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历史作用分析农产品季节性因素影响不可忽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10:24 中国证券报

  【作者:于玲】

  农产品的共性就是具有固定的一年一度的播种、生长和收获的季节性周期。从这一因素的历史作用分析,大豆玉米可能继续弱势盘整,而小麦下跌空间已经不大。

  首先就大豆品种来说,根据其自然规律,从每

  年4月开始,北半球大豆主产国开始播种,当年9月份开始收割。从10月份开始,南半球大豆主产国又开始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从这一种植生长周期可以总结出,每年的7、8月份属于全球大豆供应淡季,大豆青黄不接,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价格多是高企;而每年11月份左右是全球大豆供应旺季,现货供应充足,价格多处年内低谷,这一规律从CBOT大豆行情长期走势中不难得到验证。

  仔细观察CBOT和DCE大豆近年来季节性走势图,首先可发现,国内外大豆价格的相关性很强,究其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大豆需求激增,国产大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消费。加之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使得进口大豆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导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联动性增强;其次,2000年至今,每年因季节性而形成的的阶段性高点多出现在5月-8月,主要是因为每年3-5月是销售旺季,而7、8月份又是供应淡季,这样高点出现在这期间就不足为奇;9-11月份进入大豆收获季节,受供应压力影响价格多处年内低点,产量确定后,随着消费的增加,库存的减少,价格有开始抬头趋涨。不过,每年2月份多是过节时期,市场交投清淡,谷物价格通常盘跌。这些规律都很好验证了大豆价格的季节性波动趋势。

  当前大豆开始进入陆续收获季节,由于今年国内外大豆各产区整体上生长条件良好,大豆行情也迎合了以往的季节性趋势。因此,依据这一特点不难预计,短期内迫于新豆上市压力巨大,大豆继续弱势格局的可能性很大。

  接着再看玉米品种,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周期相差无几,从走势图可发现,玉米最明显的特征是仲夏到收获期间价格多是走跌。由于新年度玉米产量不确定性的影响,7月份价格往往达到年内最高点,即使在7月份中期之前价格开始跌落的年份,如果收获前景可观,价格仍可持续走低。每年10月正值收获季节,由于大量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最大,价格往往会跌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不断的消费,玉米库存量也越来越少,而价格也随着变化。

  时下,玉米即将进入收获期,8,9月份USDA报告连续调高玉米单产,意味着对新年度玉米丰产预期在增强。本来玉米收获季节供应压力就大,这样的丰产预期更加剧了供应压力。因此,根据季节性走势规律,今年上市前后这段时间内,玉米反季节走高可能性不大。

  最后转到国内外小麦品种上,以北半球冬小麦为例,其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寒露后)至下旬,收获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有两个明显的季节倾向:其中之一就是冬末到收获季节来临之前的春季这一时期惯于下跌。多数年景,小麦价格在1、2月份因资金回拢影响都会经历季节性疲弱期。又因每年冬麦上市后的7月份一般为小麦的供应旺季,价格多处年内最低点;另一个趋势就是从收获季节的低点到秋季或者冬初小麦消费逐渐进入旺季,价格倾向于上涨,春节左右因消费带动价格到达年内高点。

  不过,其中不时也存在偶然现象。例如,2003年大豆收获季节的反季节上涨,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大量进口美豆,而恰恰美豆又大幅减产,一时间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创20几年来历史新低,处于那种供求严重失衡状态,市场充满了对未来供不应求的预期,季节性收获压力完全被抹煞,导致价格在收获季节一路狂飙。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突发因素,还有一些新概念题材的影响也容易导致价格的反季节性走势。这就提醒我们,在分析相关农产品走势时,也不能只简单地依据其季节性走势来操作,其他阶段性的因素也需要时时加以关注并能做出客观评估。

  从目前所处时节看,冬小麦接下来即将进入消费旺季,若无新的利空消息刺激,预计后市继续下探的可能性不大;而北半球大豆、玉米陆续进入收获季节,新年度又是丰收在望、季节性收获压力沉重,预计短期内弱势格局难改。

  (青马投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