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迎来危情时刻 可能在自己的帝国中沦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0:48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这个饱受外界质疑却屹立不倒的民企大亨,这次很有可能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庞杂产业帝国里沦陷 自2001年底高调入主科龙电器,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顾雏军成为中国又一个突然浮出水面的神秘富豪。此后四年间,顾一边在全国范围内以产业整合的名义大肆收购,一边小心捍卫着自己的形象——因其操盘的格林柯尔来路神秘,他很容易的被划入杨斌、周正毅等人组
到了2005年,他真正遇到了麻烦。先前一直遭遇民间调查的格林柯尔于今年4月开始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调查内容为其是否违规挪用其控股的上市公司资金。众所周知,顾雏军在以科龙的名义收购兼并了一些冰箱生产线外,同样还以格林柯尔的名义控制了美菱电器、亚星客车、襄阳轴承以及格林柯尔南昌工业园等等,人们普遍怀疑后者用于收购的资金来源于科龙电器。 正当其时,科龙及格林柯尔的审计师德勤突然改变审计标准,使前三季度报表中赢利2亿人民币的科龙电器在2004年年报中离奇亏损。接着德勤宣布,不再继续担任科龙的审计师。这极大影响了外界对科龙的看法,供应商由此开始加紧向科龙追讨欠款。 还有消息称,顾雏军已主动提出放弃手中的科龙股权以自保,竞争对手美的、TCL和伊莱克斯正在谋求收购。这遭到了科龙方面的否认,不过,经《环球企业家》调查,5月下旬,科龙的顺德基地已由原来三班倒生产改为一天一班,这在夏季销售旺季到来之时是决不应出现的场面。 诸般事态,并未获得顾雏军亲自出面进行平抚。自5月21日分别召开了科龙电器空调、冰箱两方面的核心供应商大会后,6月18日,顾又要求科龙的骨干经销商带上资金前往江西召开共度难关的紧急会议。而6月23日在北京国贸中心展厅开幕的第二届中国节能、节水、环保科技新产品博览会已经不在他的视野中了。原本这是追求节能、环保的顾雏军必然参加的项目,但是已于去年交付了参展费用的科龙业已无人前往。参展相关人士对此解释为:“科龙出事了。” 顾雏军今何在?据称,他正忙于游说证监会,希望得到宽大处理——不止一位与顾雏军打过交道的人士认为,他的未来,端赖于证监会的评判。据最新来自证监会的消息称,目前相关调查已经结束。截止记者发稿,调查结果尚未发布。不过,因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而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的金正公司原董事长万平,似乎已经成为顾的前车之鉴。 科龙出事显然为竞争对手们乐见。顺德当地企业家甚至透露,顾雏军此次危机之所以加剧与某竞争对手的告发莫无关系。科龙的相关高层表示听到了相关传言,但是未愿确认其真伪。 停摆 6月,《环球企业家》分别走访了科龙在顺德和扬州的厂区、亚星客车以及天津格林柯尔园区,俱是一副荒芜景象。 在科龙电器顺德生产基地,以往正常的生产已经被打乱。顺德基地原来三班倒的生产已经在5月下旬改为一天一班,而不远处同处蓉桂镇的美的和格兰仕的生产车间却是彻夜通明。格兰仕方面透露,格兰仕500万台光波空调一期工程5月20日在中山黄圃镇刚刚落成不到半个月,就已经招聘到2000名熟练的空调生产工人。 一位科龙内部不愿具名的人士说:“由于对顾雏军缺乏信心,银行已经不再放贷,经销商已经不愿意打款订货,而供应商则已要求现款现货,大部分生产线不得不陷入停顿。”科龙顺德工厂甚至已经出现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上门追讨的景象。反映到市场上,大中电器北京总部的一位人士告诉本刊,他们现在已经不敢销售科龙产品,担心未来的售后出现问题。寥落的科龙产品柜台与其它竞争品牌热烈促销状态判若隔世。 而当记者在6月初去到在据说有二三千亩地的扬州科龙,竟然见不到任何员工。门卫说,厂里从6月1日起放假4天。大门上今年1月初贴的禁烟告示称扬州科龙今年将规模生产云云。有当地人告诉记者:“盖好的工厂全是钢结构建筑,以后一拆都不浪费什么东西,地就可以用来做房地产了”。 同样在扬州,亚星客车门前,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以来已经多次出现供货商封门事件,扬州科龙今年刚刚投产的两条生产线也告停产。