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过剩产业谋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 19:34 《中国投资》

  中国经济历经2005年的冷热之争,最终以“高增长,低通胀”的不俗成绩画上句号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灯又随之亮起,引起了相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和媒体的广泛探讨,成为岁末年初的热点话题。

  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超出了市场需求,从而导致部分资源的闲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绝对均衡几乎难以做到,大多数行业都是靠市场供求来调节,供大于求时,市
场就会推动企业兼并与淘汰。

  我国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根源在体制,在于市场信号失真,在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1998年开始连续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2002年底开始的新一轮经济扩张,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导致一些行业投资急剧增长,本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质量的小企业死灰复燃,尤其是近两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使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逐步显露。

  产能过剩是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必定要经历的。产能过剩一方面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因为没有产能一定程度的过剩,就难以形成有效竞争。一般而言,在经济过热、需求旺盛、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落后的企业、技术和产品还都有生存空间,企业缺乏调整结构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而在产能过剩较大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所以从积极意义上看,如果没有产能过剩,就没有企业创新以重新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

  如何应对产能过剩的压力,政府已经开出了诸多药方,明确提出了要按照“因势利导,区别对待,合理利用,控制增能,扶优汰劣,优化结构”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过剩产业的企业,如何化寻找产能过剩的解决之法,产能过剩情况下投资良机,本期《过剩产业谋变》封面文章,对部分行业的应对策略作了分折,希望能为企业在选择解决产能过剩的路径上,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调控产能过剩

  政府应找准角色

  ○ 魏刚

  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经济软着陆,让人们领教了通货膨胀的威力,而从去年开始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来说却是一个新问题。在应对产能过剩中,企业有自己的投资选择,但如果把产能过剩放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来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而企业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和引导。

  还原价格真相 预测市场需求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提前对行业的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预测,企业就可以合理地调整产能,从而避免产能过剩。因此,对主要行业市场需求的预测就显得至关重要。

  由于政府掌握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了解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对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相对准确的预测。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石油化工行业迅速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大化肥专用压缩机、乙烯工业用“三机”、氯气压缩机、特殊稀有气体压缩机等化工压缩机制造行业的振兴。但随着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的结束,石油产能出现过剩,油价大幅下跌。但与此相关的化工压缩机行业却并未出现产能过剩,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在战争前就准确地发布了该行业的市场需求预测,从而使相关企业合理的控制产能,避免了化工压缩机行业产能过剩的发生。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20%,2005年投资率(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44%的空前水平。过度投资、重复投资形成的产能在2005年开始释放,表现为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

  2005年12月30日,一份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报告提交给国务院,这份报告建议对目前11个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进行全面调整。

  其实这个报告的出台早已有迹可寻。2005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明确圈定了11个过剩行业: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这之前,政府对这些行业的市场需求也进行过预测,只是预测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比如,政府曾对“九五”、“十五”期间的汽车市场需求做过预测。其中“九五”期间的预测高估了当时的汽车市场,认为轿车的需求在100万辆,规划产能在110万辆,而2000年实际只有60万辆;而“十五”期间的预测比较谨慎,预测轿车是110万辆的需求,由于预测的失准,直接导致了2002年汽车生产企业产能紧张、新产品全部依赖引进的状况。

  对这些行业市场需求的预测准确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行业产品价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该行业的市场需求变化。以往3年,这11个行业都曾是盈利大户。而这些行业大部分是由政府垄断的,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它们的价格并不会受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这种不真实的价格信号导致了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失准,而预测的失准导致更多的资金涌入这些行业,从而导致行业的产能过剩。

  今年以来,由于受产能过剩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亏损阴影开始蔓延:从国内55个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来看,亏损企业已达一半以上。今年一季度,我国电解铝行业的实际亏损面高达近80%;而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水泥生产企业亏损数也达到2241家,亏损面达43.53%。

  可见,政府对行业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是帮助企业应对产能过剩的主要办法。而还原价格真相则是避免预测失准的基础。

  观察市场环境 设置行业消息树

  在政府加强对行业市场需求预测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产能过剩的产生象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过程,而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和渠道,在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信息的发布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此看来在产能过剩中建立预警机制,成为市场环境的消息树应该是政府的角色之一。

