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机盛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1:32 《中国投资》 | |||||||||
○ 陈蕾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市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预计,2006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将增长15%~20%,销售收入将增长20%~25%,实现总产值与销售收入均可达到1200亿元左右。
据悉,2005年中国农机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084.39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31.52%;产品销售收入为1058.16亿元,增幅达35.7%,高于全国机械工业的平均水平;实现利润为41.43亿元,同比增长了82.19%。 农机市场借政策东风起跑 事实上,之前的农业市场经历了黎明前的黑暗。在上世纪80~90年代长达十几年的持续增长后,近年来一直在波动中下滑,市场的销售数量和金额逐年萎缩,行业陷入低迷、徘徊的运行状态之中。比如,2002年1~9月全国重点国有农机公司系统商品总销售90亿元,同比下降36.6%。而造成农机行业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农民购买农机的能力和积极性降低,农机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各级政府对农机的补贴逐年减少甚至取消。 200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农机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同期,政策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又不断加大,在这双重背景下,农机市场迎来了新一轮投资机会。 同年,国家开始实施了对农机的购置补贴。据了解,2005年国家与地方财政用于农机具的购置补贴达11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比2004年增加了2倍多,地方财政翻了一番,加上农民至少70%以上的投资,直接拉动了农机产品需求市场。 而2004、2005年连续发布的两个中央1号文件,通过“两减免三补贴”、工业反哺农业等多种方式支援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使粮食种植面积回升,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也随之大幅提升。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佑表示,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了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超过了8亿元,农民的投入就更多,由此带来了农机市场购销两旺的火爆局面。 以黑龙江省为例,据黑龙江省农机流通协会抽样调查,2005年黑龙江农机产品销售总额突破60亿元(含垦区、林区),比2004年上升25%左右。去年中央财政投入黑龙江省的购机补贴资金是1500万元,拉动省财政投入1.5亿元,地方和农民自筹1亿元,省级对农机投入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年,总量相当于近10年的总和,这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根据有关资料预计,2006年黑龙江农机市场的增幅为15%~20%,总销售额65亿~70亿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仍会形成热点,国内各主要厂家预计在黑龙江省的销量为2.8万~3万台。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在去年第五届中国农机论坛上指出,目前国家的宏观环境对农机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今后5~10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机行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产品细分的市场机会 从总体上看,虽然农机市场都是整体向好,但在产品结构中,有些产品的市场空间仍然是很大的。据农机行业专家分析预测,“十一五”期间国内大中型拖拉机年总需求量将达到或超过100万台,平均年增2万台,总量比“十五”期间增长69.87%。 业内人士分析,2006年多数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国内大中拖拉机市场还要继续火爆下去。从产品结构来讲,60马力以上拖拉机所占比例肯定会继续提高,将使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80马力拖拉机继续火爆的同时,100马力以上的大拖看来肯定也要热了。 有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共生产大中型拖拉机超过16万台,同比增长53.8%,是50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据机械工业拖拉机行业统计学会统计:由于2005年大中拖拉机市场看好,许多企业加班加点全力满足市场需要,因此许多企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 从2005年的情况来看,有7个企业的产销超过了1万台,其中福田农装公司2005年产销突破3万台,同比增长一倍多;中国一拖今年产销近3万台,同比增长80%;盐城悦达生产近2万台,同比增长两成;上海纽荷兰、宁波拖汽、迪尔天拖、东风农机等企业超过1万台。行业的销售收入和效益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专家认为,随着2005年大中拖拉机市场的趋好,很多行业外的企业也加入到大中拖行业生产大中型拖拉机;而原先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2005年市场供不应求的大拖产品。因此随着大中拖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2006年的市场竞争将比较激烈。 农机市场的挑战 还要看到,农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另一个原因是其准入门槛不高,无论民营资本还是外资,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更多的资本涌入这个行业。 据悉,过去的农机行业基本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政策的开放,农机行业也开始了“变身”,通过重组、并购等农机行业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身影。 可以说,2002年是中国农机行业一个分水岭。2002年沈阳北泰方向集团有限公司将“内江峨柴”更名为“方向光电”就像点燃了导火索,在农机行业引起爆炸效应。第二年,又是农机行业资产重组最富成效的一年,期间国有农机上市公司成为民营企业最佳曲线上市“壳资源”,先后有山东巨力、山东黑豹、江淮动力、长江股份相继或主动或半推半就地投入到民营资本的怀抱里。 具有前瞻性的外资企业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一个好机会。早在3年前,作为世界上的农机巨头之一纽荷兰公司就已经抢先进入了中国农机市场。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凯托尼曾对媒体表示,中国拥有全球约40%的农民,然而其可耕土地的面积却不到全球的10%;中国农业产值位居全球谷物产值之首,然而却受到产业化不足、小规模耕作、灌溉不足、频繁的自然灾害、资金缺乏等问题的困扰。 不可否认,这些问题也制约着中国农机市场的发展。但即使如此,中国农机市场仍然有很好的机遇。中国农机产品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即使出口到国外,价格仍然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固而有些企业90%的产品用于出口。 随着外贸经营权放开,农机进出口经营企业发生了根本变化。2004年经营农机出口企业6391家,进口企业10836家,普遍处于分散与无组织经营状况。 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佑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还不高,耕、耙、播、收等几项主要的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尚不到40%,农民的购买力又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国家给予适当扶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民对农机产品品种和品质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国内农机市场面临新—轮农机周期更换,特别是大中型农机将批量淘汰更新换代。 农机产品的实用价值和盈利观念已成为用户更新设备的原则,品牌、外形、质量、服务等综合性能将成为用户的首选。这就要求农机生产企业必须抓住用户的需求意识和市场走向,积极研发与推广能够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新产品。 另外,各地用户对农机功率的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复式作业和工作效率的需要,市场对大中马力农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中功率农机在市场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农机企业都在加大大中功率马力农机的研发、生产工作。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够批量生产100马力以上轮拖的企业,结束了国内同类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国的国有农机企业,却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渐渐地丧失了话语权。民营农机企业的软肋——技术实力不足的问题更加暴露无遗。低成本的模仿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品牌。因此,在与合资企业的竞争中,民营农机企业必须回到价值竞争的层面上来”。 专业人士表示,我国虽是农机制造大国,但多年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市场对高端农机产品需求乏力,许多农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只能以低价取胜。也许正是这种现状才给了外资很多机会。因为中国农机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对发达国家农机制造商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