顾雏军面临严峻考验。如果他能够及时腾挪资金救局,或许尚有一丝生机。但是无论是亚星客车还是襄樊轴承或者美菱电器,这些后来被收购的公司今年连做成赢利的机会都不存在,顾陷于谷底在所难免。 而在天津格林柯尔园区,厂区被严格封锁,甚至关于里面的工人数量都不确定:一说100人,一说40人。至于这个数字为何如此之小,当地保安的解释是:“因为高科技,不需要多少人,自动化嘛”。 但是,如果围着厂区转一圈就可知,荒芜的空地大约占了一半以上。附近人讲,这里从来都是这样。距离格林柯尔园区不远,是康师傅和韩国现代的厂房,俱是生机勃勃的样子。 据天津经济开发区工商局的相关负责人士介绍,天津格林柯尔今年还没做年检,“可能是有问题了”。 唯一还有新气象的地方,是顾雏军的故乡江苏姜堰市一个偏僻的水乡小镇,顾遵父母之命差人回到老家重新粉刷修缮那无人居住的二层小楼。琉璃瓦、朱漆门、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均在静默中,而2005年的这个春夏之交或许是顾雏军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 入主科龙真相 即使如此,科龙员工似乎并不同情他们的老板。一位当年的科龙中层说:“相信老顾也想搞好科龙,但他太偏执、太刚愎自用、太自恋、太绝情。”在顾的办公室,无数科龙中高层都有被他拍着桌子指着鼻子骂的经历;在顾的思维里,看不惯的人要么斩钉截铁不予任用,要么绝对不予提升;而在顾的管理思想中,反对“山大王主义”、“自由主义”等口号的整风运动也遭到不少员工背后的耻笑。 关键问题是,正如一位前科龙高层所言:顾不是做产业的,是做资本的。科龙对于顾,不过是一次财技游戏。 顾雏军最早与科龙接触,是1999年,他曾经携带着自己发明的 “顾氏制冷剂”前往此地推销,但是吃了闭门羹。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开始科龙不理他,门都进不了。我们技术部的副部长嘲笑他,你这个东西能用吗?我们要用国际标准的制冷剂。” 当时无人能够想到,他辗转两年就能回到顺德,并且入主科龙。2000年7月,他将天津基地和几家在各地设立的做无氟制冷剂替换的工程公司,包装进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并成功登陆香港创业板,一举融资5.46亿元人民币。 不过,等到顾融资成功后再次前往科龙,他心里想的已经是要收购这家限于困境中的制冷电器生产商了。如同推销制冷剂一样,他的收购努力最初也是屡碰钉子。“要是我就不行,我脸皮哪里有这么厚,去了被人家踢出来几次我还去?”一位当年接近科龙核心层的人士说,“但是顾这个人确实能够锲而不舍,一条路不行两条路,两条路不行再找第三条路。” 最终的结果是顾终于想出办法做通了科龙电器的大股东容桂镇镇政府的工作,对方同意将其拥有的两亿多法人股转让给他。顾后来曾经就自己入主科龙卖关子说:“2003年美的集团老总何享健告诉我,当时顺德市政府曾经问他要不要科龙,他说他是顺德人不敢要,所以卖给了我这个外人。”但是这位知情人士认为美的是被科龙硬做出来的近16亿元人民币的亏损蒙蔽了。 后来许多观察人士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顾在科龙股权转让正式完成前就已入主董事会,由此方便地提高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个数字在2001年的年报中总计共达6.35亿元。 顾雏军顺利地完成了这一切。值得注意的是,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的股权转让价尽管已经降低到了3.48亿元,但据科龙当时的内部人士的说法,顾当时只付了1.5亿元,后来是否补齐转让价款却不得而知。 顾入主后,科龙旗下的冰箱、空调一度几乎全部使用格林柯尔制冷剂,而这也被认为是科龙中高层看不惯而大量出走的一个原因。知情人士透露,格林柯尔一下子卖给科龙5亿元人民币的制冷剂。根据天津格林柯尔制冷剂的独家销售代理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的年报,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5.16亿元,是其历史上的最高点。而根据科龙电器董事会变动公告,顾雏军入主科龙是在2001年11月,也就是说,这批制冷剂交易应为2001年完成。这位知情人士说:“如果算40%的利润就两个亿了,这样一单生意就赚了两个亿。” 但是格林柯尔有关高层对此予以否认。这位顾雏军的总裁助理对《环球企业家》说:“我们一直是老老实实做生意,做的都是有科技含量的东西。” 