  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已意识到监控和预警的重要性。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指出,国家发改委今后将每月形成一个专门报告,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进行跟踪。产能过剩问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给宏观经济带来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也不失为一个机遇,可以趁此机会推进行业的结构升级。加强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是“化害为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贾银松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强化产能过剩行业市场供需信息的收集及预警机制。今后国家发改委每月都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情况作出专门报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酝酿每10天发布一次全国钢产量的信息。

  国家发改委近期还将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协商交流,联合调查分析中国钢铁企业生铁、钢坯及钢材的积压情况,对新增产能的有效性进行摸底,研究如何通过市场、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避免新增产能的集中投放。

  建立预警机制是政府应对产能过剩的主要方法,通过行业监控,掌握行业的发展轨迹,当发现某行业越过红线时,立即通过信息发布渠道发出警报,有效地规范行业发展防患于未然。

  市场的规划师 行业的导航员

  行业预警机制的建立固然重要,但如何减少报警次数,则是通过对行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引导来实现的。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张巍柏指出,应对产能过剩,政府要完善行业规划政策,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对已出台的钢铁、电解铝、煤炭、汽车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强化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尚未出台的,抓紧制定和完善,尽快出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不得提供贷款和土地,环保和安监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同时要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最近上汽希望借助罗孚和双龙打造自主品牌的新项目没有获得发改委的批准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是政府在行业规划中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分析师梁优彩指出,要依据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消除生产能力过剩的方法很多,从理论上可以分为设备淘汰和企业退出两种方式。考虑到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能力过剩,因而废弃多余生产设备,是压缩过剩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

  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调整时期,为了鼓励企业淘汰多余设备,对纺织、冶金、造船等行业采取由政府出资收购设备然后将其废弃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研究。企业关停和企业兼并、转产、破产等方式属于企业整体退出的办法。企业关停作为一种行政手段,历年来是我国政府关闭非国有企业的通行办法。当前需要关停的重点是那些技术水平已经相对落后的国有工厂;对于民营企业用市场的方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同时应逐步完善兼并和破产制度,要打破限制所有制身份的包括汽车、钢铁、电力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各种并购行为。随着产业竞争态势的越发激烈,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破产等方式退出市场,需要相应的资产产权、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来顺应这一变化。

  由此看来,通过对行业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引导可以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一职能也只有政府能够胜任。

  制定市场规则 解决公共品短缺

  在建立了行业预警机制,对行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引导的基础上,抑制产能过剩的根本还在于政府要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目前,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落后产能过剩,以钢铁为例:先进产能尚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落后产能则严重过剩,造成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当前,钢铁行业能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差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其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产能约1亿吨,3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小电炉产能约8000万吨,在钢材产品中,冷轧薄板、涂层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依靠进口补充。而以线材、螺纹钢为代表的大路货则产能过剩。

  要解决这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并不能靠行政命令式的“有保有压”。而应该由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来自我调节。而这一调节必须有符合市场规律的竞争规则,让落后产能及时退出市场,先进产能顺利参与竞争。目前,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并不明朗,《破产法》迟迟不能出台也意味着市场竞争规则不完善,而这一职责当然要由政府来承担。

  除了制定市场规则,解决公共品的短缺问题,也是政府在产能过剩中应该主要关注的。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多小的数乘以13亿,都是个大数;多大的数,除以13亿都是个小数。中国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

  我国要实现城乡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上的一体化,需要在50年的时间内,每年至少转移2000万农村人口。同他们在城里解决吃、住、用、行、教育、医疗的需求相比,那些所谓产能过剩的11个行业的产能不是过剩的问题,而是严重短缺。

  目前绝大多数人都在医疗、教育、住房短缺的压力之下,消费水平和我们已经达到的生产水平形成相当大的反差。而解决公共品短缺才能使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消化过剩的产能。亚当·斯密在分析企业效率的根源时,找到了“分工”这个原因。市场的规模决定着分工的范围,分工的范围决定着效率的高低。市场经济时代,需要政府统一解决的公共品需求急剧增加,这就要求政府在产能过剩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公共品短缺上,而相对性的产能过剩还是让市场去调节。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仍然存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指出,这种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是因为各级政府目前收入还是主要来自增值税、营业税等,这些税收意味着只要上投资项目,尤其是搞工业项目,只要企业开工投产,不管有没有赢利,按生产规模,都要向地方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

