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陈蕾
2004年环境保护投资占到当年全国GDP的1.4%,这一投资比例将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届时,全国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这一投资在2006年将拉开序幕。
2005年10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规划财务司司长周建在“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
”上透露,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6%(同期GDP总量约为85万亿元),涉及到八大重点工程。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篇之年,周建介绍说,在“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中,将着力推进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燃煤电厂脱硫、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等8项重点工程项目。
投资逐年加大
据悉,在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上升的同时,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也逐渐升高,1999年首次突破1.0%,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2004年环境保护投资占到当年全国GDP的1.4%。
尽管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而现实的环保状况也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加快。因此,按照环保投资预测结果,环保总局已经基本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将要重点投资的项目和目标。
周建说,在13750亿元预测投资中,国家环保总局限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约6600亿元,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约2100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约3500亿元,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约1150亿元,核安全和辐射环境安全投资约100亿元,环保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投资约300亿元。而在“十一五”环保投资需求中,有八大重点工程,初步测算约需投资2000亿元。
在这八大重点项目中,投资额度居首位的是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据悉,10大流域(区域)“十一五”期间需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规模2320万吨,建设投资为551亿元(其中管网建设投资270亿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需投资65亿元,合计616亿元。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提倡的是要因地制宜协调好供水、节水与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优先建设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缺水城市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同时安排回用设施的建设,开展污水的深度处理。
除污水之外,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还包括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等方面的投资,预计达到300亿元。其投资方向主要用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的建设,优先进行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高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等。
另一个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染源,是由于燃煤电厂所产生的硫。为减少硫对空气的污染,“十一五”期间现役燃煤电厂需新增脱硫能力355万吨/年,现役机组的脱硫规模需要新增0.76亿千瓦,现役脱硫机组比重将达到40%,新增脱硫机组需投资300亿元。
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的建设方面,预计投资80亿元;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面,预计投资150亿元;在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方面,初步估算,5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共需投资15亿元;在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位置、保护目标、类型、范围和措施进行补充等方面的投资,初步测算需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鉴于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管工作的特殊性,中央级监管能力建设应是政府投资和建设的重点。因此,预计在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约31亿元。
一位环保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间锁定的八项重大环保投资领域,不仅仅关系着中国的经济建设,还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环保领域的投资将是一个朝阳产业,不但会有政策的扶持,而且还会获得很好的收益。
污水处理重中之重
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城市污水总处理率不到10%,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才达60%左右。国家正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仅1999年就立项166个污水处理工程。权威人士预测,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投资将达到180多亿元。
上述环保人士说,从目前的投资情况来看,关于污水治理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其它几方面。实际情况是,各地方都开始筹建污水治理等相关举措,而且很多民营资本和外资已经进入这一领域。“十一五”政策的出台,对污水投资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在这方面的投资还会有明显的加大,同时这也意味着商机。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最新公报指出:2004年度废污水排放总量约为288亿吨,其中生活污水约占30%,工业废水约占 70%。与六年前的1999年相比,长江流域的废污水排放量已增长四成。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的年废污水排放量仅为95亿吨,80年代末为150亿吨。
严重的水污染不仅仅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还影响到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以污水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加大对其投资力度,是非常紧迫的。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中国七大水系中,与污染已经很严重的海河、辽河、黄河、淮河以及松花江相比,长江和珠江一直被认为状况较好。但近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大量工业废污水排入,长江和珠江也厄运难逃。
从去年开始,珠江口已成为仅次于渤海湾的全国第二大污染海域,官方调查显示,珠江口海域约有95%海水被重度污染,剩下的5%也是中度污染。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指出,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GDP的1.5% ~3%。水污染已成为一种不可轻视的严重灾害。
该课题组分析认为,到2010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水体的城市废水量将比1997年的基准值增加14.6%,这意味着届时我国的水环境将比1997年更为恶劣。
从2010~2030年,废水处理量的增加仍不能超过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因此2030年的直排废水量仍将比1997年多1.5%,我国的水污染仍将继续加重。