买家顾雏军 对科龙的收购引发了媒体对顾雏军第一次大规模质疑报道,并使其掌控的格林柯尔科技市值在2001年12月初连续两天损失了10亿港币。平息置疑之后的顾雏军随即开始了令外界震惊的系列收购。 此种收购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称为“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顾雏军则称之为“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处置和推动行业整合”。前者之意是收购者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以极低代价获取了流失了的国有资产,而后者则意在做大规模实施产业整合以降低未来存在的风险。对于一个收购者来说,如果上述两种意图都能够满足,在商言商,这绝对是最佳之收购。而顾似乎喜欢鱼和熊掌兼得。 自2002年10月以科龙名义收购破产冰箱企业吉林吉诺尔,短短2年时间,科龙已经在吉林、扬州、江西、杭州、珠海等地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买了一批国内已经停产且设备状况良好的冰箱生产线,形成了新的生产基地,此举比自己新建手法要高明很多。再加上顺德总部的生产基地,顾入主前科龙已经收购的营口和成都基地,以及以格林柯尔名义收购的美菱电器,这些生产线如果全部开工产能已经达到1300万台,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伊莱克斯的第二大冰箱制造巨人。而顾雏军也对此津津乐道:“这样我们生产的每台冰箱比竞争对手少摊销50元的成本。” 然而廉价收购生产设备并非顾雏军最得意之作。最让人羡慕的是,某种意义上,收购之余,顾雏军已经成为地产大鳄。收购吉林吉诺尔,政府免费给了他们100亩地;建立扬州科龙冰箱基地,圈地1100亩,购买价格每亩仅为1万元;建立格林柯尔南昌科技园,圈地2500亩;收购美菱电器,不久占有了现有厂房所在的合肥市中心180亩地,而且还有另外受让的大片土地,而格林柯尔-美菱工业园同样也是大手笔圈地2500亩;其它在杭州、珠海、宁波、等地也有大量土地储备,虽然大多是工业用地,但是其潜在价值却不可小视。 这些土地也许是顾雏军未来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内一位民营企业家告诉《环球企业家》,他们通常做法是在以低价取得土地以后做简单评估,增值,然后抵押从银行拿到贷款;如果是作工业园的土地,可以租赁给进园的配套企业;还有就是土地的出售得利。比如科龙2004年10月实际只出现金604万美元收购的中山威力,有一块资产仅就土地市值而言保守估计也在3亿元左右。再如目前美菱电器在市中心的地块,目前已经涨价到每亩400万元,未来出售至少可以为公司增加约6亿元的收入。 顾雏军在他信誓旦旦要整合中国制冷产业的同时,却令人惊讶地一脚踏进军汽车业。以格林柯尔的名义,顾在国内收购了亚星客车、襄樊轴承以及制造冷藏车的商丘冰熊冷藏设备公司。2004年11月,还收购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顾声称要把整合中国冰箱行业的经验复制到汽车行业,还令人惊奇的在收购了LPD后外行地说:“我很荣幸,世界上只有两个独立的汽车设计公司,我买了其中的一家。如果买不到这一家,可能我就永远没机会了。” 科尔尼咨询公司的汽车分析师孙健认为,格林柯尔的汽车收购战线涉及客车整车、零部件及整车设计等,跨度很大,似乎欠缺整体性考虑。然而顾雏军却已经为自己埋下商机。2005年4月,亏损中的亚星客车委托顾买下的LPD设计客车并制作样车,劳务费约人民币940万元。表面正常,其实不然。2004年一年设计订单竟然只有30万英镑的LPD有这个能力吗?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怀疑不愿透露收购价格的顾有套钱之嫌。顾雏军的收购甚至已经给他日益蒙灰的以销售制冷剂为主要业务的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带来光彩。2004年8月,格林柯尔科技收购商丘冰熊冷藏设备公司,其所获的价值21370万元的不动产,使公司在主营业务与去年“并无大变动”的情况下,仅通过并购后的资产折让便获得高达1490万元的纯利,远远超过制冷剂业务。 可疑的整合者 即使已经陷入了如此被动的局面,仍不乏有人看好顾雏军。“国内其他企业家跟他不是一个档次的。他是唯一产业整合超越德隆的。”前德隆国际董事局主席向宏对其评价可谓极高,他最看重顾的是其“实实在在在国外生活了十年,对资本市场手法很熟悉。”