  因此,各地政府会热衷“摊大饼”上项目,“盘子”越大,税收也就越多。由于土地、资金这两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基本上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且价格被压制在低于其机会成本的水平,加上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形成的过剩劳动力和由此引起的低水平工资,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也认为,在投资中地方政府从投资的观察者变为了投资的参与者。这一现象的根源来自现行的投资体制,要扩大消费,进而推动内需,长远之计在于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并推进金融、税收体制及汇率形成机制等多方面改革,消除体制上的不利因素。

  在很多学者看来,政府需要打破种种投资禁区,向民间充分开放投资机会。只有这样,才会获得市场驱动而非政府驱动的健康经济增长,形形色色的消费需求才可以自然获得满足和提升。在多元投资主体的条件下,政府应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公平的、可以预见的宏观投资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应当摒弃政府直接控制项目投资的做法,而将主要精力用于符合市场效率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上来。

  这种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政府投资行为的转变,将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的危机,这也是政府在应对产能过剩中应该扮演的主要角色。

  有人说,过去的计划经济带来的是供给短缺,而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会有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经济健康的表现。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产能过剩只能通过市场来调节,而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分工中应该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如果越厨代刨往往收效甚微。在计划经济时代习惯行政命令来主导经济的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给市场调节更多的空间,做好市场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潜在过剩,

  成就可再生能源投资

  ○ 李晓明

  2002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高耗能行业的失控,导致了电力短缺,进而导致煤炭短缺。煤荒和电荒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心慌的事情。

  然而,在2005年底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能过剩行业中,一向紧缺的煤炭、电力赫然出现在潜在过剩的行列中,具体表现为:在供给增速加快的同时,需求增速却在下降。

  煤电:投资过旺需求下降

  自国内煤价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以来,国内资本争相进入煤炭行业,近几年累计投资煤炭的资金已达2000多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437亿元,增速为43.3%;2004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702亿元,增速为60.8%;2005年前9个月同比增速达到76.8%,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达到3197亿元。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韩文科分析,2006年煤炭总产量预计达22亿吨,其中规模企业产量将达19.5亿吨,此外,还有1.4亿吨的社会总库存;而国内需求增速将继续减缓,2006年国内煤炭需求为20.86亿吨。综合来看,2006年的煤炭产量将供大于求。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煤炭供给增速的加快。业内人士分析,超产成风加之国有大矿普遍扩能,大型新矿井继续投产,将会导致煤炭产能相对过剩。

  在煤炭产能不断增加的同时,几个用煤大户的需求增速却在放缓。钢铁已经因为产能过剩而成为重点调控对象,发改委决定将“十一五”期间的钢材年生产能力控制在4亿吨左右,并淘汰1亿吨落后的炼铁生产能力、5500万吨落后的炼钢能力。每减少一吨钢材的生产,就要减少2吨原煤的需求。

  另外,据市场人士分析,除供需因素外,由于2006年煤炭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将全面改善煤炭供求紧张的局势,而运输形势的缓解将引起运费的下降,从而导致煤价的下跌。

  就在煤炭走出短缺的同时,我国的电力也告别了短缺——从“十五”初到2007年的七年间,全国电力供需将基本走完“供需基本平衡→局部地区季节性缺电→全国范围持续缺电→局部地区季节性缺电→供需基本平衡”的轮回。

  电力大短缺引发了大投资。各地无序圈地建设电厂,而没有充分考虑环保和资源影响,这是新一轮电力投资的显著特点——2003年新增装机3484万千瓦,2004年5100万千瓦,2005年在6000~7300万千瓦之间,2006年新增发电装机将在7500万千瓦左右,预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电机组投产最多的一年。目前,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根据各种信息显示,目前在建装机容量估计还有3亿千瓦,大部分将在2008年内投产发电,预计到2007年底装机容量过剩就可达到10%。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以及对节能降耗的日益重视,用电增速将继续回落。据预计,2007年全国新增装机仍然超过8000万千瓦。届时,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总体平衡,部分地区还会有一定富余。

