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三农”问题 > 正文
 
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特稿:邓小平与农村改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0日 09:59 《财经》杂志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财经》记者专访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忆叙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邓小平的洞见与决策;另请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撰文,回首90年初的改革思想交锋及小平南巡的背景。谨此,藉生者的追思,再现已逝改革领袖的思想光彩。——编者

  《财经》杂志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系列文章:大音稀声扫阴霾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邓小平的“猫论”是何由来?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怎样开启?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线人物、中共老一辈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接受《财经》专访——

  □ 本刊记者 胡一帆/文

  杜润生,中共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1978年始,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后兼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是公认深刻影响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有“中国农村改革之父”之称。杜曾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财经》:您是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的倡行者。我们想请您回忆一下,邓小平在这场关键性改革中,发挥了哪些指导作用。

  杜润生:毛泽东时代,“包产到户”是个禁区,邓小平在推动中国农村的改革当中,所做的第一件事,应该说是肯定“包产到户”。

  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探索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这个重大的变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邓小平在这一变革中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以他坚决的支持,为这个变革铺平了道路。

  1980年初,国家准备要搞长期规划,这一事情交由姚依林负责。长期规划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粮食供应的问题。

  当时中国的贫困地区,大约有两亿五千万贫困人口。几乎是完全由外地来调进粮食。那就有个运输问题,但有的地方甚至连车都进不去,粮食要靠人背。粮食就这样在路上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在会议上我们提建议,与其给他们粮食,不如叫他们搞“包产到户”,就是现在的家庭承包制,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姚依林拿着这个建议,去请示邓小平,邓小平说,“这个办法好!可以试一试!试的结果如果没有效用,还可以改嘛!”

  《财经》:听说“黑猫白猫”的论述,就是他在农村改革中提出来的?

  杜润生:那是更早的事情了。最初说的是黑猫黄猫,不是白猫。(笑)早在1962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听取华东地区的汇报。当时,国民经济非常困难,不让地区农民自发搞“包产到户”。在那次汇报上,支持和反对“包产到户”的人,基本上是各占一半。邓小平在会上引用民间谚语:“不管黑猫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在总结各地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其实,在后来我们向邓小平建议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浙江、安徽与四川等地“包产到户”,已经受到农民欢迎。邓小平也已经得到来自实地的信息,也可以说,正是农民的大胆实践,为邓小平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和开展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认识基础。

  《财经》:“包产到户”,实际上与当时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体制,是有矛盾的。小平同志是怎么下决心的?

  杜润生:人民公社制度,实质上是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扩大版本,它难以解决人民温饱,反而形成短缺经济。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曾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农民“包产到户”,四起四落,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受到种种无情打击。小平同志为了纠转局势,不怕承担风险,这正是伟人风范。

  《财经》:为什么在中国搞“包产到户”这么难呢?

  杜润生:主要是涉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机和条件问题,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类大问题。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在中国“左”倾思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但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指明“不要包产到户”。

  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期贫穷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历史性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民面前,更是摆在了主持工作未久的邓小平面前。面对各方的疑惑与分歧,邓小平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他在一次次的批示当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结果,在贫困区,一搞这“包产到户”,贫困人口就大量减少,国家的负担也减轻了,群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而且,这“包产到户”,不仅是贫困区的农民欢迎,一般区的老百姓也觉得比过去的人民公社好,于是乎就在全国展开了。

  根据形势变化,中央决定对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发布政策性文件,我们受委托起草第一个以农村问题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草稿在送到政治局去讨论前,我们先送给了邓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邓小平当时就批上“完全同意”,陈云同志也表示“积极支持”。

  邓小平同志后来曾说道:“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发展,从长期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这当然是很长的过程。”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农村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财经》:看来当时邓小平的支持对推进这场改革很关键了

  杜润生:是呀。在当时的背景下,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包产到户”的做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强力支持,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或者被大大推迟,并和农民长期顶牛。这就会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邓小平非常重视中国的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非常关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但他的这种关心,似乎与单一的“以粮为纲”的农业观念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同时重视发展多种经营。

  《财经》:请您谈谈多种经营的问题。

  杜润生:1986年在听取汇报的时候谈到过:“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后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他同时也说到:“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还要靠多种经营”,“多种经营发展了,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

  这个思想把多种经营与农业翻番联系起来,与农村分工分业联系起来,与发展商品经济联系起来,对于开拓农业发展空间,扩大农村经济容量,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财经》:中国农村改革的欣欣向荣,还有一个群体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乡镇企业。在发展乡镇企业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当时是什么态度?

