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疯狂融资不是孤立行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 01:36 上海商报
□ 周俊生 ●中国资本市场的“圈钱”恶习并没有得到改变,甚至在向更为可怕的“抢钱”方向发展,直到把这个市场弄得瘫下来为止。 ●中国平安这一疯狂的融资行为,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市场中弥漫着漠视市场承受力、漠视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风气。只要这种制度性安排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只要中小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仍然可以作为“鲸吞”的对象,那么,类似中国平安这种疯狂融资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扼制,那么,“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就会再一次成为中小投资者痛彻心扉的梦魇。 1月21日,正在由美国次级贷款风暴引起的全球性股市暴跌中苦苦挣扎的中国股市,被一个意外消息彻底打懵了——中国平安的临时董事会通过决议,决定进行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融资活动,融资额将超过1600亿元。这个消息,连见多识广的基金经理都深感震惊,在基金不计成本的带头抛售下,大盘在21日、22日已连续两天出现巨量下跌,其惨烈程度堪比去年由调高印花税引起的那场“5·30”股灾。 中国资本市场一向有“圈钱市场”的恶名。曾几何时,在政策导向的激励之下,一些面临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滥发股票,导致市场出现令人不堪回首的大熊市,多少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而遭受重大损失。近两年,在市场终于走出熊市阴影以后,有关“圈钱市场”的说法渐渐淡出市场,甚至在一些机构的操纵下,增发之类的再融资行为反被当作利好大肆炒作,市场的融资额度也因此而不断攀高,仅去年一年就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但是现在,中国平安一家公司的融资,就要抽走1600亿元资金,相当于去年一年整个A股市场融资额度的1/4左右。这一状况终于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圈钱”恶习并没有得到改变,甚至在向更为可怕的“抢钱”方向发展,直到把这个市场弄得瘫下来为止。 中国平安如此作为,受到市场各方的强烈谴责自不在话下,许多舆论认为它这样做是对市场的不负责。但是,平心而论,中国平安作为一个企业,要求它来为市场的整体利益负责是过份的,它没有必要承担这个义务。我们要问的是,是什么样的市场机制促使中国平安作出了这样的决定?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中国资本市场独有的制度安排上找找原因。 在市场建立初期,IPO的额度是受计划管理的,每年都由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分发至各地各部门。这种制度由于行政化的色彩过于浓厚,一直受到市场批评,现在已经完全放弃。其实,这种制度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最大作用是管理部门如果能够考虑到市场的承受力,就可以在审批时进行调节,不致让超出市场承受力的IPO压垮市场。 在其后不断深化的改革中,上市公司的IPO以及再融资的决定权逐渐成了上市公司可以自己决定的事,其定价也不再是根据公司盈利能力来作出,而是由市场来决定。这种制度安排被美化成“市场化”,似乎只要市场能够接受,上市公司发行再多的股份、定出再高的发行价都是无可非议的。这样做的后果是,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有了合理的制度保障,而且资本市场的高度投机性又可以进一步维持这种“市场化”的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市场基本面由熊转牛以后,市场的兴奋点很快转移到了交易市场,一级市场中的各种问题都被掩盖起来了。其实,这种荒谬的“市场化”早已在现实中碰壁,即使是在去年的大牛市中,已经有多家公司增发后迅速跌破了增发价,这一次中国平安只是把步子迈得过猛了一点,足以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公司融资中丛生的问题以及它背后的制度支撑。 把这几天大盘猛烈下跌的原因全部归罪于中国平安,无疑是不够公平的,而且我们可以相信市场终有一天会从这种可怕的跌势中醒过来。但是,中国平安这一疯狂的融资行为,决不是孤立的,它深刻反映了我们这个市场从管理者到上市公司中,弥漫着漠视市场承受力、漠视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风气。只要这种制度性安排得不到根本性的扭转,只要中小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仍然可以作为“鲸吞”的对象,那么,类似中国平安这种疯狂融资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扼制,那么,“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口号就会再一次成为中小投资者痛彻心扉的梦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