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企业崩溃前后(5)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1:43 《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企业家危机中的孤独处境

  企业家其实许多时候很悲凉。事业顺利的时候,没有敌人,或者很少敌人。大家都说你好,很多人想要认识你,好像你是英雄、财神。但是,有一天,突然传出风声,你的企业出了问题。一下子,朋友就没了。周围全是敌人,像一群秃鹫一样围着你,希望你倒下去。

  企业不是友情的平台

  企业家的孤独源于认识偏差,把企业视为友谊的平台,其实企业更是一个交易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说,朋友也是一个交易的圈子,而你的同事、你的下属更是一个交易的圈子。我跟着你,是因为你能给我高工资,或者给我一定的位子,一句话,你能给我带来一定的利益。当你遭难了,不能再给我那些东西的时候,对不起,我当然就走了。

  ●孤独体验

  范棣:在过去五年里,我负责的企业工资相对比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要略微高一些。五年来,总会有几次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时候,通常是那些平时我对他不错的人的表现令人失望。不是躲避责任,就是说风凉话,要不就逃跑。起初,我也想不通这个问题。比如,你对一个人非常好,培养他十几年,你给了他很多很多的好处,从各方面讲都没有任何亏欠,但是他在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毅然离你而去。为什么呢?后来慢慢理解了。所有这些人都是因为利益交易的目的才到企业来的。如果有一天他发现你这个企业对他的未来已经不构成价值的时候,他不看好你的未来的时候,他就不想跟你进行交易了。因为,你可能要贬值了。他不要等到你贬值的时候再走。

  我们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看到资本主义的商业计算剥去了温情脉脉的感情面纱,觉得很残酷。现在可以接受了。我们过去更多系于人的友谊、信任、情感和世故往来,表面上亲热,但局限在少数朋友圈中。今天,现代人的一生与其他人的交际面已经从2000多年前的几百人到1000多年前的几千人,到今天的几十万人之多。你如何能仅仅以好恶之类的道德原则来确定彼此的交往呢?应当在符合彼此利益的商业基础上来建立基本关系,如果能提升到个人友谊层面则是缘分了。

  商业利益管理比人性化管理易行

  我们过去太多依靠人性来维持企业关系,现在应当调整。赤裸裸的商业计算要比暧昧的人情关系更好一些。讲太多的人情,太过虚伪,大家都做不到,反而会给自己的感情造成太多伤害。归根到底,人们看的不是你的情感表达,而是你的现实效果。

  ●企业家就是让人骂的

  王巍:企业家的心态要非常坚定,被人骂是常事。改革和创新就是企业家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创新就会破坏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秩序。你做一件事情,假设100个人受到影响的话,通常会是50人受益,50人受害。50个受益人会认为,由于社会进步,自己就该受益,也许只有5个人承认是因你而受益了。而50个受害者则一定认为,本来很好,都是因你而受害了。总之就是50个骂,5个说好的,45个无所谓。

  如果你接着再改革,骂你的50个变成敌人,而50个受益人里头,25个又受害了。这样有75个骂你了,只有2个说你好。当你再做第三件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骂你,而且在公众场合上,受益的人也跟着一块骂你。如果你狠着心接着干,连老婆、孩子都骂你。大家到处说你人不好,写检举信,突然间你发现自己已经成孤家寡人了。

  当所有的人都骂你,你怎么可能那么坚强呢?最后一想,算了,我不干了。可是你掉头回转,所有骂你的人都因此就骂对了,否则你为什么放弃呢。

  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现在可以理解了。所以你一旦进入轨道,只能走下去,死不回头。过了两三年,事做成了,大家终于看到了成效,形势就转变了。所有骂你的人又会来夸你。

  保护危机企业是企业家一个人的事情吗?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在企业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候,社会首先采取拯救的方式。社会给企业的是保护,因为企业是社会经济利益的载体,大家更关心的是就业,是税收,是生活稳定,关注点不在企业家个人身上。

  过度使命感

  可以用北京的一个段子来形容有过度使命感的企业家做事的特点:第一,是没事找事干;第二,是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干;第三,是拿自己的事不当事干。中国的企业家许多在40到50岁,英雄主义情结很重。另外由于是在经济转换体制的情况下参与工作,又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思想,看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使命感变得更强烈,希望一旦做事就要做大事。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在山东起步,企业在济南,哪怕只是生产扣子、勺子什么的,也要说立足济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西方,企业家的宗旨是赚钱,譬如做

房地产的企业,一定要三四年收回成本,否则就不干。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家都想成为世界第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在现实生活中,揠苗助长,赶超别人,企业家非商业性的扩张欲望极强。这种隐藏在扩张欲望下的强烈的使命感在西方企业家那里很难理解。在中国,即便是很成功的企业家内心仍然有落草为寇暂栖身的委屈感,一旦有机会非商业的东西就会占上风。所以,理解中国企业家首先要理解他们的出身和内心的真正冲动。

  一个人的战斗

  我们看到,保护危机企业的任务往往光荣地落到了企业家一个人身上。由于他对民族、对世界有着豪情壮志般的使命感,就拼命在危机中挣扎。社会并没有提供必要的保护,就像爬到了60层悬在半空干活,下面没有安全网兜着,吧唧摔下来就粉身碎骨。

  什么是企业?企业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契约关系的表达方式。但在中国则不同。中国是一个有人治传统的社会,人们的契约或交易概念淡薄。所以,我们在本能中把企业认做一个独立王国,是一个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商业团体。中国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管理者的能力,靠个性、霸气或者匪气来维持地盘。它不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走的,而是按自己管理的幅度来办企业。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体现为个人在控制企业,如果企业成功,那么大家也会归结于企业家的个人成就。企业一旦崩溃了,那就是企业家个人的崩溃。而在国外,经常是一个人出事了,企业往往转手另一个人,不会因此破产倒闭。

  危机企业需要制度性保护

  在中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对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没有一个制度性的保护,特别对于民营企业没有保护。出了问题的企业,如同人一样,生病了,需要治病,但现在的情况很可能就是直接送进火葬场了。这是多大的社会浪费呀!

  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好像市场经济就是让有问题的企业倒闭。其实,成熟的市场经济非常注重对危机企业的保护,实在不行,才让它倒闭。而且从危机到真正倒闭有一个制度保护,包括对所有者、股东、管理者都有一个保护的制度,保护资本的利益。一般情况是,企业主动申请破产,大家关心的是保护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双方利益。破产保护的核心是:先给企业一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不允许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看看能否使企业通过暂时停止支付债务而恢复正常。如果不行,再研究如何公平分配资产。

  一旦企业出事,就一定要收拾企业家?

  ●游戏规则的兽性

  范棣:我们不能回到古罗马时代。罗马人用奴隶互相残杀来取乐,两个斗杀的人里,一个人必死无疑。后来,文明进步了,斗奴隶变成了

拳击运动,一个文明的比赛,不是说非要置其中一个人于死地。

  王巍:“一定要抓出一个贼”其实是很残酷的。这让我想起在广西见到的吃猴脑。猴子在笼子里非常惊恐地挤成一团。厨师离猴笼大概还有三四十米时,会有一只猴子被其他的猴子扔了出来。这些猴子已经形成一个习惯,有人来了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猴子要遭难,这个时候它们抓住其中的弱者给扔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