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前4个月贷款投向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7:52 《中国金融》 | |||||||||
- 才宏远 王新华 冯仲坡 从当前的货币信贷形势看,“宽货币、松信贷”的金融格局初步形成,宽松的信贷投放为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异常强劲的经济金融形势下,我们应密切关注新增贷款的投向,警惕部分行业低水平盲目扩张和信贷扩张过快、产业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
新增贷款的投向分析 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加较多,占比逐步提高;中长期贷款有所增加,但占比呈下降趋势。短期贷款、票据融资及中长期贷款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速以票据融资为最快,短期贷款次之,再次为中长期贷款。 前4个月,各项贷款(本外币)投放新增1.6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64.8%,分别比2004年、2005年同期高59个和78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新增5269亿元,票据融资新增3998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6524亿元,分别占各项新增贷款的32.7%、 24.8%和40.5%,同比增速分别为60%、142%和43%。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占比分别比2004年、2005年前4个月下降了5.8个和6个百分点,占比逐年下降,表明金融机构存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缓解。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是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两者前4个月新增1.18万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57.5%,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了7.3个和6个百分点,两者的较快增长缓解了2005年以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来源,有力地支持了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 从贷款币种来看,人民币各项贷款投放较多,增长较快。基建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逐月上升;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有所增加,但比上年同期新增额减少;外汇贷款新增额比上年同期减少,同比增速自年初以来连续4个月保持负增长的态势。 前4个月,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943亿元,同比增速为79%。其中,基建贷款新增34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29亿元,同比增速为 71%,基建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份额自2002年下半年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景气增长以来,一直保持逐月小幅上扬的态势,2006年4月份基建贷款的余额占比为 21.8%,比2003年、2004年、2005年同期分别提高了4.8个、3.3个和2.0个百分点;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新增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6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51亿元,汽车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90亿元,助学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亿元;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包括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新增92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44 亿元,同比增速为93%;外汇各项存款首次出现了自2004年5月份以来的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的态势,2006年1~4月外汇存款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4%、-2.4%、-2.4% 和-3.0%,外汇各项贷款前4个月新增58.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少增加60.3亿美元,外汇贷款同比增速1~4月分别为 -84%、-74%、-60%和-51%,保持连续4个月的负增长。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基建投资增长加快,而基建贷款是基建投资重要的资金来源,基建贷款投放增多、增速加快有力地支持了基建投资的强劲增长。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少增的原因为:一是自年初以来,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快,价格屡创新高,而居民的购买力有限,居民的购房意愿难以变为现实需求,个人住房贷款的需求比上年同期减弱;二是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各商业银行也相应加强了住房贷款风险控制,发放住房贷款的步伐有所放慢;三是汽车销售价格的不断走低使得国内消费者对汽车价格会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增强,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增加,汽车消费贷款需求减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年初以来,外汇存款余额增速和新增外汇贷款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负增长,其主要原因为:一是汇改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幅度开始增加,汇率风险显现,而目前国内金融市场避险工具较少,为了防范汇率风险,企业申请外汇贷款更趋谨慎,外汇贷款需求减少;二是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以来连续15次提息,使得国际同业拆借利率走高,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运用成本增加,而当前外汇信贷市场竞争激烈,外汇贷款利率提升的空间有限,金融机构外汇存贷利差缩小,放贷意愿减弱,其他资产运用增加。例如,前 4个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60亿美元,而外汇有价证券及投资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7亿美元。 从贷款主体看,新增住户贷款和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均有增加。从占各项新增贷款的份额看,住户贷款下降,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提高。住户消费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比上年同期减少,农户短期经营性贷款比上年同期增加较多,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均有大幅增加,增速较快。 前4个月,投向住户的各项新增贷款为22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1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1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个百分点,其中,住户消费性贷款新增62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0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3.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2个百分点;住户经营性贷款新增163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50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 0.73%,同比增速为27.4%,呈逐月增长态势,农户短期经营性贷款新增13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5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新增1.3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150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8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新增77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79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47.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6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新增5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9亿元,占各项新增贷款的35.5%,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06%和 58%。 住户消费性贷款投放同比少增,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投放同比多增的信贷形势与前4个月国民经济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特征相一致,农户短期经营性贷款同比增加较多表明信贷投向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断增强。 从贷款的所有制类型看,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等四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同比增长最快的为农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其次为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贷款。 第一季度,金融机构投向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的贷款为1.24万亿元,投向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人和境外的贷款及所占份额分别为9798亿元,79%;340亿元,2.7%;502亿元,4%;1745亿元,14%;44亿元,0.36%。投向内资企业的贷款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等,其贷款和占全部贷款的份额依次为3337亿元,26.9%;2367亿元,19.1%;2328亿元, 18.7%;1322亿元,10.6%。投向个人的贷款以农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主,其贷款及占全部贷款的份额分别为1324亿元,10.7%和429亿元,3.5%。内资企业中,贷款增长较快的企业分别为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其同比增速分别为25.5%、22.4%和18.1%;集体企业和联营企业贷款为负增长;农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长最快,同比增速为 56.3%。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所有制结构表明,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已不是决定金融机构放贷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和农户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增长较快表明当前的信贷投放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集体企业和联营企业贷款为负增长主要是由于两者的产权不明晰,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不佳,金融机构面临的信贷风险较大造成的。 从放贷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贷款投放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贷款投放增加较多。