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班妮
马拉松是一夜之间在国内火的厉害。以潘石屹、郁亮为首的商界名人带起了一股马拉松热,原来一直是名流象征的高尔夫运动好像也瞬间过气;另一方面,各体育品牌赞助了大大小小各种跑步赛事,一时间很多媒体上都出现了大量关注马拉松的文章,某财经媒体甚至还搞了一期跑步特刊,马拉松被鼓吹成了维持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必备良方。
我刚刚参加了马年中国举办的第一个马拉松——2月16日香港渣打马拉松,跑完全马用了4小时19分17秒。读书的时候我长跑成绩很好,但30岁以前从来没有跑过马拉松。
2013年的10月,我在香港工作不久,有天遇到了一位阔别七年的校友Nick。他这些年来变化不大,只多了跑马拉松及铁人三项的爱好。闲谈中我说起我其实也擅长长跑,他说正好过两天是“港马”报名,你可以考虑参与。
也许是为了试试自己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我报了名。报名距正式比赛有五个月的时间,我开始坚持练习。我每天八点到八点半下班,吃饭休息,然后在附近的一个小公园夜跑。那公园非常小,跑两圈才1公里,为了练习马拉松,我不得不一圈又一圈的跑。夜晚的风擦过发际很清凉,逆时针跑步更给我一种幻觉,仿佛时间可以倒流。我越跑就越年轻,变成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返老还童》中倒走的时钟。
跑步也确实会安抚情绪,每当跑到坚持不下去,我就想想现实中曾对我冷嘲热讽的人,于是又能爆发出再跑下去的能量。如果白天的工作不顺利、忙了很久的项目没做成,我也会用跑步安慰自己说职场是一场长跑,不能急于求成。日复一日,我从跑5公里开始,慢慢增加到可以跑10公里,15公里,20公里。
这期间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我的练习过程,有的每次大赞,这些人早就是马拉松或跑步爱好者;有的则说跑马拉松对身体非常不好——伤膝盖、会心脏肥大、影响寿命,还有人直接说:你不要命啦!
其实评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我曾是学校里的中长跑冠军,带我走上马拉松之路的Nick也有类似经历,这是我们选择跑马的原因。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长跑,对于不适合的人来说马拉松运动是危险的。
马涛也喜欢跑步,他是为了减肥。他说当初决心戒烟,结果创下了一周胖10斤的记录。在朋友带动下,他开始备战北京马拉松。我好心劝他:“其实减肥可以做其他运动,比如游泳,比如去健身房。他说:“户外跑步的感觉很好。”“是为了看风景吗?”“我还没空欣赏风景呢。是为了空气流通好,健身房空气不好。”
更多的人跑马可能是跟风。马拉松是一夜之间在国内火的厉害。以潘石屹[微博]、郁亮为首的商界名人带起了一股马拉松热,原来一直是名流象征的高尔夫运动好像也瞬间过气;另一方面,各体育品牌赞助了大大小小各种跑步赛事,一时间很多媒体上都出现了大量关注马拉松的文章,某财经媒体甚至还搞了一期跑步特刊,马拉松被鼓吹成了维持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必备良方。
逐渐地,跑步也被贴上了标签:一般是外资公司(尤其是外资的金融、咨询公司)达到一定职位的人才会从事的运动,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去练习和参加马拉松比赛。没有门槛的跑步成了“高大上”的奢侈活动。
马拉松是不是真是一种以正能量为名的流行病?
Robin就在一家高大上的外资投行工作,他2007年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他也和我一样,在学校的时候跑步成绩就好,见到有朋友去跑马就也一起报了名。“第一次跑完的下午,还去参加了一个证券从业考试,呵呵。”在他看来,跑马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休闲活动。那之后他每年都会跑个半马。
“这是你们这类外资公司特别流行的活动吗?”
