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何以误评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16:50 《中国金融》 | |||||||||
- 张晓朴 名列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5月 2日公开发布研究报告、错误评估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数额事件爆出后,国家有关金融管理部门于11日对此予以严正驳斥,称其不仅严重扭曲了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现状,而且与其对中国多家金融机构的审计结论严重不符,“结论荒唐、令人不解”。15日,安永对此发表了道歉声明。
作为深度参与中国境内商业银行财务审计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出现如此“失误”,着实令人诧异。安永在无视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贷款大幅下降这一基本事实的同时,也否认了自己的审计结果。2004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曾受聘于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深圳等16家分行2003年度汇总财务报表进行过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审计方法以及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这16家分行2003年末经审计后的汇总不良贷款率同工商银行自己报表数据的差异仅为1.74个百分点,有8家分行的差异不到1个百分点,其中浙江分行的差异仅为0.01个百分点。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向16家分行汇总的财务报表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6家分行占工商银行总资产的6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安永的审计独立、有效,工商银行自己计算和披露的不良贷款金额是基本准确的,误差当在2个百分点以内。同时,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也都是经过国际权威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审计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不良贷款数据披露的真实性近年来一直是银行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2005年,银监会引入银行不良贷款偏离度检查和贷款质量迁徙分析作为重要的持续监管手段,并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开展了多次现场检查。值得称道的是,目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数据是根据监管部门意见整改后的数据,是挤过“水分”后的数据。毋庸置疑,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数据是经过独立而权威的外部审计以及监管部门专业的监管检查后得出的,应该是真实、可靠的。这次事件也折射出,尽管过去几年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透明度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银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安永的研究报告援引了某机构对于中国2002~2004年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数据的预测结果。但是,不知道这家机构预测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是历史趋势法?还是做过严肃的抽样调查?是否能够给出该预测置信度和置信区间?甚或,干脆就是十分粗糙的、以零散的行业数据为参照的“估计加主观臆测”。根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披露的数据,尽管宏观调控使得某些行业的银行贷款出现不良,但2000年以来新发放贷款的不良率始终保持在2% 以内。而按照安永研究报告援引的不良贷款数据计算,2002~ 2004年的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在26%左右,这个比率与2002 年底国有银行改革之前的不良贷款率高度一致。由此不难倒推出,该机构对不良贷款数额的预测采用的是看似“安全”的方法。可惜,这样的预测犯了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2003年之前高企的不良贷款比例是在准备金不足、贷款核销严重不充分的基础上历年积累而致;二是不良贷款产生的内外因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从专业性角度看,安永的报告出人意料地异常粗糙,甚至不能称得上一份专业性研究报告。如果说数据估算显失公允还属于技术错误的话,那么报告中的其他大量问题很难再说是技术性的错误,而是低级的、荒唐的错误。例如,该报告把其他机构估算的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数混同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数,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又加上一块非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严重重复计算。再如,不加说明地把预测性数据和历史数据加总在一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据笔者观察,国外个别机构在研究中国问题时容易犯两类错误,一类是先入为主的错误,表现在研究问题时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是以结论为导向,甚至有时不惜为此拼凑相关、不相关的信息;第二类是轻方法、重结论,只讲结论,不介绍支撑这些结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后者远比单纯的结论或数据估算结果对分析研究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更有附加价值。 由此我们应引申出,在缺乏实证分析的情况下,一味美化中国的言论诚然不能信,这可能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安全错觉,但是,过于丑化中国的言论更不可信、不能信。“神化不可取,妖魔化更不可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