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急着表白! 央行系统显示承兴与诺亚交易61笔 京东百亿应收账款确认函赫然可见!
随着诺亚旗下歌斐资产34亿踩雷承兴国际控股事件的发酵,焦点开始指向事情的关键:承兴国际控股在相关方的应收账款上是否存在造假问题?
在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写给全体员工的信里称:“我们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系列基金,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简称‘承兴’)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承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欺诈日前被中国警方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其所相关方,是指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商登记信息显示,该公司董事长为承兴国际控股董事长罗静,股东则为自然人罗伟,其同时是一系列“承兴”系公司的法人代表。
不过,上市公司承兴国际控股7月9日傍晚发布公告欲与之切割,称:广州承兴并非本集团公司成员,而本集团与京东之间并未订立合同。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企查查了解到,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为罗静,旗下一家全资子公司为广州承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以承兴国际控股的公告里,究竟是撇清和“广东承兴”还是“广州承兴”的关系?
7月9日上午,京东方面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个事情和京东无关。是承兴伪造和京东的业务合同对外诈骗,对于这种行为,我们非常震惊,并且已经配合受害公司进行了报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央行征信系统发现,目前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有71笔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登记记录。据记者统计,质权人为歌斐资产的共有58笔,质权人为诺亚(上海)融资租赁的共有3笔。
从时间来看,歌斐资产与广东承兴最早的转让登记发生在2017年10月,转让标的即为广东承兴控股对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2.18亿元应收账款。
而最新的一笔登记发生在2019年6月10日,转让标的同样是广东承兴控股对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债权,金额为2.59亿元。京东的确认函亦赫然可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央行征信系统里登记的这58份笔交易,其转让标的基本上都是广东承兴对京东的应收账款,时间跨度为2017年10月-2019年6月,每笔金额在1.4-2.5亿元之间。若进一步加上诺亚租赁的3笔交易,粗略估算累计交易规模在百亿以上。
对这些交易,京东完全否认。
京东方面有关承兴事件的情况说明为:
1. 广东承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承兴)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在京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兴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此,京东也已经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2. 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歌斐)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规和风险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就歌斐被诈骗一事,京东已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
3. 我们希望歌斐正视其管理问题,在提高自身专业性上面做好功夫,而不要试图通过混淆视听一味推卸责任。歌斐无端对京东发起诉讼的行为已经对京东的声誉产生了严重影响,京东严正谴责歌斐枉顾事实的作为,并保留对其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诺亚对于旗下歌斐资产起诉承兴及京东相关事项的说明称,相信真相只有一个,相信相关司法机关会依法查明真相,將积极通过民事和刑事程序尽责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尊重司法机关的最终裁决。目前我们可以对公众告知事实如下:
1. 承兴国际相关方为京东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
2. 歌斐已经就这个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
3. 歌斐正在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并尊重司法机关最终的判定结果
这场“踩雷”事件,似乎正在演变成一场罗生门。
“可能有一部分(应收账款转让)是真实的,后来为了融资虚构业务规模。”北京某保理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之所以会出现虚假公章,虚开发票,虚假合同,大概率问题出在“没有面签”上,面签即金融机构的核保核签,“一直都要求两人在现场,拍照或者录像,这也是金融机构用章前述合同的基本原则。但金融机构为什么不核保核签,大概率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疏忽导致未有发现公章造假。”
“据我掌握的情况,承兴一直是拒绝面签的!”上述保理公司负责人说。
“问题总结最后一定是承兴虚构资产,金融机构没有尽到管理责任或者说没有发现,至于京东和苏宁内部工作人员是否参与不得而知了。”上述保理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有个很要命的常识好多机构没关注,授权文化产品是可以向授权方查询,也可以在品牌表示上看授权标识,只需要你去他的终端店里找一件授权产品,打电话给授权方核实就可以了,我估计很多机构当时压根没去做那么细的调查。”
责任编辑:赵子牛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