  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全国电力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7230亿千瓦时,增长10%左右。预计2006年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将达8000万千瓦以上;到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很有可能突破6亿千瓦大关。今年一季度、三季度,全国最大电力缺口累计分别都将下降到1000万千瓦以下;进入冬季,全国电力供需将出现重要转折,各地区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约280小时,约为5130小时。

  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煤炭一直以70%左右的占比居高不下,这就导致火电在我国的电力中同样占据绝对第一的位置——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过5亿千瓦,火电机组占比超过70%。在这种能源结构下,煤炭和电力一起由“荒”到“剩”就成为必然结果。

  潜在过剩引发结构调整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林伯强认为:电力是一种敏感性商品,因为它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和投资环境。由于电力短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远大于电力过剩的影响,因此确保充足的供电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林伯强这一观点,可以说把对电力特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的确,由煤荒、电荒引发的心理恐慌更加可怕。何况,在目前的煤炭、电力行业中,还包括相当成分的落后产能。因此,潜在过剩对于煤炭和电力来说,正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投资布局、进行结构优化的良机。

  煤炭:整合产生巨无霸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表示,2006年将按照《关于加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在摸清煤炭建设项目情况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遏制产能过剩的苗头。此外,今年还将确立煤炭生产开发从“新建为主、整合为辅”转变为“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发展思路,并将完成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编制。

  2006年2月15日,国土资源部宣布:到2010年,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将减少70%,到2015年小煤矿将基本退出。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将统一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确保矿山合理布局,做到大矿大开、小矿小开,促进煤炭资源的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经营。

  国家发改委将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指导意见,支持大型煤矿兼并改造中小煤矿;加快国有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矿、路、港、电等多元发展,鼓励电力企业进入煤炭行业。

  根据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规划方案,我国将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冀中、宁东、陕北13个大型煤炭基地。该规划涉及14个省、区,总面积10.34万平方公里,拥有40多个主要矿区(煤田),保有储量高达6908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七成。

  13个大型煤炭基地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产量要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21.7亿吨的78%,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表示,要推进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重点推进煤炭企业多元发展,要像神华集团那样拥有自己的铁路、港口和电厂,同时也要支持电力企业进入煤炭行业。

  2006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及国土资源部公告了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名单,目的就是为了调控煤炭生产力布局,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依托大集团建立大基地,是国家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鼓励国有大企业整合现有地方小矿占用的资源有四大好处:

  一是解决了地方小矿长期做不大,严重浪费资源的问题。国有大矿煤炭开采的矿井回收率为70%左右,地方矿的平均回收率不到20%,煤炭开采是地层深处的作业,这种巨大的浪费人们看不见;

  二是可以解决大矿可采资源不足、接替不够的难题。大矿对小矿资源整合后,大矿的技术优势和人才管理优势很快得以释放,小矿可以迅速做大做强,几年就能改造成大矿;

  三是可以更有效地稳定市场供给。国有大集团可以向市场提供稳定的能源产品,全天候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四是可以解决小矿事故多发、直销原煤、无序竞争的顽症。

  电力:趁机摆脱低水平过剩

  电力过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电力过剩真有弊无利吗?目前,我国70%以上的电力来自火电。而效率低、煤耗高的小火电机组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使得我国火电企业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50~60克每千瓦时。有的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700克/千瓦时,是高温超临界机组215克/千瓦时煤耗的3倍之多,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据2002年数据,我国6000千瓦以上的发电机组有6100台,共计3.26亿千瓦,而30万以上的机组只有370台,只占40%,另外,6000千瓦以下机组还有800万千瓦。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的电力装机过剩,就会发现,如果中国电力装机真地过剩了,也是低水平的过剩。电力装机过剩正好形成小火电机组的关停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力装机过剩不仅不是坏事,还是一件好事。

