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转型:金融稳定的大前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6:45 《中国金融》

  陆磊

  在我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进程中存在三个相互关联的特殊现象。一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持续按照9%~10%的年均幅度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二是银行贷款依然是社会融资的主要形式,2005年,银行信贷占到社会融资总量的79%;三是金融体系至今未能完全摆脱不良资产的困扰,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依然达到1.
3万亿元,不良率仍高于8%。这就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是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质量偏低,还是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依然低下导致银行的资源配置存在某种偏差。无论是上述哪种原因,我国的金融稳定均存在一定隐患。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定义,金融稳定是一种金融体系的高效率运行状态,包括在事件冲击、压力和结构变动下金融体系能保持资源配置和分散风险的能力。我国的现实情况恰恰属于在持续的结构变动下金融体系面临着特殊的压力,但是,其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却并非完全在某一个时点完成,而是一种跨期配置。正如著名经济学家Jaffee和Stiglitz在《货币经济学手册》中的“信贷配给”一章中所界定的,信贷与一般商品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易的跨期性和信用的差异性。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扩展出一个新的理论认识框架——“跨期配置假说”,并可以此解释我国经济转型期事关金融稳定的主要特殊现象。

  第一,金融稳定与金融风险和冲击直接相关,同时,在中国,金融体系是经济转型时期社会风险的承担者和跨期分散者。经济快速增长和巨额不良资产并存的事实无疑反映了金融体系对整体经济增长成本的承担。但是,我国的金融稳定实践同时也说明,经济转型的最终风险是由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共同承担的,其实质是依托金融交易的跨期性质,实现风险成本的跨期推移。比如,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多数与经济改革进程中各级政府干预、法律对债权人保护不力以及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义务有关,而2003年启动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所面对的历史包袱也主要由农行与信用社脱钩遗留的损失、保值贴补储蓄挂账损失、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的贷款损失等部分组成。上述现象,实质上体现了银行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转移支付职能,其成本则是机构的大量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将由后一阶段的机构盈利和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政策加以化解。

  第二,至少在现阶段,金融体系稳定与货币稳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两者的兼得取决于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就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承担全社会的经济转型风险。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国金融体系在不良资产总量偏高的背景下,并未出现全局性的支付危机。按照欧洲中央银行和瑞典中央银行的狭义界定,金融稳定指的是支付体系稳定,而支付危机来自两个相关层面——一是银行体系资本无法覆盖损失,导致债权人(存款人)受损;二是当存款人意识到这一点后发生挤兑。我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存量超过8%,而8%的资本充足率规定要到2007年1月1日起才能真正实行。以国际标准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可小觑。但是,公众关注的是金融体系背后来自中央银行金融稳定政策的隐性担保,这使存款人并不担心自身权益的安全性,因而挤兑在事实上没有发生。不过,由此产生并值得忧虑的问题是,为什么公众相信中央银行对金融稳定的担保?显然,如果基础货币发行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最终手段,这就导致稳定金融有可能以放弃货币稳定(通货膨胀)为代价。对货币对内贬值的担心足以影响支付体系的稳定,并由此影响公众的金融资产选择。比如,目前的“存钱不如存房”的投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金融资产收益率低下的担心。因此,我国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还在于经济增长率必须持续高于潜在通货膨胀率,否则公众将丧失对中央银行担保的信心。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汇率稳定将构成决定金融稳定的关键变量,突破汇率约束必须抓紧有限时间推动微观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转型。如果以不良资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金融潜在不稳定因素持续通过跨期消化的方式进行,那么,国家经济增长对未来累积的金融风险的吸收能力非常值得担心。在内需增长较为稳定,对外经济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力量的背景下,汇率因素是十分关键的变量。可以推断,如果汇率波动超过一个临界点,我国产出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则在目前依然以银行信贷作为主要投资来源的条件下,外需减弱很可能造成不良资产的又一轮上升,而那时的经济增长幅度将无法维持在必要的跨期分担金融稳定成本的水平上,整个支付体系将面临较大风险。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均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中国如何摆脱这一金融不稳定的宿命对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巨大考验。因此,如果我们认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一个基本趋势,那么就必须下决心在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和

人民币汇率进一步由国际货币和资本流动决定的进程中,抓紧实施微观金融体系和市场体系改革,尽快形成银行体系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自主决策能力和金融风险的自主防范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来自对机构和市场运行自身,而非仅仅寄望于中央银行担保,中国的金融稳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作者系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