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专家点评2005年影响中国经济十大企业事件(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21:26 工人日报企业周刊

  事件三:

  【标题】春秋启航:廉价航空冲破行业垄断

  【时间】2005年7月18日

  【影响度】旅行社靠航空公司提供低廉的票价来获取利润航空公司则依靠旅行社为自己带来大量客源。表面上双方是互赢的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处于强势位置旅行社受到的牵制较多自建航空公司旅行社想借此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

  【评论】在旅游业进入微利竞争时代之后旅行社进入航空领域更被业界视为开辟了一个新的赢利空间。春秋集团董事长王正华:我们做的是“草根”企业就是在缝隙中求生存。

  【事件回放】

  7月18日上午9时整,春秋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20首航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飞向烟台。这开辟了中国低成本航空的“处女航”,同时还开创了中国旅游加航空的运营模式。

  这家航空公司是由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建立的,这家旅行社也是中国首家获准筹建航空公司的旅行社。春秋国旅董事长王正华介绍,创办航空公司是由于不愿再为航空公司“打工”,让航空公司白白赚去客座率接近90%的包机利润。

  此后,中青旅副总裁刘广明表示,中青旅正在寻觅拥有航空产业经验的投资者共同成立一家合资航空公司。此外,广东中旅、武汉东星等内地多家旅行社也都跃跃欲试。

  奥凯航空是中国内地首家民营航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捷音明确表示,旅行社自建航空公司,受到人才市场不成熟、飞机引进无自主权、市场准入开放度低、相关配套产业改革滞后等多种因素制约,在资金实力、市场经营上存在着很大风险。而且,中国的旅行社整体规模偏小,目前运作建航空公司的旅行社算是国内比较有资金实力的。但是,航空产业是一个投资巨大、回报期很长的产业,“旅行社建航空公司能撑多长时间,不好说”。

  王正华还有这样的信念:现在航空业已经从原本的豪华开始向大众化发展,低成本航空公司是一种必然趋势,而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在开放,再结合我们的旅游产品就更有优势了。

  目前,全球共有低成本航空公司60余家,共计有1200余架飞机。欧洲有20余家低成本航空公司,营运着500余条航线,亚太地区已经有近20家,计划组建的近10家。

  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今年“五一”前低成本亚洲航空(泰国)公司开通了曼谷至厦门的航线并推出单程388元的超低票价;亚洲

马来西亚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也将在年内开辟重庆、沈阳航线。

  不过也有人认为,现在的旅行社“一窝蜂”办航空公司,更大的可能是“高价转手卖‘牌照’”。政策放开,旅行社可以申请获得经营许可证,前期可以不挣钱,但是可引入外方战略投资者。目前,外资还无法单独涉足国内航空公司,只能以合资的方式进入,控股比例不能超过25%。一旦政策对外资进一步放开,旅行社手中的经营许可证就吃香了。

  【专家点评】

  路风:一段时间,中国大的垄断行业,是不让民营资本进入的。现在,民营资本进入了垄断的民航业,这个方向是好的。而与此相关的安全和“卖牌”问题,则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新考验。开放竞争是改革的方向。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垄断状态下,由于成本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垄断者不会采用中国技术,大多购买国外技术,这对中国技术进步是没有好处的。也许,民航开放,对中国制造自己的飞机提供了机会。经验已经证明,竞争成本加大,中国技术就有机会发展。

  高世楫:中国的几乎所有市场只要能够扩大市场准入都能够通过竞争提高行业的效益。希望春秋集团进入航空业的同时,国家对航空行业对航线、定价等经济监管的方法和手段适时进行调整,鼓励竞争,提高效益。

  闻道:低成本航空打开垄断行业大门,春秋坚持,奥凯退出。低成本的关键不在航空企业,而在民航总局手中。因此,打破垄断的关键也就在于削弱民航总局干预企业经营的权力。

  张少杰:所有产业都存在着细分的市场,春秋航空就找到了它的细分市场――旅游航空市场。在民航总局忙着发布“禁折令”的时代,航空公司始终阳奉阴违的行为就表明了这一市场的吸引力。现在有新的航空公司明确地将自己定位于这个细分市场,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事件四:

  【标题】海尔放弃收购:美泰克白给敢不敢接

  【时间】2005年7月20日

  【影响度】如果不是像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迅速发展,美泰克也不会沦落到如今的破产边缘。而海尔面对收购机会的冷静,更是体现出中国企业的成熟。

  【评论】

  专门从事跨国并购事务的律师事务所Jones Day合伙人斯图尔特:“这是一轮并购浪潮的开端。中国企业开始放眼全球,私募基金急于分出胜负,这些因素将推动上述趋势。”

  易凯资本王冉:“海尔和私募基金的合作具有创新意义。联想是独家收购IBM,私募基金入股是之后做出的融资安排,他们拿的是联想的

股票。而海尔联手的这两家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收购,他们拿的是美泰克的股票。”

