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CPI:央行的阐释更合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11:10 上海金融报

  央行《二○○七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中国CPI作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讨论与分析,既基本上澄清了国内早些时候对CPI概念的误导,也确定了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走势与决策判断的重要基础

  本期专家易宪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最近,央行《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表之后,市场上的解读不少,但是多数人仅是放在对价格上行压力、通货膨胀风险的关注上。但实际上,《报告》除了对2007年二季度金融市场的情况一般性描述之外,更重要的是围绕着市场各种价格表现机制(如利息、汇率、消费价格等)来阐述央行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确定新基点。所以,整篇《报告》新意的地方很多,本文仅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角度来分析《报告》对CPI理解、界定及基本立场。可以说,由于CPI在央行货币政策参数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因此,对CPI的理解也就决定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基本态势。

  重视整体CPI内在的经济逻辑

  对于中国的CPI,无论是居民现实生活的感受,还是学者的研究,市场早就对它十分质疑。每当市场对中国CPI质疑严重时,相关的职能部门总是以所谓的“专业性”轻描淡写地甚至是误导性地解释,这就使得目前中国的CPI越描越黑,即民众与企业对中国CPI认受性越来越低。

  比如说,今年上半年,国内的CPI同比上涨3.2%,6月份CPI同比上涨4.4%。职能部门解释时只强调上半年CPI数据,而不是6月份CPI数据,甚至于说6月份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所导致,如果以核心CPI来衡量,国内物价指数其实是十分稳定的。还有,当广东的居民质疑当地的物价上涨难以忍受时,为什么政府公布的CPI那样低?政府相关部门的解释是在于食品价格暂时性上涨、在于民众只感觉到价格上涨的部分而没有感觉价格下跌的部分、在于房价上涨以国际惯例不计入CPI。其实,最近物价的上涨,无论是从长期因素还是基本面因素来看,这种价格上涨是中国现实经济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中国的CPI,为什么理解差距会这样大?如何对中国的CPI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以说,央行《报告》对此有自己一个清楚的学理解释及明确的思路,表明核心CPI概念不适应对中国经济的理解。

  《报告》指出,核心CPI作为剔除暂时性因素影响的潜在通货膨胀,它反映了价格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大多数中央银行把核心CPI作为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核心CPI可以根据价格指数的不同分为核心CPI、核心PPI、核心PCE(消费支出价格)等。而且各国央行对核心CPI界定也是不一样,如美联储扣除食品与能源的PCE和CPI、日本央行扣除新鲜食品的CPI、欧央行扣除未加工食品和能源的

  CPI。也就是说,对于核心CPI,各国央行界定是不一样,如果仅用套用一个核心CPI来解释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那是没有解释力的。更何况是,近年来随着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核心CPI和整体CPI出现不同的走势,主要国家央行对核心CPI的关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提出仅关心CPI可能低估通胀风险。因此,近年来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央行已经纷纷把货币政策目标从核心CPI转向了整体CPI,即使美联储也是如此。

  还有,从学理上来说,强调整体CPI的重要性还有,一是由于食品和能源是经济生活中必需品,其价格不一定会在短时间内逆转,而且其价格的变动一般具有第二轮影响,即会传导到其他价格上去;二是货币政策如果不关注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诱发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信誉,从而不利于控制通货膨胀;三是食品和能源等价格的较快变动可能包含有反映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的有用信息,简单地将其剔除,不利于准确把握通货膨胀的走势和控制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食品与能源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具有不可逆转性及传导性;食品与能源的价格变化包含着整体价格变化的信息;如果货币当局不关注其价格上涨,对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有诱导的作用。这就是重视整体CPI内在的经济逻辑。

  重点在整体也关注细项

  《报告》中,在中国没有公布核心CPI指标的情况下,央行在关注整体CPI同时,也关注构成CPI的各个细项价格的变动。这里请注意,央行《报告》包含的意义是,从一般性来说,整体CPI是央行关注的重点,这与各国央行关注点是一样的。但是,央行又注意到中国的CPI权重与他国CPI权重差异性。这就是我一直在讨论的中国CPI分类大类选择可以与国际惯例相同,比如把消费品分为八大类,但消费品小类分类与权重则相差甚远。比如,中国食品类权重为33%以上,居住类权重为13%,而且美国的食品类权重为13.9%,居住类权重为42.7%。大类分类可以一样,但其中的权重不同,其CPI对居民消费倾向与消费模式的含义是迥然不同的。我想,这就是央行《报告》之所以关注CPI各个细项的根本所在。

  比如说,《报告》就表明,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较高,食品价格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1/3,从历史数据看,粮食价格波动是导致CPI波动的主要力量。因此,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要给予足够重视,而不是剔除出什么核心CPI。在此,《报告》明确的表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或维持高位,会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诱发高通胀预期,可能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更何况,目前国内食品价格、肉类产品快速上涨并非一种暂时性的行为,也不是价格上涨翘尾因素,而是一种制度性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试想,资产价格在全面快速上涨,上游原材料、能源等价格都在上涨,凭什么农产品的价格不会上涨。而且最近有些政府部门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平抑食品价格上涨来减少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其实这是根本就没有把握中国通货膨胀的特质。正如《报告》指出的,目前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除了受气候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务农劳动力减少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密切相关,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及制度性因素的改变,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综合性趋势。这些信息对货币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央行《报告》对中国CPI,就国际经验、中国实际及CPI含义,作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讨论与分析。这些分析既有学理性的基础,也有经验性的支持;既基本上澄清了国内早些时候对CPI概念的误导,也确定了未来央行货币政策走势与决策判断的重要基础。正是从这点上说,《报告》对CPI的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