理念,其中以五粮液、同仁堂等为代表。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景林资产目前持有8只A股,分别是五粮液、大华股份、富安娜、英派斯、天宇股份、圣达生物、合盛硅业、福达合金。其中旗下景林价值基金、景林全球基金重仓大华股份,分别持有1882万股、1990万股。景林价值基金还持有1053万股五粮液股份。按照7月16日市价计算合计市值超20亿元。 同时,景林资产持有6只H股,涉及同仁堂国药、康臣药业、绿城服务、福莱特玻璃、海底捞、方达控股。其中,同仁堂国药持股数3018万股、绿城服务持股6930万股。作为基石投资者,分别投资海底捞、方达控股9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 新京报记者 张姝欣[详情]

萝卜章、假合同 难解的供应链金融风控题
萝卜章、假合同 难解的供应链金融风控题

  原标题:“萝卜章”、“假合同” 难解的供应链金融风控题 来源:北京商报网 供应链金融作为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备受瞩目,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但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却事故频发,此次诺亚踩雷事件再次将监管漏洞所导致的“萝卜章”、“假合同”等问题呈现在公众眼前。在分析人士看来,企业需要深刻认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的风险,尤其是主体风险产生的机理,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是稳妥、有效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诺亚踩雷非个别案例 2019年7月8日,诺亚财富踩雷事件再一次将供应链金融推向了风口浪尖。诺亚财富旗下上海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的信贷基金为承兴国际控股相关第三方公司提供供应链融资,总金额为34亿元人民币。承兴国际控股实际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诈活动被中国警方刑事拘留,而承兴为了骗取资金而质押登记的京东应收账款,又被京东方面确认系伪造。而诺亚财富并不是第一个在供应链金融操作中“翻船”的公司。 据业内人士透露,例如承兴事件的供应链骗局在业内并不鲜见。近几年来布局供应链金融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部分公司原本指望借此顺利转型,却由于在供应链金融操作中缺乏经验,反而面临巨额亏损。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就有包括*ST华业(、*ST九有、宁波东力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公告披露了其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遇到的合同诈骗、失去有效控制等风控问题。 “萝卜章”作为各种违规交易行为的体现,对公司资本运行所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诺亚财富在经历了此次事件后,股价暴跌逾20%,并被查封银行账户。与诺亚财富境遇类似的还有同样遭遇了“萝卜章”事件的*ST华业。2018年9月*ST华业受困于应收账款债权造假问题,直接导致公司存量应收账款101.89亿元面临部分或全部无法收回风险。涉及金额上百亿的“萝卜章”事件,也让*ST华业一蹶不振。公司股票在2018年年度报告披露后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风控管理是关键 诺亚财富踩雷事件使供应链金融蒙上了阴影,也使各行各业意识到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作用。 通过诺亚事件的“萝卜章”、“假合同”,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在风控监管方面存在的巨大隐患和问题。“对于诺亚财富这种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就是要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鑫表示,诺亚财富涉及到严重的交易真实性问题,这也是供应链金融在操作中的主要风险之一。 同时,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也造成了供应链金融在实际操作中资金风险加大。参与主体机会主义是参与交易或交换的各方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损坏他人,违背约定的规则而导致的风险,是一种主观的行为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宋华认为,这种主观的机会主义的产生是源于供应链经营中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事前信息不对称,借方企业为成功得到资金,往往会向贷方传递有利于自己的积极信息而隐瞒负面信息,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事后信息不对称,则往往伴随着道德风险的产生,在贷方提供融资后,由于所提供资金的真实流向以及借方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行为并不能总被贷方所知,从而很难对借方的行为进行完全监督,从而大大增加了贷方融资的风险性。 “供应链金融频频爆雷核心问题其实还是在风控管理问题上。”李鑫谈道,“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本来应该是通过‘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合一’来掌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及交易情况,以此实现有效风控。但许多机构虽然名义上做的是供应链金融,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做到‘三流合一’,而是还是做传统的抵质押贷款,相当于还是把风控押在抵质押物上,这样的话如果抵质押物出问题,自然就面临风险。”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需要很强的风控水平,而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则是稳妥、有效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关键,但遗憾的是当前很多做供应链金融的公司并没有完全建立起风控意识。 推广智能化 供应链金融要想进一步前行,智能化、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当前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合约管理模式,人工摘录效率低、操作风险高且耗时长,同时合约方存在信息壁垒,沟通成本高、验真难,很有可能遇到萝卜章、假合约、假冒代签等风险。对此,金融壹账通投资一账通业务中心副总经理潘玲指出,要杜绝层出不穷的合约“黑天鹅”事件,合约管理必须要进入智能化时代,用先进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底层资产穿透,规避合约造假风险。潘玲同时指出,现在各家金融机构都在重视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萝卜章”事件提醒从业者,仅仅用科技对业务进行赋能还不够,还要对经营管理进行赋能,尤其是内控流程仅靠纸面规定和人员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唯有通过科技手段才能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尽管供应链金融在监管等方面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供应链金融让众多中小企业摆脱银行贷款的限制,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资金,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存在核心企业的情况下,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确实是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的良方。”李鑫谈道,“供应链金融发展前景还是比较良好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科技的时代,供应链金融也是容易被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改造的主要领域之一。比如银行目前普遍在做的交易,其中主要的一块业务之一就是供应链金融,将其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等结合起来,就更能验证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交易真实性。”[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微博/微信扫一扫

诺亚财富实时行情

一图读懂诺亚事件关联方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