第二产业中,贷款投放增加较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和电力行业;第三产业中,贷款投放增加较多的行业为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 第一季度,各项贷款投向第一产业的余额比年初减少了56亿元,投向第二、三产业的新增贷款分别为4042亿元和6089亿元,第三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6.3%,增长最快。第一、二、三产业的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1.4%、43.5%和55.1%。第二产业中,贷款投放增加较多的行业为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其新增贷款分别为2558亿元和894亿元;第三产业中,贷款投放增加较多的行业为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其新增贷款分别为1288亿元、1160亿元和874亿元。 从放贷的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贷款投放的主体,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投放所占份额不大,但贷款投放速度较快,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最快(见下图)。 前4个月,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1.6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4.8%,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为7534亿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46.7%,同比增速为11.1%;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为3570亿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22.1%,同比增速为25.7%;政策性银行贷款为1118亿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6.9%;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为638亿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4.0%,同比增速为21.2%;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为176亿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 1.1%,同比增速为282.6%;外资银行贷款为323亿元,占全部贷款投放的2.0%,同比增速为25.6%。在贷款投放较快增长的同时,与上个季度相比,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资本充足率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了0.71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了0.3 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提高了0.84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了0.76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了0.1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提高了3.82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了1.3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从贷款投向的区域结构看,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贷款增量所占份额较高,贷款增量增长较快。国家实施产业倾斜政策的地区贷款投放增加较多,各区域的不良贷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金融机构的当年结益增长较快,各区域潜在的信贷风险不容忽视。 与以往的贷款投向特征基本相同,前4个月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贷款所占份额较高,贷款增长较快。不过,国家产业倾斜政策对贷款投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例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动了东北区域三省的贷款投放,特别是辽宁前4个月的贷款超过了经济发达的上海。滨海新区的建设拉动了天津贷款投放的较快增长。中部崛起使河南、湖北贷款投放增加较多。西部大开发让四川和云南两省贷款投放增加不少。 贷款投放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区域的不良贷款率,增加了各区域金融机构的收益,同时也给各区域的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信贷风险。第一季度,全国的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下降了0.09个百分点,各区域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与上年末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较大的依次为中部区域、东部区域、西南区域、西北区域和东北区域,其下降的百分点分别为0.208、0.093、0.052、0.048和0.022。前4个月,全国金融机构的当年结益同比增长60%,各区域的金融机构当年结益除东北区域亏损外,其他区域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东部区域金融机构当年结益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贷款投放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和金融机构收益的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贷款投放快速增长背后蕴含的信贷风险。 从贷款投向的热点地区看,三大都市经济圈贷款投放较多,贷款增量合计超过全国贷款投放的四成,票据融资同比增速最快,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区域信贷风险相对较低,珠三角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信贷投放有过于集中的风险。 第一季度,长三角都市经济圈贷款新增3184亿元,占全国新增贷款的24.8%,投向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贷款分别为1185亿元、1339亿元和670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同比增长68%,增长最快;珠三角都市经济圈贷款新增972亿元,占全国新增贷款的7.6%,投向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贷款分别为652亿元、172 亿元和186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同比增长95%,增长最快;京津冀都市经济圈贷款新增1225亿元,占全国新增贷款的9.6%,投向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贷款分别为588亿元、189亿元和399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同比增长53%,增长最快。三大都市经济圈新增贷款占全国的42%。 三大都市经济圈在信贷投放较多、较快的形势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上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金融机构当年结益同比增长较快。第一季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不良贷款率分别同比下降3.0个、7.6个和3.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当年结益同比增速分别为18.7%、75.2%和40.1%。从三大都市经济圈贷款投放的风险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中长期新增贷款与各都市经济圈新增贷款的占比分别为37.2%、17.%和48.0%,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期限结构均保持在合理水平内,相对不良贷款率除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外,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相对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1.14和0.62,珠三角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区域信贷风险集中系数分别为1.64和1.85,均大于1,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域信贷风险系数为0.82。由此可见,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域信贷风险相对较低,珠三角和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信贷投放有过于集中的风险。 未来信贷走势及政策建议 2006年前4个月,贷款投放较多、增长较快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一是2006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各经济主体信贷需求旺盛;二是金融机构资金宽松、流动性过剩,面临较大的资金运用压力,为提高收益,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意愿增强,贷款发放增多;三是 2005年底各金融机构为配合央行的窗口指导将部分项目储备延迟到2006年初发放;四是票据贴现利率远低于短期贷款利率,加之票据贴现对金融机构来说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见效快,因而,前4个月票据融资增长较快。 未来几个月,我们认为,贷款增长会有所放缓,全年的贷款投放会呈现前快后慢的增长态势,转折点估计在6、7月份前后。对贷款增长未来走势的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点理由:其一,2005年底央行窗口指导压缩的部分贷款需求已经在2006年初释放。其二,金融机构贷款“早投放、早收益”已成为常态,第一季度成为贷款集中投放期。其三,目前股市活跃,社会资金分流,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压力会有所减轻,贷款投放速度将会放缓。其四,央行4月27日的窗口指导和4月28日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其五,“国六条”的出台和宏观调控部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相继实施,将会有效地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为规避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发放将更趋谨慎。其六,上市商业银行和准备上市的商业银行为应对资本充足率的硬约束,2006年下半年必将控制贷款等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 根据目前的信贷投向特征及对未来信贷走势的判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继续贯彻落实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货币信贷稳定均衡增长,优化货币信贷结构。信贷政策对投资以稳健为主,防止信贷资源向过热行业和热点地区过度集中,注意当前消费信贷增势减缓的趋势,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加消费信贷品种,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在拉动消费需求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二是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跟踪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信贷增长的变化特点,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效应的监测,重点关注信贷投向的期限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强信贷投向的风险提示,充分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作用,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合理投向,切实防范信贷风险。三是金融机构应加强自身的资本约束,努力拓宽资产运用渠道,控制风险资产过度膨胀,及时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保证信贷的合理投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