  产能过剩,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会造成资源浪费;但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是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由于电荒,电力用户饥不择食,甚至自购价格更高的柴油发电机组,许多计划关停和已经关停的机组又重新开起来电力还不够用。由于竞价上网需要在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在严重的缺电形势下,如果在这个时候竞价,可能会变成一轮接一轮的价格上涨,这使得竞价上网并未真正推行。

  而这一轮电力过剩,为竞价上网提供了市场基础。机组供电煤耗低,管理水平越高,变动成本就会控制得越好,为了占领市场,竞价过程中就可以报出较低的价格;而成本较高、煤耗较高、管理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可能会因成本高而退出竞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而产能富余是真正形成电力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

  产能过剩看起来是资源浪费,但将小火电淘汰出局,实际是淘汰了落后的生产力,节约了煤炭资源,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就煤电而言,发电量可以达到6亿千瓦。我国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缺乏,环保压力大,土地资源紧张、运输成本高,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开发火电难度很大。我国煤炭资源2/3以上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这些地区具备开发大煤电基地的客观条件。其中一部分是褐煤,只适合就地发电。通过集约化经营、采用脱硫节水等措施,陕北、晋东南、蒙西、宁夏、锡盟、呼盟、哈密等煤电基地外送规模超过1亿千瓦,火电开发西移是符合国情的必然趋势。而大型煤电基地的开发,可以带动大容量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采用,大大降低煤耗。在西部开发大煤电基地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而采取干除灰、干除渣、空冷等措施,可以节水95%。

  目前,由于煤电价格的上涨和机组利用率回落的影响,许多火电厂业绩下滑,盈利能力也有所下降,再加上国家对违规火电项目的治理,火电厂将面临洗牌过程。

  就水电而言,最大能力开发可达到2.6亿千瓦,我国2/3以上的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我国东部水电资源不仅有限,而且开发程度已高达68%;西部水电丰富,但开发程度低,不到13%。所以,未来水电开发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计划新增的1.8亿千瓦水电中,约1.6亿千瓦在西部。水电属于清洁能源,符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政策引导方向,它具备以下优势:机组利用率比较平稳;具备成本优势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电力竞价上网对水电企业是长期利好,未来其竞争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

  可再生能源是笔大生意

  以煤炭为代表的一次能源价格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维持在高位,给可再生能源开发带来了更多契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青睐的原因有:可无限供给的能源,并且排放极少量的污染甚至无污染。

  现在,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并因此在资本市场受宠。

  《可再生能源2005:全球现状报告》的主编、世界观察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讲师埃里克·马丁诺德说:可再生能源已经吸引了一些国际大公司,包括通用电气、西门子、夏普、壳牌等。该报告估计,全球近4000万个家庭正使用太阳能设备,其中大多数是在最近五年中安装的。报告中还提到,2004年,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总共450万绿色能源消费者购买了可再生电力。

  该报告说,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能源技术是并联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2000年至2004年间,其装机容量以每年60%的速率上涨,现有的容量已覆盖了40多万户来自日本、德国及美国的家庭。

  风能紧随其后。2004年,其发电量增长了28%,即装机容量增加了近170亿瓦特。

  预计未来每年将有5亿美元被投放到发展中国家,用作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发展援助、培训项目及市场支持,其中多数资金由德国金融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会提供,其余则来自一些慈善家及项目机构。

  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全球知名企业和KPCB等私人股权公司都开始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甚至连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也计划从养老基金中抽出5亿美元投资于这一领域。

  2005年6月9日,高盛集团和哈得孙联合银行共同向美国太阳能企业SunEdison公司投资6000万美元。目前,全球太阳能产业每年得到的投资总额已超过70亿美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私人股权公司也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KPCB公司在2005年6月初表示,要向开发超薄太阳能电池的Miasole公司投资1650万美元,同样从事太阳能电池开发的Nanosolar公司也得到两家私人股权公司2000万美元的投资。

  科技进步和规模效应已大大降低了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美国风能开发成本已降至每千瓦时3至5美分,2005年通用电气风能业务收益预计高达20亿美元,是2002年的4倍。

