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大西线调水工程争议 耗资2250亿元年引四条黄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07:34 第一财经日报

  “大西线调水工程”16年论争:耗资2250亿年引水量相当“四条黄河”

  “大西线调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实际流程1239公里,隧洞总长240公里。这段线路两岸皆是人烟稀少的山区,移民仅25000人但反对意见认为,这个工程方案还仅仅是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一个假想。不仅工程方案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工程更可能造成复杂而深远的生态环境影响

  本报记者 章轲 发自北京

  “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合理规划建设其他水资源调配工程。”这句话出现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刚刚批准的“十一五”规划中。

  上述表述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包括“大西线调水工程”在内的“其他水资源调配工程”也将逐渐进入决策视野。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一个从西藏雅鲁藏布江引水入黄河,缓解大西北用

水危机的方案,其已经引起各方关注。但迟迟未予正式规划实施,全因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很强烈。

  支持方认为,方案若得以实现,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还会在改造沙漠、扩大耕地、增加电力、创造就业岗位等诸多方面带来好处,大半个中国将不再困于水旱灾害。反对者认为,方案是一个企图征服自然的假想,缺乏科学常识,不仅可操作性差,还有可能引起国际纠纷。

  “大西线调水工程”

  在两会期间,来自甘肃民勤县的沙尘就再次袭击京城,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为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情况再次揪心。

  事实上,遏制我国北方沙漠化趋势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大西线调水工程”就是若干假想之一。

  早在去年6月30日,40多位国内研究干旱和蓄调水方面的专家走进北京香山饭店,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257次香山学术讨论会。会上,“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首倡者郭开研究员就这一方案作了长时间报告。

  讨论会持续了3天,专家们达成的共识是:调往北方的总水量应在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448亿立方米基础上,至少再扩大两倍,才有可能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的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个多月后的8月2日,郭开和“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另一位倡导者于招英被请进了中南海,坐在他们面前的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和另外3个局长。6个人谈了3个多小时,主题正是“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

  今年初,题为《西藏之水救中国》的书与公众见面,该书详细介绍“大西线调水工程”。2月6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南水北调办公室都对该书加以研究。

  关于南水北调中,引水量多少合适的问题,早在1998年,原国家第一工业机械部部长周子健当时在给中央领导的一封信中曾提及:“要解决北方干旱、黄河断流的问题,每年须引水2000亿立方米以上。”

  周子健在这封信后,附上了郭开撰写的《关于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报告。

  “大西线调水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实际流程1239公里,其中隧洞工程8处,最长的隧洞60公里,短的6公里,隧洞总长240公里。这段线路两岸皆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河水全部自流,可实行定向爆破,施工容易,不怕地震。且淹没极少,移民仅25000人。

  按照郭开的预算,工程主干项目投资按1997年不变价为2250亿元,工期5年,年均450亿元。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6366至8109亿立方米,可取水量3800亿立方米,足可保证2006亿立方米的取水量,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汤奇成3月14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大西线把大量的优质水调到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同时设计了四通八达的副线和众多支流,形成使全国八大江河水系沟通联网的中华运河大水系。

  十多年推动历程

  早在1990年,郭开就提出了“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的设想。

  据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设计院原副院长、著名爆破专家何广沂回忆,当年的3月15日,全国政协常委孙越崎、赵子立、郭维城等56人首次联合提案:“修建大西线南水北调刻不容缓”。从1990年初到1999年底的10年中,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历次大会上,共有人大代表6次208人和政协委员10次118人提交了关于建议修建大西线的提案与议案。今年的两会上,内蒙古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国安又作了“建议在‘十一五’期间增加一条南水北调西线调水线路”的大会发言。

  1999年5月15日,一支由水利部、国家计委、中科院、国土部、铁道部、林业部及西藏、四川、云南的一批水资源、气候、环境、地理、地质、土木工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成立,何广沂任队长。

  考察队沿着郭开设计的线路从雅鲁藏布江一直考察到黄河边。何广沂在随后写出的考察报告《“南水北调”构想有望变成现实》一文中称,郭开的“大西线引水计划”不仅水量充足、水质有保障,同时施工难度、周期及资金消耗在现有项目中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方案。

  2000年10月7日,考察队在向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汇报时,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领导表示:“就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有能力、有实力胜任这项工程。中央一声令下,我们这支从铁道兵集体转业的队伍,定能发扬当年铁道兵的雄风,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这一伟大工程。

