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重新定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6:1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杨吟/文 一个中国设计师在伦敦 2004年秋天,伦敦时装周之后的一个下午,我在刘桓位于伦敦HOXTON广场的工作室见到了这位瘦高的时装设计师。毕业于西北纺织工业大学,又从澳洲辗转到伦敦,在伦敦时
在2005年岁末,再一次打电话给他。“Chris Liu的起步阶段已经过去,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一个设计师在发布了四五季时装之后,就应该开始注意自己品牌的商业性了,这是一个设计师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也不例外。现在我们的品牌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其他很多设计师一样,我们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卖到国际知名的大时装公司,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生产规模与源源不断的订货量相适应。”他说,2008年进入中国的计划没有改变。“事实上,从工艺角度来讲,国内的服装工业从材料、生产设备到生产技术都不比伦敦、法国、意大利逊色多少,中国现在缺少的,是好的管理手段和设计团队的严整性。我们现在与国内的一些厂商寻求合作,无论从生产上还是从设计上: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设计队伍带到中国的工厂,也可以与国内高级时装品牌进行设计上的合作。”他认为,服装业在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力量,虽然现在还停留在生产和加工领域,但在5至10年之内将爆发出一股“设计强力”,那个时候,贴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时装,就会和今天“Made in Italy”的时装一样成为优质、时髦的代名词。 这位频繁往来伦敦、巴黎的时装秀和时装预展的中国设计师虽然还没有在中国内地出品自己的时装,但在2005年已经获得更多来自国内的媒体关注,中国版《Vogue》和《时尚先生Esquire》已经对这位雄心勃勃的设计师进行了报道。在媒体眼中,刘桓,已经成为了中国设计再出发的新ICON,当然,现在仅仅还在一个起点。 Philip Dodd眼中的“中国世纪” “19世纪属于‘日不落’的大不列颠,20世纪属于美国,而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的世纪。” 英国当代艺术中心前总监Philip Dodd在很多场合说过同样的话。“20世纪当美国的经济越来越雄壮的时候,它的文化也随之变成一种文化的强势,美国音乐、美国电影、美国艺术以及文学都成了世界的强音。”而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无疑将偕同文化上的“中国酷”席卷全球。与亚洲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它正试图为世界1/4的人口提供合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并且,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将有1亿人口流向城市,这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是空前的。” Philip很乐意看到一个来自亚洲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甚至伦理观的力量,事实上,除了被西方媒体报得火热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有传统元素的中国文化也已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影响,中国时装品牌“上海滩”在伦敦地价最昂贵的Sloane Street设立专门店,而此刻伦敦最时髦的餐厅是位于著名商业街Oxford Road一家别致的中国餐厅,此外,中国的绿茶和中式按摩也已经成为最有敏锐嗅觉的时尚人群生活的一部分。 Philip Dodd在不久前为英国《金融时报》写的一篇评论《中国下一步棋:创意经济》中指出:“在英国创意产业约占英国经济的8%,全球GDP的7%,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中国和亚洲,创意产业的比例较低,中国有关部门因此认为发展机会巨大,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对国内创意经济的潜力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英国政府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工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工业’,即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活动”。它包括广告、设计、音乐、电脑游戏、电影与在线内容等产业。Philip指出:“面对‘中国酷’这个词,我认为中国对全世界的影响将体现在在线娱乐方面。日本的电子游戏有很多都采用了中国传统故事,中国的在线公司比如盛大和TOM也将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中国品牌的带头羊。” 中国政府“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决心、20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了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这些无疑将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在飞速变化的中国。Philip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极度乐观的时期,但是仍然存在显著的危险:“如果中国想释放创意经济的潜力,它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是,需要认识到在新文化经济中,升级‘文化硬件’的必要性。”根据总部位于北京的媒体业咨询公司Claydon Gescher Associates 2004年报告称,虽然中国可能有超过7000家影院,但没几家设施达到国际标准。这只是“文化硬件”中的一个例子。 当代艺术界的中国力量 林祖强也是一位旅居国外的艺术评论家,眼下,他的身份是《巴黎竞赛画报》当代艺术及中国事务撰稿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当代艺术策展人(今年夏天在法国蒙比利埃的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就是由他和另外两位法国策展人联合策划的)。 身在海外,林祖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及发展。“艺术繁荣与否与社会发展相关,当一国经济发展,人们开始富裕,艺术理所当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正在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变革中的社会,也给艺术带来新生的机会。艺术家们发现社会每天所提供给他们的元素越来越丰富,创作语言、灵感、材料符号也越来越丰富了,这些给艺术家更多的机会去思考。西方世界逐渐注意到中国艺术的丰富和表现能力的加强,巨变社会中艺术创作的冲击力和冲撞力,这在长期发展的西方是没有的,他们因此感到震撼且兴奋。” 艺术作品的数量、展览的数量、艺术市场的表现、美术机构和收藏评论界的力量与状况……作为评价一个地区的艺术生态繁荣与否的标准,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一样,这是一种客观事实。而在中国,“经济上有能力的人艺术修养不足,作为收藏者他们不成群体,而从总体上来看,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还是在国外。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看起来很是繁荣,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才刚起步,有待于培养可信度,一些作品的价格很高,只有内部的人解其原因,在拍卖市场可信度真正培养起来之前,中国当代拍卖市场的繁荣不能作为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是林祖强对国内艺术市场的评价,他认为,对于单个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国际相对客观的评价平台上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相当出色,可以和美国、英国、德国的艺术平起平坐,甚至已经可以与之竞争。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同样充满信心:“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十分有特点,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社会巨变中并不像西方社会的艺术家那样‘循规蹈矩’,在整个向上发展的轨迹中时常出格,这造就了中国艺术的兴奋点。” “回顾1990年代中国的文化界,那时候很少有人能够预想到在以后短短10年中,中国在文化领域里会经历这么大的发展。”Karen Smith,这位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艺术评论家、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十分活跃的英国女士不久前刚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书——《当代艺术的玖个文化英雄》(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这本书介绍了九位当代中国艺术家。他们是王广义、耿建翌、方力钧、顾德鑫、李山、张晓刚、徐冰、张培力、汪建伟。这些艺术家代表着中国艺术先锋派,他们的作品被中国和海外著名的艺术机构展出和收集。 “现在,中国的艺术家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创作,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激动的事。这些艺术家成为国际知名的博物馆、画廊以及著名策展人所追逐的对象。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十分有趣的艺术展览,大的艺术事件像上海艺术双年展,以及众多艺术机构像广东艺术博物馆、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等等也都在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着各自的贡献。”显然,Karen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将来抱有十分乐观的态度:“我希望当中国国家大剧院、首都艺术博物馆建成,像北京的798艺术工厂这样的地区进一步发展、有更多的个人或者机构对艺术做出努力的时候,中国将拥有更加有活力的艺术氛围。在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家已经逐渐显示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出色的创作能力,我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内,艺术界将充分享受这种趋势带来的成果,而2008年应该是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