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发动机(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20:26 《资本市场》

  爱恨交加的“黄金搭档”

  与施瓦茨曼相比,担任着黑石集团董事长的皮特·彼得森早已名贯华尔街。施瓦茨曼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彼得森的鼎力相助。特别是伴随着黑石集团在过去22年中滚雪球般地壮大,施瓦茨曼与彼得森的合作关系也愈加紧密,甚至不可分割。

  施瓦茨曼进入雷曼兄弟,比他大整整20岁的彼得森当时已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正是得益于彼得森的提拔,施瓦茨曼才能提前晋级为合伙人。由于当时不愿意与公司第二把手格拉克斯曼兄弟反目,彼得森主动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

  今年已经80岁的彼得森身上有很多值得施瓦茨曼学习的东西,但最能对施瓦茨曼产生影响的恐怕还是彼得森的公关能力,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广泛人脉关系。彼得森曾担任美国

商务部长,与美国大富豪约翰·洛克菲勒、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国际集团前总裁莫里斯·格林伯格等许多政界和商界要人交往笃深,另外,彼得森目前还在美国多家大金融企业内担任董事会成员。实际上,黑石集团的第一桶金也是彼得森利用与Sony公司总裁盛田昭夫的朋友关系,抢得收购代理权后,代表Sony公司出价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得来的。尽管这笔生意只赚了一点车马费,但却从此让施瓦茨曼领教了彼得森的活动能力和商脉关系的重要性。

  无疑,彼得森成熟的处世方式对施瓦茨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今天,施瓦茨曼会利用好各种机会让自己在公共场合露面。他担任着肯尼迪艺术中心董事会主席职务,并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捐献给中心;在前不久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施瓦茨曼不忘与世界

名模Claudia Schiffer合影留念。至于在商圈中的朋友,从达美乐比萨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大卫·布兰登到硅谷风险资本家蒂莫西·德雷珀等许多华尔街精英,如今都成为了施瓦茨曼的挚友。

  天生的互补型搭档是华尔街金融家们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一致公认。《财富》杂志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充沛精力是‘黑石’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的确,黑石的成长离不开彼得森的功劳,但如果没有施瓦茨曼超人的投资眼光和决胜胆略,黑石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还在“能源帝国”安然倒下时,许多投资公司对其避之不及,更没有人想象出能从这一烂摊子身上赚钱,但施瓦茨曼却做到了。当施瓦茨曼提出让黑石集团领头重组破产的安然公司时,他不仅遭到了股东们的反对,彼得森也犹豫不决。最后,施瓦茨曼硬是以自己精确的论证说服了反对者,黑石在安然重组生意中获得了1700万美元的报酬。而直到今天,每当回忆起这桩买卖,彼得森都不禁啧啧称道。

  当然,施瓦茨曼在与彼得森合作的过程中也难免产生矛盾,甚至还有激烈争论的时候。而每每出现这种局面,出生于美国中部大草原上的彼得森总会在事后用“对不起”来缓解双方的紧张气氛,同样,施瓦茨曼会用拥抱表示进一步的友好。特别值得自豪的是,22年中彼此发生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妨碍黑石集团的运转,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黑石集团才能一步步茁壮成长。有人这样形容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关系:“他们之间有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彼得森觉得是他造就了施瓦茨曼,而施瓦茨曼认为他成就了彼得森。”

  让黑石加速膨胀

  乔纳森·格雷是施瓦茨曼手下的一名爱将,是黑石集团

房地产业务的高级执行董事,今年只有38岁,就已经被华尔街描述为最聪明的房地产行业投资者。乔纳森·格雷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一天下班前被叫到CEO办公室秘密口授作战命令的情形,施瓦茨曼神情严肃地对格雷说自己决定竞购美国最大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EOP),要求格雷在三天之内拿出竞购书。行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007年2月9日,EOP顺利地装进了黑石集团的口袋。

