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金融生存突围 浙江3000亿地下借贷出路求解(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16:37 《环球财经》杂志 | |||||||||
温州模式 有“老板之都”美誉的温州,对资本的敏感度历来都是极高的,其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温州模式”印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一直关注温州的民间借贷。他把温州民间金融的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为了解决温州众多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了地下钱庄和各种钱会,如“摇会”或“台会”,资金规模比较大,但控制范围一般不超出一个乡镇,用道德约束信誉,防范了资金风险。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中后期至今,温州民间金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主要职能不再为民营企业的资金短缺服务,而是演变成了各种基金会。 张军去年在苍南县调查时发现,这种基金会当地叫互助会,规模很小,一般是5—7个人,总资金最高不超过3万元。 那么互助会是干什么用的呢?是资助那些家庭困难或临时急需钱用的人,并不把牟利作为第一目标。互助会的发起人叫会首,可以无偿使用资金。一般“会首”家庭都很困难,先把亲戚找来入会,因为作为亲属,本来他可以向这些亲属们去借钱,但“会首”不愿意这么做,他让亲戚们入会,完全商业化的运作,这样关系比较简单。然后按照约定的利息标的高低来决定使用的顺序,一般不超过一年就会返还本金。这种彻底“互助”性质的组织不再以逐利作为唯一目标,却同时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 那么温州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的融资是怎么解决的呢? 根据今年7月份在温州的一份调查报告,这里中型以上的企业主要通过自有资金解决企业的再发展问题,因为这些企业都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了,手中的现金流充足,基本不受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影响。 而那些小型企业,特别是那些刚成立不久成长型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任何一个熟悉温州民间资本的生存方式的人都知道,这些企业的融资主要依托于企业内部的调剂,比如成立一些行会或商会,资金在企业家内部就可以解决了。比如中瑞、中驰财团,就是民企组成的财团,通过有组织的方式,实现融资的需要。 今天,温州民间融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借贷,多用于个人或民企、工商户的周转需要,这种放贷主要在熟人之间进行,中间没有“掮客”收取佣金。个人之间的借贷,金额小,利率也较低,而放给企业做流动资金使用的借贷,利率较高,称为高利贷。目前,乐清的民间利率大约在10‰左右。 另外,在浙江还有1000多家民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就是为中小企业做担保、抵押的。有人说民营企业越发达,融资的渠道越多,资金的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来自温州草根金融的声音是,这些民间金融并不奢望国家的“特殊”政策,他们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只要求有个“合法”化的身份。 事实上,如何让“舞动”于地下的资本早一天出现在监管的目光之下,决策层并没有忽视他们的声音。 肩负“企业内部资金调剂”功能的中瑞、中驰财团身份早在今年6月间已经获得官方的认可。但随着近期坊间传出的财团高层经理人相继离任的消息,人们对这种有行政干预的“变身”不免有了种种猜疑。 经济欠发达地区民间对于资本同样程度的渴求是怎么满足的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