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入世5周年 银行业竞争短兵相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4:41 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实习记者 张波

  如果说内外资银行以往的竞争还是远距离互射,以后则更多会成为近身肉搏

  加入WTO后,中国哪些行业会受到外资的最大冲击,其结局会是怎样?这是5年前众多专家学者都在热议的话题。

  对于银行业来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公布宣告了战国时代的来临,长期以来趋于稳定的国内金融版图将面临巨大变数。

  “银行业只是金融全面开放的一部分,但也是开放幅度最大的一部分。所以,银行业开放的实际效果,对未来的整个金融局势都将具有标杆意义。”上海交通大学经管学院马晓宁教授告诉《上海国资》。

  暗战5年 外资行终获通道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市场开放问题成为那场艰苦谈判的重点拉锯战场。在最后达成的协议中,中国承诺给与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准许其从事人民币业务。

  截至2006年10月底,已有75家外资行设立了262家营业机构和几乎同样数量的代表处,掌握资产超过1000亿美金。特别是入世后的5年成为外资行的井喷期。带着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淘金预期,外资行纷纷抢占滩头,给中资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入世以来的这5年,银行业的暗战已经白热化。”马晓宁教授告诉《上海国资》。过去5年里,在不能单独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法律制约下,为了抢占先机,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行选择了入股中资银行,未雨绸缪全面开放后的战局。仅到今年年中为止,就已经有27家外国金融机构顺利入局,掌控了20余家国内商业银行的部分股权。在这场争夺战中,广东发展银行的案例堪称经典。自从2004年底广发行开始财务重组,先后有美国花旗、法国兴业、荷兰银行等十多家国际金融巨头加入竞购战团,两年多来波诡云谲。

  但是,竞购方式并不能成为外资行入华的主流通道。据介绍,银行并购不属于中国金融开放承诺书的规定范围,也没有得到决策层的积极支持。

  随着《条例》的出台,通道问题迎刃而解。按规定,获得中国法人地位的外资行将获得最大的业务空间。目前港资银行的动作最为迅速,据悉,渣打银行已经向上海银监局递交筹建子银行申请,而东亚、南洋等港资行也在积极筹备中。鼓励在华设立法人机构也是《条例》的基本政策,与一般的外资银行分行相比,其经营范围多出了“银行卡业务”和“资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而这些都是外资行占有优势的高端业务。而且,一般的外资分行也只能从事单笔1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存款业务。

  “在这种明显的政策导向下,现有的外资分行将有很大部分转制为中国法人,树大根深的国有银行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竞争。” 马晓宁教授分析道。

  内忧外患 国有行如何求生

  面对外资行的全面“入侵”,国有银行的准备明显不足。

  传统上银行业是三分天下,国有银行稳占大盘,民营银行力挺私营经济,而外资银行主攻涉外非贷款业务。在各有所长的分工体制下,大家长期相安无事,即使在中国政府作出明确开放承诺后,大型国有银行的紧迫感也并不强烈。直到2003年,南京爱立信公司将与工行、交行的贷款业务突然转投花旗银行,在国内业界一时造成震动。

  “其带来的心理影响远大于实质影响,但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制度改革效应,这两年时间几乎是失去的两年。”一位沪上银行业资深人士惋惜地告诉记者。爱立信事件后,外资企业贷款业务流失渐成决堤之势,在几起大规模人民币银团贷款事件中,外资行独立运营人民币基本业务的能力也得到充分证明。

  “国有银行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流失了坏账率较低的外企贷款,国有银行的盈利空间大大缩小。”该人士甚至预计,在市场开放后,获得国民待遇的外资行将在两到三年内鲸吞在华外企的大多数人民币贷款业务。

  不仅如此,依靠较低的国际筹资成本,外资行通常能够以更高利率吸收企业的外汇存款,这一块利润较大的业务也难逃被其瓜分的命运。短期看来,受外资银行冲击最大的还有国际结算业务。目前,上海、天津、广州、大连等沿海中心城市的国际结算业务中,外资行已占据半壁江山,缺乏跨国背景的国有银行可谓回天无力。

  不仅是涉外业务,其它业务也是风雨欲来。《条例》实施后,外资行可以全面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这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如果说内外资银行以往的竞争还是远距离互射,以后则更多会成为近身肉搏。而无论是营业效率、服务态度还是增值配套技术,双方都可谓“不在一个档次上”。加上外资行正雄心勃勃地在各大城市扩张零售网点,对高收入人群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国有银行也有独特优势,比如人脉、网点、政府信用等,但迟早坐吃山空,根本上必须以变求胜。”马晓宁教授认为。当务之急是积极开发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种,发展高端增值业务。但是,外资行的保护意识非常之强,想要偷师学艺并非易事。

  上海汇通律师事务所涉外部主任黄明山律师介绍,花旗在美国就已经取得了50多项金融产品专利,一旦在中国如法炮制,国有银行的拓展空间就可能被卡死,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设立一个缓冲期。

  上海交大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的林丰教授指出了另一条战线:“入世后,外资可以进来,我们同样可以出去嘛。”

  要与外资行一较高下,归根到底还是要实力说话。在学界和业界,打造银行系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已逐渐成为主流声音。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实行金融混业制,银行巨头横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综合实力让人叹为观止,也使其种种高端服务成为可能。如何打破目前的分业体制,让中资行成为同一重量级的竞争者,也许才是打赢这场白刃战的关键所在。

  助推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

  在业界高呼狼来了的同时,各地方政府却已开始竞相“夹道欢迎”外资行的进入,以求在中国未来的金融版图中占据优势。

  “很大程度上,外资银行的网点走势将决定城市的金融地位。”马晓宁教授指出,上海有望借助外资行之力夯实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是银行业的国际化。伦敦、法兰克福、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都聚集了全球银行巨头,从而成为世界金融体系的枢纽。“与香港相比,上海的金融地位有不小差距,银行业就是一块短板。”林丰教授指出。而外资行全面进入后,沪港将有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曾经雄踞远东金融中心的辉煌历史背景下,上海颇受外资银行的青睐,目前也是分布最集中的城市。据统计,截至2006年3月末,有27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设在上海,主报告行数量占全国的2/3;营业性分支机构达到至95家,高居全国榜首。在进入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50余家外资银行中,已有半数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条例》的颁布给上海的金融盛宴备添热力。据悉,包括日本著名的三井住友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行已经决定将驻沪机构升级为中国总部。

  而外资银行在上海也已有相当厚实的业务基础。据央行上海总部的统计,外资金融机构前10个月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已经占上海全市人民币贷款增量的24.8%。从存量上来看,上海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582.84亿美元,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

  专家特别指出,银行的跨境债权债务处理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业务,这就需要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在当前

汇率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口,外资行在上海的加速聚集将打下扎实的硬件基础,有力助推上海成为人民币兑换中心。

  好戏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