  仍存争议

  然而,“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方案至今停留在案头阶段。据《西藏之水救中国》一书作者李伶3月13日介绍,“大西线调水工程”之所以搁置至今,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声音”太多。

  全国政协

  原副主席赵南起表示:“对于郭开大西线调水方案,在专家队伍里存在不同反响,在职能部门也没有引起重视。”

  反对意见主要是:“西藏没那么多水可引”,“自流入黄河不可能”,“施工难度大”等。国家水利部方面即认为“‘大西线’其中错误的概念太多”,“缺乏科学常识”。

  “使西北、内蒙低海拔荒漠、草原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湿润平原的想法,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多种自然条件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仅仅增加一些地表水资源量,并不能改变受水区的气候类型。”水利部一位高级工程师对记者说,“水加上沙漠,并不等于塞北江南。”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郭乔羽也对“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持质疑态度。“大西线工程方案所描绘的美景的确十分诱人,但是这个工程方案还仅仅是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一个假想。不仅工程方案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工程更可能造成复杂而深远的生态环境影响。”

  郭乔羽说,如果调2006亿立方米水入黄河,黄河河道形态、水文情势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可能会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灭顶之灾,还可能导致黄河上现有电站和堤坝报废。方案所提出的输水线路将穿越多个流域,如此之宽的输水渠道,会直接切割所穿越的陆地生态系统,可能阻隔重要的生态廊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卜漱和也认为,1997年第51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规定上游的任何开发利用不能对下游国家造成重大损害。这对处于上游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的我国十分不利。

  中国重点企业投资基金调研组副研究员段向群认为,由于中国和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国际协议来共同管理国际河流水资源,如果“大西线”工程变成事实,每年出境水量将减少65%。

  大西线与小西线差别

  据李伶称,水利部已经着手南水北调三线工程的建设,其中包括“西线工程”,因此对郭开另提“大西线调水工程”存在疑虑。

  但郭开分析,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逐级提调长江下游的水,解决京津地区用水,但可调水148亿立方米,需投资1300亿元,工期10年。京杭运河污染严重,所调之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加之它是全线提水,耗电量大,这样势必增加投资和水的运营管理成本。

  中线方案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调汉江水130亿立方米,挖一条1276公里的疏水干渠到北京,经过365条大小河流,总投资约1700亿元,工期15年。可是汉江的水正在减少,几乎无水可调。要保证输水量必须从三峡水库调水。由于输水干渠须经湖北、河南、河北人口稠密的地区,无论是移民工作,还是水的管理和运营成本都很大;水到京津地区实际只剩8亿立方米。而且,干渠沿太行山东麓修筑,这一区域是暴雨区,山洪频繁,极不安全。

  西线方案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高坝,调水入黄河,能调水170亿立方米;开凿隧洞175公里。主体工程即需3900亿元,工期40年。花钱多,调水少。

  郭开说,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三个方案都是在长江上做文章,而到2020年长江也可能是缺水户。”

  “大西线调水工程总计引水量可达2006亿立方米,总计花费在2250亿元,工期5~10年。而南水北调三线工程对应的数据分别为448亿立方米,6900亿元,10~40年。”郭开认为,“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更为合理。

  对“大西线调水工程”持反对意见的段向群也认为,“尽管该方案中有许多不易解决的实际难题,有一处却是值得人们重视的,这就是在该方案中提到的两条通往新疆的支流。”

  段向群称,一条是东出青海湖,经西宁接湟水河到兰州西拐,沿河西走廊,向西北经武威,过嘉峪关,入新疆,再通过乌鲁木齐,出伊犁,进入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与国际运河相接,可直达荷兰鹿特丹港。此支流的湟水河处有1600米落差,可建造巨型水电站;另一条是西出青海湖,沿祁连山、阿尔金山南坡海拔3200米等高线处,开凿一条通往新疆罗布泊和塔里木盆地的运河。由于存在巨大落差,沿线可以修建规模宏大的水电站群,其发电能力相当于四个三峡。

  有了水和电,就能改造和灌溉广袤的沙漠荒原,使农、牧、林业得到大发展。新疆毗邻中亚各国,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更可发挥欧亚水路和陆路的大陆桥作用。

  “我对‘大西线调水工程’还是充满信心的。”郭开3月13日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7,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