而其他与顾有过接触之人,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则称其“聪明、谦逊、不张扬。” 顾雏军究竟做了什么整合? 从最南的珠海到最北的吉林,顾雏军的冰箱帝国版图已经俨然一片,产业整合的梦想似乎近在眼前。以规模降成本求效益就是他最朴素的冰箱产业整合理念。他这样宣扬:“如果冰箱的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台时,每台的利润可保持在100元左右,那么每年就能净收10亿元。”而最绝之语则是:“你如果想赢利,就必须垄断这个行业。” 但是以产业整合为号召的顾却并没有更有力的数字来证明其整合成果。2004年,科龙扩张的冰箱产能应该已经居国内同行之首,但是其主营业务收入金额比竞争对手如海尔、格力以及美的要少39%以上,显然不具备规模效益,并有产能过剩之嫌。2004年,科龙的存货规模已经突破了30亿元,其中尤为抢眼的是产成品存货为17.7亿元,较2003年上升5亿元。而南京伯乐的负责人单祥和告诉《环球企业家》,2004年,科龙租赁其两条年产5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结果一年的生产不过10多万台,今年双方已经解除了年租金300多万元的设备租赁合同。 “产能并非多多益善,一味扩张常常会造成目前的资源配置与所有达成目标不能匹配的问题。”目前冰箱产能全球第一的伊莱克斯的全球CEO汉斯-斯特伯格与顾雏军打过交道,他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顾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市场的开拓、品牌的塑造以及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 斯特伯格甚至并不赞同顾雏军的扬州科龙生产基地的冰箱外销基地的建设。他认为只有那些小冰箱才值得出口,而大冰箱所谓的出口完全并不经济,长途运输反而会加大成本,因为在东欧、在东南亚都存在低成本的生产基地,因此伊莱克斯只把一部分小冰箱的生产OEM给科龙这样的中国同行。 使得顾雏军成为可疑的产业整合者的,是2004年8月郎咸平对外公布的一份研究成果:顾制造亏损的手法就是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在完成收购后,又将企业的运营费用大幅降低,制造接手后即大幅扭亏的假相。 确实,郎的分析有完全抹杀顾经营层面成绩的嫌疑。客观而言,民营企业家朴素的精简机构,透明管理、扩大规模,联合采购这些经营思想确实能够降低国企背景公司的制造和运营成本。根据顾的说法,2005年科龙冰箱的产能将达到1240万台,这样的生产量将使科龙的成本控制在世界领先。 顾雏军产业整合的口号也一如既往。并且,他要为自己找到产能的外向型出口。根据2004年底他在科龙20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讲,自己的冰箱产能2007年达到2000万台,2010年达到3000万台。顾多次表示:“我们收购科龙的最大目标就是希望以科龙和格林柯尔联手,使科龙公司以内向型为主转为外向型为主。” 越来越强劲的外销增长形势成为他向人解释的新的说辞。 但是科龙的外销在顾雏军到来之前已经受到重视,科龙前营销副总裁屈云波告诉《环球企业家》,2000年他就职后就着手重建科龙的出口营销部门,当年上半年销售额就增长到3000万美元,2001年已经达到1.5亿美金,增幅是非常惊人的。 这使顾雏军的冰箱产业整合更为可疑。扬州经济开发区占地大约1100亩的华东科龙科技产业园更加印证了这一点。这是号称以出口为主的大型冰箱和冷柜生产基地,一块介绍产业园的巨大标志牌上写着:总投资额为4亿美元,年产360万台。记者注意到在顾雏军扩张所至之处,充满了类似宏大的产业叙事。 无论如何,顾雏军冰箱产业整合的大名已经全球传扬。顾的野心甚至波及到了整个制冷产业,以致包括小家电生产基地。但是很可能顾看中的是这种名声,它是其四通八达的身份证,是非凡实力的显示器。2003年,他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2003年度经济人物。屡受媒体质疑的他,显然前所未有的感到扬眉吐气。为此,他专门召集科龙总部所有中高层干部在他非常喜欢去的顺德鹿茵酒店举行庆功宴。但是这只能说是他造势的成功而并非真正产业整合的胜利。(文/《环球企业家》□本刊记者 贾可 姚一|文 出自:2005年7月 总第112期)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