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月20日消息,“新技术对金融的影响与变革”2019新春论坛于1月20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新技术对金融的影响与变革”。中国银保监会创新监管部处长蒋则沈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蒋则沈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金融科技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为三个周期相互影响、叠加互动:科技周期、经济周期以及金融周期。
同时,蒋则沈表示,技术发展进步及其影响不可回避,金融业也概莫能外,需要关注和面对以下趋势,加强准备和应对:一是人口全面互联网化。二是技术积累了一定周期达到可应用阶段时,普及速度很快,有一定突发性。三是金融服务和具体互联网场景的融合是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和思考的命题。
最后,在总体概念层面的讨论之余,蒋则沈提到,金融科技未来将需要更多进一步细分领域的研究和讨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听到前面领导和专家们的发言深受启发也获益匪浅,特别是从大历史角度讨论金融与科技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金融科技从2016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定义到现在,已经过去近三年的时间了,金融科技这一概念未来走向是什么,是停留在抽象化的总体定义层面,还是“落地”演化为更多细节性探讨,值得我们思考。此前,从2013年开始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热烈讨论,但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仍无法廓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内涵和规范外延究竟是什么,到了2015年以后整个讨论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所以,金融科技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对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类现象做出的简单标签化的陈述,还是同历史相比有着特殊化、深层次的影响性,甚至改变金融业的业务模式,解决长期性的金融难题?这些都需要将金融科技“抽象化”的讨论进一步推进为“具象化”的分析。
从个人很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出发,分析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周期性、渐进性和选择性三个角度思考。
首先,从周期性来看,也是一种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讨论金融科技的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妨视为三个周期叠加的推动结果。第一个是科技周期,第二个是经济周期,第三个是金融周期,三个周期都不是相互孤立隔离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周期演变,新技术的创造涌现以及波动,对经济金融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显著。技术对全球和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技术周期的问题,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平滑的线性发展过程,有着突破性技术的出现,也有技术的瓶颈和停滞期,有着新技术集中涌现爆发的阶段,也有相对平稳沉寂的阶段。不同的技术周期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创新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金融科技作为经济现象和金融现象,也不可能超越技术周期的运行,独立实现突破性发展,而是需要尊重技术变革、演进和波动的规律。
其次,从渐进性来看。技术对人类经济和金融影响是个渐进的过程。技术不是平等、同时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同行业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适用性也是不同的。新技术发展变革过程中,一般会首先影响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进而逐渐或间接影响到技术不是敏感的行业。
第三,回到金融业本身,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金融业对于技术周期的跟随,以及技术的应用是具有选择性的,不是所有技术,即使它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即使它处于一个可应用的阶段,都会立刻对金融行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金融业对于技术的应用要求是苛刻挑剔的。记得2006年参加过的一次金融业新技术交流会,有两家初创企业介绍了两个引人关注的技术模式,一个是二维码技术,一个是指纹支付技术。两个创业公司充满激情介绍了他们的商业模式,并展望这两项技术的应用将彻底替代实体银行卡。在现场其展示的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是清晰可信的。但经过十几年的检验,这两个商业模式应用到我们实际生活当中,没有对实体银行卡产生完全替代。原因在于这家企业的指纹支付的模式没有解决商业银行出金动账操作的风控要求与依赖第三方机构的指纹比对进行身份核实的矛盾,银行保管客户资金安全的严苛义务,与核验客户身份真实性的自主性需求,导致通过第三方进行预留指纹和比对核验在风控上“不可行”或“不可信赖”。另外一家公司介绍了二维码技术模式,与现在二维码应用已非常接近。但从2006年到2013年,二维码在国内的实际推广使用却经历七年的时间。这七年实际上是二维码支付所需要的设备、网络、社会需求、客户使用习惯等要素所需要的一系列积累准备时间。在2006年,还没有3G网络和智能手机,所有二维码的生成、扫码受理等环节需要重新搭建物理和业务环境,这是一个庞大产业链的重构。而到了2013年,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子支付的普及,人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二维码生成和掌握自己的手持扫描设备,二维码支付才具有了具体应用的条件。
技术影响社会、经济,也就必然影响金融业,金融业对技术的应用从来没有停滞过,未来也会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面向未来,有三个方面的趋势值得关注并做出准备。
一是人口的全面互联网化。这个趋势从目前来看,人口互联网化已经不是50%、60%的问题,未来可能是100%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所有的客户行为实际上是互联网的行为,而不再是简单面对面的行为,这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构建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方式,以及相应服务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和成本经济性的问题。
二是技术积累了一定周期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时,往往具有很快的普及速度。这种快速普及容易形成“先发优势”和“寡头格局”。金融行业应用技术普遍比较谨慎,在面对技术应用的“突发性”和“垄断性”特点时,在战略准备和介入时机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思考。
三是需要关注金融业务和具体场景的融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使用一个APP时都希望所有功能服务放在统一的APP完成。传统物理网点服务模式下,相对于其他服务场景,银行服务独立运行、独立空间、独立操作的环节设置如何与互联网环境有机结合,取得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也需要新的思考。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