  一个星期后,施瓦茨曼用自己六十岁生日的豪华大宴来庆祝黑石集团的胜利——收购金额达390亿美元,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所有当天参加生日庆典的金融界名流们一致读懂了施瓦茨曼的心机——这位华尔街最具野心的CEO不会满足过去10年,私人股本偏安资本市场一隅的沉闷,并将刮起一阵又一阵杠杆投资与收购的风暴。

  施瓦茨曼可能永远不会忘记黑石集团成立之初时,JP摩根公司副总裁的詹姆斯·李对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华尔街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体的收购重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强势的金融财团,可以借助品牌优势,为客户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从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房地产、对冲基金到某些特殊来源的基金、债务重组等。”22年来,施瓦茨曼将这段语录作为黑石集团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如今黑石集团已经被打造成私募基金、房地产和企业债务管理等综合性金融品牌的同时,施瓦茨曼也把自己推到了不愿刹车的快车道上。

  资料表明,单单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两个部门,黑石集团过去5年的每年投资收益率都保持在了30%以上,如此丰厚的投资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资人急于入伙。单单在2006年,黑石集团就新募集了15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目前黑石集团正在募集一笔规模为200亿美元的收购基金、一支规模为100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商业银行也乐于提供4倍资产的贷款,黑石集团手中可运用的资金高达1250亿美元。

  已经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击中目标。就在日前,黑石集团宣布计划以155亿美元收购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该收购将与黑石集团本身拥有的默林集团及加达云霄乐园进行合并,若能顺利完成,黑石将成为全球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二大旅游景点营运商。无独有偶,黑石集团在近期盯上了克莱斯勒公司,并正与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就收购或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进行积极的磋商。施瓦茨曼将这些即将上桌的盘中大餐称为“太空体验”。

  树大招风,黑石集团频繁抛出的一个个惊人手笔引来了不少怀疑的目光。美国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协会曾表示,现在美国的REITs的收益在3.8%左右,而这与国家债券相比已经达到了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因此,黑石集团对EOP的收购可能成为私募基金公司收购史上的一大败笔。与此同时,美国仲裁部门也开始调查黑石的收购交易是否导致其他许多的私募基金公司失去竞争力。对于后者,施瓦茨曼相信自己的每一笔交易都经得起检验,而对于前者,这位华尔街的金融老枪似乎更胸有成竹。

  不错,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一年前就已经走入低谷,但与此相反的一个现象是,国内办公房租金却一路上涨,写字楼的基本面一直保持着强势。更重要的是,凭以往经验判断,私募基金由于具有强大的管理团队和经营公司,善于自由地运用杠杆作用,也更擅长于灵活的财务运作,因此它完全可以出高价收购REITs,并在将其重组后分拆出售中获取收益。

  事实已经佐证了这一判断。据美国彭博资讯社报道,在结束对EOP交易后一周时间内,黑石集团已经卖掉了53座大楼。交易价格达146亿美元,如果不出意外,黑石有望在2到3年中从EOP交易中获得约50%左右的投资回报。这种结果使人联想到了两年前施瓦茨曼手持230亿美元的巨资冲进私人酒店业并展开地毯式狂购的情景。现在,这些到手的酒店不断创出高收益率。根据普华永道的估计,2008年之前,这些酒店的收益率还将继续攀升。

  好事古难全。施瓦茨曼最不满意的恐怕还是黑石集团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无所作为。虽然黑石集团两年前就在印度孟买设立了在亚洲的第一个办事处,也于去年在香港设立了负责对冲基金运作的机构,但至今却没有任何起色。因此,在施瓦茨曼的直接操盘下,黑石最近出高价聘请了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出任黑石高级执行董事兼大中华区主席职务。“重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增长意义重大,黑石集团希望能积极地参与这一进程。”施瓦茨曼说这话时,其眼中流溢出的淡蓝色目光已经飘向了大洋彼岸的那块神奇土地。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院长)

[上一页] [1] [2]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