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鞍钢:广东发展模式转型与金融危机应对(1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49  21世纪经济报道

  其次,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我们要在3年之后进行后评价,有多少人口从扩大内需中直接受益?什么样的投资项目老百姓受益最大?在投资项目选择上,要与人民福利挂钩,这是成功扩大内需的第二个标志。

  第三,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把投资引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项目,注意发挥项目的生态效益,努力地通过这次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的绿色革命和绿色发展,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碳”的发展模式转向“低污染、低能耗、低碳”的科学发展模式;把单位能耗是否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等约束性指标是否能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是否上升、CO2排放量是否下降等指标,作为扩大内需是否成功的第三个重要标志。

  第四,加强投资项目的监管,使信息更加透明,防止腐败。1998年扩大内需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某些部门利用国家投资盖大楼的腐败现象。在本次调控中,我们一定要吸取当年的经验教训。中纪委、监察部、审计署等机构要加强监管与监督,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这是扩大内需成功与否的第四个标志。

  结语:信心和共识比黄金更重要

  本报告讨论了广东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发展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对广东省扩大内需、应对危机、实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些分析和建议。最后我想从辩证法的角度谈三个看法:

  一是要有充分的信心战胜危机。在危机来临时,信心是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力量的源泉,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汪洋同志在谈到应对危机时,也一再强调要有充分的信心,提出了“六个来自”,非常全面地概括了广东省应对经济危机的有利条件。现在来看,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如何解决“过河”所需要的“桥”和“船”的问题,这需要地方同志自主创新,大胆创新,务实创新,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来源于基层。领导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创新,正确总结创新,有力推广创新。

  这次经济危机为广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大扫除”机会,对于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企业,要通过市场机制“扫除”一部分,通过行政法律手段“扫除”一部分。在“大扫除”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期的经济困难,这都是正常的,也是改变过去三十年传统增长模式所要支付的成本。

  二是要形成应对危机的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当危机来临时,更容易出现各种观点分歧和议论。在应对危机的重大举措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掌握各方面情况,但更重要的要形成政治共识,特别是内部的政治共识。这也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从而也获得社会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看,共识也比黄金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应对危机的经验与教训表明,领导人能够处理危机很快形成政治共识的时候,就能够较好的化解危机;反之,就可能出现危机的扩大化、恶性化,以至于付出巨大的代价,1989年的政治风波就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是要讲求务实主义精神。广东精神的核心是改革精神和务实主义精神,埋下头去聪明地干、智慧地干。当出现危机的时候,要把主观想法和客观事实分开来看,但基本原则就是使主观要服从于客观,不能偏离客观,更不能脱离客观。本报告仅是针对广东的困惑之处、争论之处,作为外部人给出一些点拨性、启发性的思路、建议。至于是否符合广东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地方同志来评判;如何应对这次危机,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大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广东省只要上下同心、充满信心,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能创造未来改革和发展的“天时(国内外部环境)地利(珠江三角洲)人和(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真正地化外患之危为内强之机,化短期之危为长期之机,化传统发展方式之危为现代发展模式之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