  张瑞敏:“并购一个企业后,用我的品牌还是用他的品牌。海尔的选择是坚持自己品牌。如果说联想的国际化是欧美式的,海尔就是日韩式的。”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海尔集团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验。6月14日,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和两家私营证券公司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和Blackstone Capital Partners IV LP向美泰克发出的初步非约束性报价。海尔及其合作伙伴除了出价12.8亿美元外,还承诺承担美泰克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收购总报价达到了22.5亿美元,高于此前Ripplewood开出的21亿美元的报价。但是海尔没有正式发出收购请求。对于这次海外收购,海尔并未提前知会国内媒体。

  7月初海尔集团副总裁喻子达表示:“我们一直保持低调是因为要警惕美国财经界掀起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抵制风潮。”

  7月18日美国第二大家电巨头惠而浦突然杀入竞购大战报价为每股17美元(高于海尔的每股16美元出价)总价13.3亿美元。而且惠而浦也承诺承担美泰克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总报价达23亿美元。为了确保收购成功惠而浦此后又两次提高了报价达到27亿美元。

  7月20日美泰克宣布海尔及其合作伙伴BainCapital和Blackstone集团已经退出了对美泰克的竞购。

  其实在面对美泰克克的资产海尔美国公司CEO贾迈尔就称:“海尔感兴趣的不是美泰克的品牌而是其在美国的制造资产和产品线。”而美泰克的实际情况是从2003年到2004年在销售额几乎不变的情况下美泰克的利润从1.2亿美元降低到亏损900万美元。2004年底美泰克净负债超过8亿美元在册员工18000多人。对于海尔来说这个包袱并不轻。更可怕的是导致美泰克克迅速亏损的成本高涨、新产品行业衰退等因素都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消除。

  当时,海尔谨慎地派出两位高级副总裁去美国现场考察评估,其中一位副总裁问,美泰克13个的工厂都亏损,我们有没有信心扭亏;如果人家白给,我们敢不敢接。另一位副总裁回答说,没有。于是,海尔放弃收购。

  面对机会先看到成本在收购过程中又首次联手美国投资公司海尔虽然没有完成大步跨入美国市场的目的其所表现出的企业成熟程度还获得对手的尊敬。

  【专家点评】

  路风:这是中国企业成熟的一种表现。

  高世楫:相比中海油的高调,海尔的并购出击要稳健和成熟得多。这本是商业运作中的基本规则。

  闻道:TCL大肆收购之后如今面临困境,不得不卖掉优质资产。而联想在收购IBM PC一年之后,进行整合。几个案例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上的成熟程度在增加,但是也困难多多。

  王炜:海外收购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更多的需要能力。

  张少杰:在中国的家电企业中,海尔是最有资格收购美泰克的。但在美国的收购与在中国的收购截然不同,在那里很难使用海尔所擅长的“休克鱼”手法。于是海尔选择了放弃。和当年大举进军金融业时的海尔相比,现在的海尔要成熟了许多。

  事件五:

  【标题】南汽收购:收拾罗孚烂摊子考验能力

  【时间】2005年7月22日

  【影响度】在中国汽车业内,当初“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市场换不来技术之后,能否通过大手笔的收购买来想要的核心技术,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评论】

  英国《独立报》阐述南汽赢得罗孚竞购战:“罗孚的监管方普华永道对上汽提出的收购条件感到难以接受,同时认为英国当地一家竞购者的承诺难以实现,因此最终选择了南汽。”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言人称:南汽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出价,并且没有附加任何相关条件。

  【事件回放】

  7月22日,南京汽车集团以5000万英镑及无附加条件的方式,成功竞购了英国“百年老厂”罗孚汽车公司及其发动机生产分部。

  此番收购,一波三折。南汽是国内最早看中罗孚的企业,当初欲与罗孚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但由于资金实力有限,便希望上汽为其提供约10亿元的贷款,三方共建合资汽车公司。但据称,上汽更希望成为整个项目的大股东,占有50%的股份。于是,上汽撇开南汽单独与罗孚谈判。2004年11月22日,罗孚公开上汽10亿英镑的收购计划。

  然而,今年4月7日,罗孚宣告破产,上汽随即对外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不会收购罗孚的全部资产。破产后的罗孚由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托管。

  7月13日,南汽单独向罗孚发出收购要约;第二天,上汽便联合马格玛控股提出收购要约。无论从报价还是承诺雇佣人数等方面看,尽管上汽都处于绝对优势,但罗孚最后还是选择了南汽。

  目前,摆在南汽面前的问题的确不少,最要紧的是资金问题。5000多万英镑只是收购价格,而要使这个破产的企业重新运转,未来投入将更大且不可预料。在罗孚产品的产权方面,MG罗孚有75、45、25高中低档车型。但此前,上汽斥资6700万英镑获得了罗孚75、25两款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这意味着,尽管南汽拥有罗孚的这两款车型生产技术和设备,若要生产还得从上汽手中购买其知识产权或者选择合资生产。

  南京汽车集团诞生于1947年,曾经风光无限。最近的3年,南汽却陷入低潮,被挤出中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之列。南汽此番竞购罗孚的指导思想是:两三年内走出新道路,努力不被强势企业重组。其规划师张财法更表示:“如果这一仗打赢,南汽就可以翻身。”显然,对于罗孚这个没落贵族,渴望重整旗鼓的南汽充满期待。