“其实没有,我觉得我们公司没有这种文化,我不知道公司里还有谁在跑马,因为从没官方提倡过。”
Robin经常需要到外地出差,很多时候一去就一个星期以上甚至几个星期。带一双运动鞋在箱子里,跑步就成了观察一座城市的方式。慢跑是享受过程的运动,不管是一个人在城市里慢跑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你可以一边用双脚丈量一座城市一边用眼睛欣赏她。
James也在一家外资投行工作,他就直言说:“我跑步真的是跟风。我们公司很多高管都爱跑马拉松,投行工作压力大,负能量多,跑步有助于增加正能量,这也算企业文化建设。”
的确,高管们的喜好很容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郁亮爱跑步,万科就刮起了一股跑步热潮;郭广昌爱打太极,复星集团就流行起了打太极。“不过我倒觉得跑步是一种社交方式。打高尔夫这类活动成本太高,能社交到的群体也有限,跑步门槛低,跟爱跑步的人一起交流,是非常自然健康的社交方式。”
王芳在润言投资咨询公司工作,她参加跑步是被公司“逼”的。公司要求中层以上干部都必须参加摩根大通5.6公里竞跑赛。于是,头一天还在出差,为了参加跑步她专门在比赛当天飞到上海。不过坚持下来之后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跑步。那以后她开始每天坚持走路上班,又和朋友报名参加了10公里的马拉松比赛。“我感谢公司逼了我这一次。我觉得现在生活更健康了。”
她有了自己的马拉松跑友,计划到不同的国家、城市参加马拉松,旅行顺便跑步。“不过我只跑10公里。我不想挑战半马、全马。跑步是为了健康,不是增加健康风险。”
“所以你觉得跑步是有钱有闲之后的享受吗?”“没有”,王芳说:“跑步真是谁都可以体验的运动方式,我们公司跑得最好的是一个农村孩子,他有八块腹肌,跑马轻松跑进四小时。”
但我们都同意如今跑步有点被妖魔化。就像王芳说的,那些把跑步说得如何美妙和享受的都是忽悠。跑步本身是非常枯燥的,没有任何乐趣可言。跑步的乐趣其实是跑完之后的带来的那种精神为之振奋的感觉。
相比起来,Nick对跑步和运动本身更专注。他把2013年参加过的所有跑步相关比赛的号码布拍照发给我后吓了我一跳。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跑马?Nick说,马拉松的过程很累,不过我很喜欢跑步结束之后的那种瞬间释放了的感觉,一下子很轻松也很享受。他描述的过程让我忍不住联想到男人热爱另一种的“室内运动”。“所以感觉是相同的吗?”我还是问了。他笑了:“是有类似之处。”
去年媒体上解读马拉松现象的一篇文章大热——《马拉松里的“中产陷阱”》,认为“中产阶级没有基本的衣食之忧,经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吃饱了撑的,但觉得自己的身体精力在下降,有很强的职业和人生挑战危机感的人,这种精神和心理的状态会比较容易接受马拉松这项运动。”
我很好奇地问了这几个在大的外资公司工作的朋友,他们觉得这篇文章说得是不是切中要害,他们跑步是不是因为危机或焦虑。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是的,听上去论证的合逻辑,也许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状态,但自己没有这种感受。
Nick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为了地震募捐而开始报名马拉松,后来运动本身成了他的爱好。“工作中你不可能处处比别人强,这也许会让人有压力。但坚持参加马拉松和铁人三项让我在其他方面找到成就感。”我看不出他跑马是因为有焦虑感和危机感。
在外资投行工作的朋友们跑步为了更健康、为了正能量,但他们处于生活幸福感相对强烈的状态。也许有工作压力,但还不至于称作危机。“中产陷阱也许是对马拉松的过度解读。”
跑步其实是个人化的体验,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有人因此说跑步会加剧孤独症。是这样吗?和我聊跑步的几个朋友听到这儿都笑了,他们大多数从事需要花大量时间和客户接触的工作,也喜欢与人打交道。跑步是偶尔想要独处的一种方式。
跑步在某种程度上和瑜珈类似,除了身体的锻炼亦有精神的修炼。长时间慢跑很容易进入到一种类似“冥想”的境界。如果不想点什么,就无法在不知不觉中跑的久、跑的长。每天跑步的时间都是我默默思考人生、构思专栏文章的时间,我会在跑步中不断产生灵感,然后一公里一公里地逐渐完善这些灵感,补充细节。
一个有计划跑马的人反而会陷入一种担心自己准备不足的焦虑。在准备跑马的过程中,有时我会陷入一种迷信:觉得如果战胜了这个长距离自己就无所不能,具有一种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香港马拉松比赛前一天,我一度惴惴不安,担心自己跑不下来42公里。“其实,马拉松的意义更多是在你准备的过程和你站到起点的那一刻。做到了这两点,你就几乎已经得到了马拉松精神的全部。”Nick这样跟我说。
事实确实如此,冲过终点之后一切都归于平静,再没什么可兴奋的了。没有什么庆祝活动,我和无数的选手一样,默默地拖着僵直的腿一瘸一拐走向地铁站,回家休息。马拉松的感动和因它而产生的人生思考,已经在跑前全部释放了。
“人生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是你赋予人生什么样的意义。”其实跑步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你给它赋予一个意义。跑步对马涛是喜欢的减肥方法,对王芳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对Robin是体会一座城市的方式,对James是社交的手段,对Nick是工作之外寻找成就感的另一途径,对我则是象征职场长跑的励志表征。如果你传染了跑步这种流行病,请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意义,把作秀留给那些大佬和广告赞助商们。
(本文作者介绍:曾在国内律所、投行、PE机构工作,现在香港从事跨境并购相关业务。《亲历投行》作者。)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