到2050年,直接排入水体的废水量将由于城市废水处理率的提高而大大减少,水环境质量有望改善。但必须指出的是,废水排放量的减少不可能使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水体的水质立即得到恢复。
据悉,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各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措施,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污水治理。
广东省出台的相关措施显示,各级建设、环保、物价等部门要按照产业化要求,加快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促进从事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事业单位按照《公司法》改制成独立的企业法人等。
这对污水投资来说,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张世秋教授说, 中国目前污水处理率是45.6%,一大半污水没有得到处理。“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是所有城市必须超过60%,重点城市如省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环保重点城市,要求污水处理率超过 70%。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翻一番,其间蕴含的商机大约3000亿元人民币。
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必须进行无害化利用或处置。
2010年三峡库区、淮河、太湖三个流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海河、辽河、巢湖、滇池、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五个流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黄河、松花江两个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实际处理水量与处理能力之比)提高20%,COD削减总量不低于125万吨,氨氮削减总量不低于15万吨。从根本上避免城市水环境的继续恶化趋势。
被垃圾淹埋的250亿
和水污染同样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还有生活垃圾的处理。
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更重要的是,每年产生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据北京市环保基金会统计,北京市年产垃圾中有废塑料36.2万吨,而一吨废塑料可生产0.37~0.73吨油,每回收一吨饮料瓶塑料可获利润8000元。
以北京市为例,垃圾产生量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将达到1.2万吨,年产生量约438万吨;日产医疗废物将达到60吨左右;餐厨垃圾将达到1200吨左右。预计今后每年将新增垃圾分类小区、大厦、工业区200至300个,每年可减少垃圾量约4.4万吨。
大量垃圾的出现,必然带动相关的投资。而预计到2008年,北京市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投资约32亿元。
据悉,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建设资金政府大包大揽、行业垄断经营的模式。通过建立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广泛吸引境内外社会资金和企业参与这些项目的投资与运营。这无疑对于民企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由于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垃圾处理方面既能做到减少垃圾污染又能做到合理回收利用。然而,由于一些中小城市不具备足够的条件,所以造成的不仅仅是垃圾污染严重,而且还不能做到合理回收利用。
以日本为例,日本正在进行一场减少垃圾、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的运动。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焚毁垃圾的数量。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日本目前对80%的垃圾进行焚毁,而美国80%的垃圾最后又得到了回收利用。
日本专家表示,对垃圾进行分拣和回收的成本要比建垃圾场存放的成本高得多,但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其实,垃圾分拣和回收的成本与焚毁差不多。
然而,对垃圾的焚烧又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
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其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按我国目前实际分析,到2010年,我国将有约60%左右的城市空气污染将从煤烟型转为以机动车污染型为主的大气污染。
有报道说,北京汽车废气污染居世界之最,已成全球最大的汽车废气污染沉积中心。 过去10年间中国上空由工厂、发电站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上升约50%,而且情况还会恶化。
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
世界银行同时警告说,全球前20名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就有16个城市,中国目前不但是全球第二大的温室气体制造国,而且堪称全球“污染温床”。
环保投资为企业带来商机
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投资比例逐年加大。
“六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是150亿元,占GDP的0.5%;“七五”期间环保投资为550亿元,占GDP的0.67%;“八五”期间增长至800多亿元,占GDP的0.8%以上;“九五”期间环保投资总额达到3600亿元,占GDP的0.93%。《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预计,到2005年,我国将投资700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约占同期GDP的1.3%,约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的3.6%。而“十一五”规划的投资额更是高达13750亿元。
以江苏省为例,预计“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环境保护投资将达到3500亿元;而郑州市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将达到206.85亿元。各地区对环保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极佳的发展机遇。
一位来自新加坡准备在中国从事环保产业的女士说,中国人多、物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现在迫切需要对环境保护做好各种防范及补救措施。要知道,环保产业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是非常有发展空间的。
这说明,环保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它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又能兼顾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
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是,环保产业不是微利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支持以及对市场的有效监管,环保产业将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点。
2005年12月,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在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启动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以科学评价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成果;国家环保总局等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污染源的整治等。
针对2006年环境保护的问题,经济蓝皮书预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独立篇章,把环境保护摆上了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这必将对“十一五”环保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位合资水务企业的总经理分析说,由于政策对环保的支持和国家对环保投入的加大,这一产业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这一领域的同时,也意味着环保产业将会进一步做大。对于企业而言,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