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江南愤青 文章来源:金融视界
除了拍拍贷外,目前倒闭的和不倒闭的本质上都一样,说什么倒闭的是假P2P,不倒闭的才是真P2P,典型的结果论,他们的从P2P定义来看,都不属于P2P,全球来看,P2P的本质就只有一种,就是纯信息撮合匹配平台,所有提供了本金担保的所谓P2P模式,都是假的P2P,本质是金融机构。披了互联网外衣,且没有牌照的金融机构。
中国除了拍拍贷,没有P2P
除了拍拍贷外,目前倒闭的和不倒闭的本质上都一样,说什么倒闭的是假P2P,不倒闭的才是真P2P,典型的结果论,他们的从P2P定义来看,都不属于P2P,全球来看,P2P的本质就只有一种,就是纯信息撮合匹配平台,所有提供了本金担保的所谓P2P模式,都是假的P2P,本质是金融机构。披了互联网外衣,且没有牌照的金融机构。
真正的P2P,是帮助有钱的人出借给借款人,帮助是核心。而我国的P2P做的事情是向投资人借钱,然后借给要钱的人。前者无风险,纯撮合匹配,后者担风险的情况下做撮合和匹配。这个区别决定了中国的P2P就是金融机构,他赚取的其实就是带风险的利差收入。
P2P有生存的合理性,反映的是金融强管制下的金融压抑
我国的P2P也在扮演推动金融改革的作用,他的背后其实是金融压抑下的必然性需求,有需求的人得不到服务,有供给的资金无处可去,两者交叉之下的行为,所以,在整体金融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你打压掉了P2P,还必然会有别的模式出来,所以,P2P有其合理生存的逻辑,没必要否认。
我说中国的P2P是假P2P,并不是想说P2P不好,我只是给我国的P2P还原到他本来的面目中去,界定他的身份,确定他的属性,然后才能有讨论P2P的基础,这个定性基本上,就打掉了我国P2P走国外P2P发展路径的可能性,什么LENDINGCLUB、PROSPER也好,都跟我们的P2P没关系,因为中外差别很大。人家是平台,我们是金融机构。
定义为金融机构,就必须要纳入监管,因为金融机构的本质其实是扩杠杆,拿人家的钱放贷,他最终是要对大量投资人负责的,因此普遍上世界上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强监管,要求有一定的门槛的同时,还要求有核心资本约束,以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损失。P2P目前这种完全游离在监管之外,却又扮演了金融机构的角色,是不正常的情况,最终伤害的是P2P整个行业。
没有监管下的P2P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透明带来的道德问题
现在市面上还有很多很多的P2P,都尚未倒闭,他们是不是就一定没有现在大家所说的所谓假P2P的几个特征?一定没有高息承诺,一定没有单笔金额较大,就一定没有组团现象呢?这个问题除了平台运营者自己以外,是不可能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
这种信息的极度不透明。是目前P2P最大的危机,随时都是个地雷都会引爆,而且无法自证,我们的P2P,从来未曾公开过任何形式的资产质量报告,即使有坏账率也都是自己报的,缺乏公信力。
所有的P2P,在这种不透明的体系下,蕴含极大道德风险,而道德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在商业利益面前,道德几乎不可抵挡,更何况,我们也无法有效进行道德评定,凭什么认定跑路的P2P的从业人员的道德就一定低于没有跑路的从业人员的道德呢?尤其是在事前,更无法衡量人的道德,人的道德往往被现实给击溃。
现在P2P也在寻求更为有效的信用建立机制,也成立了各种行业协会的方式进行自律,对这个行为,我也不知道怎么表态,或许有点得罪人,但是我的观点是因为道德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有最好,没有你也没办法,而金融又带有极大的外部性,毕竟你的钱是人家的钱,所以他律才是王道!
没有严格管制的情况下,道德无用,第一是会让很多人不顾道德作一些铤而走险的事情,关键是对价有多大而已,第二就是因为没有管制,任由第一类人这么做下去,就会劣币驱逐良币,好人得不到奖励,坏人得不到惩罚,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无道德。
监管必不可少,否则伤害整个行业
我有段时间说这种不透明的缺乏信息公开的P2P,真的没啥技术含量,他就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而已。杀熟变成杀生的游戏了。当然这里不可否认有道德很不错的P2P,有真正致力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P2P,有两肩扛道义的P2P,有能力很不错的P2P,只是因为太不透明的体系,伤害的是整个P2P的业态,那为什么会不透明呢?我感觉是缺乏有效监管。
许多专家呼吁对这个行业不要监管,网开一面,我不这么看,全球的P2P的发展都是在一定框架制度内进行的,唯独我国例外,其实,所有形式的监管的目,都不是把你管死,而是要制定合理的边界,让这个行业更好,更有序的发展。
监管在金融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前面说过了理由,而我说句不客气点的话,其实正是因为专家的不负责任的一边倒的鼓吹,以及不要过早介入监管的呼声,吹肥了P2P这个行业,也直接导致了现在P2P行业大面积崩塌的格局。这种情况,对于那些真正有心从事P2P,致力于行业深挖的P2P企业来说,没有边界的监管,其实恰恰是最大的伤害,他让有信用的人无法得到信用附加,让没信用的人,可以浑水摸鱼,我有时候都很担心现在的P2P行业,可能会因为不断的跑路,不断的崩塌,而被这些缺乏道德的人,给弄得声名狼藉,名声差的跟前些年的担保公司一样。
过度扶持可能让创业者失去理性
我一直感觉,在中国什么事情都是动辄呼吁政府支持,舆论也是不断的造势,这一定是好事情么?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是政府扶持出来的,政府扶持出来的东西,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雨,中看不中用,过多的关爱和支持,那是拔苗助长,是违背商业逻辑的行为!
