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李岱:CPI创高的主因是成本推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09:19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李岱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7月份CPI继6月超过4%之后,同比上涨5.6%,创出十年新高。如何看待这个数字,直接决定着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方向和力度。总的来讲,当前CPI创新高主要是成本推动,同时,流动性过剩的潜在推动因素也不可忽视。

  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5.4%,非食品价格上涨0.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0%,油脂价格上涨30.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5.2%,鲜蛋价格上涨30.6%,鲜菜价格上涨18.7%,这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2004年通货膨胀相比,从结构上看,2004年更多的是粮食价格普涨,而这次则主要是肉、蛋、油价格上涨。

  但是持续推动CPI继续走高的因素并不“牢固”。当前我国粮食总体供求平衡,在这种状态下,就生猪饲养周期而言,四五个月就可以解决供给问题,届时,不但猪肉价格会降下来,其它相关肉、蛋、油价格都会随之下降,因此,只要粮食供求平衡这个大的总量对比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肉、蛋、油供给增加只是个时间问题。并且,即使是在2004年粮食价格普涨情况下的通胀,全年也没有超过4%(粮食供给周期需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只是肉、蛋、油价格的上涨。除非是在市场流通环节出现囤积居奇的问题。目前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国家发展改革委也把打击哄抬物价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至于有机构所分析的水、油、电等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会导致物价进一步上涨,更是杞人忧天。这部分领域的价格改革力度和节奏完全在政府的掌握之内。

  从需求拉动的角度来看,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就2003年以来的本轮景气行情来看,纵向比较,这两个数字并不高,也就是说,基本没有向CPI传导的通胀压力。回想2004年,当时的通货膨胀是粮食价格上涨与煤电油运瓶颈约束相叠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目前则是经过了三年的

能源和原材料投资大发展之后,不但煤电油运瓶颈约束充分缓解,而且在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由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转变为需求拉动型或者混合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真正值得警惕的倒是流动性过剩。除了常规的央行货币发行和金融系统创造货币之外,加剧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来源主要有三股:一是贸易顺差,二是国际热钱入境,三是大量的沉淀资金脱离金融系统,进入房市、股市和实体投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本币升值和降低

出口退税只能部分地缓解顺差;后两股资金增量都与资本市场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讲,是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远景预期和对
人民币升值
的预期有直接关系。因此,央行对本币升值的政策姿态非常重要,在政策操作上要避免给市场形成人民币将持续稳定升值的预期。

  从理论上讲,如果货币发行过多,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实物和资产。从收益看,存款不如炒房、炒股,大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储蓄资金开始活跃起来,并不断离开金融系统进入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在实体商品领域,总的供给格局依然是供大于求,尽管流动充足,社会消费增长很快,但是从7月份看,非食品价格上涨不到1%。也就是说,大量的资金已经进入了资本市场领域,炒股票,炒房地产,但却没有大举进入商品消费领域。从目前实体经济总的供求关系来看,供大于求的格局在近期内不会改变。当然,如果货币发行持续大规模的增长下去,不光资本市场要出现泡沫,一般商品领域也会出现货币贬值性通货膨胀。就这一点而言,笼统地讲只要CPI高了,就喊出应该加息是非常幼稚的。很明显,加息无法把猪肉的价格降下来,也无法把粮食的价格降下来,因为,谁也不会因为资金成本增加就不吃面食,不吃肉了。但是,加息的确能够通过增加资金使用成本,减少资金需求,进而达到紧缩流动性的目的。

  此外,对于粮食和肉、蛋、油涨价,没必要笼统地谈“胀”色变。为什么房地产市场销售价格上涨百分之七八没有问题,而粮食上涨不到7%就有人跳出来嗷嗷直叫?难道只有房地产市场要遵循市场规则,农产品市场价格就不能够根据市场稀缺上下浮动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