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鞍钢:广东发展模式转型与金融危机应对(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 01:49  21世纪经济报道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有收益就会有成本,只要有发展就会有代价,只要有开放就会有风险。经过30年的改革,广东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成就,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问题,对广东未来的发展形成了重大挑战。我认为,制约广东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或挑战,或者说广东发展的离心力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广东制造”虽然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技术水平和附加价值高、资源消耗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省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劳动合同法》的颁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这时候企业思考的不应该是法律自身合不合理,而应该是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降低其他环节的生产成本,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例如,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在70%以上。导致的结果是,广东只能以廉价的劳动力来换取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甚至“世界加工厂”,相当一部分产业出现了“低端技术路径依赖锁定”的现象。

  第二,要素成本迅速上升,不断削弱了广东的集聚优势和竞争优势。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要素聚集和各地区之间的竞争的过程。假设A国(指发达国家)向B、C两个地区投资,B为先行地区(如广东),C为后发地区(如其他沿海地区或内陆地区),B地区率先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吸引了大量外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经济。但由于C地区也实行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壁垒,加上劳动力更加充裕、C地区的相对吸引力就大于B地区,就会出现A国投资由B地区为主向C地区进行投资的贸易与产业的转移,B地区的先发优势就会自然下降,除非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低成本的劳动力、低土地租金是低附加值产业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土地以及交通运输等要素成本必然会升高。广东前两年曾经出现的“民工荒”就是要素成本上升的最好例证。此外,生态环境成本、能源资源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不可避免的升值,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优势明显减弱,产业、企业、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2007年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率为25.5%,2007年广东工业增加值比率为2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率为29.0%),按此推算,广东工业增加值少收益450亿元,增值税77亿元。

  第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在调研中,很多同志提到,全国最富的人群在广东、最穷的人群也在广东。这形象地说明广东内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1995年我曾发现按人均地区生产值计算,广东地级和县级之间的差距比贵州省的内部差距还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的省区,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就越明显,内部经济差距就越突出。统计显示,2007年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GDP只相当于珠三角的8.4%、9.3%和8.3%,人均GDP只相当于珠三角的24.0%、28.2%和23.9%。2000-2007年间,各区域经济总量的离散系数从0.470上升到0.534,各区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从0.265扩大到0.299。这就需要一方面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劳动力和人口,减少总人口分母,另一方面提高其他地区转移支付,增加分子,进而实现人口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