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不自主就灭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23:13 工人日报企业周刊

  众多案例的同时存在,反映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中国所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路线方针在执行上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提高本土工业技术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终变成了让跨国公司图谋主宰中国市场的垫脚石

  路风 封凯栋 曹崴

  如果不改变多年来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和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技术”的政策,数十年间积累起来的中国工业基础就会变成跨国公司占据中国市场的进门砖和铺路石,而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就会坍塌。因为,在技术变化是常态的条件下,自主创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生在内燃机喷油系统(油泵油嘴)工业的事实证明,“自主创新”绝不仅仅是高科技产业领域里的事,而是对中国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以后,中国曾经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体系中的许多主要组成部分属于今天被称之为“传统产业”的范围。但如果考虑到技术变化的动态因素,那么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之间的区别实际上是很模糊的。

  就

柴油
发动机
喷射系统这样一个存在了近百年历史的工业来说,如果把机械式的归于“传统技术”,那么电控式的怎么说都属于“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这种模糊性所反映的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任何工业的发展都始终处于技术变化之中,而且越来越甚之。一些人喜欢以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为由,反对中国进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认为只要依靠“比较优势”就可以发展。但我们的研究证明,放弃自主创新不但不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甚至也不能发展“传统产业”,而且只能使所谓具有“比较优势”的任何中国工业在技术变化的过程中灭亡,导致经过半个多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中国工业体系走向支离破碎。

  “全球化”带来的开放市场条件是反对自主创新者的又一个理由。他们声称,因为全球化,所以可以不必自主创新;因为全球化,所以可以不要自主品牌;因为全球化,所以就用不着再区分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等等。但是,面对中国工业发展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这些辩解已经成为赤裸裸的谎言。事实正好相反,正是因为全球化,所以本国工业的竞争力以及作为竞争力源泉的技术能力才成为

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全球化,所以如果继续依赖“技术引进”,中国工业不仅会被压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且会丧失独立存在的可能。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全球化,所以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否则就只能是被别人利用的工具;正是因为全球化,所以中国工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获得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才能够持续。

  威孚学习外国技术的轨迹是从“引进技术”走向合资,又从合资走向实际上被收购的结局。理解这个轨迹的内在动力,要先从外部条件,即引进技术的机会开始。从威孚的经验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企业尚可赢得外国企业技术许可的机会。但存在这种机会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中国企业的产品也没有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逆向测绘开发而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能力。

  但是,为什么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引进技术”的威孚却从来没有能够摆脱技术依赖的状态,以至于随着技术的变化而最终走向丧失组织独立性的道路?根本的原因在于威孚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对自主开发付出足够的努力并坚持到底,例如放弃自主开发共轨系统的努力,所以也就没有锻造出来能够跟上技术变化的技术能力。为什么没有能够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略决策者总以为可以依赖“技术引进”来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引进技术”的形式从购买技术许可证变成了合资,而在缺乏足够的自主开发努力下,合资形式只能使企业失去技术学习的主导权。没有在技术学习上的长期努力和积累,只能导致对跨国公司的进一步技术依赖,以至于在面临重大技术变革时,丧失了自主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能力,从而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比如地方政府为捞取“政绩”而把合资当作招商引资的手段,选择接受了跨国公司以灭亡中国企业为目标的合资条款。

  威孚的道路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例子,但众多案例的同时存在却反映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中国所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路线方针在执行上已经完全违背了初衷。这项政策在这个行业中由“提高本土工业技术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终变成了让跨国公司图谋主宰中国市场的垫脚石。

  韩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组装外国产品和引进全套生产线的情况,而且也出现过以允许外国企业持股来获取技术的情况。但是,在对待外资的态度上,韩国仍然是采取了严厉限制的政策。

  逻辑很清楚:阻止外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外国技术。如果一个国家引进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依赖,而是为了通过学习而掌握技术,就必须以本土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为只有本土企业才是本土技术能力和本土创新的主体。阻止外资进入的目的就是防止外资控制还弱小的本土企业,从而避免本国的技术学习过程被外资控制。

  中国需要引进技术,而且是长期需要。但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利用国际市场都是要有行动主体的,而这个主体就是本国的企业。如果以卖掉本国企业甚至是蒸蒸日上的企业来开放、来“引进技术”,那么开放的目的就变质了。

  中国油泵油嘴工业在外国公司盛宴下的岌岌可危,恰好证明了无油所自主开发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战略意义:哪怕是发动机喷射系统这样一项局部技术,哪怕是无油所这样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小单位,自主创新也在决定着中国工业的生死存亡。(相关报道,本报将在下周同一时间、同一版面刊登。敬请关注。――编者)

  无油所和无油厂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集中地说明了一个正是因为全球化才产生的简单道理:不自主,就灭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8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