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三口之家理财要有中长期投资眼光

2013年10月21日 17:18  作者:吕骐  (0)+1

  文/新浪财经 吕骐

  中年三口之家理财,一是要有中长期的投资眼光,一是把握好入市时间和仓位控制时间。合理配比,忌过分集中。

  【案例】47岁的赵阿姨,是一家传媒公司的职员,她的爱人在外资企业里从事技术性的工作,今年50岁,两人育有一女,目前正读高中。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大约是税后1.5万元,月支出约7千元。

  平时,夫妻俩会把工资结余部分存起来,再加上一些兼职收入,家庭可用于投资的资产大约是250万。家里的房子是结婚后时父母传下来的,没有房贷。

  几年前,赵阿姨到银行办了张贵宾理财卡,听从理财师的建议买了好几只基金。但由于自己不太懂这些,确切的名字一个也记住,大概是市场上较常见的几款混合型基金。中间一度有过收益,但因为没能及时赎回,最后在下跌趋势中匆匆结清离场,净值基本保持持平。

  2009年初,赵阿姨接触了某网络贷款公司,变得越发谨慎的她,先用小部分资金尝试了一把,后来有了信任感,就把手里的钱大量投入其中:用200万元购买年收益10%的产品,觉得很可靠;另有40万元做公益性理财,每年可获得1%的收益。

  从赵阿姨夫妇俩的投资理财经历来看,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教训?他们家庭月收入1.5万元,支出7千元,净储备超过50%,这是一个较高的比例,反映出他们的储蓄意识很强。而250万的投资资产相对他们的收入及支出来说相当多。夫妻俩目前仍在工作,除了工资收入,还投资了固定收益类产品,也会有收益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家庭资产处于上升阶段,净资产增速比较快。

  从投资情况来看,他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自己不懂基金。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如此,如果自己不懂,就做不好。虽然寻求了专业服务,但投错了门,又没作好功课盲目相信别人推荐。

  不懂产品,盲目投资,这也是目前大众理财的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存在这种现象。投资者在不了解投资基本原理时,自己去做投资,大多效果都不太好。举例来说,在美国,据券商统计,投资股市和基金散户的账户升值幅度,平均每年比大盘要低5%、6%左右,无法跑赢大盘。由此可见,散户在不了解产品,又不寻求专业服务的情况下,投资成绩欠佳。

  阶段性买入,减少判断失误

  针对不了解产品、又希望能做投资的投资者,我认为散户自己挑个股挑战性较高,是一种不适合的投资行为。这对夫妇选择购买基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寻求了专业人士服务。但他们对基金性质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基金组合方面也没有概念。实际上,我们在做基金投资时,应选择有互补性的基金,做一个合理搭配。

  一般投资者在投资时,尤其是投资股市时,最大的失误是时间把握不好。比如赵阿姨夫妇,在有收益时没及时赎回;在看到有下跌趋势时,就立刻结清。

  我有两点建议:一是在投资,特别是投资进股市这样波动性较大的市场时,应把眼光放长远,做一些长期的、阶段式的投资,大盘跌时买入一些,大盘涨时也买入一些,呈阶梯式续投。尤其是对时间把握不好的投资者,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在股市高时投得最多,在股市低时投得最少这样的错误。避免错误是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另一个建议是:当股市疯涨、或者其他投资产品卖得很火时,投资者就应静下心来考虑出手或者减仓。换言之,当大家都在跳楼甩卖时,则可以考虑入市或者增持。不要期望你可以每次踩点踩得很准,没人可以。很多人试图抄底却在更低位清仓,或高位清仓却在更高位再入市被套牢。目光要放的远一点。

  我所说的这两点,一是要有中长期的投资眼光,一是把握好入市时间和仓位控制时间。

  合理配比,忌过分集中

  关于互补性基金搭配我觉得可以从各个角度讲。比如股票基金,有的做蓝筹股,有的做创业板、中小盘。大盘和中小盘跑起来不一样,有些年大盘跑得快,有些年中小盘跑得快。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比较理性、混合的搭配。无论是在大盘还是中小盘,都会有一些基金注重高增长,有一些注重稳定收益。这代表了市场两种不同的方向。专业的理财师有时会建议投资人往其中一边稍作倾斜,这一方面看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看理财师对市场的判断。

  另外,我们可以从行业方面考虑基金投资搭配。如果基金对某个行业做得特别多,这样过于集中会让投资人承担行业风险。不是讲这样的基金一定不好,但投资人应该清楚风险因素。所以在购买基金时,不是单纯只知道基金的名字,基金的类别,还要了解它行业的细分状况,基金经理及其背后的运营团队,以及若干其他因素。这一般都是大众忽略的问题。

  那么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理财产品,我们应怎样进行选择和配比呢? 如果只考虑固定收益类和股权类产品,在国外,有一个高资产的理财投资原则,不是很科学,但也值得探讨:即固定收益类的资产配比至少相当于岁数。60岁时,固定收益类占60%; 70岁时,固定收益类占70%。当然,我们国情不一样,包括人均寿命,具体操作时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调整。

  (本文作者介绍:宜信财富首席财富管理专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家宴款待连战:吃羊肉泡馍
  • 体育欧冠-梅西造红牌+破门 巴萨客场2-0曼城
  • 娱乐台男星高凌风血癌病逝 生前旧照帅气
  • 财经三峡集团被曝工程招标违规多:一查一大片
  • 科技新浪科技2013年度风云榜颁奖盛典
  • 博客马未都:乾隆皇帝是个超强记忆力天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新校规出台:私处不准别人摸 考研成绩
  • 李锦:大集团重组成国企改革两大看点
  • 张庭宾:万吨黄金为人民币危机兜底
  • 叶檀:温州地下金融入虎笼
  • 王海滨:香港精神已死
  • 黄有光:中国房价并没有大泡沫
  • 郎咸平:人口红利是个伪经济学命题
  • 张化桥:余额宝想动银行的奶酪?
  • 叶檀:官员少消费 我们怎么办
  • 周展宏:“坏银行”为何受追捧?
  • 天天说钱:从政府的角度看房价
  • 中国楼市“泡沫”绝无可能破裂 老艾:股票费用是期货28倍 呼吁降费取消印花税 北京应聚集更多外来人口 跟负能量的人在一起会错失股市十年 揭开混合所有制这张皮:让国企化妆逃跑 中国为何要将人民币国际化? 马年股基冠军陈扬帆:高价股涌现是牛市特征 从《来自星星的你》看韩国地权 马年马拉松是不是正能量流行病? 捷豹路虎在印度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