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债券 > 正文
 

中国巨灾债券萌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10:13 财经时报

  崔帆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国开行正在努力落实这一构想。《财经时报》独家获悉,国开行正积极研发巨灾债券

  一向勇于创新的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将再次引领中国金融行业的一个
全新领域——巨灾债券的推出。

  《财经时报》独家获悉,国开行正积极研发中国的首只巨灾债券,并希望得到中国保监会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巨灾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在于,前者本金和利息的偿还与巨灾事故的损失程度挂钩。若无巨灾发生,债券投资者能收回本息;反之,则要损失部分或全部本息作为巨灾理赔。

  由于发行巨灾债券能将巨灾风险通过资本市场,分散到数量庞大的债券投资主体,因此,巨灾债券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分散自然灾害风险的主要手段。

  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5年底,全球保险业共发行134.1亿美元的自然灾害巨灾债券。但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类似的机制。

  有鉴于此,中国的“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支持的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国开行此次创新,意味着中国将仿效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通过引入巨灾债券来分散洪水、
地震
等巨灾带来的风险。

  《财经时报》获悉,国开行倾向于本金保证型巨灾债券模式,同时,将按照国际惯例,与资质较好的再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出资成立特殊目的子公司。

  时机成熟

  尽管很多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发行巨灾债券所需的市场条件,但国开行投资业务局负责人认为,发行巨灾债券的时机已经成熟。

  投资业务局负责国开行巨灾债券的主要研究工作。

  这位负责人认为,巨灾债券发行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中国目前已具备这一条件。

  此前国开行信贷资产证券化(ABS)的成功发行也为其推出巨灾债券提供了充足的经验。资产证券化与保险公司风险证券化的操作应用极为相似。去年,中国已实现国开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中国建设银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尝试。

  寻觅伙伴

  《财经时报》了解到,国开行投资业务局已制定出巨灾债券相关方案,并积极与保监会产险部接触,希望能得到后者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寻求保险机构的支持,是巨灾债券发行中的国际惯例。这主要因为,巨灾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无法独自承担。

  目前已有的巨灾债券发行模式有两种:本金保证型和本金风险型,国开行更倾向于前者。

  与本金风险型模式相比,本金保证型对投资人来说风险更低。这是因为,本金保证型将保证投资者的本金都可得到足额偿还。这种低风险性,更适合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

  在与保监会接触的同时,国开行也在寻觅合作伙伴。国开行的打算是,通过保监会的推荐,与资质较好的再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出资成立特殊目的子公司。

  特殊目的子公司是为隔离经营风险,确保发行债券所筹集资金运用的独立性。债券发行后,若无巨灾发生,特殊目的子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向债券投资人支付本金利息;反之,特殊目的子公司将资金先行理赔给巨灾投保人,再将剩余资金偿还债券投资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透露,巨灾债券募集资金后,将投资绩信优良、风险较低且流动性高的固定收益债券,并以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来支付巨灾债券投资人的债息。

  现在国开行研发的巨灾债券发行期限为10年,预定的主要投资者为基金公司、银行及保险公司。

  双重受益

  《财经时报》从保监会产险部获悉,中再集团、瑞士再保险公司、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英国劳合社等著名的国内外再保险集团均有意与国开行合作。

  新创的巨灾债券,将为再保险公司提供比传统再保险更便宜的交易成本。同时,如能有幸和国开行联姻,就意味着可以抢占先机,率先将自身的风险从保险市场转移到容量更大的资本市场,亦可扩大直保保险公司的巨灾再保险投保业务,提升自身的承保能力。

  而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也会因此获得新的投资机会。目前,国际上巨灾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在7%左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