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金融经验和品牌效应缺失 中邮集团金控前景莫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09:58 财经时报

  袁京力

  没有太多金融经验和金融品牌效应的中邮集团,要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强大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否难见坦途?此外,其内部金融资源未来如何整合?恐怕也难一蹴而就。这是因为,即便已成金融大鳄的中信、招商等集团,在整合旗下金融资源方面,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摸索

  离2006年4月初已经过去两个月,陕西西安华弘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弘证券”)的员工心情依然没有平复。

  短短两个月里,他们历经人事变动、高管更迭。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项新工作将是——迎接几位新东家。

  随着国家邮政总局、北京邮政局和中国集邮总公司分别出资2.24亿元、1.68亿元、1.15亿元人民币现金的到位,华弘证券增资扩股计划被划上了一个句号。

  按照国家既定的改革方针,现在的国家邮政总局,将分拆成邮政管理局和中国邮政集团(以下简称中邮集团),中邮集团将承担原国家邮政总局的经营性业务。

  尽管目前中邮集团尚未挂牌,其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格局,已初现端倪。

  此前,国家邮政总局先后控股邮政储蓄系统(不久之后,将更改为邮政储蓄银行)、保险(中法人寿保险)、基金(中邮创业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此次介入华弘证券,意味着国家邮政总局已为中邮集团的金融控股公司格局,再添证券公司棋子。

  华弘证券有关负责人向《财经时报》透露,新股东已有意将他们打造成一家综合类券商。据记者了解,目前,华弘证券已着手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开始招聘投行、研发等部门的专业人才。

  小券商 大梦想

  以5.07亿元的不菲代价,换得券商准入机会,显示了以国家邮政总局为主的“邮政系”进军证券行业的决心。尽管,作为一家经纪类证券公司,华弘证券在业内并不出众。

  华弘证券系由西安财政证券改制而来,总部位于西安,目前仅仅在西安布有4家营业部。此轮增资扩股之前,其注册资本金仅为0.53亿元;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金飚升至5.6亿元。

  但就是这样一家小券商,未来,很可能成为中邮集团成就其金融控股梦想的一枚重要棋子。

  华弘证券一位部门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股东更换后,内部调整等各方面工作进展不是太快。他透露,高管变更已经完成,正在等待中国证监会对有关高管资格审查的批复。

  据了解,“邮政系”派至华弘证券新的高管在5月即已到位。

  注资后,华弘证券将目光锁定在综合类券商。上述负责人向《财经时报》透露,他们现在迫切需要理顺公司内部关系,向综合类券商看齐,并将于适当的时机向证监会提请申报。

  人才的招募也在悄然前行。在北京,华弘证券的办事处已开始招聘保荐人、投行业务主管、研发人员等专业人才。

  有了“邮政系”这一强大的资本后盾,华弘证券将不再甘心偏居一隅。未来,华弘证券还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证券营业部。

  其实,还有一个跻身券商业界的机会摆在“邮政系”面前。

  在完成对华弘证券注资后,市场传闻,急于为高风险券商——巨田证券寻找重组方的深圳证监局,偕同巨田证券拜访了中国诚通集团和国家邮政总局下属的邮政储汇局,并期望后两家公司重组已是综合类券商的巨田证券。

  对此,国家邮政总局新闻处有关人士向《财经时报》表示“没有听说过”。

  布局

  2005年7月22日,国务院原则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政企分开、监管与经营分开成为邮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按照改革方案,现有的国家邮政总局,将分拆成邮政管理局和中邮集团。

  但迄今为止,未来将要成立的中邮集团,其业务范围究竟如何,仍无严格界定。

  对此,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主任顾联瑜告诉《财经时报》,中邮集团从事金融业并不违反任何国家规定。

  坊间传闻,中邮集团将打造成为一家以金融业务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

  从目前国家邮政总局的金融布局看,未来,中邮集团在金融领域的最大家底是邮政储蓄银行。即将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将是中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邮政储蓄系统现在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3万亿元;邮政储汇局的利润,在邮政经营性业务所产生的利润中,占超过一半的比重。

  顾联瑜承认,相对于邮政储蓄部门的收入,现在邮政系统的其他业务收入占比较小。

  值得关注的是,在确定国家邮政总局分拆之后,其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已然加快。

  2006年3月23日,在签订合资协议3年之后,国家邮政总局和法国国家人寿各占50%股份的中法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开业。

  5月8日,由国家邮政总局参股24%的中邮创业基金公司正式成立。

  这使得目前国家邮政总局已经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业内,“四证齐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向《财经时报》分析称,从上述动作判断,未来的中邮集团确有向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可能。

  欲速不达

  目前,中国已有光大、平安、招商、中信等多家具有雏形的金融控股公司。相较而言,中邮集团并不像前述四家集团那样,在金融业有多年营业经验。

  在《财经时报》采访的多位专家看来,没有太多金融经验和金融品牌效应的中邮集团,要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强大的金融控股公司,确实难见坦途。

  即便是有20年经验的邮政储蓄,在转变成银行后,也将前途坎坷。在顾联瑜看来,由于在邮政储蓄系统多年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且以往业务只能是“只存不贷”,这使得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要想迅速开展收益较高的贷款业务,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邮政储蓄仅在

福建、湖北等三个省试点开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

  业内认为,缺乏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经验和品牌效应,也可能使得中邮集团相关业务的开展,难度较大。

  此外,中邮集团正式成立后,其内部金融资源如何整合?恐怕也难一蹴而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如何发挥旗下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子公司的协同作用,将是个问题。

  这是因为,即便已成金融大鳄的中信、招商等集团,在整合旗下金融资源方面,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摸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0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