  纵观宝马收购路虎、通用参股菲亚特、戴克控股三菱等购并案例,收购方不仅没有能挽救被收购方,相反都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了举步维艰。自1994年被德国宝马购买之后,罗孚每年亏损达6亿英镑,使得宝马不得不将其出手。南汽能否收拾好罗孚这个老牌的英国汽车工业烂摊子,目前还是悬念。

  【专家点评】

  路风:不管南汽还是上汽,关键问题要考察他们购买罗孚的目的。上汽没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在受到很大压力的情况下,短期内想形成自主开发能力,设想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南汽想的是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开发能力,来打自己的翻身仗。出于这种考虑而并购,是很危险的。因为,自主开发能力是买不来的,能力是自己在开发的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

  并购是强者吞并弱者,强者的目的一般都是出于扩张市场的考虑。南汽和上汽的并购,并不是为了扩张市场,他们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开发能力,这种希望很可能落空。想要拥有开发能力没有捷径,只能自强。

  张少杰:通过收购来获得技术,是制造业企业争取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用自己的市场能力来谋求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可以拿到一些,但很难完整。因此,南汽选择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比较起来,在这场收购战中,可能是由于上汽有收购韩国“双龙”的经验,他们的生意好象做得更精明一些。

  闻道:中国在市场换不来技术之后,能否通过收购换来技术?英国罗孚如果有先进的技术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呀!

   事件六:

  【标题】中海油失手:竞购尤尼科遭阻扰

  【时间】2005年8月2日

  【影响度】尽管傅成玉在收购失败后,很委屈地说,任何大型企业都是有本国政府的支持。但是当企业背后是中美两国的时候,情况将会复杂许多。

  【评论】

  总裁傅成玉在接受《经济学家》杂志采访时说:“(这件事的之后)我或者成为英雄,或者成为烈士(martyr)。”

  德意志银行的大卫•赫伯:“如果中国希望获得尤尼科公司,那么它一定会得到。”

  【事件回放】

  2005年6月23日凌晨,中海油公司总裁傅成玉通过电话向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Unocal)董事长查尔斯•威廉姆森(Charles Williamson)进行了口头报价。5小时后,中海油以传真形式,正式向尤尼科报价,185亿美元(加5亿美元违约补偿金)。

  尤尼科的大部分资产都在亚洲,但它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美国石油公司。在美国,这家公司排名第9。不过,其油气储量有半数在亚洲地区,颇令包括中海油在内的一些国际石油公司动心。

  此前的4月4日,美国第二大石油巨头雪佛龙公司已经开出约170亿美元(现金加换股)的收购价格,并与Unocal签订了意向合同。并于6月10日获得美国交易委员会同意,按照计划,这项交易还要在7月底的股东大会上讨论。

  中海油的报价比雪佛龙高出15亿美元,而且是全现金要约,中海油还承诺接收尤尼科所有的债务(约16亿美元),并保证收购后不裁员。作为一家市值只有225亿美元的企业,中海油已经顷尽全力,未留任何退路。

  但中海油的诚意并未打动美国人。在此后40多天的斡旋中,中海油竭力把这次收购打上企业行为的烙印,包括傅成玉致信游说美国议员。可是在8月2日,面对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中海油还是不得不退出此次收购。一位欧洲石油分析师把这种转变归因于中海油的国资身份。他说:“中海油的收购反映出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不断增加的依赖以及对长期石油供应的渴望。”

  不久前,傅成玉公开解释,收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认为,尤尼科若被中海油收购会威胁美国石油产业的战略安全。

  【专家点评】

  王炜:尽管收购失利,但不影响傅成玉成为央视年度经济人物的候选人。因为此举的眼球效应,他还很有可能当选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高世楫: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过程中,美国国会、商界和传媒的种种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部分人的偏狭和蛮横。但作为一个希望在全球商业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中国企业,中海油更多地应该反思在操作上是否很到位,比如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合并为什么能够带来增加值和谐调效应,特别是中海油在很多人眼中本身就是出身不好,即是一个中国的国有控股企业。傅成玉本也不必有烈士情怀,这毕竟是一笔生意。

  闻道:国企背景的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海外扩张?第一次难免准备不足,万事开头难嘛!这些障碍也许并非针对性障碍,而是普遍性障碍。有障碍才是正常的,没障碍倒要多加小心。

  张少杰: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失败,有政治问题,也有策略问题。作为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企,不受美国人待见是正常的,何况还是资源型产业。就算不是国企,人家就让你买了?我看未必。所以不用委屈。问题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大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自己的企业形象,要建立自己的公众亲和力。我们可以看看微软、沃尔玛们在中国是怎么建立亲和力的。我们的大企业在国内可以“跑部钱进”,到了国外,人家不吃这一套。唯一的办法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公众的了解和支持。可以说,我们的大国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风:美国政府给中国政府上了严肃的一课。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个事件不是一件单纯的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事件。在目前大肆出售中国企业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政府一定要捍卫国家安全。而且,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有差距,但这不是出售中国企业的理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4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