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孙博
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存在先天不足,建立伊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债务;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远期养老金缺口,需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加以应对。划拨国有资产解决历史债务无疑是应有之义和当务之急。
在近日的国家发展高层论坛上,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应该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如果将此番表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相比较,会发现这次提的是“社会保险基金”,而非“社会保障基金”。一字之别,相差千里!两者之间大有不同,必须从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两个资金缺口说起。
一个是远期养老金缺口。这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工作人口比重不断下降,退休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的养老缴费增长低于支出增长而出现的资金收不抵支。对此社科院等多个机构也进行了测算,认为现行养老金制度下,2050年我国基本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同期GDP的75%以上。
对于远期的养老金缺口,我国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加以应对,其定位非常明确:“专门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可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本质上属于储备养老金,只能在几十年以后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期使用。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着眼的是远期养老金缺口。
另一个是存量的历史缺口。我国现行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1997年以后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企业和职工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这部分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仍然需要支付,就形成了所谓的历史缺口,即改革之前职工的积累的养老金权益的加总,同时也构成了政府的债务,因此也被称为养老金隐性债务。按照世界银行[微博]等多个机构的测算,我国养老金历史缺口规模在几万亿到十几万亿之间。
在国家发展高层论坛上财长提出的“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险基金”着眼的是既有的养老金历史债务。这是因为,1997年之前企业和职工虽然没有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同时采取的是低工资制度,实际上相关资金被用在了国有企业的资本积累上,从而造成了体量巨大的国有资产。可以说国有资产一部分应归于计划经济时期职工劳动付出。
财长提出的划拨国有资本补充“社会保险资金”,而非“社会保障资金”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如果只是将国有资产划拨用以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只是有助于解决因为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远期资金缺口,而无助于既有养老金历史债务的解决。
正是因为目前企业和职工缴费既要负担自己的养老问题,还要支付1997年之前的职工的养老金,因此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占到员工工资的40%以上,负担沉重。也是基于这个原因,财长才明确提出,只有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险基金,才能有可能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
我国的养老金体系存在先天不足,建立伊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债务;还面临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远期养老金缺口,需要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加以应对。划拨国有资产解决历史债务无疑是应有之义和当务之急。
因此财长的此番表态,是政府解决这个养老金历史债务问题的开始。但应该指出的是,划拨国有资产之后,必须制定合理的投资运营政策,解决养老金结余的保值增值问题,而不能出现像目前资金结余只能购买国债和存银行,有些年份收益跑不赢通胀的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人大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