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发动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20:26 《资本市场》

  作者:张锐

  ◆不少人将名扬天下的黑石看成是一家投资公司,其实不然。在华尔街,同样以黑石命名的金融公司有两家:劳伦斯·芬克执舵的黑石公司(Black Rock)和史蒂夫·施瓦茨曼领军的黑石集团(Black Stone)。前者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资产管理企业,后者则是高居世界王者位置的私募基金公司。他们并称为华尔街“黑石双雄”。

  在许多人的眼中,20万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拥的华尔街,20万却不过是一笔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钱。因此,如果有人试图凭借着这点可怜巴巴的资本在华尔街扎根创业的话,那只是痴人说梦,但施瓦茨曼却做到了。

  20万变30亿

  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施瓦茨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在这所精英荟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中,施瓦茨曼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周身洋溢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以及创造事业、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果然,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很快就进入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时就升任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建立了十分不错的私人友谊。然而,雷曼兄弟爆发了内乱,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出于对上司也是朋友的忠诚,施瓦茨曼义无返顾地向雷曼兄弟公司递交了辞呈。

  离开雷曼兄弟时,施瓦茨曼庆幸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已经积累起了20万美元的数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万美元,施瓦茨曼主动向对方提出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司的建议,不想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回应和认同。半个月之后,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没有举行任何开业仪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在华尔街,当时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的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且那些战略买家几乎都赚得盆满钵盈。施瓦茨曼主张成立并购公司无疑想以小搏大。然而,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施瓦茨曼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时转向完全是施瓦茨曼受到了华尔街当时一家新崛起的私人基金KKR的启示。“你看看人家KKR干的。”KK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热潮中的辉煌使施瓦茨曼如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是一种能赚大钱的生意。”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私募基金在华尔街被视为旁门左道,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是何等艰难。倔强的施瓦茨曼硬着头皮,去敲那些他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

  “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美国保险及

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支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在华尔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斗著称,他坦言,自己当初创办黑石集团就是为了成为华尔街的赢家。无疑,黑市集团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已经实现了他当初的雄心壮志。目前,黑石已经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每年有超过850亿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团旗下47家公司若结合起来可以逼近《财富》500强的前20名,成为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而根据其提供给美国证交会的数据显示,黑石集团过去5年年均利润超过10亿美元。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达2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1%,其中资金管理收入有11.2亿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计算,黑石集团每位员工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员工的9倍。

  施瓦茨曼成就了黑石集团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说施瓦茨曼的个人财富已经超过30亿美元。《财富》杂志评出的2006年度最有权力的31位风云人物中,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于他控制着华尔街最热门的公司,《财富》杂志将其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从不敌意收购

  在美国《财富》杂志记者安迪·赛尔韦尔眼中,施瓦茨曼语调柔和,思维缜密,反应敏捷。那双淡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当它们盯着你的时候,仿佛能够钻入你的内心。“我最大的职责就是尽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说,“我需要了解人们行事的动机。”也许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一许多人并不善擅长的学问,施瓦茨曼才将整个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乃至黑石集团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上了他行事风格的烙印。

  在黑石集团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的合伙人并不容易找到默契。有人曾经调侃说,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其中也囊括了许多业界“显赫”人物的名字。有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在华尔街见到的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经历风雨之后,施瓦茨曼正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因此,当有人单刀直入地向施瓦茨曼问起与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现在,我真的已经变成熟了很多。”的确,今天的施瓦茨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他甚至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

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金发美貌的第二任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集团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自己的变化。

  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集团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的4点半。关于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了解的深入分析。“在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而是核心课程。”施瓦茨曼常说。他希望这种分享精神让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施瓦茨曼是周一例会每一个会议发言者的忠实听众。一个与会者十分熟悉的场景是,施瓦茨曼静静坐在一旁,听发言者讲话,如果要插话或者不赞成某一看法,此时的施瓦茨曼从不提高嗓门,而是以其泰然甚至迷人的谈吐让人折服。

  施瓦茨曼的这些变化,在业界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由此施瓦茨曼也为自己赢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师”的雅号。在黑石集团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史蒂夫·施瓦茨曼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与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集团成了一个连竞争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施瓦茨曼收购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绎。飞思卡尔曾经隶属于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此前,摩托罗拉在分拆其芯片业务过程中,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对着黑石集团抛出的收购邀约,KKR曾处处下绊儿。为了不影响收购进程也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施瓦茨曼无数次地敲开KKR总裁亨利·克雷维斯办公室的大门,而就在这两位国际级私募基金大佬友善与宽松的交谈中,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黑石集团收购德国电信股权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集团比作一只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阻止其进入德国,施瓦茨曼只能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最终促成黑石集团以26.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信4.5%的股权。同时,施瓦茨曼向德国政府承诺,黑石集团今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如此谦逊的风度让德国政界对施瓦茨曼刮目相看。据悉,在未来将德国商业银行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给谁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最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团。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