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文:以高水平对外开放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韩永文:以高水平对外开放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年12月09日 12:28 新浪财经

安装新浪财经客户端第一时间接收最全面的市场资讯→【下载地址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12月9日,新浪财经2020年会暨第13届金麒麟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聚焦“十四五”——构建新格局 重塑新优势。论坛期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韩永文发表了题为《促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的主旨演讲。

  韩永文表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特别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在韩永文看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内外需市场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连通、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经济封闭运行,而是要通过发挥内需动力,吸引外部要素资源自发地、更多地流入中国市场,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联通、相互依存。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的趋利性流动、市场主体追逐商机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韩永文说。

  韩永文指出,我国所具有的巨大市场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增长空间,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巨大的工业体系和系统完备的配套能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改善、提升的潜力,中国良好的发展前景,都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优秀企业、资本技术要素向中国汇聚。

  “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好这些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高、经济韧性强的比较优势,以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市场营商环境、更稳定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安排,利用国际要素助力、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韩永文表示。

  韩永文认为,当前,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和明年开始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中,有几件具体的事情应该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推进我国与国际社会对经济技术合作:

  第一、进一步提高我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衔接能力,巩固我国稳定的海外重要能源、资源供应渠道和供应基地,确保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能源、重要资源海外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韩永文指出,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的进口依存度高达70%和80%以上;铁矿、铜精矿、等重要矿产资源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高端芯片、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模具等的进口依存度很高,花费的外汇最多;石油化工生所需的一些高端、精细原材料的进口依存度极高,甚至100%。

  “解决能源、基本原材料供给端瓶颈制约,从长期看,要靠技术进步加大能源革命,大幅度提高新能源生产比重,下大力气推行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和能源消费替代。从短期看,必须千方百计加强与能源、资源产出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维护国际市场供应渠道稳定。要在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建立以我为主的海外能源、资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韩永文说。

  第二、要研究通过一些有效而又能够被西方国家和国际市场接受的开放合作方式,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冲破封锁樊篱,积极参与世界基础科学研究,为我国创新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支持,也为全球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要根据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中一些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短板和重要“卡脖子”环节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研究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开拓与国外科技研究机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的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贸区政策试验,吸引外国企业在中国自贸区设立生产基地、合作研发基地。

  第三、加强与西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为题材,加大与国际机构、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推进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生态和环境保护发展;以我国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抓手,积极探索开展与国际社会和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四、加快推进人民币更多地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在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活动中人民币结算的地位,尤其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扩展地位、拓展影响。

  韩永文表示,我国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和先进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很高的大国,应该利用我国在国际需求市场上的独特地位和长期的供需关系,在出口国推进建立广泛的人民币结算体系。

  “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人民币结算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以人民币为计价、交易、结算货币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服务贸易等产品出口等跨境金融服务。”韩永文说。

  以下为实录: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国际形势,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特别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推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形成自动调节促进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

  培育形成自动调节促进国民经济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增强要素资源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畅通要素资源市场流动的体制机制。为此,要继续深化推进实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消除“条条块块”间掣肘资源配置、阻隔要素资源流动,特别是分割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与市场化流动的行政性樊篱,坚决化解阻碍我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各种阻力和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循环。这就需要各地在未来发展中,特别是眼下上上下下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之际,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全局性谋划,自觉地将一域一地的发展置于全国“一盘棋”中来考量;将本地区的发展置于贯彻落实国家已经确定好形成的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来平衡;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周边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布局以及各自比较优势客观分析基础之上,来进行理性、客观、系统性思考与谋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地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的要求。决不能再走割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阻滞资源、要素流动和自我循环发展的路子。

  二、加快培育内需市场体系,增强自主自强的国内市场供给体系,提高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矛盾的关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持久地释放发展活力与动力,不断地发掘市场需求潜力,增强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支撑。

  一是,要继续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放松,并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目前,我国多数产业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区域间生产力布局同质化和竞争无序的问题仍很普遍;大多数生产领域存在着结构性生产能力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虽然前几年的去产能改革在消除落后和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市场盲目冲动、行政力量盲目支持,助长资源低效配置和低端制造盲目发展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低端、落后产能在区域间转移、交易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不能放松,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供给结构不平衡、长短板不均衡,特别是要解决好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关键环节供给能力薄弱、关键技术供给不足、核心技术供给缺失的矛盾。要更多地用市场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继续去落后产能、继续去支持落后产能生存并在继续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和债务高杠杆。要更多地用市场的力量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和理性竞争,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市场动态平衡。

