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姜伯静
即便从1984年算起,联想也不算是太老。但是,目前的联想却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甚至老迈。在笔者看来,今天的局面,其实是老迈的联想在为自己的“惰性”还债!甚至可以说,老迈的联想在为自己的“懒惰”还债!
从来没有这么一家企业的业绩让国人如此关注,这家企业就是联想。
有人说它是民族企业,有人讥讽它为“某某良心”,它究竟是什么、怎么定位,一直没有定论。
当一份黯淡无比的年报摆到大家跟前时,即便是一直不看好联想集团业绩的我,也被这份财报吓了一跳。联想集团2015年净亏损额为1.28亿美金(折合人民币8.4亿),而上年同期为盈利8.29亿美元,全年营收减少了3%。
面对这份财报,不单是联想人自己,几乎所有关心联想的人都在思考相同的问题:联想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局面?联想的未来究竟在何方?这不是唱衰联想,而是为联想负责。
即便从1984年算起,联想也不算是太老。但是,目前的联想却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甚至老迈。在笔者看来,今天的局面,其实是老迈的联想在为自己的“惰性”还债!甚至可以说,老迈的联想在为自己的“懒惰”还债!
为什么说联想有“惰性”?为什么说联想“懒惰”?这并非对联想的不敬,而是一种针对事实的比喻。
第一,联想轻研发重收购的“惰性思维”。
说到研发,很多人喜欢把联想与华为比较,我不想人云亦云。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已经是上古时代的往事。但是,今天看来,当年柳倪之争的影响依然深远。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到联想今天的局势。多年来,联想在轻研发重“贸工技”的同时,又产生了事实上的轻研发重收购的侥幸心理和“惰性思维”。
回忆一下联想的那几次重要收购吧。2005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2014年,联想收购IBM X86服务器相关业务;2014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智能手机业务。
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让联想尝到了甜头。所以,联想集团的壮大是与不停的收购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与研发相比,收购显然容易得多。这,岂不是一种惰性和偷懒?
第二,联想寻找“背锅者”的解决问题方式。
因为这一次巨亏,杨元庆表示不再要巨额奖金。可是,这样做的意义大吗?
杨元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柳传志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父,这些问题涉及到个人的荣誉,我不想多说。但是,在联想的一些特殊历史阶段,有一些人似乎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叫“背锅”。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例子。2015年6月1日,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移动业务集团总裁、摩托罗拉移动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军离职。离职的原因,据猜测应该是移动业务业绩的滑落。
可是仔细想来,那岂是一个刘军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本身,收购摩托罗拉就是一个错误。刘军,只是一个“背锅者”。刘军走了,可是今天联想的手机又怎么样了呢?
第三,联想已经成为不愿“联想”的追赶者。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句记忆里的广告词,鞭策了我很多年。
可是,联想若是失去“联想”,它自己又能怎样呢?数年来,联想很显然已经成为一个不愿“联想”的追赶者。不管是作为一家传统IT企业,还是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联想都缺乏那种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领头羊基因。
这样的追赶者,只能是越来越落后。
第四,联想企业文化已经难以做到自信。
胜者王侯败者寇,企业文化的优劣,我们不能随意评判。
但是,联想的企业文化,却给我一种不自信的感觉。
2015年8月,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联想公司由个人电脑向智能手机的转型困难重重,公司管理层意识到公司趋于老化的管理文化是主要问题之一。于是,联想集团着手改变,在一些国家业务的管理中实施年轻化改革。联想在一些国家的管理业务中,开始效仿谷歌和Facebook等年轻的科技公司,允许员工穿休闲服装上班。同时,联想集团掌门人杨元庆开通了个人微博账号,还希望联想的高管和员工也去拥抱社交网络,推广联想的品牌和服务。”
联想企业文化的改变,只是皮毛的改变,是否改变了实质,我们不清楚。而这种刻意的模仿,却是企业文化已经难以做到自信的表现。
企业文化的外壳变了,可联想又如何了呢?这种改变,岂不是惰性?
以上四点,是我对联想今天局面成因的分析。
那么,联想还会有未来吗?它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联想,还是有着未来的。就看它今后怎么做了。在笔者看来,也许有这么几种选择。
第一,断臂自救。
遥想当年,IBM为什么会舍弃自己的PC业务?近年来,IBM又为什么放弃X86服务器相关业务?摩托罗拉手机业务,为何被卖来卖去?这里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是香饽饽,谁也不会舍得放手。
那么,联想需要做的,应该就是IBM当年做的、谷歌当年做的,断臂自救。比如,把某些业务砍掉、卖掉,该放手就放手。
第二,重视未来,重视研发。
如果不改变这个轻研发的局面,联想的未来会很微妙。
未来的世界的世界,是人工智能的世界,是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的世界。联想,对于这个未来有何想法呢?重视未来,重视研发,而不是仅仅守着电脑。
第三,思维方式要变。
联想的大企业病如何改,恐怕要从其领头人的思维方式那里找切入点了。
看报道。柳传志曾说,“像任正非,像华为,确实走出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这点我觉得我们做不了,这点是他的长项。”“联想走的路,比如把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是一条走十里就安营扎寨休息,看好了再走,这是时间比较长的道路。而华为确实把技术铺在前头,敢于用大量的投入去走,确实在全国获得了成功,他的胆量和气魄是我所没有的。”
这种思维方式不改变,怕是什么都难以改变。
第四,学会倾听批评的声音。
当联想与某自媒体人因为一篇《真相:杨元庆是合格的联想CEO吗》而缠斗时,我很诧异。且不说那自媒体人的对错,单说联想,这是一家大公司该有的气魄吗?
学会倾听批评的声音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唱衰联想,我们也希望联想越来越好。正如我前面所讲,今天的联想,其实是在为自己过去的惰性还债。这是一场危机,但何尝不是一个机遇?未来,就看联想如何把握了。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