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领跑后哈啤时代(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6:08 《财经》杂志 | ||||||||||||||||||||||||||||||||||||||||||||||||||||||||||||||||||||||||||||||||||
下一个战场? 哈啤争战的高价已将整个啤酒市场的外资竞购带入白热化的阶段。然而,在现阶段, “谁是领跑者,还看不太清楚。”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峰说。
AB与SAB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两家啤酒商,其2003年全球年产值分别约为130亿美元与 91亿美元。目前,AB在中国的持股企业包括百威、青岛、哈啤和金星,其主要势力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山东、东北、西北。 SAB持股49%的华润雪花啤酒拥有39家啤酒厂,约占市场份额12%,SAB是目前中国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外资盈利厂商。 此外,英特布鲁(Interbrew)不仅有珠啤股份24%的股权,今年3月收购了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中国啤酒业务50%的股权后,还拿到了金狮旗下11家啤酒厂的管理权,它在中国参控股的企业已达16家,年销售量超过230万吨,市场占有率9%。嘉士伯(Gal’sberg)则收购了云南最大的啤酒制造企业大理啤酒,并在西北、西南市场均占有相当份额。 第一上海(行情 论坛)证券董事总经理王峻彦的观点代表了业内的普遍看法,“谁得到燕京,谁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燕京啤酒(资讯 行情 论坛)是国内大型啤酒企业中惟一还没有外资进入的企业,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率约10%,位列三甲,其中北京市场高达90%,是华北区域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导者。 不过,王峻彦估计,在哈啤后,收购价格已被大幅拉高,在短期内,外资企业不太可能对大型啤酒企业进行收购或直面争夺。因此,异地建厂已成为近来外资及国内啤酒企业“抢占地盘”的另一着重棋。AB旗下的金星集团日前即宣布,拟投资4亿元,在四川建设年产30万吨啤酒的生产基地。而华润啤酒也宣布挺进广东市场,要在广东东莞投资6.8亿元建一个30万吨的啤酒厂。 实际上,这已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二次热潮。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峰指出,在这一轮中,外资公司在策略和经营方式上都作出了调整与变化。 1984年,中国合资江苏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成立,中国啤酒业引进第一笔外资。90年代中期, 外资啤酒大肆抢滩中国市场,在此期间,百威、生力、喜力、嘉士伯、蓝带和科罗娜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外商当时进来时都是雄心勃勃,很多厂商选择以独资方式经营,带来自己的外国品牌,针对高端市场。”王峰认为,但由于价格定得过高,而且进入时投入过高,销售策略没有本地化,加上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和价格大战等严重,在市场上不断受挫,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退潮”。仅2000年一年,先后发生了英国巴斯啤酒撤资吉林金士百、嘉士伯将上海厂的控股权出让给青啤、美国亚洲投资集团“撤出”北京双合五星啤酒等事件。据悉,当年外资啤酒90%以上都出现了亏损。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在短短几年后,中国再次成为国外啤酒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AB公司CEO伯乐斯(Steve Burrows)认为,中国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啤酒市场。原因有三:其一,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啤酒消费量达到2500万吨,已连续两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其二,中国啤酒消费的增长速度是全球最快的,大约每年保持在6%至7%,而欧美等国的年增幅只有1%至2%;其三,中国人均啤酒消费目前还是全球比较低的,大概只有18升/年,而全球是80升/年。 经过近几年国内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兼并浪潮,中国啤酒业已经形成了青啤、燕京、华润、哈啤等几大啤酒业巨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实施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的政策杠杆和财政手段被大大削弱。这些都为外资啤酒进入提供了更多机会。 自2002年以来,SAB、AB公司和英特布鲁都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收购,2004年1月,荷兰喜力又将21%的粤海啤酒股权成功收入囊中,哈啤争购战更将收购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经历了第一次进入中国的溃败教训之后,外资公司在策略上已经有所调整,重点从品牌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并更加倾向于以合资的方式进入,对很多收购来的本地品牌也作了保留。“外资公司意识到国内品牌在市场认知度方面也有其优势。”王峰认为。就整体趋势而言,啤酒业最后必然会高度集中,而外资现阶段在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正是为中国啤酒业集约化生产提速。■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