  二是,要积极释放居民消费市场潜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扩大消费需求是未来支撑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最终消费比率上下更大功夫。近几年,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重为55.4.%,其中居民最终消费比重仅为38.8%。这两个比重与最高年份1983年的67.3%和53.2%相比分别相差11.9个和14.4百分点,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低20个百分点左右。“十四五”期间应该通过推进系统化的改革和政策安排,加速扭转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使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真正成为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十四五”期间要把促进、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使中等收入群体达到6亿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为此,需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居民收入有较快和合理的增长。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较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

  三是,要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特别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立国强基之本。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尤其是要放在稳定发展制造业上。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一些地方出现了“去工业化”倾向,以及不切实际地过多使用现代化和“智能化”制造,撕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社会就业结构,使社会就业结构失衡矛盾增大;互联网金融及其所谓的金融科技无序扩张、金融业的自我循环、不合理的资金与资本配置引发经济“脱实向虚”,都使中央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被弱化;一些虚拟经济发展形成了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无序挤出,实体经济发展的盈利空间不断被“虚拟经济”挤压、蚕食,线上挤线下、网络挤实体、假冒品牌假冒产品挤压诚实守信守法经营;金融产品的高利率、金融行业的高盈利使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成本加大,利润摊薄,许多中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这种扭曲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应该有针对性地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行规范与校正,努力消除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因素。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内外需市场本来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连通、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经济封闭运行,而是要通过发挥内需动力,吸引外部要素资源自发地、更多地流入中国市场,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联通、相互依存。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的趋利性流动、市场主体追逐商机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0月 19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外国投资者蜂拥回流到快速增长的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报道说,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看看中国的城市化、中产阶级爆炸式增长和消费开支的演变——外国投资者一直试图找到投资这些宏大主题的方式。

  我国所具有的巨大市场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增长空间,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巨大的工业体系和系统完备的配套能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改善、提升的潜力,中国良好的发展前景,都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优秀企业、资本技术要素向中国汇聚。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好这些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高、经济韧性强的比较优势,以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市场营商环境、更稳定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安排,利用国际要素助力、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

  当前,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和明年开始推进规划实施的工作中,有几件具体的事情应该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推进我国与国际社会对经济技术合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我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衔接能力,巩固我国稳定的海外重要能源、资源供应渠道和供应基地,确保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能源、重要资源海外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的进口依存度高达70%和80%以上;铁矿、铜精矿、等重要矿产资源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高端芯片、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模具等的进口依存度很高,花费的外汇最多;石油化工生所需的一些高端、精细原材料的进口依存度极高,甚至100%。解决能源、基本原材料供给端瓶颈制约,从长期看,要靠技术进步加大能源革命,大幅度提高新能源生产比重,下大力气推行节约集约使用能源资源和能源消费替代。从短期看,必须千方百计加强与能源、资源产出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维护国际市场供应渠道稳定。要在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建立以我为主的海外能源、资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

  二是要研究通过一些有效而又能够被西方国家和国际市场接受的开放合作方式,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研究型大学冲破封锁樊篱,积极参与世界基础科学研究,为我国创新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支持,也为全球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要根据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中一些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短板和重要“卡脖子”环节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研究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开拓与国外科技研究机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的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贸区政策试验,吸引外国企业在中国自贸区设立生产基地、合作研发基地。

  三是,加强与西方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为题材,加大与国际机构、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推进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生态和环境保护发展;以我国承若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抓手,积极探索开展与国际社会和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四是,加快推进人民币更多地走向世界,扩大我国在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活动中人民币结算的地位,尤其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扩展地位、拓展影响。我国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和先进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很高的大国,应该利用我国在国际需求市场上的独特地位和长期的供需关系,在出口国推进建立广泛的人民币结算体系。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人民币结算体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以人民币为计价、交易、结算货币的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服务贸易等产品出口等跨境金融服务。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亚楠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10 健麾信息 605186 14.2
  • 12-09 森林包装 605500 18.97
  • 12-09 中晶科技 003026 13.89
  • 12-09 南凌科技 300921 32.54
  • 12-09 鼎通科技 688668 20.07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