微软[微博]是扶持出来的么?谷歌[微博]是扶持出来的么?确切的说,扶持也好,补贴也好,都是典型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无论选拔的企业符合流程也好,还是不符合流程也好,都是行业不公的行为,不是一致国民待遇,这种思路有问题。仔细回头看看过去几年,我们扶持了什么企业?好的,貌似没看到什么,差的到是一堆。具体不说谁了。
一个行业发展初期,是不适合拔苗助长的,尤其是金融行业,趋势未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创业者还是社会,都是需要相对客观冷静的思考走向,而不是被媒体,被专家一忽悠,就跟打鸡血一样的,蜂拥而上,这种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尤其是创业者,我泼冷水的目的,不是打击他们的创业激情,而是让他们更理性看待自身的创业行为,想明白后干起来更踏实,更何况金融行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别的创业归零还有回头路可走,金融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因为带有极大的杠杆,他其实是条不归路,一只脚在棺材外面,一只脚在棺材里面。
我经常被列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派,很多人让我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呵护她的发展,我自己感觉,对他最大的抨击就是呵护,促进他理性发展,说好话,不是我性格,在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是因为我江南愤青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就会无法发展的话,你觉得这样的行业有意义么?这样的行业值得你去做么?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有人泼冷水,来驳斥你,反对你,一方面让你反思,一方面给你动力证明自己。
P2P的生存困境在于模式问题
P2P定义为金融机构,必然是受到资本约束的,迟早的事情,回到最后,随着业务的不断做大,资本金必然要求不断的增加,你的资本回报率必然是受限的,反映为金融机构要有高估值的难度很大。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不大,而且带有很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基本上走了,就回不了头,想退还退不回来,因为你带有很多外部性的债权在。
债权一天不解除,你的估值就没太大意义,风险的滞后性是个地雷,而且金融往往是看天吃饭的格局,个体能力无法对抗经济形式,容易被经济形式决定,不同的天气下,坏账率差异极大。
P2P最核心的模式问题在于无法解答风控命题,这里面反映的其实是风控层面上,P2P只能依赖能力解决,而银行却可以依赖特许经营权解决,全球范围内,风险问题,通过技术解决基本被证明无效,风控技术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决定不了风控的质量。
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效,哪怕大数据也一样,即使有一天,他能有效的筛选和决定客户群体的信贷质量,其实也是无效的,风控跟业务是个博弈体,因为目标市场最终是一致的,好的风控基本上意味着无业务可做,因为你不能做的业务,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饿死。市场不止你一家机构,除非你获得了排他性的市场,你才能说了算,但是这个不可能存在。
还有风控技术无法决定贷后行为,放贷之后对客户的约束大幅度下降,再好的贷前调查,都会在贷后失效,因为你无法约束他在获得你贷款之后,不在进行其他融资,从而直接改变你贷前调查的一切结论。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典型反映为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风险容忍度来发放贷款的行为,所谓的风控标准,都形同虚设,所谓金融创新,都是为了发放贷款寻找借口,你如果恪守风控,基本就是饿死的格局。
全球从历史上来看,风控命题的解决只有两个方式,信贷化领域通过特许经营权,来构建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池,让银行能对抗各种系统性风险,即使这种情况下,银行也会破产,不具备银行这个特许经营权的信贷机构的存活难度,只会更大。所以,让P2P的能力来对抗制度,太为难P2P了。
第二个方式是证券化市场里的风险的市场化自我定价和自我承担,通过市场来消化和流转风险。这两个其实核心都没解决真正的风险问题,但是都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实现风险在不同周期里达到平衡,达不到平衡的就死掉,考验的银行的“三性”之间的平衡管理水平。
随着银行管制的放开,P2P的存在意义或将削弱
显然P2P,在这两个层面,都是缺乏优势的,目前P2P的生存逻辑,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能力领域,专业能力或者生态体系铸就的能力,让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生存,但是专业能力的不确定性太大,反映的核心是能力的不可批量复制,所以,很难做大,而阿里等这种生态体系铸就的能力,则受限制于体系,对于生态而言,更多是工具使用,很难成为模式。
第二个逻辑可能是银行在管制业态下,无法对一些存在需求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普遍反映为小微贷款,一方面是银行目前还有相对管制利润存在,另外一方面是管制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同业之间的竞争成本使得银行无法沉下来做这块市场。
这个逻辑短期合理,长期估计会抹平,他应该是是特定的阶段性行为,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银行竞争加剧,银行不断寻找细分市场,逐步介入该层面领域,还有一方面是,银行的存款也会利率市场化,P2P目前的高收益其实很难得到维系,对于大量投资人而言,P2P的收益需求会分化,贷款需求一样也会分化。所以,也很难持续,中国式P2P,更多还是从属于民间金融业态,属于特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整个金融业态的对内对外放开,中国式P2P估计会逐渐转型另外一种业态,完全也有可能成为银行,因为金融门槛在降低,其实金融就是金融,不存在什么官方金融,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之说,管制所赋予的特定阶段的意义,都会因为管制而消失。
大部分P2P难以生存,看好活下来的一小撮
总体而言,我是不太看好第一波做P2P的公司,大部分可能很难活下去,理由前面说了,前期的P2P更多还是能力主导型的P2P,无法规模化,对冲不了系统性风险,当前的金融格局如果继续恶化,估计之后还会继续大面积的坍塌。
不过说句打气的话,活下来的P2P还是很有前景,无论是那种模式,都会有所前景,中国式P2P转型做社区银行去,也说不准能做个大银行出来,而平台型P2P,继续干撮合的事情,干的也会挺好。所以送给P2P就六个字,“慢慢做,活下去”。历史其实永远是活着的人写的。生存是金融里第一哲学。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