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银行 > 正文
 

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之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0:58 《中国投资》

  ○ 钟鸣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监管的逐步加强,资本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硬约束条件。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指标,要求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的管理和研究,促使各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的国际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监管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管
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与法律手段管理,同时更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将从不考虑风险成本、追求短期收益向建立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转变。

  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两大约束

  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资本不足仍是突出问题。有关资料显示,至2003年底,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约为5.75%。按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要使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监管要求,资本缺口约在2.4万亿元左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监管的约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商业银行普遍感到了压力。第二,市场的约束。对于上市银行来说,银行的任何增资举动都会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导致强烈的市场反应。

  从满足资本约束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有两种,一是权益资本,即银行财务报表中显示的所有者权益,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二是监管资本,它是按监管当局的要求计算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银行的权益资本基本上等同于监管资本中的核心资本,监管资本可被视作广义的权益资本,权益资本与监管资本具有相似的特性。

  经济资本是银行风险管理核心

  在权益资本与监管资本之外,商业银行还必须关注另一种资本,即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概念的产生与资本约束紧密相关。可以说,正是有了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约束要求,才有了商业银行以满足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因此,有业内专家把经济资本管理视作巴塞尔资本监管要求在商业银行内部资本管理中的体现。

  根据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银行经营损失可以分为三类,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用来覆盖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即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的定义决定其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资本不是指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2.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它本身没有准确的概念范畴,你无法对商业银行的某项资本是否属于经济资本进行判断;3.它是一个“计算出来的”数字概念,在数额上与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相等,其计算公式如下:银行的经济资本=非预期损失(包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

  经济资本“数量上等于非预期损失”这个特点使其与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紧密相关。因为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8%的资本充足率的含义,就是要求银行必须对不可预知、不可把握的风险,用资本来做准备。所以从商业银行满足最低资本监管的角度出发,经济资本不再是一个虚拟的资本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管理指标,它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到制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战略目标,具体到业务前台的各项日常决策,横跨各条业务线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将使商业银行不仅简单地追求较高资本收益率,而且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在成本可以承受和风险完全覆盖下获得的最高收益。应该说,经济资本概念的产生及管理办法的实施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商业银行强化资本刚性约束、控制风险资产扩张的有效途径。

  资本管理体制改革设想

  从相关改革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满足最低监管要求、运用经济资本工具传达风险理念和将资本作为管理工具发挥决策职能这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满足最低监管要求。满足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办法即从外部通过上市、增配、发行次级债、引进外资工作等方式补充资本。上市银行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化方式从

资本市场上逐步补充其资本金。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初始设计存在制度性缺陷,目前正处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整体重建的阶段,银行在补充资本上的主动性相对较弱;对于非上市银行,如果不引入外资,似乎仅有发行次级债一条出路。但由于“附属资本不能超过核心资本100%”及“次级债务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的双重限制,也决定了通过此途径获得的资金规模有限。可以看出,从目前我国现状分析,通过补充外部资本的方式解决资本约束问题的效果有限,商业银行必须着重从内部出发寻找突破口。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加权风险资产,当快速增加资本的目的难以达到时,更好的方式是从公式分母入手,调整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降低风险资产权重,减少资本耗用,提升资本充足率。一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生的资产多以存放央行、存放同业款以及住房抵押贷款、小额抵押贷款等形式存在。根据资本充足管理办法中对风险资产风险权重分类,零售业务风险权重多为0%或50%,与公司业务相比具有风险分散、资本占用少的优点,同时由于零售业务产品客户群相对稳定,实行固定费率可以有效增加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产生利润补充权益资本,从分子分母两个方面同时补充资本充足率;二是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中间业务,诸如支付结算、银行卡产品、代客外汇买卖、托收代收等业务均为0风险,而表外的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风险权重也仅为20%或50%,占用银行资本相对较少。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收益多元化,减少银行收益过于依赖贷款利息收入的现状;三是要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推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和健全内控机制,再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从过去单纯强调防范信用风险向建立全面覆盖信用、市场、利率、操作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第二阶段:运用经济资本工具传达银行管理风险理念。当商业银行达到最低监管要求之后,在资本管理上应过渡到运用经济资本工具传达风险管理理念的阶段。经济资本体现了银行经营者对风险的偏好。在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基础上,经济资本的多少,取决于经营者对风险的判断和态度。具体来看,管理者需要了解银行经营中的实际风险以及覆盖风险所需的资本,并对经济资本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本配置,以抗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冲击;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资本的占用代价。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均采取总分行二级法人模式,要将总行经营者对风险的偏好有效地传达给各级分支机构,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方法显然无法完成,借助经济资本管理工具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具体操作模式为:一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制定内部资本占用价格,在各级行建立资本有偿使用机制,各商业银行总行通过调低或提高内部资本价格,向各级分行传导其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并最终体现为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及资本结构的有效调整;二是建立经济资本分配制度,强化资本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促使把各级行切实将业务发展建立在坚实的资本基础之上,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三是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指标对分支机构进行考核。用经济利润、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替代传统的规模、效益指标等考核指标,使各级分行在扩张规模的同时,更关注其业务是否对资本金形成有效补充,确保资本充足率满足要求。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对考核指标中变量的设置,如经济利润计算方法、经济资本成本率等的具体要求,将其总体发展战略、风险偏好体现其中,引导分支机构制定更为合理的业务发展规划。

  第三阶段:将资本作为管理工具,发挥决策职能。当商业银行资本已满足监管要求,并能通过经济资本等工具向分支机构传达其风险偏好,说明将资本作为管理工具的条件已经具备。在此阶段,商业银行应全面协调资本、规模、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资本管理为核心,规模为手段、回报为目标,将资本转变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如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进行监控,当其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实际资本,要么控制或收缩其风险承担行为,从而保证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的安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