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能为了“抢人”而忽略基础教育
宋清辉
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次是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5月25日在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表示,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短缺人才将享受15%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具体而言,15%的差额将由深圳市政府补齐,100万元年薪应缴个税45万元现在则可以少缴30万元。我认为,此举有利于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精英人才来深发展,同时也能够为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头活水。
从表面上看,上述个人税收减免政策只不过是深圳施行的一项人才税收优惠,但从本质上而言,这又是一次全国各地“抢人才”的最新动向。当前,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之都,深圳仍然存在高端顶尖人才紧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深圳市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此外,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这恐怕也是深圳的最大劣势。我认为,深圳未来有条件和优势成为下一个硅谷,但将来未必能够成为“地球中心”。因为在人工智能、科技金融等尖端领域内的领军人才仍然缺乏,能够提供产业应用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团队更是严重不足。
未来,建议深圳市政府在发展科技创新、引进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首先要补上教育短板。关于这一点,有两家深圳市的企业创始人先后发声呐喊,一个是华为的任正非,另外一个是腾讯公司的马化腾。任正非在5月2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还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等等。马化腾则在随后的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会上表示,深圳必须要在培养产学研创新生态上出实招,要弥补人才、教育等方面的短板。不难发现,深圳市的教育短板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根据我的亲身调研,深圳除了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之外,基础教育发展的也并不好,一部分来深建设者的孩子甚至没办法在深圳顺利上学。以华为为例,他们派遣到海外的员工大约有4万多名,但大多数员工都不愿意回来。为什么?因为华为海外员工的孩子即使回来,在深圳一些学校插班都可能存在难题。因为要想在深圳顺利插班上学,会牵涉到户口、房产、社保、房屋租赁等一些列问题。前段日子,一位深圳民办小学的冯姓校长无意间告诉我,他们近年解决了好几名华为员工孩子的上学(插班)问题。
建议深圳市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问题,因为子女教育问题不仅牵扯到将来能否留住抢来的人才问题,更牵涉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否成功、和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博弈的重大问题。
第二,留住人才比抢到人才更重要,抢得来更要留得住。此次深圳副市长公开“抢夺”短缺人才,并开出45万个税政府帮缴30万的优惠政策,可以看出深圳市政府对于短缺人才的诚意十足。但是对于这些短缺人才来讲,留住他们在深圳扎根发展,不能只想着靠金钱。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的城市可能会拿出比深圳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那么短缺人才就会面临着流失的风险。
产业发展才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从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来看,人才政策一定要与当地特色产业和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人才到来之后有机会“大展拳脚”,否则这些人才将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为人才跟着产业走!真正吸引人才的还是成熟、高效的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人才自然会慕名前来。因此,当前,一些城市对人才的争夺需要理性,并不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要积极争抢,也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去吸引人才,而是要提供相应匹配条件、依托自身优势去吸引人才。
我观察到,相比很多二线城市还在争夺毕业大学生落户,京、沪、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更显著的特点是根据各自发展定位以及特点,向高端人才“定向”抛出橄榄枝。比如北京既招揽科技创新人才,也瞄准了文化创意领域人才,与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相吻合;上海重点引进的13大领域人才也与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紧密相关;深圳此次发出全国最强“求贤令”,瞄准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短缺人才,与深圳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战略定位基本相符。
第三,向外界密集宣传深圳GDP超越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一城,对引进人才工作有害无益。若没有背靠香港这棵“大树”,率先吸收利用外资,深圳可能还是40年前的那一个“小渔村”,也就没有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的情况发生。实际上,吸引人才最终拼的还是市场开放程度、包容性、法治和政务服务等软实力方面,GDP只是反映一座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在吸引人才层面,深圳距离香港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建议深圳摆正自己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位置,能够跟香港“抱团”发展,共享人才红利。
责任编辑:张国帅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