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要掂量好技术研发中的三个轻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13:51 《财经时报》

    卢东

  上世纪90年代末,当世界高科技产业和纳斯达克指数如日中天之时,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度的比例普遍达到了30%左右。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000亿美元,也首次到了30%的比例。

  但比例上的等“量”,并不能代表质量上的齐观。正如业界的一句戏言所说: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是出口产品却进口高科技。

  由于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在软件、技术标准方面都要向外国企业支付高额费用。

  从经济角度看,这种依附型生产模式处于增值链的低端,只能为他人的高回报垫底,严重影响着我国外贸的收益;从安全角度看,在这种模式下,生产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

  形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笔者认为,更深层次原因,是企业经营机制的缺陷和由此造成的技术创新动力的缺失。

  这些深层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从更深层面上集思广益,尤其是应该正确理解和处理企业在技术创新三个关键环节的“轻重”关系。

  研发投入:开源与节流并重

  商务部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比重只有1%,比世界500强低两个百分点。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直接原因是技术创新投入的确存在风险,效益回报不确定。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投资认识上,动力应建立在高瞻远瞩的战略,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在主业范畴内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持续追求。

  但目前的特定国情条件下,大幅度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现实。就笔者个人观察,研发资金更大的问题存在于对存量研发资金使用上。比如一些企业当看到某一行业利润可观,便一哄而上,在这种轰轰烈烈的“群雄逐鹿”之下,便是门户之见,重复投资,企业的研发形不成合力,有限的资金被大量浪费掉了。

  在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因研发资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最后落到产品上的成本也就高,虽然产品在市场上是一个高品质的产品,但却没有了竞争能力。所以,企业不仅要坚定信心,还要走创新低成本的路,在开源、节流、挖潜和高效上做综合性文章。

  引进模式:吸收重于使用

  如今从航天、航空到克隆、纳米等技术,发明创造的空间十分有限并且难度很大。近日关于我国一批农民发明家,只是小学和初中毕业,发明了“潜艇下潜技术”“电机内螺旋泵”“照相技术”等十多种技术获得了中国专利权的报道,对创新有一定借鉴作用。

  新发明是技术创新,提高现有技术的性能也是创新。可以把创新分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创新形式。

  引进技术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仅为使用而引进,这种模式往往因外国的技术约束,最终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使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人家手中。另一种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企业在引进技术后,重在吸收消化实现新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在技术的高端起步进行研发,可避免走弯路。

  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我国在一些终端产品生产过程中,已经有很多自主创新技术的配套产品,能够通过整合、集成或配套起来以后再做核心技术的研发。像美国的波音飞机就是在跨越70多个国家的生产链当中处在最后组装整合资源的地位。

  技术为重 精神亦不可轻

  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对群体的创新意识影响很大。从更深层的技术层面上看,自然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若就文化中的技艺对创新的作用和影响而论,技术领域一部分与艺术发展结缘根深蒂固。

  我国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在设计领域艺术与技术的创新优势很多,如"工业设计"就是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方法。古代张衡设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从科学角度说是一种科学测量或演示仪器,在艺术上看同样是一种集工艺技术与艺术一体的杰作。

  在产品研发中,可以将与艺术设计关联度大的产品,尤其是轻工产品、纺织产品、工艺产品、建筑工程等的技术研发优先攻关,借助我国文化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开辟有特色的自主研发新路。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市场与贸易发展研究员,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