  世界银行称,世界银行目标是未来5年花在新能源项目上的资金每年增加20%,它花的钱已经超过了计划。2005财政年度为2.99亿美元,原定计划为2.51亿美元。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也得到初步推广。到2004年底,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08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4;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达到6500万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达到50亿立方米,改善了1400万农户的生活用能条件;太阳能光伏发电6.5万千瓦,解决了700多个乡镇、约300万偏远地区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根据初步完成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水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开发程度达到70%左右,生物质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200万千瓦,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总电力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我国政府将鼓励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建筑物和农村推广应用,到2020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4000万吨标准煤;将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继续推广户用沼气和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快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沼气年利用量达到24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左右,同时积极发展以能源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到2020年达到年替代石油1000万吨的能力。

  我国规划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比重,从目前的7%提高到15%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15年,全国大约需要投资1.5万亿元。

  2005年12月,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代表——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发行市盈率高达30倍。数据显示,无锡尚德发行价高达15美元,大大高于原先11至13美元的询价区间,说明国际投资者对无锡尚德的认可。在高达30倍的发行市盈率背景下,无锡尚德IPO能获得全球机构投资者20倍的超额认购,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太阳能题材的认可。

  正如埃里克·马丁诺德所说,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了一笔大生意。

  高耗能产业投资变局

  ○ 陈蕾

  去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是2006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怎样调整?正在市场众说纷纭之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钢铁、电解铝、焦炭、电石、铜冶炼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马凯对过剩产业的定论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产能过剩后将迎来的是行业“健身”运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耗能产业如何应对生存危机?如何进行投资战略的调整?

  投资追逐规模成过去时

  技术升级面临新契机

  一味追加投资、扩大规模而缺乏远见的战略意识,高耗能企业面临产业过剩,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给生态、能源供给等方面也会带来无可估量的破坏。在这一背景下,高耗能产业面临新的选择。

  以铜冶炼为例,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报告显示,从供给能力看,目前我国铜矿山的生产能力只能满足冶炼能力的40%,而冶炼能力仅能满足电解能力的63%,由此导致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冶炼和电解环节长期依赖大量的原料进口维持生产,也加大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压力。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0月,铜行业在建、拟建项目总投资已超过200亿元,其中有大量的银行贷款。铜冶炼行业如果出现亏损局面,形成不良资产,无疑将会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受损,增加金融风险。

  事实上,不仅仅是铜冶炼饱受盲目扩张之苦,钢铁、电解铝、焦炭、电石等行业都属产能过剩。而在一定程度上,这和盲目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焦炭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建的机焦企业245家,产能达到1.18亿吨;拟建企业53家,建设焦炉102座,产能3524万吨。去年1至8月,全国焦炭产量突破亿吨,同比增长了近23个百分点。预计去年年底,机焦产能可达2.8~3亿吨(不含土焦),而目前国内的焦炭需求量仅为1.85亿吨。

  最痛苦的莫过于电解铝行业,因为成本上升的压力2006年仍然难以得到根本的缓解。发改委由此警告说,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直接导致的就是经济效益下滑。

  针对电解铝盲目扩张局面,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士曾提醒说:电解铝行业盲目扩张已造成的后果就是前车之鉴。铜冶炼能力盲目扩张的势头如不加以遏制,也会导致行业内部无序竞争、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的局面。

  这一预言被现实击中了。铜冶炼投资大幅增长,造成了铜冶炼行业盲目扩张的局面。2004年全年投资30.5亿元,比上年增长90.6%。目前全国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18个,总能力达205万吨,是2004年底时的1.3倍。其中在建项目11个,建设总规模约115万吨,投资总额约100亿元左右。预计2007年底将形成370万吨铜冶炼能力,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

  盲目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一直关注能源走势的方正证券资深能源分析师方世群说,高耗能产业的投资高峰为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从而导致行业亏损严重。按照目前市场情况分析,再追求规模投资显然不适应市场需求了。很多企业的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亚洲甚至世界级先进水平,他们更需要的是技术、产品的升级换代。

  有证可循的是鞍山钢铁集团,在技术升级创新方面,他们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鞍钢曾定下一条规矩: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消化吸收,迅速形成自己的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

