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企业崩溃前后(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1:43 《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股份?负债?

  王巍:我在中国也算是阅人无数,还真很少看到谁真正有钱。我举一个例子,北京有一个大型民营企业号称有30多亿净资产。跟我深谈了20多次,希望我去做总裁,最后到一个高级别墅里开整个集团合伙人会议,几个人非常激烈地讨论,然后跟我诚恳地谈,决定把企业12.5%的股份送给我。首先,我非常感动他们能这么看重我。然后我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搞财务顾问出身的,只是稍稍看了账本,就感觉你对我不太够朋友,凭什么让我在还没干活之前,先替你背12.5%的负债。大家都笑了,如释重负地结束了会议。

  怎样才能解决过度自信呢?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夸张、比较外向的人,可能就比较难。有些时候,对某些比较容易过度自信的企业家来说,需要一些强制性的安排。比如说严介和,在很多具体的公司管理方面,你就用专家来治理,专家治理比你治理好,把权力放给专家。柳传志最后能够引退幕后,是因为他知道他的短处。可能精力不够用了,年纪毕竟大了嘛;可能对市场细节的敏感度不如年轻人了,你的反应不如年轻人了嘛。这个时候,放给别人,就是对自己短处的认识。并非表示柳传志没有自信了,反而是他自信的表现。

  要有“企业离崩溃只有18个月”的观念

  微软是世界上现金流最好的企业之一,账上少说也有上百亿美元的现金,也不乱投资。就是在这种财务状况下,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个思维跟中国很多企业家的思维有点不一样。他看的不是纯粹的财务问题,他看的是更深层次的危机问题。比如说,一个深层次的技术革命发生后,18个月完全可以引起一个新的潮流,从而使消费者抛弃微软的产品。一个企业家应当经常自问,我的企业距离破产还剩几个月?当大家忙于企业管理的时候,危机隐患其实早存在于你的身边。

  ●过度自信引发的崩溃?

  范棣:香港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一个香港的企业家很有名,被香港所有的老板追捧,是地产新星,《纽约时报》说他的房子是世界上最贵的房子。他有一次跟我见面,很诚心地请教我对香港地产未来走势的看法以及关于他企业的发展战略。他在问我的时候,他的公司资产是330亿,处于最顶峰。我说:如果我是你,我建议你将公司业务迅速转型,不做地产,做科技。我建议他将资产全部套现。虽然我简单地说了那些意见,但实际上我在之前做了很多的研究,但他并不知道我做了很多的研究。听了我的观点以后,他表现出很轻蔑的样子。他说,香港的地产不可能走下坡路,怎么可能走下坡路呢?他在香港二三十年打拼,香港是个风水宝地,地产大跌根本不可能。

  半年以后,他的公司价值由330亿变成60亿,因为地产资产价格狂跌。到了60亿的时候,我们还有过一次坐下来进行讨论。我还是建议他变卖剩余的地产业务与资产,转做科技。他还是坚持不做。最后,地产价格继续下跌,为了偿还债务,他不得不将整个公司清盘转让,几乎全军覆没。他330亿的公司价值,不到两年就全部没有了,烟消云散。我不认为他错在什么地方,他自信是很对的,在地产行业他显然比我有经验。但是,他的短处是,他对行业特殊情况的分析能力可能不如我。

  要知道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知道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就是要知道企业的止损点。止损点就是你必须罢手或者停止游戏的时刻。这个原则最重要的一点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如果向后看,你总想如何挽回过去的损失;向前看,最重要的就不是挽回损失,而是如何制止继续损失,因为损失的已经过去了。止损点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停止损失最重要的是不再计算过去已经损失了的东西。

  ●发现企业止损点

  范棣:199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炒期货,拿了5000美元做本金,第一个星期赚了3000美元,第二个星期倒输了1000美元,第三个星期输了4000美元。不到一个月,5000美元全部输光。后来想捞回来,就把身上仅有的5000美元储蓄又扔了进去,一个星期内就赔光了。后来,又向朋友借了15000美金,想把赔掉的本金捞回来,结果三个星期内血本无归。一共输了25000美金。那个时候我还在读书,后来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还掉了个人借款。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赌博也好,经营企业也罢,其实面临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的原则是很相似的,就是要懂得确定止损点。

  当一个企业处于极度危机或者崩溃边缘的时候,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确定企业风险的止损点。也就是说,必须要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停止试图挽回损失的所有努力,而集中精力向前看。在很多的企业危机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家不愿意承认已经形成的失败,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门路,试图挽回过去的损失,实际效果并不如愿,绝大多数情况下则是适得其反。

  ●小事越界酿成的崩溃

  范棣:我有一个朋友,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在银行的信用状况也非常好。在最近的一次

宏观调控中,他有一笔贷款在续期的时候银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是主管贷款的那个行长是新来的,并不太了解情况,所以他提出了一些疑问,第一次审贷会未批准这个企业的贷款申请。本来通过银行正常渠道多花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企业家心里很着急,摸不透银行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就托人去做那个行长的工作,前后共有十几个人从不同的渠道跟那个行长说情。这一下子反倒使那个行长警觉了起来,内心非常反感,又搞不清企业这样做有什么背景,因而就坚决不同意这笔贷款,以致造成一个经营状况相当良好的企业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资金断流的危机。其他银行也纷纷跟着对该企业紧缩贷款,把这个企业彻底推到了停产待工的边缘。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企业家必须懂得如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停下来,让损失过去,不再继续纠缠在与历史的斗争中,让失败不再继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