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宋国青:房子不爱GDP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0日 10:46 《财经》 | |||||||||
财经/宋国青 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额占GDP(按支出法计算)的比例,1978年为29.8%,2003年达到了42.8%,今年可能会超过45.0%。至少就大国而言,这样的比例是登峰造极了。在过去两年,很多人对此十分担忧。
一个方面的情况是储蓄率显得非常之高。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投资继续扩张而消费跟不上,以后是否会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投资增长率长期持续高于GDP增长率,是否意味着投资效率甚至整个经济的效率正在显著下降?沿着这样的思路考虑下去,银行坏账的迅速积累甚至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很有可能的。 房地产是一个焦点。在讨论房地产问题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情况值得注意。第一,居民住房的折旧率比一般工业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低很多。在投资增长率比较高、尤其住房投资比例上升的过程中,折旧率的差别导致了居民住房净值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例上升。 第二个情况是过去20多年的通货膨胀具体过程,特别重要的是上一波高通胀发生在1993年前后(按投资价格指数)。对折旧率比较高的工业来说,10多年以前形成的固定资产在会计账面上的净值已经所剩无几。对于折旧率很低的居民住房来说,10多年以前形成的固定资产的相当大一部分净值如今还健在。所以,通货膨胀导致的固定资产会计歪曲对不同折旧率的固定资产而言有很大的不同。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2003年达到了27.2平方米,按现价算的净资产值(不算土地价格)大概有2万多元吧。按家计调查数据,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在2003年为256.5元。由这两个数据算,1元的住房净资产年度GDP的贡献是1分钱左右,连折旧都远远不够。居民住房消费在家计调查中的反映是不完全的,一部分住房消费可能算到单位或者政府的有关支出中。从GDP核算数据看,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也是很低的。导致这个情况的一个原因应当是通货膨胀的歪曲效果。 按2003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计算,1元固定资产净值生产出了0.65元的工业增加值即GDP。这里有劳动的贡献和存货的贡献,固定资产的净贡献要小得多。从长期平均的情况估计,扣掉折旧和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产业投资(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社会报酬率可能在9%左右。加上大约7%的折旧率,1元固定资产投资对年度GDP的直接贡献约有0.16元。这里的报酬率是包括各种直接和间接税收的。 按统计原则,居民住房消费应当按市场房租确定。这里隐含的是经济学中的一价原则,提供同样效用的商品和服务,不论是怎样获得的,都应当具有同样的价值。按此推算,全国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应当是相当高的,现在的统计结果太低了。 不过即使按市场房租计算,也有另一层意义上的低估。一般的产业投资负担了各种直接间接税,还有一个融资成本。现在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很大,企业的融资成本很高。在负利率情况下,贷款一般伴随着贷款控制,存在“贷款租”,导致一般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高于名义上的贷款利率。居民住房有两种情况,一是住户没有房贷,并且还有储蓄存款,另一种情况是贷款买房。所以居民住房资金的机会成本应当介于储蓄存款的利率和住房贷款的利率两者之间。不管哪种情况,住房租房都基本不缴税。这样说来,一般产业投资的社会报酬率应当很高才能经得起七扣八扣,而居民住房按市场租金计算的报酬率很低。 假如说政府除了喜欢GDP统计数据以外不考虑别的事情,就可以考虑严厉控制个人买房或者住房投资,将该用于住房建设的资源拿来生产彩电冰箱汽车服装这些消费品和理发洗澡之类服务。在各产业自身效率不变的情况下,短期的GDP可以大幅度增加,投资率和储蓄率可以下降。这样说来,因为居民住房投资对GDP的贡献比较小和住房投资比例上升引起的投资率的上升或者资本生产率的下降,基本上是个虚幻的现象,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不过由利率偏低引起的买房需求另当别论。利率偏低导致房价偏高,以后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分产业来看,问题会显得更清楚一些。第一产业受土地资源的约束大,应当考虑总资本的度量问题,需要另外讨论。第二产业的总的资本生产率在最近几年应当没有明显下降,甚至可能是上升的。第三产业的资本生产率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恐怕主要是产出的度量问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高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