  杜润生:邓小平坚决支持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多次赞扬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在中国,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60年代的徘徊、70年代的复苏,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壮大起来,就总体而言,在1978年前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基本上是曲折中增长的。

  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失衡的城乡关系,尽管还不足以打破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邓小平说:“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就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目前,乡镇企业已吸纳了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人多地少,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隐蔽性失业,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要靠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才能得到解决。

  《财经》: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的理论思想,在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的影响?

  杜润生:中国农村的改革,可以说几乎始终是按照邓小平的理论构想来逐渐展开的。

  邓小平开创的改革事业中,关于发展的三步目标,关于“一国两制”,关于引进市场经济的论述,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设置特区开放政策,都直接间接有助于解决农村农业现代化,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生产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匮乏,改革深度不够,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继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加以指导,要有自己的理论思维。而20多年改革的实践中,邓小平的理论创新,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学习。■

《财经》2004年8月20日刊目录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波兰转轨的回顾与反思
波兰四位政要印象
波兰转轨15年大事记
 
财经观察
从马招德到马德:“卖官链”经济分析
 
特稿
杜润生追忆邓小平与农村改革
周瑞金回忆“皇甫平事件”
 
观点评述
瑞典央行副行长论金融稳定
[评之评] 寻求低成本的金融稳定
 
经济全局
中国经济应用市场工具调控
鞍钢厂办集体企业新希望
企业年金管理规范化
俄罗斯福利改革引起社会震荡
[评论·中国经济] 先刺激,再抑制
[评论·海外经济] 流动性驱动股市的神话
[评论·经济与公平] 资源禀赋再思考
 
市场与法治
江西省检察长易人
[法学家语] 中国司法体制需动大手术
最高检出台《检察纪律条例》
圣方科技虚假陈述民事侵权赔偿案件开庭
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公司原副总经理高航被判刑12年
证监会鼓励证券企业创新
国资委加强中央企业收购活动监管
国家工商总局曝光今年十大传销和变相传销案件
 
资本与金融
吉林农信社增资扩股调查
中银香港高层丁燕生朱赤等涉案幕后
证券业创新活动激励优质公司
日本银行业第一并购战
[沪深股市] 煤价电价仍然看涨
[香港股市] 市场创伤近期难复原
 
产业纵深
中铝整合铝业上下游资源
公司透视
沃尔玛与家乐福贴身肉搏
UT斯达康的小灵通和并购式转型受质疑
 
财经速览
[事件]
韩国选定新首都
空气中流过的音乐
双胞胎研究:基因和环境
《财经》记者获哥伦比亚大学Kurt Schork奖
焦点
经济普查将进入实战阶段
边缘
集体的困境
[背景] 大亚湾地区的“农业移民”
读者来信
监管者的责任
遏止“权力资本”须转变政府身份
 
财经专栏
随笔
鲁迅思想的曲折历程
和而不同 群而不党
开心就好
读书
《宪政古今》书评:宪政是天降神器吗?
《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序言
本刊荐书
逝者 董辅礽
 
财经动向
[追踪] 闽发证券危机待解
美联储再度加息
格力集团副总裁梁建华被拘
搜狐被罚
[要闻] 华融承当德隆重组 唐万新被监视居住
汇丰入股交行
宝钢拟融资280亿元
南航5亿委托理财
亚洲需适应美国利率上调
中国已顺利驶入经济软着陆的快车道
央行目前仍有必要加息
适时关闭问题农信社
外资购买中国不良贷款为何热情减退

  推荐专题:

  《财经》杂志2004封面秀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邓小平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