  1780热连轧生产线是鞍钢1999年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建成的,两年后,鞍钢自行建成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并于2004年全套输出济钢,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从此国外向中国输出这套技术装备的要价直线下跌,从原先80多亿元下降到40多亿元。自主创新使鞍钢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

  山东华元钢铁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许保见分析说,现在的高耗能产业过剩,并不意味着没有投资价值,而是需要转换投资方向,不能再单纯追求规模投资。应该在技术升级、环保达标等方面的投资加大,这是一个发展趋势。

  同样是高耗能产业,并且都面临过剩和利润下滑危机,由于一些企业的战略适时进行了调整,从规模投资转向技术升级的投资,不但利润没有下滑,甚至为企业节省了很多资金。正是由于企业投资战略的调整,从而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兼并收购成行业投资热点

  这一轮的产能过剩有着较浓的市场色彩,因为大多数行业都是靠市场供求来调节,供大于求时,市场就会推动企业兼并与淘汰。进一步看,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体制。现在,一些行业之所以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很大的原因在于投资体制的不合理和政府参与产业投资的强烈冲动。只要上投资项目,尤其是搞工业项目,只要企业开工投产,不管有没有赢利,按生产规模,都要向地方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因此各地政府会热衷上项目扩能。

  其实,在高耗能产业过剩的消息传出之前,就有市场人士表示,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接下来就必须是行业的整合。只有通过兼并、收购才能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在现有规模基础上,高耗能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中(除有些大型企业是规模扩张外),兼并收购将是投资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主编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南》显示,今后钢铁行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

  以钢铁大省河北为例,到2010年,河北钢铁企业由现在的202家整合为40家左右。可以想象,钢铁行业的重组将会是持续、长期的一个过程。

  一位钢铁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钢铁行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除国内钢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为一大热点之外,国外钢铁巨头参与重组中国钢铁企业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最大看点。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去年不仅成功收购了华菱管线36.673%的股份,还与包钢、八一钢铁、昆明钢铁等多家公司有过“亲密接触”。有投行人士表示,米塔尔在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参股,收购目标是一些年产量在300~400万吨左右的中型钢厂。

  此外,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商阿赛洛证实拟购莱钢38%股份,同时阿赛洛还在和青岛钢铁谈判。还有传言称,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拟收购安阳钢铁30%以上的股份。

  钢铁是焦炭消费的最大群体,因此钢铁行业的走向直接影响着焦炭。为解决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国家明确表示,“十一五”期间将淘汰1亿吨炼铁产能和5500万吨炼钢产能,为此,2006年开始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炼铁炉和20吨以下转炉和电炉,这样必然导致焦炭消费难以增长。

  焦炭行业还面临企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低、污染浪费严重、运力不足等问题,可以断言,焦炭行业已进入“大洗牌”阶段。只有经过优胜劣汰,培育出少数“寡头”企业,具备自然垄断性质的焦炭行业才能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进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轨道。

  据悉,焦炭行业徘徊在保本微利边缘,许多企业出现亏损,部分焦炭企业关门停产。事实上这一现象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世界钢铁价格开始疲软,导致焦炭需求走向低迷。

  来自山西省经济委员会的消息称,去年前8个月,全省焦炭行业亏损额已达到6.53亿元,同比增亏4.19倍。由于亏损严重,一些没有自备煤源、没有产品回收的独立焦炭企业不得不将焦炉熄灭。

  一位关注焦炭行业的市场人士分析说,有的焦炭企业规模很大,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他们应该走重组、并购这条道路。因为只有行业整合形成大的集团,才更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才能走出过度竞争、产能过剩的危机。也就是说,以后会有更多高耗能产业用于并购的投资将进一步加大。

  方世群认为,对于这些高耗能企业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公司自身拥有的核心

竞争力为筹码寻找战略联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或者与上游能源企业联姻,结成战略联盟,以期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当然以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消耗更是企业的努力方向。

  高耗能产业的过剩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在这个背景下,高耗能产业的投资变化,将由过去的追求量变而成为追求质变。在这轮变化中,出现的局面可能是加速行业间的整合重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只有主动求变,才会有立足空间。因此,在高耗能产业中,兼并收购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热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2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