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让利益相关名副其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2:2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2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署发布了中国入世4年来第一份全面评估对华贸易关系的报告——《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下文简称《报告》),其中表示将强化美国贸易代表署执法能力,在该署内部组建对华执法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准备和办理与中国的潜在世贸组织规则纠纷。 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即使在1980年代美日贸易争端尖锐的时期,美 《报告》非常关注中国的市场准入和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自二战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两项核心原则奉行至今,即推动日益开放、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为美国人赢得该体系的经济利益;在从2006年开始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发展第3阶段,对华贸易政策还需要增添第3项核心原则——追求更平等、更持久、具有平衡的机会、能够为美国创造对称的出口部门就业机会的贸易关系。 为此,在《报告》罗列的美国最关注的问题中,不仅包括市场准入,而且包括所谓“未通报的、广泛的对自己产业的政府补贴和优惠”。 以上的确有理有据,但自由化并非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体系的唯一基本目标,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其基本目标之一,由于19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收益和负担分配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分享的全球化收益太少,而承担的调整负担太多,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更有其现实意义。多哈回合之所以又称“发展回合”,原因就在于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决定了中国有权利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其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承担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力所能及的义务。在这方面,此前“一刀切”的关税减让就曾经令许多发展中国家蒙受重创,因为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难以建立如同发达国家那样现代化的税收体系,其财政收入高度依赖于有征收简便之利的关税,正如美国历史上关税收入曾经占联邦财政收入80%乃至90%以上一样,而大幅度关税减让义务把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推向了破产。中国没有陷入这样的困境,但不会不吸取这样的教训。 《报告》列举了对华贸易政策新阶段的6项目标,第一项就是“参与”,即推动中国加入某些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而这些协定和组织通常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又往往是因为其条款“西化”色彩太过浓烈,对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副作用,如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因特网公约》等等。因此,这些国际协定和国际组织也应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现实,对其条款作出相应调整。 此外,《报告》第14页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其执法的“缺陷”进行了指责,声称“知识产权执法是中国的最大弱点之一”。其实,且不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美国;也不提美国国民、企业、机构在对中国商标、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等方面知识产权的侵犯;更不提包括IBM在内的不少美国企业也对美国过分严格的知识产权法规啧有烦言,以至于主张美国在这方面向中国学习;美国政府也应注意到,在这个问题上指责中国最活跃的美国企业往往也是在美国国内因垄断、滥用知识产权而遭到指控乃至诉讼的企业,美国政府不应动用公共权力去维护美国企业攫取在美国国内所不能容许的垄断利润。 有趣的是,《报告》发布时间安排在 情人节。中美两国算不上“情人”,但完全可以成为共同推动两国、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伙伴,因为正如这份报告指出的那样,中美贸易关系不仅日益成为两国经济的中心问题,其地区乃至世界意义也日益显著,过去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近一半来自中美两国。两个贸易额合计数万亿美元的大国在某些贸易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通过平等、冷静、理性的协商来解决问题。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